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節
但是在大楚帝國徹底干翻了明王朝后,大楚帝國掀起了頻繁并且強度非常高的吏治整頓。 除了常規的打擊貪腐外,就是把官員隊伍里的一個前明遺老遺少們給干掉。 這個過程里,大量前明投誠過來的官員們因為貪腐,不忠等而落馬。 同時還有不少投誠官員因為無法適應大楚帝國的官場規矩而選擇主動致仕等等。 當然也有一些人最開始的投誠只是無奈之下的選擇,當投誠后身家性命有了保障后就選擇致仕,這些人多少還有些骨氣,看不起土匪出身的大楚帝國的君臣們。 當然,更多的投誠官員們,還是因為無法跟上大楚帝國的諸多變化。 在大楚帝國里當官,和在明王朝里當官區別還是很大的。 比如在大楚帝國里非常注重民生經濟,對地方官員的考核里,民生經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大項,其重要性和禮教,法治相當的。 很多投誠官員難以跟上這種思維上的變化,在大楚帝國的官場里干的力不從心,最后升遷不得乃至邊緣化。 尤其是當國子監大學以及其他大學所培養的學子們開始大批量進入大楚帝國官場后,以新代舊的情況非常的普遍。 在這種大局勢下,前明投誠官員出身的官員們,其實很少能夠在大楚帝國的官場上一路往上爬,而且還爬到從二品巡撫高官的職務。 夏家良就是少數人之一。 他在禮教部任職期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接觸并學習各種新式學科,在經濟領域里連續發表了諸多頗有重量的文章。 后來外放到地方為官,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從知縣到知府,再到布政使,最后在承順二十四年的時候,升任河北巡撫。 能夠一路順利升遷,就意味著他在地方干的還不錯,在發展民生經濟事務上還是很有一套的。 但是這人也有個缺點……動不動就哭訴,臉皮非常的厚。 別人在地方為官,動用密折的時候報告的都是一些大事要事,也不會頻繁上密折。 但是夏家良不一樣,他在地方任職的時候很喜歡上密折,雖然不至于三天兩頭上一封,但是十天半個月就會上一封。 早些年的時候還專門上密折請安……一開始羅志學沒在意,但是發現這人請安過于頻繁后,直接訓斥:以后他媽不準寫請安密折浪費帝國郵政資源! 每一封巡撫級別的密折,那都是采用最高等級的傳遞速度進行傳遞的,你他媽寫一封請安密折,沿途郵遞司的工作人員都得跑斷腿! 后來夏家良不用密折請安了,但是密折的頻率依舊沒有降低,說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天津下了場大雨,這人會寫個密折。 天津出了幾天太陽,他還寫個密折。 感冒了也寫個密折,尼瑪寫的還特別煽情,看這用詞遣句甚至都有種安排后事的感覺,搞的當時羅志學看到這封告病密折的時候,還以為夏家良命不久矣,甚至還安排了御醫跑一趟…… 怎么說呢,雖然羅志學心里不太喜歡這人,但好歹是君臣一場,并且夏家良也是帝國的封疆大吏。 這得了重病命不久矣,該有的體面還是要給的,派個御醫過去看一看也是應當的。 結果沒幾天又接到這夏家良的密折,說是感冒已經好了,還說去了一趟大沽口視察,噼里啪啦又一大堆感嘆。 fuck! 羅志學黑著臉派人把御醫追了回來,然后專門去旨:以后無要事不得上密折,否則朕就讓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子之怒! 為這事,羅志學還特地改進了自己的密折制度,嚴禁官員用密折請安、聊天打屁,非要務不得用密折。 因為還有不少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們不少都和夏家良差不多,都喜歡用密折在羅志學刷存在感…… 他們用密折刷存在感,但是羅志學卻是每一封密折都要看的……結果看到的都是一大堆雞毛蒜皮的破事。 所以羅志學干脆下了明旨,不準他們刷密折。 如此大楚帝國的密折制度,才演變為真正的密奏要務的渠道。 通過密折這事,就知道羅志學內心里其實不太喜歡夏家良……如果不是這人在發展地方經濟上的確很有一套,把河北那邊的民生經濟發展的不錯,羅志學早把他的官帽子擼掉了。 如今看到了這個夏家良,看著這個老頭子一副要感動落淚甚至流鼻涕的模樣,羅志學內心嘆了口氣。裝出一副君臣和諧的模樣說了兩句后,這才快步走向另一邊的軍方將領。 來火車站迎接的不僅僅有夏家良為首的河北當地文官們,還有軍方系統的將領。 為首的乃是第三集團軍司令羅陽陸軍上將,此外還有第五騎兵軍軍長、第十二軍軍長、幾個師長、河北省守備司令等駐防河北各地的當地的將領們。 