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節
受限于當地的糧食產出種類,駐防伊寧地區的第一集團軍各部自然是有什么吃什么,日常在營地的時候還好,日常吃喝和普通人其實也沒什么區別,以饅頭包子面條等面食為主。 而離開營地行軍作戰的時候,那么就只能吃炒面為主,再加上各種罐頭還有新鮮牛羊rou。 炒面,這是華夏地區的傳統軍糧,哪怕是到了后世朝鮮戰爭期間都還在吃它。 順帶一提,這玩意不是面條……而是一種面粉直接炒制而成的粉狀干糧,優點是容易保存,吃也方便,缺點是和幾乎所有干糧一樣,味道不咋地。其實味道都還好,關鍵是這玩意必須就水一起吃,不然根本無法下咽。 為什么會有炒面配雪這個典故啊,就是因為吃這東西必須就水,要不然你都吞不下去……而戰事激烈的時候連煮雪為水的時間可能都沒有,所以很多將士干脆直接塞一把雪到嘴里,等雪在嘴融化成水后再吃一口炒面。 除了炒面外,還有各種rou罐頭,水罐頭以及壓縮干糧,這些相對炒面來說更受士兵們的歡迎,不過相對的成本也更高一些,因此軍方都是給炒面也給各種罐頭壓縮干糧的。 說起這壓縮干糧,這還得說一說游牧民族的布勒刺,楚軍的壓縮rou罐頭就是根據這玩意改進而來的。 這東西脫胎于早期游牧民族的布勒刺,不過工序工藝經過了改良,但是基本原理還是差不多,都是屬于脫水壓縮干糧的種類。 基本步驟就是后方的軍糧廠屠宰牛后,挑選出來脂肪少的牛rou進行脫水處理,再用機械設備進行粉碎并壓縮……最終用馬蹄鐵罐頭進行最后的封裝并進行高溫殺菌。 這鬼東西又硬又難吃,但是不得不說這東西分量輕,而且提供的熱量也比較充足,比尋常沒經過壓縮的rou罐頭,能夠讓士兵能夠維持更長時間的生存。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保存很久……軍方采購了后可以大量囤積,不用擔心采購過來一兩年后就過了保質期。 陸軍這邊都還好,海軍那邊不少戰艦上配給的壓縮牛rou罐頭,有些甚至都是十幾年前的了。 因為前線將士們對各種壓縮干糧的意見不小,所以陸軍方面在西線的軍糧供應上,還大規模采取了新鮮牛羊供應! 說白了就是讓前線部隊直接帶著一大批牛羊上戰場,一邊作戰一邊放牧,開飯的時候直接現殺現煮! 大楚帝國陸軍為了解決前線,尤其是西域前線各部隊的軍糧供應,那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各種各樣的辦法都用過。 各種口味的炒面,各種口味,不同類型的罐頭,再到現在的壓縮罐頭等等,此外還根據歐洲那邊的一種點心,也就是餅干進行研發,搞出來了工業化生產的餅干并作為軍糧使用。 到目前來說,大楚帝國的軍糧發展,已經從早期的炒面,原始罐頭,朝著各種各樣的壓縮干糧演變。 現在則是屬于一種過渡時期里,因此軍方同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軍糧。 盡管其中的不少軍糧都不咋地,尤其是炒面,部分壓縮干糧還有一些比較原始的脫水風干食物,比如熏rou什么的不讓士兵所喜,但是各種新鮮的罐頭卻是個例外。 各種鮮rou制作的非壓縮罐頭,還有各種水果罐頭等是很受士兵們歡迎的……當然,只局限各種新鮮食材無添加的罐頭。 而不是東林貿易公司的那種專供出口的惡劣罐頭。 那鬼東西先不談會不會中毒而死這個問題,只說味道的話,其實也不咋地,一開始吃的時候還覺得像是那么回事,有些rou味……但是吃多了就會讓人覺得很惡心。 最近一年,有消息說東林貿易公司準備建立一座所謂的新罐頭廠,用以生產符合國內食品安全標準的罐頭,然后供應國內市場甚至想要進入軍方采購體系內。 為此,遭到了不少基層士兵乃至軍官們的反對。 但是基層雖然反對聲音不小,然而軍方高層卻是對東林貿易公司提出來的所謂‘國標版特香rou罐頭’很感興趣。 理由很簡單,這玩意便宜啊,只有新鮮純rou罐頭三分之一左右的價格。 而且國標版特香rou罐頭各方面的安全標準都在合法范圍之內,人家東林貿易公司的人拍著胸脯說,這玩意絕對吃不死人! 然而盡管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大楚帝國的軍糧配給依舊可以很自豪的說冠絕全球,是其他土著國家絕對無比相提并論的。 日常在營地里的時候都是面條面包或白米飯管夠,經常還有rou食,各種果蔬也很豐富,日常飲食比國內普通民眾好得多。哪怕是行軍作戰期間,后勤部門也會盡可能的維持新鮮食物的供給,實在是供應不了新鮮食物的話,也會足量供應各種軍用罐頭或干糧,好不好吃另說,但是分量是絕對足夠的。 