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節
但是城內也不安全,各種炮彈持續落下,到處都是隆隆的爆炸聲。 三艘軍艦一共幾十門大小火炮,就對著這么一個小面積,人口其實也就萬把人的古老城市炮擊,不說全面覆蓋,但是至少能夠覆蓋眾多重點地區。 而且炮擊的時候,楚軍也不是盲打,而是三艘軍艦都各自升起了觀瞄熱氣球,通過熱氣球尋找高價值目標并進行較射,打起來效果非常準。 尤其是城內的幾座疑似軍營的建筑,很快就遭到了密集炮擊,然后是一些看上去像是總督府一樣的比較顯著的建筑也是遭到了密集炮擊。 等發現了這股近千人的西班牙駐軍出城后,一艘護衛艦就專門瞄著他們打,哪怕他們退回城了,看似有城墻保護了,但是依舊有曲射炮彈源源不斷的落在他們之中。 人越多,越密集挨的炮彈還越多。 畢竟人家楚軍的瞭望手就在一百多米高的熱氣球上,拿著高倍數的望遠鏡進行觀察呢,丹吉爾城內的西班牙駐軍稍微大一點的動靜,他們基本都能看到。 這也是讓西班牙人這一千多駐軍,現在是出城不是,進城也不是。 總之處處、時時挨炸,最后被炸的死傷慘重,剩下的人也是暈頭轉向,一些聰明人發現聚集的人越多越容易挨炸后,就會脫離大部隊各自逃命去。 這樣一來,等到大楚帝國陸軍的登陸部隊,也就是第五十三師第二百一十一步兵團下屬第二營以及加強配給他們的一個炮兵連完成登陸,并推進到丹吉爾城門口附近的時候。 實際上丹吉爾城內的西班牙人守軍已經全數崩潰,已經沒有有組織的兵力進行抵抗了。 而看著前頭被炸坍塌的城門以及滿地的土著尸體和傷員,領頭的一個上尉忍不住皺眉:“海軍那群土鱉,太不地道了!” 邊上的一個中尉副連長也是臉色不太好看:“可惡,他們吃rou也就算了,連湯都不給我們陸軍留一點?!?/br> “等會必須嚴厲的提出抗議,出發前明明說好的,給我們登陸部隊留一些rou,不能都打光了,結果又被他們打光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一路上,他們海軍就已經出爾反爾過好幾次了!” “我們堂堂帝國陸軍,大老遠跑到歐洲來,可不是來給他們一群土鱉打掃戰場的!” 陸軍一群人登陸后,很不爽……但是也無可奈何,誰讓西班牙人太渣水,而海軍那邊為了測試新型和對比護衛艦的戰斗力,打的又比較狠,以至于出現了陸軍登陸后,愣是半點戰斗……哪怕是名義上的都沒撈到。 第875章 毀城 陸軍方面的第二營對海軍的行為多有不滿,只是登陸的時候也不能浪費時間打嘴炮,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當即第二營以及第三炮兵連的人開始對城門發起進攻。 說是進攻也是過了點……畢竟城門一片已經沒有西班牙人在駐防了,甚至連城門都被海軍的火炮給轟了個稀巴爛,并且一側的城墻還坍塌了。 第二營的人是端著槍,以散兵隊形逐步靠近,在沒有遭到任何反抗之下就占據了城門一片。 不過他們也沒有急著繼續進城,而是讓隨隊來的第二炮兵哨以及團部加強下來的一個步兵炮隊進行延伸炮擊,持續對城內的殘敵進行攻擊。 繼續炮擊倒不是為了殺傷多少敵軍,而是為了掩護進攻部隊,避免敵人大規模集結并反攻,同時迫使敵人的殘余兵力崩潰甚至逃跑。 畢竟這是攻城,也不是圍城,攻下城池最重要,至于敵人逃跑與否并不重要,甚至敵人跑光了還更省事。 陸軍的火炮雖然不如海軍的艦炮威力大,派來的師屬炮兵團里的一個炮兵連,裝備的不過是四門七十五毫米山炮,團部下派的步兵炮排,配屬的也不過兩門七十毫米步兵炮。 但是這兩種火炮都非常的輕便,同時都擁有比較大的射擊仰角,可以抬高仰角,繞過諸多建筑物炮擊城內目標。 同時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降低仰角,采用平射的方式打擊目標。 尤其是兩門七十毫米步兵炮,在這種小規模作戰里非常的好用,幾個炮兵就能推拉著前進,然后遇到可目視目標就進行炮擊,也可以根據前方指令,進行大角度的曲射。 采用七八十度的仰角進行炮擊的時候,彈道曲線和臼炮或后世的迫擊炮非常相似。 更關鍵的是,這玩意還是線膛炮,因此射擊精度非常高。 雖然只是兩門七十毫米步兵炮,然而掩護進攻的效率非常高,通過連續幾十次的炮擊,就成功的掩護步兵部隊向城內縱深挺進。 至于七十五毫米山炮,這個時候已經充當遠距離支援火炮使用,在城外架炮,朝著一兩千米外的目標進行精確炮擊。 