第906節
現在內閣多個部門聯合商討了兩年多,反復易稿多次的‘糧食生產扶持計劃’就是如此,盡管短時間內看上去很不錯,但是鬼知道過些年會帶來什么負面影響? 更何況制定這些政策的人雖然都是帝國里的精英群體,參與人數也不少,但是也不可能想到方方面面,甚至有人想到了某些負面后果,但是卻不在乎,甚至是故意放任這些負面效果。 因為人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而利益和利益之間往往是有矛盾的。 糧食生產扶持計劃,聽這名字似乎很不錯,前景似乎也很美妙……但是說實話,如此龐大的計劃里不可避免的有著各種各樣的利益交換,部分人的私心等等。 而這些羅志學有些能夠察覺到,但是有些他是真心看不到……畢竟他也不是什么完美的人,更不是機器人,甚至他都無法掌握所有的信息。 因此當這份計劃被提交上來后,羅志學只能根據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去判斷,但是他不知道的呢? 他無法判斷,甚至他都察覺不到其中部分條款可能潛藏著的隱患。 這也是羅志學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尤其是處理一些重大政務的時候所面臨的難題,他已經很難和以往一樣,做出正確的判斷,嗯,至少是他認為正確的。 如此情況下,羅志學不得不搜集更多的信息,同時采用一些間接的方式去進行驗證信息。 糧食生產扶持計劃多次被羅志學駁回內閣重新制定,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 其實羅志學之前多次駁回這一計劃,是沒有什么明確的反對理由的,他只是單純的通過駁回這一計劃,然后來觀察手底下大臣們的反應……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然后再根據這些高興或不高興的大臣們的個人以及背后所代表群體的利益訴求去分析。 或者說,羅志學現在都不看這事本身對不對,他要看的是誰在反對,誰在支持。 畢竟,大臣會騙人,但是大臣所代表的利益不會騙人。 而經過幾次駁回,羅志學摸清楚了里頭復雜的利益交換,妥協之后,再去看這份糧食生產扶持計劃,就能夠看到很多之前所看不到,或者是意識不到的地方。 然后針對性的進行扶持或打壓,最終才形成了如今羅志學所看到的糧食生產扶持計劃的新版本。 只是哪怕如此了,其實羅志學依舊很難搞得清楚,這份計劃一旦規模施行后,對長久的未來會產生什么影響。 只是太過久遠的東西羅志學現在也顧不上了,畢竟糧食生產扶持計劃是勢在必行的,帝國需要更多的糧食,需要出臺相應的糧食生產扶持計劃,已經不能再拖了。 同時短期來看,按照羅志學的判斷,這份計劃在未來三五年內應該是能夠產生比較積極的正面效果,至于五年后……到時候估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現。 但是大楚帝國里也不講究什么一項計劃出臺后就永遠不變,到時候根據新情況繼續改動就行了。 如此情況下,承順四十年秋八月,帝國皇帝羅志學正式批準了‘糧食生產扶持計劃’,帝國將會從政策,資金扶持等多個方面,扶持帝國本土以及海外直屬領地的糧食生產以及運輸。 爭取讓帝國的糧食產能再上一個新臺階,突破人均四百公斤糧食這一道帝國為之奮斗了二十幾年的重大關卡! 受到這一政策出臺的影響,股市里的不少行業里的企業都出現漲跌情況,哪怕是看似不相關的航運企業都出現了漲幅。 因為糧食生產扶持計劃里,有一部分子計劃是進一步降低糧食運輸成本,尤其是海運成本的,進而出臺了相關的糧食運輸補貼,然后航運企業的股價就飆漲了! 這一計劃表面是為了降低糧食運輸成本,增加糧食供應量,但是獲得最大好處的其實不是糧食產業,而是航運產業……很有意思吧! 而這也是糧食生產扶持計劃里,為什么會有諸多利益糾纏,相互妥協,乃至沖突的緣故。 如此龐大的一個項政策計劃,里頭蘊含的利益太大了,利益相關方也太多了,羅志學這個皇帝一時半會的都理不清。 只能多方觀察,最后抱著走一步看一步,隨時調整的心態去施行。 第936章 奇葩的帝國目標 承順四十年秋八月,經過數年的反復論證,多方試點之后,大楚帝國正式推出了全新的糧食生產扶持計劃。 該計劃的核心目標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直接瞄準人均糧食四百公斤這一個關鍵目標。 第二個核心目標是降低食物消費在居民消費里的比例。 四百公斤人均糧食消耗這個目標,是過去二十年里大楚帝國高層苦苦追求的目標,過去諸多政策,包括諸多海外擴張政策都是為了這一目標而服務的。 