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節
畢竟大楚帝國還和英國人打著呢,戰爭可不會因為第三十六師的將士們不出擊了就停下來。 所以這個冬天,英國人老慘了! 不知道多少人在這個陰雨不斷的潮濕寒冷的冬天里死去! 可別以為遠道而來的第三十六師將士們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就覺得當地的英國人可以光著膀子到處在冬天里刮風下雨的天氣里自由奔跑了……相反,缺乏保暖衣服和防水工具的當地英國土著們,在這一場戰爭里同樣飽受這種鬼天氣的影響,非戰斗傷亡極大。楚國人固然不適應當地的冬天氣候,但是楚國人不缺后勤保障啊……眾多的龐大蒸汽運輸艦,遠遠不斷的從國內運來大量的軍需物資,被服這些東西更是不會缺乏。 畢竟被服這東西也不是什么消耗量太大的東西,給士兵們發的棉襖,只要不出什么太大的意外,這棉襖能用一整個冬天呢。 不像是子彈炮彈一樣,打出去也就打出去了……前頭打出去多少就得補充多少。 別說棉襖了,實際上楚軍的后方機構,為歐洲遠征軍里的正規軍們,所準備的軍服從夏裝到秋裝,再到冬裝,各種防曬,防御之類的都有。 只要提前準備好了,供應這些被服物資并不是什么問題。 所以楚國的正規軍后勤保障,一向來都是非常充足的……哪怕是印度軍團雖然待遇差很多,但是其后勤待遇也不是那些土著軍隊能夠相提并論的。 印度軍團這種仆從軍,在楚軍體系里就是個打下手,承擔次要戰事,也就是零星小規模戰事的炮灰……但是真拉出來和那些土著軍隊對比,依舊是清一色的吊打各國土著。 所以別看大楚帝國是把印度軍團,北非軍團,扶桑軍團等仆從軍當炮灰,打雜的用,但實際上人家戰斗力還是蠻不錯的,至少在歐洲地區里對上西班牙,法國人以及現在的英國人都打的挺不錯的。 所以當印度軍團第三師開始接手英國地區的主要戰事,并在大冬天持續向北發起進攻的時候,對面的英國人依舊非常難受…… 雖然對面的印度軍團和他們英國人一樣都是線列部隊,但是依舊打不過啊。 不過好說好歹,總不會是和之前遇上楚國人的正規軍那么絕望了……好歹現在打仗的時候還能看見那些印度人的身影不是,偶爾還能列個步兵線列陣型和對方打的有來有回。 但換成和楚軍正規軍交戰……絕大部分情況下連楚軍的大規模步兵的影子都沒見著,就莫名其妙的挨炸。 少數情況下固然看見了楚軍的步兵,但是一般都是剛碰面,在幾百米左右的距離己方的士兵就被對方的子彈成片成片的擊倒。 雙方的戰爭模式都不在一個頻道上…… 英國人是用著線列戰爭模式,而大楚帝國用的卻是散兵戰爭模式,都不是同一個套路,所以就會出現很夸張,甚至讓人無法相信的例子。 如此情況下,英國人自然更愿意面對印度仆從軍,而不是楚國人的正規軍。 只是哪怕如此,英國人也擋不住印度軍團第三師的持續進攻,沒多久就拿下了中部地區的幾個重要城鎮,包括謝菲爾德,曼切斯特等城鎮。 其中的曼切斯特乃是當代英國地區的重要紡織城市,主要生產呢絨、氈帽和粗棉布等紡織品,不僅僅用來供應英國本地,還銷往歐洲地區。 當然了,英國人的這個所謂的紡織城市依舊還停留在非常落后的手工紡織時代,之前就已經在楚國紡織產業的持續沖擊下不斷的衰敗了。 那個時候,歐洲各國包括英國在內,可沒有面向楚國全面開放市場,楚國的紡織產品雖然也能進入歐洲地區,但是各種成本,尤其是關稅成本比較高,同時還面臨著強力的地方保護主義的打壓。 比如在英國這地方,楚國的紡織品之前就很大規模進來,英國進口的楚國紡織品,基本都是一些高端紡織品,但是普通,尤其是低端的紡織品則是很難進入。 類似的情況還停留在其他諸多行業里。 畢竟人家歐洲人,包括英國人都不傻,可不會輕易放開市場讓你進來,然后把自家的手工產業以及相關聯的產業也給搞死了。 