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節
但是為了確保后續的麻煩,錫蘭島的全面移民化是必須的,大楚帝國可不希望三天兩頭有土著來搗亂。 同時會因為成本以及技術問題,在邊疆前線或海外設立的兵工廠一般都是生產彈藥以及修理槍械為主,是沒有大規模生產步槍或火炮能力的。 主要是楚軍的武器生產,隨著技術的進步對技術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如今的制式步槍以及火炮的生產難度都是比較高的,需要一整個工業體系來支持。想要在海外領地搞這么一個大型兵工廠的話難度非常大……或者說投資太大,沒那必要。 前線兵工廠搞搞彈藥生產,就近供應給前線大軍就行了,槍支火炮什么的在國內生產并運輸過來也提高不了多少成本。 畢竟槍支火炮這東西雖然也是消耗品,但是消耗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打一仗士兵就換一支槍! 畢竟槍支火炮不是彈藥,打出去就沒了! 因為要在當地建立科倫坡兵工廠的緣故,對錫蘭島上土著的驅逐要加快,同時移民力度也要加大。 假以時日,錫蘭島必定能夠成為大楚帝國在印度洋上的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嗯,順帶還是兵工廠…… 敲定這些基本的印度事務后,羅志學就讓臣子們各自散去辦事了,而他自己則是在午后時分出宮,前往看望前任參務大臣、太師、吏務部尚書郭全書。 先前皇家太醫院的御醫稟告,郭全書的身體已經到了大限,恐怕也就這幾天功夫了。 羅志學和郭全書君臣二十多年,相處一向來都很不錯,郭全書在承順二十五年秋天病倒后,羅志學也是多有關心,甚至連太師的頭銜都提前給了出去。 承順二十六年二月,已經臥床半年的郭全書正式乞骸骨,羅志學按照程序再三挽留后批準之,同時特旨封郭全書為侯爵,特指恩準原爵承襲三代,減等承襲罔替。 這是大楚帝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封侯爵的文官! 除了郭全書外,其他文官都未曾獲得過,這也是羅志學給郭全書的獨有殊榮。 正式致仕后,郭全書依舊天天臥床,等去年入冬后,清醒的時間都沒有昏睡的時間多了,雖然靠著頂級資源勉強吊著命,但是誰都知道他活不久了。 得到御醫的報告后,羅志學今天也就抽了時間去看了看他。 不過去到的時候,郭全書卻是已經陷入昏睡當中,羅志學擺了擺手讓郭全書的家人不要叫醒他,就是這么站在床邊看著。 郭全書整個人看起來枯瘦,頭發凌亂而發白……但實際上郭全書的年紀并不大,他在伏牛山從龍的時候,年不過二十三,到現在也不過五十歲而已。 五十歲也許對于下層社會的人而言,已經是古稀之年了,但是對于生活條件比較好的上流階層的人而言,五十歲也不算老。 朝堂上五六十歲的官員一堆呢! 但是看郭全書如今的樣子,說他七八十歲都有人心……這病直接把郭全書給折騰的沒了人樣。 羅志學看著郭全書不由得嘆了口氣,又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伏牛山的場景。 當年的那些人,當年的那些事!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當年在伏牛山一起混的人如今還在他身邊的已經沒剩下幾個了。 雖然羅志學不搞清洗開國功臣的那一套,但是當初的不少開國功臣們,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在不少的消失。 過去二十多年來,陸續有人生老病死,也陸續有人戰死沙場,還有一些人政治斗爭失敗被砍了腦袋。 剩下一些還活著的人里,有些也失去了權勢,或正常致仕都陸續推出了權力核心,哪怕爵位還在,但是實際上和羅志學的接觸也不多了。 郭全書已經是最后一個退下來的開國功臣了。 看著郭全書這樣,羅志學神情有些不太好,這郭全書如果也死了,那么當年的一群老下屬們也就徹底消失在自己的視線里了。 