而隨著帝國堅定不移的推動二十多年后,這一目標雖然還沒有達成,但是前景非常好,隨著南北美洲的進一步持續開發,在印度,非洲,歐洲等地區的殖民進一步深化,糧食供應問題有望在未來數年內獲得徹底的解決。 這也使得了大楚帝國高層,或者說羅志學把糧食問題的重點放在了另外一項關鍵指標上:降低糧食消費在居民消費里的比例。(恩格爾系數)。 因為根據帝國內部的部分經濟研究人員的分析,一個地區的民生生活水平如何,經濟發展與否,往往直接體現在‘糧食消費占比’這個數據里。 經濟收入高,食物價格低,那么這個系數就會非常比較低,而恩格爾系數越低的人們也就越不用為吃飽飯而擔心,并有更多的支出用于非糧食消費,如住房,穿衣,教育,旅行,醫療,娛樂活動等其他方面。 這不僅僅意味著民眾自身的生活條件變的更好了,同樣會極大的刺激多行業的消費,進而拉動工商業的持續發展。 而工商業這東西,首先得有了需求才有市場,有了市場才會有企業的發展啊……如果沒有需求沒有市場,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 因此在最近的幾年里,羅志學在糧食問題上,除了繼續關注四百公斤人均糧食消耗這一重大關卡外,就是開始關注恩格爾系數問題。 出臺的‘糧食生產扶持計劃’,體現的就是羅志學在民生乃至整體經濟上的核心政策思路的變化。 對了,順帶一提,大楚帝國的所謂經濟政策,從來不考慮單純的數據增長,賺了多少錢,gdp增長多少之類的……更不會出臺什么政策,追求gdp增加多少個百分點。 因為單純的數字增長對于大楚帝國而言沒太大的意義,真要單純的數據增長,直接給貨幣單位加個零……那么分分鐘增加十倍的經濟體量,但是這沒有什么意義。 對于一個沒有什么外部威脅,也沒有國際貿易競爭,采用金本位貨幣,甚至嚴格上來說都不存在什么進出口貿易(除了楚國自己外,剩下的都是殖民地……)的純內循環經濟體系而言,單純的紙面數據其實沒啥太大的意義。 一百萬年薪,但是吃飽飯都得一百多萬的話,照樣餓死你…… 一塊錢年薪,但是吃飽飯只要三毛,那么照樣能活的的很滋潤(按照十九世紀的水準)。 因此大楚帝國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直接瞄著生活水平去的,而不是追求單純的貨幣數字…… 畢竟賺多少錢不重要,能吃得飽,吃得好,吃的便宜(相對收入)才是關鍵! 所以最近這些年,大楚帝國里的很多地方官府彰顯自家民生政績的時候,基本采用的是當地居民的糧食消費占比數據,而不是地方gdp有多高…… 不然的話一個國家的gdp超級高,但是民眾連飯都吃不起,這有什么意義?自欺欺人罷了。 這也是糧食生產計劃成為大楚帝國最近兩年最為核心的經濟政策的緣故,而不是其他的工業發展政策。 什么鋼鐵機械造船這些,雖然也重要,但是在吃飯問題上那都是附帶的…… 甚至會用更極端的話來說,大楚帝國發展一系列的工業,包括國防工業,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讓民眾吃飽飯,吃便宜飯! 這里頭的主從關系是必須搞清楚的,不然的話搞反了會非常麻煩,甚至會導致帝國覆滅的。 蘇聯就是超級典型的例子……他們的高層顯然沒能搞清楚一系列的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是用來干嘛的,發展工業是為了讓民眾生活的更好。 只是不僅僅是蘇聯,哪怕二十一世紀里,很多國家也沒能搞清楚這么一套邏輯。 但是那些掌權者甭管好壞,基本也都是精英,傻子是上不了位的! 因此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這么簡單的道理,之所以還這么做,那么答案就一個:我自己享受榮華富貴就行,至于民眾死活關我屁事…… 后世很多國家都這樣,不足為奇。 而在大楚帝國里,其實很多權貴階層也不太關心民眾死活的……但是這些人往往也無法真正的進入高位。 大楚帝國里的絕對高層,是參務院,而能夠一路進入參務院里的高級官員,尤其是文官,基本都是一路干掉了無數競爭對手,在諸多方面都讓人挑不出錯誤的政治家。 其中不少人不僅僅有能力,有不少還是有理想的。 什么理想? 首先這個理想并不是什么世界大同,讓民眾活的更好之類的假大空的話,大楚帝國里的很多高級官員,甭管文武,大多都有著一個傳統文人的想法:名留青史! 說實話,做官做到參務大臣這個程度,實際上他們已經進無可進了,而且大楚帝國的參務大臣輪換體系是比較穩定的,很少出現剛進入就被干掉,又或者是多年后還能霸占位置的情況。 過去四十年里,羅志學對參務大臣任免已經形成了一套慣例,任期普遍在五年,五年內不出現什么重大情況基本不會免職,同時五年后甭管好壞都得滾蛋…… 也就是說,到了承順四十年的今天,大楚帝國的絕對高層體系里,已經有了一整套完善的更換體系,進入參務院后。 