但是他們低估了楚國人想要獲得市場的決心,為了打開歐洲市場,他們不惜發動了歐洲貿易自由計劃,從承順三十七年開始籌劃行動,打到了現在的承順四十年……而且看這局勢,后續幾年還會繼續打下去,直到把整個歐洲市場拿下為止。 之前是打北非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法國 現在輪到了英國。 而按照楚軍的行動時間以及計劃,如果不是英國地區的冬天太讓人難受,楚軍為了避免大量的非戰斗傷亡而主動禁止在冬天里繼續進攻的話,估計英國人都挺不過這個冬天。 但也僅僅是這個冬天。 等到春天后天氣稍微緩和后,楚軍就迫不及待的發動了新一輪的攻勢,這一次直接一口氣打到了蘇格蘭最北邊,順便把一直頑抗的英國王室還有那些貴族們一股腦抓了咔嚓掉…… 期間還順便登陸了旁邊的愛爾蘭島,輕易的擊潰了當地守軍的抵抗……值得注意的是,愛爾蘭當地的不少當地貴族們,在楚軍登陸橫掃愛爾蘭島期間,直接當了帶路黨…這些人也不滿英國人的統治,想要獨立來著。 當然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也不可能……但是與其給英國人當殖民地,那不如給楚國人當殖民地??! 英倫地區的軍事問題差不多解決后,大楚帝國的遠征軍們也是心滿意足,并把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寄回國,然后就盤踞在幾個重要戰略要地,尤其是港口城市里待著開始休假,恢復日常訓練了…… 至于廣大英國地區內部的零星戰事,比如駐防各城市,清剿殘余叛軍,日常巡邏之類的則是由印度第三師這個仆從軍來負責。 至于正規軍的任務,已經算是結束,開始休整了并等待下一次的作戰任務了。 軍事問題大概解決后,英倫地區的后續處理也很快被敲定了下來,楚國人可沒慣著那些頑抗的英國國王或貴族們,抓到后直接給咔嚓了,后續還會進行抄家滅族。 走完這一套流程后,發現當地的貴族只剩下三成不到了,都是戰爭時期主動或被動歸順投靠楚國人的當地貴族。 所以就從這些貴族里挑選了幾家各自勢力的領頭羊出來,分別授予國王稱號,之所以是幾個國王,那是因為楚國把英國直接給切分了。 英國南部地區成立了一個王國,中部一個王國,北部一個王國,愛爾蘭中部以及南部成立一個王國,然后愛爾蘭的北部以及英國中部的部分西部地區一起合并為一個王國,最后折騰出來了四個小王國。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四個國王都和他們的統治區里的主要群體或利益群體并不一致,比如說南部新成立的王國,這地方的土著大部分都是新教,但是國王卻是個天主教的……北方的蘇格蘭地區,大部分人都是天主教的,但是國王卻是個新教的。 甚至還有個國王,本來就是個小貴族而已,也就是趁亂才氣勢然后被楚國人看重,但是威望以及本身實力很一般……所屬的王國里下頭有不少的大貴族。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自然是楚國人故意的,在殖民地里玩分而治之,用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等各種殖民手段,楚國人現在已經玩的很順溜了。 其中最為典型的楚國人在印度地區普遍選用賤民階層從軍甚至當殖民地的低級官員……用在當地里社會地位低下,人數也少的賤民階層,充當印度殖民地里的新統治階層。 統治效果可以說相當之好,偶爾還能夠看見一些戲劇化效果非常棒的娛樂節目演出,比如某個食不果腹,大字不識的印度賤民,有一天就被路過的楚國人隨手賞了個官帽子,成為了當地的殖民地土著低級官員。 于是乎這個一朝得勢的賤民,就開始瘋狂的報復昔日欺壓他的當地中高種姓的人…… 娛樂效果杠杠的,堪稱現實上演的劇情大片。 