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節
最后,東城工業區計劃,這是他籌備了一年多的計劃了,在布政使任上的時候他就一直謀劃著再搞一個工業區,把廣州城周邊的這幾個工業區通過鐵路以及珠江聯合起來,最終建成一個工業集群。打造一個多產業化的產業集群,進而帶動整個珠三角地區乃至整個廣東的經濟發展。 最終超越江南,成為大楚第一經濟強??! 至于應天府這個京師,雖然暫時還在廣東上頭,但是也就今年的事了,按照今年的兩地的經濟發展來看,廣東今年的經濟就能直接超越應天府,并且是能夠拉開好大一截。 往后,就是廣東和江南兩省爭鋒的時代! 而唐天貴就任巡撫后,他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干死江南省,讓廣東在自己的手中成為天下第一經濟強??! 而程永峰的表現,在他看來是擋住自己的道路了。 再者,東城工業區本來就是他唐天貴搞的,總不能說自己當了巡撫后就不搞了吧。 至于把事情都讓程永峰去搞,說實話他不放心,而且也不愿意把這么大一個功勞直接塞給程永峰,程永峰又不是他爹! 空降過來屁事不干,一上任就撈了一個建立一個新工業區,打造了一個工業集群的功勞? 天底下哪有這么好的事! 所以,這才出現了經濟會議上的那一幕,唐天貴最終還是選擇了繞過程永峰,繼續推動自己的昔日東城工業區的計劃。 如此,也就引來了程永峰的劇烈反彈。 一個布政使真的搞反彈,其能量還是不小的,哪怕這只是一個沒什么基礎的空降布政使,但是人家正三品的頭銜就擺在那里,唐天貴可以不搭理,其他參議們也可以默默裝著看不見。 但是那些廳長,知府們不行??! 官大一級壓死人啊,更別說人家程永峰的背景還挺大的,又是天子近臣,真惹毛了他,自己這官恐怕也就當不下去了。 于是乎,廣州城那邊的官場,一下子就變得有些緊張起來,尤其是當程永峰開始巡視城內各廳以及廣州城以及周邊工業重地的時候,表面看起來是一片和氣,大家有說有笑,但是暗地里卻是出現了不小的風波。 就當程永峰在廣州城內里和唐天貴玩明爭暗斗的時候,羅志學也陸續收到了翰林院內務科的報告。 對于程永峰和唐天貴之間的明爭暗斗,羅志學一如既往的當做沒看見。 這兩人之間的爭斗,在他的預料之內。 在他決定空降一個布政使過去的時候,這種情況就必然會出現。 而這也是他的有意為之,過去幾年里廣東那邊的政壇太順利了,上下太過一心了。 雖然政壇穩定有利于發展,但是這就該輪到羅志學不放心了…… 別人看到的是經濟高速發展,他看到的卻是地方主義冒頭…… 調李啟華入京,固然主要是因為他能力出色,值得羅志學培養。 但是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李啟華在廣東任職太久,對當地的掌控里太強,強到超過了一個巡撫應該有的程度。 多方面綜合起來,才有李啟華入京任工商部尚書的決定。 李啟華入京后,如果不想讓廣東后續延續這種地方主義,那么就要適當的壓一壓。 當然,不是打壓的那種,而是要扭轉當地這種政壇上下太過一心,重要位置都是一個派系的人,巡撫搞一言堂的情況。 程永峰就很適合這個任務。 說實話,羅志學對這個人的發展地方經濟事務的能力并不是很看重……盡管他在這方面的能力也不差。 但是羅志學更看重的是這人玩弄權術的手段。 能夠在經濟和地方上來回轉,最終一路轉到秘書處成為副處長兼任一等秘書的人,其他本事不好說,但是斗爭水平一定很高。 要不然……天底下官員這么多,憑什么是他最終成為了秘書處副處長,天子近臣? 對此,羅志學可是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別看程永峰在自己面前恭敬老實的就跟個普通老爺身邊的長隨一樣。 但是光是能夠給自己這么一份印象,還不讓自己厭惡他并重用他,這就不是尋常人能夠做到的事。 既然這人擅長這種事,那行,弄去廣東讓和他唐天貴對對臺,然后看看情況會怎么發展。 就算不是程永峰,而是選擇了其他人去當這個廣東布政使,羅志學大概率也會選擇一個擅長玩弄權術的高手去。 如果真的空降一個只會埋頭發展經濟的布政使,那完蛋了……唐天貴又會是下一個李啟華,到時候羅志學恐怕就不能給唐天貴升官,反而只能殺了他了。 而羅志學不想殺唐天貴! 他覺得這人還是挺有能力的,發展經濟,尤其是在發展工業上很有一套自己的東西,這份能力在整個帝國里都算是比較是少見的。 廣東經濟能夠有今天,是和此人的努力分不開的。 對此,羅志學很欣賞。 這才決定讓他直接繼任巡撫一職,指望著他繼續帶著廣東保持高速經濟發展。 