協辦大臣的最長任期就是五年,五年內升不到參務大臣的位置,都得滾蛋,不是普通失去協辦大臣的位置,而是致仕退休的那種。 參務大臣甭管文武,最長任務也是五年,五年內除非重大錯誤,否則的話羅志學一般不會輕易中途罷免參務大臣,而是讓他干滿五年,五年后致仕。 同時參務院里里的協辦大臣以及參務大臣們,人員更換并不是一次性全部都換了,而是一年更換幾個,如此往復的狀態。 每年都會有參務大臣退休,每年也會有新的參務大臣出現。 如此也就確保了大楚帝國的高層的流暢晉升通道之外,還確保了參務院這個只存在于皇帝口中的機構的權力穩定性,確保了政策的連貫性以及持續性。 這也讓進入了參務院里的參務大臣們,基本不用太擔心遭到政敵的攻擊而中途倒臺……怎么說呢,只要你不弄出超級大的簍子或者造反之類的,平日里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貪腐之類的羅志學基本都會睜一只眼閉只眼,不用擔心中途丟掉位置的問題。 畢竟羅志學要的是政治家,而不是圣人……相反,要是真的出現一個政治家圣人,羅志學會先把他一刀砍了,免的龍椅不穩。而且羅志學也是出了名的善待功臣,不說開國的那一批功臣現在大多都還好好的,而進入參務院的參務大臣們,羅志學也確保了他們下臺之后的安全,避免他們失去權力之后被昔日的政敵攻擊進而身首異處。 這些措施其實都是為了確保參務大臣們,能夠不受朝堂里的其他反對勢力攻擊,進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不用擔心自己在臺上玩改革,下臺后就被人挖墳鞭尸。 甭管你在任上干的好壞,推行過什么政策,五年后羅志學都保你榮華富貴,安享晚年! 不會讓你有什么后顧之憂! 這個時候,很多參務大臣們爬到這個位置后,權力已經不能繼續往上追求,榮華富貴什么的也都有了,下半生的保障也有了,連帶子孫后輩都不用擔心了……接下來還能做什么? 個人的選擇不一樣,不過相當多一部分的人都會把自己扔掉了半生的政治抱負,一些理想之類的撿起來,又或者干脆是追求一些身后名,想要當一個名留青史的名臣! 很多進入參務院的大臣們,不管文武,他們都希望自己死之后,能夠在羅志學的陵墓外邊,也就是現在的鐘山功臣陵里能夠獲得一個第一排的位置…… 盡管羅志學現在才五十多歲,而且身體也很不錯,但是和大多傳統王朝的皇帝一樣,他的陵墓也早早在承順十五年就開工建設了,而且工程到現在也還沒有停,一直都是修修補補。 同時十幾年的時候,有些先一步死掉的開國功臣們,在臨死前上折,希望死后能夠葬在羅志學的陵墓附近。 不少開國功臣們對這種身后榮非常在乎,而羅志學也沒有拒絕這種請求身后榮的想法,不過自然不會讓他們直接往自己的墳墓邊上堆……干脆是在自己的陵墓外頭搞了個大型公墓,也就是鐘山功臣陵,準許文官從二品、武將少將者以上者,伯爵以上者葬入其中,享受國家世代供奉的香火! 這個公墓也被稱之為鐘山陵,大楚帝國規格最高的一個公墓,權貴專屬……其中的第一排最核心的公墓,更是只有特批后才能夠葬入其中,擔任過參務大臣那都是最低標準! 當然,也有一些大臣死了后講究落葉歸根,不會選擇在這個公墓,而是回鄉入葬,基本看自己的選擇。 總體來說,大楚帝國的臣子們還是維持了一些傳統觀念,對身后名的追求是比較強烈的。 這也使得他們在推行一些政策的時候,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考慮,會更理想化一些。 當然這也無法避免會有諸多利益上的妥協,但這更多的是政見上的想法不一樣,至于單純的私人利益也有,只是不多而已。 畢竟都混到參務大臣這一級別了,基本上該有的,不該有的享受都有了……至于什么金錢之類的對于他們而言那都只是個數字而已。 怎么說呢,到了他們這個級別,錢多錢少也就那樣,不會對他們的生活質量,物質享受產生哪怕一絲一毫的變化。 當然上述說的這些也不是絕對,有些參務大臣哪怕上位了,依舊會存在貪腐情況,畢竟事無絕對,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但是大楚帝國的頂級高層還算是比較特殊的。 再有就是有羅志學這個皇帝鎮著……羅志學哪怕當了幾十年皇帝了,但是他依舊有著自己的諸多追求,也不是為了啥理想抱負之類的,純粹是一種慣性。 就跟玩游戲似的,總想著把自己的國家發展的更好,而這種好是沒有止境的! 有了羅志學在上頭做榜樣,下頭的大臣們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 或者說,如果不跟著羅志學保持同樣的步調,也無法入羅志學的眼,并進入參務院。 而這些高層上的形態變化,也直接影響到了大楚帝國諸多宏觀政策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