天津,不僅僅是大楚帝國在北方地區里的最大工業基地,經濟中心,交通樞紐,同時也是軍事中心。 大楚帝國的八個集團軍級的之一的第三集團軍司令部,就設立在這里。 大楚帝國目前一共有八個陸軍集團軍司令部,分別負責不同區域的野戰軍訓練以及作戰事務。 第一集團軍,司令部駐吐魯番省伊寧,麾下各部隊分別駐防中亞、吐魯番、甘肅、青海。 第二集團軍,司令部駐鄂畢省托博城,麾下兵力分部在西伯利亞各地,看似分布的面積很廣泛,但實際上兵力卻是最少的一個集團軍,加起來兵力也才六萬多人,因為西伯利亞地廣人稀,本來人口就沒多少,自然也用不著多少兵力,該集團軍的主要兵力,大概五萬人都部署在鄂畢河一線,后方基本都是這里幾百人,那里千把人。 第三集團軍,司令部駐河北省天津,屬下兵力分部在華北、東北、漠南、漠北、朝鮮半島等地,因為該區域沒有外部的威脅,實際戰爭壓力很小,看似兵力不少,但基本都是二線兵力為主,偌大一個第三集團軍里,只有兩個甲等師,一部署在天津,一個部署在遼東。 第四集團軍,司令部駐成都,麾下兵力分部在四川、東康、西康,該集團軍主要是面向當地的土司殘留力量,并不具備大規模對外擴張的能力以及需求……因為對面就是喜馬拉雅山脈……所以總兵力其實也不多,麾下甚至連軍級機構都沒有,都是直轄師、旅一級的兵力。 第五集團軍,司令部駐廣州,麾下兵力分別駐防兩廣、楚南,云貴,安南兩省等華南地區,該地區的兵力因為沿海以及面臨南洋半島的作戰需求,其麾下兵力多以兩棲部隊以及叢林部隊、山地部隊為主,大楚帝國對南洋地區以及印度地區擴張所用的兵力,基本都是從該集團軍里抽調的。 第六集團軍,司令部駐金陵,麾下兵力分別部署在閩浙,江南,江北,安廬,江西等地,該兵力以控衛京畿為主,同時也兼顧對外擴張方向擁兵,如扶桑,北美洲地區的擁兵,相當多一部分就是從第六集團軍里抽調。 第七集團軍,司令部駐鄭州,麾下兵力主要駐防河南、山東、山西、楚北等地,這是個典型的內部防衛集團軍,以掌控中原為核心,同時也是戰略預備隊之一,看似地方不咋地,但實際上重兵不少,交通樞紐鄭州常年部署有至少三萬人以上的甲等戰備部隊。 還有最近幾年才設立的第八集團軍,司令部駐馬六甲省新加坡,兵力主要部署在南洋各地。 該集團軍也是大楚帝國里僅有的一個海外地區的集團軍司令部,兵力非常的分散,并且因為需要進行登陸作戰,鎮壓各地土著等,因此其兵力配置以兩棲、山地輕裝兵力為主。 沒辦法,你總不能指望著在海外土著地盤上能有多好的交通條件,也不可能指望有多方便的補給不是,因此該集團軍里的兵力其裝備水平,在土著們看來已經很牛逼了,但實際上在大楚帝國陸軍內部,基本都是屬于輕裝部隊的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的各集團軍,其實并沒有嚴格的防區概念,沒有說某省的軍務就需要歸屬某集團軍管轄。 大楚帝國的集團軍,并不是區域性的指揮機構,而是標準的野戰指揮機構。 說防區,只是因為各野戰集團軍下屬的野戰兵力,駐防在上述區域而已,但并不是說這些地方的防務就歸屬某個集團軍管轄了。 準確來講,各地方的本地防務,歸屬各省守備司令部統轄。 各野戰集團軍的甲等或乙等師野戰兵力,因為軍事需要說調走就調走了,但是省守備司令部所轄的丙等守備師,可是一直都在呢。 各個集團軍的司令部駐地,以及麾下兵力部署的地方,都是會根據形勢的不同而不斷調整的。 比如第二集團軍,其實最開始的時候,該集團軍是部署在宣大一線的,但是現在……人家都跑到鄂畢河流域和俄羅斯人干架去了,司令部從大同一路往西搬遷,現在都跑到托博城去了。 而且兵力也是經過幾次調整后,從十幾萬人下降到了如今的六萬人規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里除了八大集團軍外,還有眾多歸屬軍務院直轄的軍級部隊,而且還不少…… 如印度方向的野戰兵力第二十四軍。 還有扶桑方向的第二十三軍等。 大楚帝國的陸軍兵力,是分地方守備部隊以及野戰部隊的。 地方守備部隊歸屬守備司令部所轄,野戰部隊歸屬各集團軍或軍務院直轄軍、師等機構所轄。 同時各集團軍、軍所轄的兵力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會根據任務需要進行調整。 這一點,其實和海軍各地的海防艦隊以及作戰艦隊差不多,海軍幾乎在每一片海域都設立了海防艦隊,但是這些海防艦隊主要負責的就是本區域內近海巡邏,護航,岸防,所以不僅僅轄有戰艦,還轄有各海軍基地的岸上兵力,如岸防炮臺這些。 而作戰艦隊就是純粹的機動作戰艦隊,主要由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印度洋艦隊、太平洋艦隊四大艦隊組成,他們主要負責遠洋作戰,作戰模式以特遣艦隊,分艦隊等。 