現在印度那邊,很流行這種現實劇情大片,不少犯錯被發配到殖民地任職,這輩子都別指望調回本土的殖民地官員在無聊之余,都會搞點這些娛樂節目打發枯燥無味,且毫無希望的時間。 現在嘛,剛被從印度調來英國任職,仕途已經無望,打算徹底擺爛的徐嘉良,就饒有興趣的玩這種游戲,隨手提拔了幾個飽受欺壓的英國最底層的賤民,還給了他們不少權柄……然后就開始嗑著瓜子看戲了! 這已經是他被發配到這英倫地區這破地方,為數不多的人生樂趣了。 第934章 俯視歐洲 隨著大楚帝國搞定了英倫地區的抵抗力量,把這一地區里的市場拿到手后,大楚帝國在歐洲地區里的貿易自由計劃可以說已經完成了半數。 接下來只需要按部就班,再把丹麥、瑞典以及奧利地的哈布斯堡搞定,那么歐洲的中西部地區基本就搞定了,剩下的也就是東邊的波蘭立陶宛以及俄羅斯兩個比較重要的國家了。 當然了,歐洲地區也不僅僅只有這些國家,實際上這年頭的歐洲地區里各種王國以及沒有王國的名頭,但實際上依舊是獨立政權的公國,伯國之類的一大堆,比如后世德國地區里的一大票神圣羅馬帝國之下的亂七八糟的小國。 但是這些小國的實力過于弱小,基本不具備抵抗楚國的能力,所以他們的實力以及影響力基本可以忽略。 只要搞定了歐洲里幾個實力比較強悍的國家,那么歐洲市場也就差不多可以說是徹底打開了。 為了這一點,歐洲遠征軍方面在搞定英國后,又迅速制定了針對丹麥以及瑞典的軍事行動。 不過丹麥那邊比較慫,在看到英國迅速落敗,國家都被楚國分裂成五個王國,國內原有的貴族群體十去八九之后,丹麥王室以及他們的貴族群體哪里還有抵抗楚國的信心和勇氣??! 反正那些楚國人只是要市場,給他們就是了。 雖然這會導致經濟體系的自主權徹底喪失,原有的很多利益會徹底失去,但是也不是不能活下去了,而且原有利益失去后,還會有新的利益啊。 比如說楚國人的貨物進入丹麥當地市場后,總歸是需要鋪貨銷售的……反正楚國人過來了,頂多也就當個批發商而已,總不能真的手把手的把貨物賣給每一個丹麥人不是。 這意味著,這些貴族們失去了部分原有的施手工作坊的利益后,完全可以轉行給楚國人當代理人,然后賺取零售渠道里的錢。 這么一想,很多丹麥貴族也就想開了。 抵抗個毛線,和楚國人做生意也挺好的,干嘛非要找死和楚國人玩軍事對抗啊。 而主動服軟,讓出市場的話,按照楚國人之前在荷蘭那邊的行事還是比較寬容的,基本上只要市場以及幾個沿海港口租借地而已,再加上一些法外治權之類的東西,其他的都是很隨意的。 這意味著,主動歸順楚國,放開市場的話,他們不可避免的會失去經濟自主權,但是內部行政,乃是軍事和外交等權利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 還是以荷蘭人為例子,楚國人盡管也會派遣名為顧問,實際上是監督的顧問團隊,但是這些顧問團隊基本上不搭理荷蘭人內部以及荷蘭人和周邊土著的事情,他們只關心荷蘭人的市場開放問題,然后引導荷蘭當地的經濟模式轉型,以便提供給楚國人所需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這些主動歸順的國家,其實是可以較大程度上的保持自主權的。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歐洲地區的戰略方針的重要體現:我只要市場,其他的無所謂,只要有市場,你們土著自己愛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我才懶得搭理你呢。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荷蘭,實際上在之前戰敗后,被大楚帝國實際控制,已經徹底淪為殖民地的葡萄牙以及西班牙,法國諸國,英國諸國里,楚國人雖然都派遣了總督過去進行各種監管。 但是只要你不損害大楚帝國的利益,楚國人是懶得管他們土著的內部事務的。 