這一次西征哈薩克汗國也不例外,后勤部門準備了大量的物資,伊寧地區里的后勤倉庫了,僅僅是純鮮rou牛rou罐頭就堆滿了足足五個倉庫! 其他的各類軍糧供給就更多了,各種各樣的水果乃至蔬菜罐頭多的很,還有各種壓縮干糧。 此外還了讓前線將士們吃上新鮮rou食,后勤部門還準備了大量的活牛羊帶著一起行軍,以便在前線的時候也能夠吃上新鮮rou食。 除了將士們吃的糧食外,數量龐大的軍用馬匹的口糧也是大量準備。 充足的物資,足以維持五萬兵力以及大幾萬匹馬匹至少半年作戰所需。 從物資供給來說,這一次西征哈薩克汗國的后勤物資,比當年幾次打準格爾的西征戰役還要多。 當年打準格爾的時候,物資供應其實是非常緊缺的,但是因為準格爾兵力不少,楚軍動用的兵力也多,最多的時候甚至動用十幾二十萬大軍。 以當年楚軍在西域地區的后勤供應能力而言,其實是不足以供應這么多大軍的,因此不少部隊在行軍打仗的時候經常都是飽一頓餓一頓,特殊情況下還會殺軍馬就食。 然而這一次西征哈薩克汗國,出征的兵力只有當年西征準格爾的三分之一左右,然而供給的士兵口糧以及馬匹口糧卻是比當年西征準格爾還要多。 這得益于大楚帝國控制了吐魯番各大型綠洲,最重要的還是控制并屯墾開發了伊寧河谷地區。 這地方乃是西域地區里非常少見,適合進行大規模屯墾開發的地區,一條伊犁河以及河谷地區的平原,讓這片地方成為了大楚帝國在西域地區的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糧倉。 有人稱之為塞外江南! 正是有了伊寧河谷地區的糧食支撐,才能夠讓大楚帝國塞外地區長期大量駐扎兵力,同時才能夠供給數量越來越多的新移民。 截止到承順二十八年,光是伊寧河谷一地,就已經有了五萬多人口,這五萬多人說的還是民籍人口。 并不包括軍人,而實際上在伊寧河谷里,人數更多的是駐防此地,同時也進行軍事屯墾的第一集團軍各部,長期有六萬多兵力駐防此地,包括一個甲等師,兩個乙等師,再加上一個第四騎兵軍。 這些兵力除了作戰訓練外,也會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屯墾,以就地解決軍糧問題。 如果軍民相加,伊寧河谷地區的人口總數就達到了十一萬人,這在西域地區而言可是正兒八經的人口大城了。 依托當地的充足糧食供應以及人力資源,工業部在這里建立了一系列官辦企業,主要是國防相關的工廠。 包括伊寧兵工廠,伊寧罐頭廠,伊寧紡織廠這三大涉及武器裝備、軍糧、軍服的國防支出產業。 此外還有一些零碎,但是也和國防、民生密切相關的小工廠。 大楚帝國在短短數年內,愣是在一片荒蕪的伊寧河谷,建立起來了一個人口超過十萬,并擁有基本國防工業體系的城市。 這種事,也就只可能出現在已經工業化的大楚帝國里,放在任何一個還處于落后農耕時代的國家都不知道出現。 而依托伊寧河谷地區,大楚帝國才能夠西望哈薩克大草原,并準備把這片大草原直接一口吞下。 不僅僅是簡單的征服和吞并,大楚帝國甚至是準備依托楚河以及錫爾河這兩條哈薩克中南部草原上的重要內陸河流修筑城市,移民屯墾,最終把這一片兩河地區變成大楚帝國在中亞地區的橋頭堡乃至后勤供應基地,為大楚帝國征服整個中亞乃至繼續西進提供助力。 所以,當陸軍第二騎兵軍的將士們陸續西進,后方的第四騎兵軍以及部分步兵和炮兵部隊也陸續越過三樹城西進的時候,伊寧城內里,一場另類的動員誓師大會也正在進行著。 緊接著,由吐魯番省參政楊明達親自率領的一百多人的文官團隊,將會帶著五千多名移民跟在軍方后面前進,他們要在軍方之后,選擇適合地方進行筑城并屯墾。 將領在前面攻城略地,擊潰殲滅土著軍隊,摧毀土著政權,粉碎土著的有組織抵抗。 文官在后方筑城屯墾,組織民兵自保乃至主動出擊驅逐、清剿土著殘留,全面實際控制當地。 一文一武搭配,這是大楚帝國對外擴張時的通常做法,在南洋的時候是這么干的,在西伯利亞的時候是這么干的,如今在中亞還是會這么干。 而楊明達,就是這一次進軍楚河,錫爾河兩河地區的文官負責人,而不出意外的話,他也將會成為大楚帝國在西亞地區的新行政轄區的負責人。 帝國中樞連這一片區域的名氣都選好了:兩河省,名字出自楚河、錫爾河,兩河之間的地區也通常被稱之為兩河地區。 大楚帝國未來就會在這一片區域里設立兩河省,而哈薩克汗國的其他東部區域,不出意外會合并到吐魯番省,北部其余則是應該會和施行軍管的鄂畢河流域現有控制區進行合并,最終成立一個新的鄂畢河省。 昔日廣闊的哈薩克汗國,將會被徹底肢解為三大部分。 