這讓他感覺很不好! 他并不是一個喜歡念舊的人,要不然也不會放任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的文官武將們,不斷的對第一代的開國功臣發起挑戰。 他在對待臣子上,一向來都是非常理智的!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喜歡看見一個個熟悉的面孔消失在自己的眼前! 郭全書一死,以后誰還能和他一起感嘆當年在伏牛山上創業的艱辛以及吹噓當年他親自率軍南征北戰,奇襲襄陽,奪取整個楚北的勇武? 沒有人了! 站在郭全書床邊看了好一會,羅志學才是帶著平靜如水的表情離去。 不過誰都能看的出來,現在羅志學的心情很不好…… 臨走前,羅志學還囑咐了郭家人,好好照顧好郭全書。 萬一有什么事的話,也務必第一時間告知與他。 然后又讓郭家人安心,不用擔心郭全書一死就人走茶涼,只要別犯傻,你們郭家的富貴至少還能保住百年。 侯爵原爵承襲三代,后面再加上減等承襲罔替,哪怕郭家子弟屁事不干直接躺平,光靠這一個爵位最少也能保住百年富貴! 當然,自己犯傻搞事,尤其是參與什么政治斗爭玩站隊的話,那么富貴能不能保住就很難說了,這種東西搞對了可能更進一步,但是輸了結局也會特別的慘。 在大楚帝國里,臣子之間的政治斗爭是非常殘酷的! 就在羅志學去看望過郭全書后沒多久,郭全書之子上報,其父郭全書于承順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夜卒。 羅志學聽罷消息后,沉默不語良久,最后親自擬定了郭全書的謚號:文正! 這是文臣所能獲得,最高等級的身后榮,沒有之一。 這個謚號也是對郭全書過去二十多年來的為官生涯蓋棺定論: 大楚帝國二十多年來的文官第一人! 第737章 新舊交替的新時代 郭全書的死,并沒有給大楚帝國的政壇造成什么實際的影響。 因為郭全書在承順二十六年春天的時候就已經正式乞骸骨并致仕了,郭全書致仕所造成的動蕩,在承順二十五年冬天和春天時分就已經經歷過了。 可以說郭全書從重病再到致仕,再到如今的病亡所引起的政治動蕩都在羅志學的控制范圍之內。 把負面影響降低到了最低。 而某種程度上來說,郭全書的病重致仕對于大楚帝國而言還是一件好事。 因為郭全書乃是開國功臣的典型人員,也是一大票的開國功臣里唯一一個在二十多年來都穩居高層的人員。 他就是一大票開國功臣的旗幟。 而他不倒,就意味著大楚帝國的政壇上,甭管是文官集團還是武將集團都還籠罩在舊時代開國功臣們的影響之下。 簡單直白的說,開國功臣們擋著后來者的路了。 畢竟頂級政壇的位置是有限的,參務大臣就這么九個人,你不退下來,別人怎么上位? 以郭全書自己為例子,他一直都是分管吏治的參務大臣,兼任吏務部尚書長達二十多年……如果算上帝國成立之前的時期里,郭全書所擔任的吏務處處長時期,那么郭全書已經把控大楚帝國吏治足足二十大幾年呢。 這個時間段里,不知道多少人對此有所意見呢。 而類似郭全書這樣的人其實還有不少,哪怕是承順二十年后的幾年里,大楚帝國的頂級官員群體里,第一代的開國功臣依舊非常多,并且身居高位。 也就是承順二十年后,羅志學開始放任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的文武官員們對第一代的開國功臣發起最后的挑戰沖刺。 這種情況才逐步改善。 等到了承順二十七年的今天,大楚帝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參務院里,九名參務大臣,包括三名軍方將領在內,全都是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的官員了。 如現任參務大臣,軍務院委員,陸軍參謀部部長,陸軍上將黃金奎,他就是屬于典型的第二代將領了。 說他是第二代將領,并不是說他年紀小……實際上他年紀不小,也是在統一戰爭時期就參軍了,這個二代,指的是他的資歷輕,上位時間短。 