這四大艦隊里的作戰艦艇也是經常調換的,一艘戰列艦,今年可能在北洋艦隊,但是明年可能就跑到印度洋艦隊去服役了。 羅志學在火車站里簡單的接見了一票武將后,又回過頭來和當地的文官們簡單說了幾句,隨后才帶著一票文武官員們出了火車站,并登上了御用馬車。 六匹白馬拖拉的御用馬車在御前侍衛專用騎手的帶領下,緩緩的前進。 羅志學則是坐在馬車上,靜靜看著道路兩旁的士兵以及士兵外圍的民眾們,偶爾會朝會簡單揮個手,面露微笑點個頭! 民眾們則是很有自覺和秩序的在旁邊,在御用馬車的經過跪倒口呼萬歲! 不要懷疑,民眾們就是這么的有自覺! 因為那些充當迎接民眾的,那都是官員們的家眷以及當地的士紳代表,每一個人都是經過了翰林院內務科的嚴苛審查,如此才有資格出現在道路兩旁。 至于普通人……今天沒他們什么事。 第763章 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 河北省天津,在前明時期里并不算什么大城市,只是因為此地乃是京杭運河的中轉站,交通位置比較重要,因此開始筑城設衛,即天津衛。 而在明朝之前,此地甚至連個城池都沒有,元朝時期此地乃漕糧轉運中心,同時也是海鹽產地。 簡單來說,在大楚帝國控制河北之前,天津并不算是什么重要的城市,撐死了就是具有一定的軍事戰略地位而已,而且這個軍事戰略地位還是由幽州城所帶來的。 以往數百年,華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是幽州,此地乃燕都、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都。 但是這一切在大楚帝國北伐成功后就出現了變化。 大楚帝國攻占幽州城之后,有感于幽州城里有著大量的明朝遺老遺少,為了彈壓此地,打壓當地的遺老遺少等力量,當時的大楚帝國對幽州城內民眾進行了密切的遷移,其中相當多一部分被強制遷移到了遼東、漠南等地。 當時還把幽州城的紫禁城都給拆了……幽州紫禁城本來就經過了戰亂,當時還發生了幾次大火,把好幾座大殿都給燒了,而剩下的建筑也被拆除,當時的大楚帝國把大量的珍玩甚至珍貴的建筑材料都拆下來通過船只運往金陵城,用以修建金陵皇宮。 經過了戰亂,大火以及拆遷之后的幽州紫禁城,也就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往后很多年里都是被作為軍營所用。 最多的時候,幽州紫禁城里駐防了五六萬楚軍士兵呢。 經過戰爭,一連串的強制遷移,而更重要的是大楚帝國并沒有把新設的河北省的省治放在幽州城,而是放在了運河交通更方便,同時還是沿海港口的天津城。 并在天津城里發展工商業等。 由此幽州城失去了政治、經濟地位后,迅速從一個超大型的古代城市演變為一個普通的城市。 到承順二十九年的今天,幽州城的場內常住人口已經只剩下十多萬人,其中好幾萬人還是駐軍,文官平民等加起來,估計也就十萬人左右。 相對的,作為繼承了北方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天津城,則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了整個華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乃至文化中心。 城區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人,而整個天津府人口更是達到了兩百多萬。 承順七年,天津設府,承順十五年,大楚帝國對少數重要的大型城市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強其政治地位,廣州府、松江府、天津府三府的知府加正三品銜。 這三個府,也是目前大楚帝國里僅有的三個正三品級別的府級機構,比尋常省城府還要更高一級,因為普通省城所在的府,或經濟大府都是加從三品銜的。 比他們級別更高的只有從二品的應天府和漢天府,但是他們是首都和陪都,性質比較特殊,級別歷來都是等同于省一級的,甚至這兩個府的一把手都不叫知府,而是叫府尹。 天津之所以變的政治地位高、人口眾多,自然是因為其過去的二十多年里的工商業高速發展。 從大楚帝國拿下華北地區開始,就已經敲定把天津作為北方的工業中心進行建設,當年一口氣就在此地投資建設了天津兵工廠、天津機械廠、天津鋼鐵廠這三大工廠。 這三大工廠最開始的核心戰略任務,就是為了給北方地區的軍隊提供武器裝備,并用于后續的平定東擄的戰爭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