甚至就連這些殖民地國家嘗試著重建軍隊,楚國人都沒有阻攔……非但沒有阻攔,反而是興沖沖的來推銷武器。 新成立沒多久的歐洲武器貿易公司,已經在各殖民地土著國家里開設了分公司,打著重建土著各國軍事力量的名義,開始大規模推銷武器裝備。 很搞笑的是,歐洲武器貿易公司的第一批現貨裝備,并不是從本土運輸過來的武器,而是之前軍方在歐洲各國進行行動的時候所繳獲的大量武器裝備。 這些亂七八糟的繳獲武器,楚軍方面自然不會留著用,哪怕是印度軍團這種仆從軍都不會用這些破爛貨。 但是也不會直接扔,或者是直接還給這些土著。 而是一股腦扔給了新設立的歐洲武器貿易公司,讓他們代為出售,然后出售給了各土著國家。 比如西班牙王國經過大楚帝國方面的大規模清洗后,新成立的西班牙王國,他們也開始了重建軍隊的道路。 而且他們也有迫切重建軍隊的需求,主要是為了鎮壓西班牙國內最近一年層出不窮的各種抵抗……西班牙被迫全面放開市場后,面臨的不僅僅是楚國工業商品的沖擊,還有各種各樣的經濟問題。 比如說,為了引導部分當地人養羊,楚國人會在這些地區里故意傾銷糧食,抬高羊毛收購價格,這就導致了當地原本很重種植糧食的農戶甚至貴族都損失慘重,最后不得不大規模轉換養羊。 這個過程里,自然會有人不斷的反抗……嗯,不是反抗楚軍,其實大楚帝國遠征軍駐防西班牙的軍隊,基本不和西班牙當地的土著打交道,甚至西班牙土著玩叛亂也不管,基本只呆在特定的幾個戰略城市里的營房里。 哪怕是仆從軍印度軍團也在逐步撤出各占領城市,把當地的治安移交給新西班牙王國組建的軍隊。 這種移交過程,也是讓新的西班牙王國高層感到了非常大的壓力……甚至都有種舍不得楚國人大規模撤軍了。 怎么說呢,之前楚國人還在西班牙各地都大規模駐防,并負責駐防,巡邏,彈壓等各種任務的時候,新西班牙王國的高層表面上各種說好,但內心里還是不愿意的。 怎么說呢,殖民地王國,那好歹也是個王國,他們也渴望著收回更多的權力。 所以一直都在爭取讓楚國大規模撤軍,向新王國移交治安。 后來楚國人在歐洲的戰事多了起來,尤其是法國和英國陸續開打之后,這兵力有些不夠用,所以就答應了西班牙方面的請求,開始逐步撤軍,并把兵力調到新占領區的英國以及法國去。 然后新西班牙王國的高層很快就傻眼了……尼瑪以前楚國人在的時候,怎么沒看見有那么多的暴民,反叛分子啊,這楚國人一走,尼瑪各種暴民,反叛分子就冒出來了。 反叛分子:呵呵,你當我傻的,楚國人在的時候玩反抗,那不找死嘛……但是你?呵呵,我干不過楚國人,我還干不過這楚國人的狗腿子? 于是乎,楚軍撤離一地,西班牙就亂一地,搞的后來西班牙王國方面不得不主動請求楚國方面:大哥,您別撤的那么快啊,這地盤太多,小弟我要撐不住了…… 這也是英國戰役中后期里,楚軍只往英國方面增援了一個印度軍團第三師的步兵團,而不是把整個印度第三師的其他兵力都調往英國的緣故。得留幾千印度第三師的兵力駐防西班牙,幫著西班牙的新王國……要不然亂子可就鬧大了。 這個過程里,都讓歐洲遠征軍里的一些將領們都感嘆:當初打的太狠了,早知道這樣,當初高低會給新王國留一支西班牙的主力正規軍,而不是全部都打光掉! 為了彌補當初把西班牙打的太狠的‘失誤’,遠征軍方面迅速出臺了彌補措施,準許西班牙方面派遣勞工來替換原先的戰俘。 楚國人一向來都喜歡把戰俘當勞動力使用,在西班牙俘虜的大幾萬戰俘基本都在加的斯港以及其他楚軍控制港口里修建各種基礎設施呢。 但是如今西班牙新王國缺乏訓練有素的士兵以及軍官,新招募的士兵一時半會的也來不及訓練形成戰斗力。 所以經過歐洲遠征軍司令部和西班牙王國方面的協商后,西班牙新王國用勞動換回了大量的戰俘,并用這些戰俘里挑選人員,組建了更多的軍事部隊,進而用來彈壓他們內部的諸多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