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節
這對于大楚帝國的高層政壇而言,非常的重要,對于羅志學的諸多心中戰略構想也非常重要。 羅志學可是很清楚,如果大楚帝國的上層位置長期沒有變化,下頭的文武官員們缺乏上升渠道的話,那么就會演變出來眾多麻煩事。 同時最頂層的文武官員們長期抓著權力,同時還升無可升,甚至連各種榮譽也都是滿身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諸多亂七八糟的問題。 比如說一心想要保住權力,對后來者拳打腳踢。比如說改變初衷,開始一心為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服務,進而搞出來各種駭人的貪腐等等。 一潭死水,總會出現諸多問題的。 因此在承順二十年左右,也就是統一戰爭結束十多年后,帝國內外初步穩定,并且節節高升的時候,羅志學就開始著手對大楚帝國高層里的官員們進行升級換代了…… 經過數年的持續替換,最終在承順二十六年的時候完成了全面升級換代,而完成了升級換代的大楚帝國中樞官員們,則是開始為了榮譽以及權勢而拼搏。 為此掀開了不少大動作,如國內的大鐵路計劃、大航運計劃、海外三步走擴張計劃、西征計劃等等,其實都是在最近幾年陸續展開的。 這些新上任的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想要做出成績來,想要更多的權勢,獲得羅志學更多的信任,乃是獲得更好的身后名,對各種帝國的各種大戰略發展是非常上心的。 不像那些第一代的開國功臣們一樣,很多人動不動就喜歡拿統一戰爭時期的功勞說事……給人一種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感覺。 羅志學不喜歡這樣! 大楚帝國這才開始工業革命多久啊,往好了說也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呢,連個純蒸汽動力的遠洋船只都還造不出來。 更別說什么飛機坦克航母,還有羅志學一直記掛著的電氣化了。 最重要的是,大楚帝國民政部承順二十五年發布的調查統計報告里,大楚帝國的人均壽命依舊只有四十五歲。 而大量的工人平均壽命還要更短一些,只有四十歲左右……嗯,活的還沒農民久,這是早期的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那就是因為工作環境的惡劣,工人們的平均壽命還不如同時代的農民……當然,這個農民也特指該工業國里的農民。 如果工業國的工人和同時期處于農業時代的的他國農民對比,那么還要是好很多,因為農業時代里的平均壽命才三十幾歲的……而收入上更是沒法相提并論。 大楚帝國里的一個普通工人的收入,比其他農業國家里中小地主的收入都要多! 如果是技術工人,那么以他的收入跑到扶?;蚰涎蟮鹊厝?,妥妥就是富豪…… 平均壽命這一點,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民生水平,羅志學也一直致力于想要提升大楚帝國子民的平均壽命。 效果當然有,這二十多年來大楚帝國的子民們,其平均壽命已經從三十歲左右,提升到了四十五歲,這個成績已經非常不錯了。 但是對于羅志學來說還是不夠……他也不強求人均壽命能夠達到后世所熟悉的七十多歲的水準,但是好歹也要達到六十歲左右吧? 畢竟大楚帝國里的四品及以下官員,包括各類教育和醫療還有官辦企業的官員或雇員們,他們要到六十歲才退休呢,其中重體力,危險崗位的退休年齡早一點,但是也要到五十五歲。 也就是說,大楚帝國的平均年齡連退休年紀都不到……實際情況是哪怕是生活條件更好的中低級官員們,其實相當多一部分也活不到六十歲…… 這就很扯淡了。 而平均年齡受到糧食水平以及醫療水平的雙重影響,而這兩大事務也是羅志學最近幾年來重點關注的事務。 老早就開始搞普惠性醫療,大力創辦醫學院,對民間的大量現有的郎中進行業務培訓呢,并建立大量的官辦醫療機構。 到目前為止,大楚帝國里的每一個鎮,都擁有最少一所官辦醫院,雖然規模有大有小,醫療能力有強有弱,規模小的甚至可能就只有一名醫生坐診。 但是至少做到了每一個鎮都有這么一家官辦醫院,而且收費也不貴,大病治不了,但是尋常的常見小病還是可以治的。 不過即便如此,實際上很多人也不愿意去看病……生病了就硬扛著,扛不住了才去醫院,但是這個時候往往也就救不了了。 畢竟這年頭大楚帝國的醫療水平還是比較有限的,現代醫學理論還差了些,而現代醫學理論下的藥物更是沒幾種,大部分疾病還是依靠著傳統的經驗醫學去治療,至于手術之類的就更不好搞了。 因為沒有抗生素……動過手術后會不會被感染,感染后能不能活下來全靠命! 