當然,直接分別設省這些事情還太早,短時間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哈薩克草原的行政事務,將會以‘兩河事務衙門’進行負責,而該事務衙門由吐魯番巡撫管轄,衙門督辦由吐魯番從三品參政楊明達擔任。 兩河事務衙門的設立,意味著大楚帝國是準備把哈薩克草原徹底收入囊中,然而哈薩克人對此卻是一無所知,根本就不知道大楚帝國的龐大野心。 甚至當哈薩克人土著發現了楚軍的先鋒騎兵后,都不知道為什么楚國人會出現在這里。 緊接著就是巨大的恐慌……這種恐慌隨著騎士們在草原上的奔波,如同波浪一樣迅速傳遍了整個哈薩克草原! 于是乎,還在處于混戰當中的多方哈薩克部落都是愣的,緊接著開始一個個征兵備戰,之前彼此打著的部落也是停下了彼此攻伐,而是轉頭向東,準備迎戰楚國人。 有幾個聰明的部落頭領,甚至還不計前嫌,試圖和其他部落們聯合起來抵抗楚國人的入侵,尤其是東邊的那幾個部落……眼瞅著楚國人都要殺過來了,他們自然是想要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助力。 但是吧……有些部落的頭領們認為楚國人來了和他沒關系。 反正他們部落的牧場也不在東邊,而是在南邊乃至西邊,楚國人現在打東邊的部落關我屁事…… 甚至有的人認為還能和楚國人進行聯合一起討伐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其他部落,搶占更多的牧場呢。 隨著大楚帝國第二騎兵軍殺入草原后,面對并不是數萬乃至十幾萬的哈薩克聯軍,而是各自為戰的大小十幾個部落或聯盟。 這些部落或聯盟,甚至有的還在相互攻伐交戰,有的部落甚至還派人來聯系楚國人,想要和楚軍一起攻打某個敵對部落。 然后東邊的幾個部落一看情況不妙,根本不給其他部落機會,直接就跑到楚軍面前投降了! 這場面讓楚軍的一票高層將領都有些不適應了…… 甚至都有人開始擔心……按照對面這么個投降法,這一場規模浩大的滅國之戰,有可能變成一場武裝行軍…… 他們這一仗打完撐死了也就撈點苦勞。 功勞?別做夢了,仗都沒打,你還想要軍功? 沒有功勞還怎么晉升? 于是乎,西進半個月后,楚軍一路看似攻占了大片地方,接受了大批俘虜湘軍,但是楚軍的將領們的臉色卻是越來越難看。 尤其是部分花費了無數人脈關系,才撈到一個到前線帶兵機會的中高級將領們。 他們千辛萬苦才調過來帶兵,正準備干一票大的,撈足功勞再往上挪一挪,結果這些哈薩克土著倒好,一個個投降的比兔子還快! 娘希匹的,你們不抵抗,老子拿什么立功? 坑爹呢! 第749章 搶功的騎兵 哈薩克汗國的抵抗,比大楚帝國前線諸多將領們預料的要弱的多。 或者說,和他們開始一廂情愿的預料的不一樣! 這些前線將領們,不管有什么樣的想法,但是很多人基本都有一個野望,那就是想要借著這一場戰爭立下軍功,更進一步。 因此他們很多人是想要對面哈薩克人抵抗的……嗯,當然,也不能抵抗的太激烈。 最好是對面抵抗,但是又抵抗力不咋地,乖乖給自己當軍功。 然而,這只是前線一些具體帶兵將領們的想法,而實際上在第一集團軍高層乃至帝國軍方高層,甚至是大楚帝國的參務大臣們看來,如今的場景才是預料之內。 大楚帝國為什么會選擇在現在對哈薩克人發動攻勢??? 一方面是印度戰略初步完成,大楚帝國在海外不需要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沒有了大規模耗費,同時在西伯利亞方向也是全面壓制俄羅斯,牢牢控制著鄂畢河流域。 也就是說,大楚帝國在進入承順二十八年后,就沒什么大規模戰事了……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來開辟新的戰線。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哈薩克汗國內部陷入了混亂分裂當中,自從他們的上一代汗死了后,為了爭奪汗位直接陷入了內亂,內亂數年后哈薩克汗國內部實際上已經分裂為大小十多個部落,這些部落的頭領們一個個都自稱為汗,誰也不服誰。 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大楚帝國方面的挑動,第一個起兵反叛的部落,使用的可都是清一色的大楚帝國出口武器。 沒有大楚帝國的挑撥,他們內部根本不可能亂的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