有效的代替了海軍的艦炮,為步兵提供了充足的火力支援。 畢竟隨著步兵入城,海軍那邊為了防止誤傷,雖然沒有停下炮擊,但是炮擊目標也朝著縱深地帶進行覆蓋式炮擊,已經難以直接有效的支援陸軍作戰了。 隨著連續的炮擊,第二營的步兵們以連為主要戰術單位,分出去了三個連,每一個連負責一個進攻方向,同時從左中右三面挺進,最后還有一個步兵連則是充當戰略預備隊,同時保護后方的炮兵。 等步兵深入城區后,炮擊雖然重要,但是步兵火力開始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 畢竟這是攻城作戰,深入城區后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巷戰了,步兵火力難以全面覆蓋的有效掩護,很多時候小規模的步兵行動,只能依靠步兵自身的火力,也就是十八型步槍、天五式左輪手槍、手榴彈為主。 安西同中尉,如今就是端著一桿十八型步槍,同時作為一個排長,他還有一柄二十二年式指揮刀,左大腿上還別著一把天五式左輪手槍。 指揮刀是漢天兵工廠生產的二十二年式指揮刀,從傳統腰刀略微改進而來。 傳統腰刀脫胎于倭刀,本地改良后的腰刀從明中后期開始一直到大楚帝國二十年代,一直都是華夏地區的標準步兵單手軍刀。 大楚帝國也是一直到了二十年代后,才專門研發了新式的二十二年式指揮刀,不過大體樣式和傳統腰刀區別不大。 畢竟到了二十年代后,軍刀這玩意更多的不是用來作戰,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單兵自衛武器以及禮儀品,相對于步兵軍刀所謂的作戰性能,楚軍更傾向于保持傳統,所以哪怕有所改進,但是也不大。 刀身連帶刀柄,都是采用鋼材為材料,機器制作生產……質量什么的自然不如那些手工打造的上好軍刀,但是相對于一種大規模量產,普遍裝備各級軍官的軍刀而言,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特點是采用了新式的鋼鐵材料,再加上一些特殊工藝,讓這種刀呈現重量輕,強度高,韌性高的特點。 缺點嘛……和楚軍的大多武器裝備一樣:貴! 畢竟新材料和新加工工藝,往往就是價格昂貴的代名詞。 不過即便如此,很多軍官們,尤其是手里不差錢的軍官們,則是更加傾向于訂購手工打造的軍刀。 對此軍方不進行干涉,就和不干涉軍人自購手槍一樣。 反正軍隊配發的就是天五式左輪手槍,也只配發標準的手槍彈,你要自行購買其他手槍也可以,彈藥通用也給你配發彈藥,但是彈藥不通用就只能你自己想辦法解決了。 而普通的步槍手等步兵,不配發手槍……但是也不攔著士兵們自購手槍。 很多士兵為了增加戰場上的活命機會,往往都會自購手槍,畢竟軍隊商店里的手槍也不貴,花點小錢買上一把帶上戰場防身,彈藥還能免費從軍部領取,很多士兵們都樂于這么做。 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三軍里,手槍的裝備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士兵自購的……不過為了后勤供應穩定,三軍里裝備的手槍雖然多種多樣,不過基本都是用標準11毫米手槍彈……因為其他種類的手槍彈軍方不提供,你要用得自己買去。 安西同中尉雖然說身為一個軍官,帶著一個排作戰,不過他并沒有和很多土著軍隊里的軍官一樣穿著燒包,是用的是什么軍刀指揮的,而是穿著普通的軍官作戰常服,端著一把十八型步槍。 他如今正帶著麾下的士兵準備拿下前方的一座教堂。 根據他部下的報告,大約有數十名武裝人員躲進了這座教堂,并且還對他麾下先行抵達此地的步兵進行了反擊。 不過對方用的都是老掉牙的燧發槍,雖然開槍了但是子彈卻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除了把楚軍的幾個士兵嚇了一跳外,沒給楚軍造成任何傷亡。 當對方反抗開槍后,那幾個楚軍士兵并沒有傻乎乎的繼續往前沖,而是找了掩體架槍后,又及時的通知了后方的友軍。 得知前方有數十名武裝人員頑抗后,安西同中尉當即就帶著整個排的主力,從多方向圍了過來。 抵達后,安西同中尉從掩體里探出頭仔細看了看……對面的人也不知道是傻還是聰明! 說他們傻吧,好歹還知道找了個有堅固掩體的教堂,這種建筑因為都是石頭建造的,對子彈等輕火力的防護很不錯。 