大楚帝國里的藥物研究非常的艱難……哪怕是羅志學已經把自己還記得的有限的數種藥物的情況告知研究人員,他們去尋找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大楚帝國的藥物研究人員依舊沒能找出來一種有效的抗生素! 你說青霉素?羅志學只知道這個名字,但是他跟研究人員說這個名字的時候,人家研究人員都是一臉楞逼的,你這青霉素是啥玩意??? 后世的你,不是醫學相關的從業人員,現在不去百度的話,你知道青霉素的詳細制作步驟嗎?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東西是一種有機化合物。 別說抗生素了,其他一些化學藥物的研究也非常的困難,研究人員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各種試驗,從各種化合物里找到能夠治病的某種成分,然后這種成分的副作用還不能太大。 因為困難,因此很多大楚帝國的醫學人員人員,試圖從經驗醫學里打破突破口。 他們把經驗醫學里的各種植物或礦物質的藥物進行整理,然后挨個進行試驗,找出某種植物或礦物質對某種疾病的明確療效,然后再試圖進行提取……可惜提取的過程也很難,提取后如果想要進行人工合成并大規模生產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大楚帝國使用從南美引進的金雞納樹治療瘧疾已經十幾年了,也有很多人員試圖搞明白為什么金雞納樹可以治療瘧疾,并把其中的有效成分給提取出來。 研究的確是有進過,大楚帝國的科學家們已經把其中的有效成分奎寧給提取了出來,但是后續的人工合成就非常困難了,到目前為止,大楚帝國的科學家們一直都沒能把這東西給人工合成出來。 所以現在治療瘧疾依舊只能通過金雞納樹,或從金雞納樹提取出來的奎寧,但是金雞納樹的產量也是有限的,搞的現在大楚帝國現在滿世界種金雞納樹…… 整體來說,目前大楚帝國里的藥物研究,取得比較多成果的還是從經驗醫學里搞出來的,哪怕是搞不清楚具體成分,也無法人工合成,但是通過大量的試驗,找出來其中若干種有效的植物或礦物質還是比較可以的。 基于對經驗醫學的研究,大楚帝國的不少廠家開始生產中成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 同時也有各種提取物,乃至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比如奎寧,還有一些效果看似有,但是副作用也是巨大的化合物。 整體來說還是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楚帝國的現代醫學發展,發展不過二十幾年,并且前面主要還是集中在各種理論研究上,而該如何治療各種疾病,并尋找針對性的藥物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十來年時間左右。 針對這種情況,羅志學覺得有必要加大對醫療領域,尤其是醫療理論研究以及藥物研究的投入了。 大楚帝國過去二十年在醫療領域上的投入,其實主要還是集中在普惠性醫療上,如何讓更多人看上病,吃上藥。 哪怕看的是只有半桶水的鄉村郎中,吃的都是一些各種經驗醫學的植物藥機或礦物藥機。 而更前沿的理論研究以及藥物研究雖然一直也在搞,但是只局限在幾所高效以及大型醫院里有所進行,施行的少而精的方式。 而到了現在,羅志學覺得這樣少而精的方式不太好,至少因為資金以及人員的缺乏,很多實驗都需要做很久,最關鍵的是……少是少了,但是沒有出現精……培養了二十幾年醫療領域的人才,到目前還是沒有出現那種能夠扛著醫學界往前狂奔的頂級人才! 既然質量不行,那么就只能加大數量了。 搞科學研究嘛,一萬個實驗一個人做,需要一萬倍時間,但是你同時弄上一萬個人去做,那么所需要的時間就短了。 說白了就是腦子不夠用就砸錢! 有了這個想法后,羅志學很快就召見了醫療系統以及教育系統的相關官員們,準備加大對醫療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大對醫療研究的投入力度。 力爭在五年內人才培養做出小成果,十年內做出大成果。 力爭在五年內在藥物研究上獲得若干突破,十年內取得重大突破。 對于藥物突破,羅志學明確要求要加大對各類病菌的治療藥物研究,不就是用各種化合物對病菌的抑制滅殺效果進行逐一試驗,然后找出來靠譜的化合物嘛! 各種化合物的試驗都給朕搞起來……一萬種不行,那么就十萬種,一百萬種,朕還不信找不出來! 第738章 殘廢的三大蒸汽機廠商 培養醫療人才,對醫療理論進行研究并加大力度研發新藥物,這種事也不需要羅志學親自處理。 作為大楚帝國的皇帝,而且還是一言九鼎的開國皇帝,羅志學日常有著大量的事務需要處理,而且需要他親自處理的事情往往都關乎到國家興衰,民生安穩。 