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節
這玩意,其實就是一個陸軍標準的混成營! 要不然,你以為大楚帝國的稅務機構,是怎么在印度,尤其是針對當地的那些土著們收稅的? 不把火炮拉出去,不把槍口頂著他們的腦袋,你以為他們會乖乖交稅??? 沒點威懾力,人家土著又不傻,也是會偷稅漏稅搞走私的。 大楚帝國剛控制孟買的時候,就有不少印度地區的土著跑過來做生意,這種過程里不少土著都是偷偷摸摸繞過大楚帝國的稅務機構,想要搞走私之類的,而國內也有一些要錢不要命的不法商人。 在錢面前,什么國家和民族都被他們拋之腦后,走私問題極其嚴重。 后來印度稅務廳發了狠,直接給國內打報告,然后國內的稅務部一看,竟然還有敢如此明目張膽的偷稅漏稅,這還得了,稅務機構二十幾年來建立的赫赫聲威,難道就要被一群土著和那些不法商人們給敗壞了? 一番緊急商議后,稅務部就給印度那邊派去了兩個全副武裝的武裝巡警大隊,總計兩千多人。 緊接著對那些走私商販進行打擊,其中駐防孟買的武裝巡警大隊甚至都越過了大楚帝國直接控制的孟買領地,深入到印度土著的控制區里打擊當地的走私商人。 面對大楚帝國這種直接把稅警軍隊殺到家門口,用槍炮對著自己腦袋強行收稅的行為,當地的土著王公都被嚇傻了……還以為楚軍殺過來要占領他們的土地了。 結果一問,尼瑪,才知道原來是打擊走私商人,征收被偷稅漏稅的稅款的。 這一場行動,被莫臥兒帝國那邊得知后還抗議了一番呢,甚至被他們國內不少人引以為恥,覺得是大楚帝國入侵了他們,還把這一場行動稱之為稅務戰爭。 天地良心……當時的大楚帝國印度守備司令,第二十四軍軍長等陸軍高層以及海軍的高層們,可都不知道這一消息了,談何戰爭??! 人家稅務機構派武裝稅警出去收稅,這只是一場普通的稅務執法行動而已,可用不著對軍方通報消息,更不用軍方批準。 至于在土著領地上有沒有執法權之類的,這一點不用擔心,大楚帝國一向來都是搞法外治權,哪怕是在土著領地上面,也只承認自己的法律,不承認任何性質的土著法律。 如果土著在自己地盤里,殺個大楚人什么的其實也沒啥,這些年在海外的大楚帝國死于非命的多了去,被土著私底下殺死的更是數不勝數,只要不造成什么太惡劣的影響,其實帝國官方也不管,也管不過來。 但是,你土著和我大楚人做生意,然后還敢偷稅漏稅,哪怕你躲在自己的地盤里,大楚帝國的武裝稅警都得把你逮住,然后強行收稅并罰款。 對于收稅這事,大楚帝國一向來都是很認真的。 后世美國人的稅務局被戲稱為擁有軍隊,但是大楚帝國里的稅務部,那是真的有軍隊! 而這樣的稅務機構,其下屬的普通稅警以及武裝稅警們,對武器的需求自然也不小,一向來也是五大武器公司的重要客戶。 河北武器公司那邊的天五式左輪線膛手槍,啟動客戶就是稅警的訂單。 這玩意尺寸適中,威力雖然不大,但是用來自衛或者打擊一些普通罪犯還是沒什么問題的,因此國內的巡警機關以及稅務機關,對這玩意很有興趣。 不差錢的江南巡警廳,已經和河北武器公司在商談,準備采購一批天五式左輪線膛手槍配屬給巡警們了。 其他各省巡警也注意到了這種優秀武器想著是不是采購一點看看…… 同時河北武器公司還在對這種手槍進行持續升級,以便可以發射全金屬子彈,一旦成功定型的話,恐怕產銷量會非常大。 畢竟這玩意性能不錯,結構簡單,大批量生產的價格也不貴,尺寸還剛好,威力雖然不大也夠用,而且威力不大后坐力也小,打起來更容易瞄準,短距離內精度高。 而且左輪手槍的特點讓它有著六發子彈的持續火力,這對于需要面臨匪徒的武裝巡警或武裝稅警而言很重要。 天五式左輪線膛手槍,對于正規軍而言雖然只是個裝飾品,真正要用的時候基本都是用來自殺的。 但是對于巡警而言,這種東西卻是可以充當主力武器,實用的很。 兩種線膛步槍,一種左輪線膛手槍,這是大楚帝國最近這些年在后裝線膛槍械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而火炮上嘛,則是比較平淡了,雖然有多種試驗樣品了,但是性能都不咋地,軍方想要裝備后裝線膛火炮,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尤其是要解決鋼制炮管以及膛線工藝問題。 