他在國內統一戰爭時期里,也就是持續從伏牛山騎兵到東擄滅亡的這一段時期里,呢,黃金奎只混到了少將而已。 中將這個軍銜,那都是統一戰爭結束之后晉升起來的。 而他晉升上將的時間,為承順十八年,距今只有九年時間。 九年時間的上將,在大楚帝國陸軍里,妥妥的就是后進小輩。 不過此人在兩棲作戰,軍務建設方面能力相當不錯,如今大楚帝國在南洋地區的大片殖民地,基本上就是他一手帶著兵打開局面的。 結束南洋的任期后,他就被調回帝國擔任第二集團軍副司令,兩年后順理成章的過渡為第二集團軍司令,同時晉升為陸軍上將軍銜。 承順二十二年,黃金奎被調回京師擔任參謀部作戰副部長,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一個陸軍上將的職務,在級別上和參謀部部長是同一級別。 大楚帝國的參謀部,作為大楚帝國陸軍的最高軍令機構,機構也非常龐大而復雜。 所有事務由參謀部部長負責總管,但是因為事務眾多,同時參謀部部長同時還是軍務院委員,參務大臣,經常要參與帝國中樞決策,因此參謀部部長時間上只負責大方向,很少直接負責具體事務。 參謀部的一些日常事務是由參謀部的幾個副部長具體負責的。 其中的常務副部長負責一些參謀部內部的日常行政事務,作戰副部長負責作戰指揮事務,而這兩名副部長都是上將級別,此外還有幾個中將軍銜的普通副部長,各自分管不同事務。 成為參務部作戰副部長后,也為黃金奎打開了通往最頂層的道路。 承順二十四年,羅志學下口諭,調時任作戰副部長的黃金奎上將入御書房協辦軍政要務,而這一次晉升,幾乎擺明了他即將成為位參謀部部長。 因為軍方將領在御書房,或者說參務院里的人員名額是有限的,參務大臣就三個名額,并且名額基本都固定,都是歷任參謀部部長、軍政部部長、海軍部部長這個職務的將領擔任。 而協辦大臣的人員其實也是半固定的,近衛軍的最高軍令負責人,通常是近衛軍參謀長一個,陸軍后勤部部長、軍械部部長、海軍軍政部部長這四個人。 偶爾會出現其他將領擔任協辦大臣,而這種現象基本都是鋪路……不用多久這個人基本都會成為軍方的參務大臣之一。 果然一年過渡后,黃金奎晉升為參謀部部長,參贊軍政要務,成為了大楚帝國里最頂級的九名官員之一。 到了這個時候,黃金奎的政治地位其實已經超越了軍方將領的局限,開始全面參與到大楚帝國最高戰略的決策上來了。 畢竟大楚帝國的九名參務大臣就是干這活的! 黃金奎的成功上位,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軍方系統里的第一代開國將領們已經盡數退出了權力核心。 而第一代軍方將領里的幾位核心將領,如徐志賢陸軍元帥,左英哲陸軍元帥、黃丁權陸軍元帥等幾個人,曾經輪流坐著參務大臣的寶座。 但是如今,這些元帥們已經清一色的退居二線,沒有擔任任何的實際職務,并已經退出了現役。 當然了,元帥軍銜還保持著,因為大楚帝國帝國里的元帥軍銜,其實并不是軍銜的一個級別,而是屬于一種特殊的榮譽稱號,只授予戰功顯赫上的資深上將。 不過就算是普通的上將退役后,其上將軍銜也不會收回,因為大楚帝國里的軍官軍銜是終身制,除非違法經過正式的程序被剝奪,否則的話軍官軍銜一經授予,終身保留。 退役的話,則是在正式官方文件上,除了元帥外,其他的軍官軍銜加‘退役’二字。 大楚帝國的幾個元帥以及一票資深上將們陸續退出權力核心,代替他們的則是黃金奎這些人。 他們在統一戰爭時期其實也已經身居高位,基本都已經是少將乃至中將,并在過去的十幾年對外征戰時期里陸續累積功勞晉升為上將,成為大楚帝國軍方體系里的實權上將。 黃金奎成為了參謀部部長,參務大臣之后,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是宣告了一個時代的開始。 軍方那邊以黃金奎上位為標志,而文官這邊則是以郭全書致仕為標志,在承順二十五、二十六年這兩年里,完成了過渡后,正式宣告大楚帝國的第一代開國功臣們全面退出權力核心。 大楚帝國迎來了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