這也就注定了羅志學在處理事務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定調子,指方向,而具體事務則是由下屬的文武官員們所負責。 醫療事務歸屬禮教部所轄,因此這事主要由禮教部尚書馮秉軒督辦,不過即便是禮教部尚書馮秉軒也是帝國重臣,還是大楚帝國的參務大臣之一,分管諸多事務的參務大臣自然不可能親自負責這些具體事務,因此他也只是督辦醫療發展事務,把事情交代下去,然后由教育司以及醫療衛生司的相關官員具體負責。 教育司的人工作效率比較快,很快就敲定了具體的醫療教育發展方案,他們參考了國內一批醫療方向乃至化學方向的科學家們的意見。 決定在若干所重要院校里增設病理學學科,制藥學等多門基礎學科,和其他的臨床醫學學科一起作為醫療衛生院系的學習科目。 同時擴大對醫療人才的培養力度,擬定進一步加大設立醫學院的大學數量,主要是在各所三年制大專院校里增設醫科,培養更多的醫療從業人員。 至于四年制本科大學,目前每一所四年制本科大學,其實都有設置醫學院了,只是規模有大有小而已。 但是大楚帝國里的四年制本科大學其實很少的……滿打滿算也才二十多所而已,而且這年頭的大楚帝國的四年制本科大學,招生極為嚴格,招生數量也很少的,強如皇家理工學院,每年招生不過八百多人,而這已經是大楚帝國里招生數量最多的一所大學了。 因此想要擴大高等醫學人才的數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那些大專院校里增設醫學院。 別說四年制大學了,其實就連三年制大專院校也不多,目前為止一共才六十多所而已。 大楚帝國里的三年制大專,基本上都是按照人口來設立的,經濟良好,人口比較多的大省就多設立幾所,人口普通的就一所,人口少的幾個省合用一所…… 而四年制大學則是普遍設立在工商業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 整體來說,大楚帝國的大專院校帶有一定的普惠性質,讓學子就近入讀。 而四年制大學則是用于培養頂級人才,更多的是考慮辦學本身以及研究方面。 因此三年制大專的話,除了少數幾個人口很少的偏僻省份,其他的省份都會有那么一所,多的還會有好幾所。 而四年制大學,則是清一色的扎根在大城市,也更加的集中,并不是說是個省份都有四年制大學的。 如應天府金陵城就有六所四年制本科大學,分別是皇家理工學院、國子監學院、金陵理工、應天大學、皇家醫學院。 此外江南省經濟重地也是本科學校聚集地,江南省省城蘇州有江南大學,有蘇州理工大學,隔壁的松江府上??h還有松江理工大學。 如果再加上隔壁安廬省設立在蕪湖的蕪湖大學、當涂理工大學,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學、杭州理工大學。 那么泛江南地區就有足足十三所,占據了半數四年制大學。 而剩下的又有大半分布在廣州、天津、漢天這三個城市。 最后是長沙有一所楚南大學、南昌有一所江西理工大學,西安有一所陜甘大學。 然后……沒了…… 不少省城都沒有四年制大學呢。 相對來說,三年制大專就要比較普遍了,除了人口少的偏僻省份外,基本上每個省少則一所,多則三四所。 規模也有大有小,小的每年招生不過百余人,多的有大幾百人。 同時這些大專院校早期基本都是師范,都是用來速成培養官辦學校老師的,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大專院校的學科開始增加,并且教學內容逐步深入,因此不少有實力的大專學校,其實力還是相當強悍的。 所以說,大楚帝國里的大專院校,和后世的大專不一樣,和歐美體系里的兩年制社區大學也不一樣……嚴格上來說,大楚帝國的大專院校只是縮短了學制的大學。 目前禮教部那邊,也陸續準備對部分辦學辦的不錯的三年制大專院校進行升級,把他們轉變為本科院校,最后把所有現有的大專院校全部升級為四年制本科學院。 至于職業教育,那本來就不是大專院校的任務范疇。 大楚帝國里的大專其實本來就不是為了培養所謂的專業技能人才的……這玩意一開始就是典型的應急產物……早期經費緊張,師資緊張,加上帝國迫切的需要大量學有所成的大學生,同時也是為了普惠性質。 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培養大學生? 大楚帝國禮教部給出的方案就是縮短學制……把大學的四年學制改為三年學制! 所以這才搞出來了三年制大專。 但也是學制比本科少一年,學習時間比較緊張而且整體來說師資以及生源能力都稍差一些。 但是絕對和職業教育沒啥關系…… 至于為什么不讓這些大專生接受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