即便解決了這些問題,短時間內估計也只能使用中小口徑后裝線膛炮,因為這種口徑的后裝線膛炮可以采用的金屬定裝炮彈,可以更好的解決漏氣的問題。 至于大口徑后裝線膛炮……這玩意也用不了全金屬定裝炮彈,所以漏氣問題一時半會的估計搞不定。 不過就算是中小口徑的后裝線膛炮,如果能夠搞出來那也是巨大的飛越了,可是能夠極大的提升大楚帝國陸海軍戰斗力的。 對此,羅志學很期待! 第776章 統治根基 羅志學在承順二十九年下半年進行的北巡順利結束后,羅志學也回到了金陵城,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奏。 但是北巡雖然結束了,但是北巡的后續影響卻是才剛剛開始! 尤其是受到諸多關注的保障工人群體利益的問題,之前還在北巡的時候,羅志學就進行了公開演講,并且以圣旨的方式向全天下公布。 圣旨上說要切實保障工人群體的利益。 為此,大楚帝國里的若干高級官員們陸續遞交了奏折,奏請制定最低工資以及最長工作時長。 對于這些奏折,羅志學一律采取了留中不發。 但是基本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會知道,既然天子之前已經提到過要提高工人群體的福利待遇問題,那么就不會真正的反對。 如今的留中不發,更多的還是想要摸清楚更多臣民的意見,考慮利弊,最終得出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來。 因此,羅志學回到金陵城后,帝國中樞,乃是地方上依舊還有人關注這件事。 事實也和不少人猜測的一樣,羅志學肯定是要提升工人福利待遇的,這甚至都不是說羅志學真正的關心可憐工人群體。 而是為了更好的鞏固帝國的統治根基! 提升工人福利待遇,這涉及到了帝國統治根基的問題,這可不是說瞎說的。 大楚帝國的統治根基是什么? 如果是帝國早期,尤其是推翻前明王朝之前,這個答案是毫無疑問的:軍隊! 因為大楚帝國這個帝國,其實是建立在當年的保鄉軍,后來的帝國三軍之上的。 先有了軍隊,然后才有的國家! 這一點就是事實,甭管你說眾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大楚帝國這個國家,羅志學的皇帝寶座,都是建立在當年的數十萬軍隊之上的。 其他所有的一切,甭管是發展的工商業,還是優待農民,屯墾開荒,搞水利設施等等措施,都是為了更好的支持軍隊打仗。 這從當年大楚帝國中央財政支出里,軍費占據絕大部分支出就可以看的出來。 但是這種情在推翻前明王朝,尤其是干掉了東擄之后就逐漸發生了轉變,雖然說軍方還在斷斷續續的彈壓清剿西南地區的土司,并陸續和外部的各國土著們作戰,并且還把準格爾給滅掉了。 但實際上從推翻前明王朝之后,大楚帝國的高層工作重心實際上就已經轉移到了民生恢復,工商業發展上來了。 戰爭,已經不是主流了。 說白了,那個時候開始大楚帝國已經從打天下變成了治理天下。 而如何治理天下? 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問題,但是你拋開所以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么就可以簡單的歸納為:維持統治! 強行推廣統一農業稅,持續展開多年的農業發展計劃,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打壓士紳地主,扶持新型工商業,發展地方經濟。 甚至到后面的持續擴張等等。 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維持統治而已。 而要維護統治,那么就不能讓人反抗,嗯,不愿意反抗和不敢反抗都是一個效果,你用那個都可以。 