但是說他們傻,那是因為這教堂周邊都是空曠地帶……這躲進去后一旦被楚軍發現并架槍,他們出都出不來! 安西同稍微考慮后,當即派人去呼叫附近的炮兵部隊,其中的一個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炮組,就是隨同他們連作戰的,剛好就在附近。 把他們叫過來,給對面的教堂來幾炮直射,估計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在沒有炮兵支援下,直接指揮麾下的步兵往前進攻……他還沒傻到這程度、 對面的西班牙人裝備的雖然是燧發槍,但是燧發槍也能打死人的。 不說多,但凡死傷那么幾個手下,安西同都不樂意。 打仗雖然會死人,但是能減少傷亡還是要減少傷亡。 畢竟他指揮的可不是印度仆從軍,可以放開手腳隨便打,他指揮的可都是本土軍隊……每一個士兵都是正兒八經的楚國人。 一場戰斗力如果出現了幾個戰斗傷亡,上頭都得罵他一頓,如果傷亡多了,說不準就得上軍事法庭。 為啥? 歐洲遠征軍從南非一路北上,打下了至少幾十個殖民地沿海城市,控制了幾乎整個西非沿海,前后歷時也有幾個月了。 這總戰斗傷亡才多少? 四十二人! 其中二十六個還是被一枚啞彈給誤傷的,打加納的時候海軍打出去了眾多大口徑炮彈,其中自然也會有一些啞彈,步兵登陸后也許是過于放松。 一群步兵對一枚150毫米的啞彈特別感興趣……還圍上去翻動,結果砰的一聲,一群步兵直接被炸的粉碎碎骨,全數陣亡…… 一枚啞彈報銷了足足半個步兵排,二十六人,比楚軍正規軍在數月的西非作戰里的常規陣亡人數都多! 這事都被直接報告到了第五十三師師部,讓五十三師的師長丁正清陸軍少將老半天都說不出話來,最后罵罵咧咧的把麾下的軍官罵了個狗血淋頭,讓他們再一次加強戰場安全培訓。 最重要的是,別亂翻那些沒爆炸的啞彈! 戰后清理啞彈這種事,盡量讓那些戰俘去干,實在不行讓仆從兵去做,別傻乎乎的自己干…… 當時丁正清少將是恨鐵不成鋼:“哪怕我家的狗都知道海軍不靠譜,還去清理海軍的啞彈,這不要命了!” 扣除這二十多個倒霉蛋,嚴格意義上來說,楚國正規軍在一系列的西非作戰里,戰斗死亡人數只有十六個! 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就十六個。 倒是仆從軍印度第三師那邊死傷多一些,但是陣亡其實也就一百來個……傷的多一些,大概有幾百人。楚軍在西非作戰,整體的傷亡率是非常低的,而正規軍的傷亡更低,至今都不過百。 當然,這只是說的戰斗傷亡,其實還有一些非戰斗減員,比如有倒霉蛋落海,被蛇咬,生病之類的。 這部分其實要更多一些,第五十三師的非戰斗減員都有上百人,比戰斗傷亡大多了。 沒辦法,去陌生,同時自然環境又非常惡劣的地方作戰,尤其是非洲這邊作戰,非戰斗減員一直都是嚴重困擾楚軍的問題。 這也是楚軍大規模組織印度仆從軍,并調到非洲來作戰的緣故。 怕的并不是什么戰斗傷亡,而是非戰斗減員。 安西同帶領的這個步兵排,從南非出發到現在,還一個減員都沒有呢,雖然過程里有幾個人生病,不過也陸續病好歸隊。 安西同中尉可不希望在丹吉爾這個小破城里讓自己的部隊遭到減員,因此指揮作戰是非常謹慎的。 尤其是在這種偏向于巷戰的作戰環境里,他是絕對不會浪戰……正所謂能用火炮解決就絕對不用步槍,能在一兩百米外用步槍干掉敵人,就絕對不沖上去和敵人近戰,近戰能用手榴彈和手槍解決對手,就絕對不用刺刀。 盡可能的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消滅對手,這是當代楚軍的追求,也是楚軍內很多軍官們的行動指南。 在當代楚軍里,你要是和乃木希典、黑格這樣,把士兵直接當成炮灰,強行驅動士兵往前沖鋒送死的……等待你的只有軍事法庭。 這不是楚軍打仗怕死,而是明明裝備了無數的先進槍炮,擁有絕對的領先優勢,你為什么還要讓士兵排隊去送死? 完全沒必要??! 如今的安西同也是如此,這邊上就有友軍的七十毫米步兵炮,犯不著讓麾下步兵強攻。 很快,一個炮組就拉著一門七十毫米的步兵炮過來了,炮組的一個軍士長指揮官仔細觀察了戰場后,對安西同道:“這種教堂類建筑我們打得多了,這些建筑也就看上去堅固,實際上也就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