當然,兩者相加效果最佳。 大楚帝國的幾乎所有對內甚至對外的政策,都是出于這兩點:民眾不愿意反抗以及民眾不敢反抗! 后者相對簡單一些,保持持續的高壓軍事威懾就可以了! 很多帝國內的普通人都很少關注的一點,這些年大楚帝國雖然持續對外征戰,但實際上外派的兵力其實都不多,大楚帝國光是陸軍就有一百五十多萬人的規模。 這一百五十多萬人的陸軍里,外派到北美洲的不過幾千人,南洋不過兩三萬人,緬甸、印度加上非洲多一些,但是也就五六萬。 跨洋海外地區派駐的兵力,加起來撐死了也就十萬人。 西北那邊的邊疆地區多一些,但是中亞以及西西伯利亞加起來也就十多萬人的規模。 那么剩下的將近一百三十萬的軍隊都部署在那里? 帝國腹地! 西南區域,包括青康、云貴、四川地區就有二十多萬兵力。 而三峽以東的長江流域也是軍方的重兵布防區域,六萬多萬的近衛軍,超過三十萬的陸軍兵力,沿著長江兩岸進行部署。 其中襄陽、漢天武昌、長沙、九江、安慶、應天府、揚州、鎮江、江陰、吳淞都是楚軍重兵駐扎的區域,每個地方至少都會有一個乙等常備師甚至甲等戰備師駐防。 還有帝國南方的閩浙,兩廣地區也有不少的兵力。 北方就更不用說了、陜西長安,河南鄭州、江北徐州、河北天津、東北沈陽都是楚軍重兵布防的區域。 不僅僅是戰略要地,大城市布防區域,實際上大楚帝國在每一個縣里都會駐防一定的正規軍,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人,雖然這些地方地方兵力都是丙等守備部隊,但是依舊是正規軍。 大楚帝國在本土腹地里部署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是為了什么? 難道是防御外敵? 別搞笑了。 這年頭,哪有什么外敵能夠打到大楚帝國的本土腹地啊…… 這些數量龐大的正規軍,更主要的作用其實是用來對內彈壓,威懾一切潛在的反叛勢力的。 擺上一百多萬的大軍,就是為了告訴那些潛在的野心家,甚至是一些對社會不滿的普通人:別搞事,不然把你全家的骨灰都楊了。 這就是‘不敢反’。 不過軍事彈壓和威懾,這只是最后一道保險,甚至是屬于治標不治本的東西,要想真正的長時間的維持統治,還是需要讓人們不愿意反。 如果能夠好好的生活,除了神經病,野心家外,普通人誰會愿意玩造反啊,嫌命長啊。 絕大部分普通人,還是希望能夠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如果日子能夠過的稍微好一些,那么就更好了。 而大楚帝國的一系列對內對外政策,其實都是圍繞著讓人們不愿意造反這一目標而推動。 制定統一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扶持農業發展等等,并不是大楚帝國的高層官員們真的關系這些泥腿子的死活……人家是高高在上的新權貴,怎么可能真的關心這些泥腿子的死活。 兩者都不是一類人! 帝國的權貴階層們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目標很簡單的,讓農民們能活下去,甚至吃好喝好住好穿好,這樣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流民甚至起義軍。 明王朝是怎么滅亡的?表面上是楚軍推翻的,但實際上在楚軍崛起之前,明王朝就已經千瘡百孔了,西北區域的各路義軍都快要把明王朝的根都給刨了……哪怕是沒有楚軍,按照當年的情況,陜西起義軍最后也能把崇禎逼死在煤山上。 這些教訓,大楚帝國高層們可是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大楚帝國的高層對流民以及潛在的起義軍是極為警惕,所以才會有一旦某個地方受災后,帝國就會迫不及待的搞各種賑濟救災,甚至把災民一股腦轉移到其他地方搞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