但是重用的同時,他也要給唐天貴一些約束,避免他成為下一個李啟華,更嚴重甚至會導致當地官場整體風氣的惡劣變化。 這種事是他無法容忍的。 既用又壓,這是羅志學對唐天貴的用人策略。 程永峰那邊,純粹就是當一個壓艙石,要能壓住船抵抗風浪,但是也不能把船給壓沉了。 可惜,羅志學的這些心思,帝國的那些參務大臣們還能夠看透一些,部分協辦大臣們也能夠看透部分。 然而到了地方上,受限于信息局限以及視野高度的局限,地方官員們能夠看透羅志學這些布局的就不多了。 而兩個當事人,更是深陷在彼此的爭斗當中,誰還顧得上羅志學給他們兩個人升官會有什么深沉次的打算啊…… 第697章 帝國的后花園 承順二十三年,秋十月,金陵城一如既往的充滿了盛世繁華的氣息,眾多商業街道上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要說單純城市的繁華,以往的各個王朝里的盛世里也會出現過。 但是,任何一個朝代所謂的盛世繁華,都和大楚帝國的盛世繁華不一樣。 在大楚帝國里,不僅僅是金陵城這種大城市一片繁華,在眾多中小城市,乃至普通鄉村地區里也是安居樂業。 能夠完全吃飽飯不敢說,但是至少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餓死人的情況。 以往的歷朝歷代,所謂的繁華盛世不過是經歷了頻繁長時間的戰亂后導致的人口大幅度下降,隨后出現人少地多,土地矛盾得到緩解。 所謂中興,也是如此! 本質上是人口少了,土地多了,所以人均糧食多了。 所以當你從人均糧食這個角度去看待歷朝歷代的所謂盛世、中興,那么都會發現一件非常殘酷的事實:在盛世或中興之前,都會經歷一場大規模的人口滅絕事件,這個事件無一例外都是戰爭! 即便如此,這些所謂的盛世里人均糧食依舊是非常慘淡的數字。 到了大楚帝國這邊,早期的民生恢復也擺脫不了這個規律,這一點在北方省份里體現的尤為明顯。 北方數省的土地還是那么多,但是人口在經歷了明末時期的各種天災人禍后大幅度下降。 等到大楚帝國平定這些地方后,組織當地民眾恢復農業生產后,土地矛盾已經不是那么激烈了,相對應恢復了正常農業生產后,人均糧食的數據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漲。 但是這種情況只局限于早期! 而在大楚帝國持續發展工業化,先是水動力機械,再過來是蒸汽動力設備為動力的各類工廠投入生產,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這種工業上的生產效率的提升,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工商業收入增加那么簡單,它還大幅度降低了各類可用于農業的工業制品的成本以及售價。 如農具以及各類日用工具! 在以往的時候,鐵制的鋤頭,犁,鐮刀,砍柴刀,斧頭等農業生產工具,對于任何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 因為鐵貴,上好鐵料打造的農具更貴! 尋常農民家庭里想要購買一張鐵鋤頭,都要省吃儉用好久。 生產工具的制約,導致了以往的農業生產里,農民們的生產效率是有限的。 但是在大楚帝國里,鐵不再是屬于昂貴的原材料,鐵制品也不再是昂貴的工具。 因為大楚帝國里的官方資本以及逐利的民間資本,投資開發了無數的各種鐵礦、煤礦。 同樣還開辦建設了數量眾多的鋼鐵廠。 其生產的鋼鐵原料數量非常龐大,足以把鐵制品的價格拉低到民眾所能夠接受的水平。 再加上大楚帝國官方資本從一開始,就推動了地方機械廠的計劃,確保了在每一個府級/州級行政區里,都至少擁有一家官辦的小型機械廠,這種小型機械廠不是用來干別的,就是專門用于批量生產各類農業生產所需的各種工具,并平價供應當地市場。 大量的礦產開采,大量的鋼鐵原料,再加上遍地都是的地方小型機械廠。 這些都使得了大楚帝國的廣大農民們,能夠以低廉的價格獲得足夠多的各類生產用工具,尤其是農具。 生產工具的提升,導致了大楚帝國的農民們的生產效率也有所提升,人均耕種的土地就更多,或者是能夠有更多的農閑時間去打零工,或做其他什么的賺錢補貼家用。 除了工具的提升外,大楚帝國廣泛推動的畜牧業也是推動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王朝里,耕牛也好,騾馬也罷,那都是屬于昂貴的生產工具,價格極其昂貴,尋常農民家庭根本無法擁有。 但是大楚帝國官方開始強力推動民間畜牧業的發展,尤其是耕牛以及農業用騾馬的發展,通過大量籌辦官辦耕?;蝌咇R場,培育出來更多的耕?;蜣r用騾馬并推向市場,同時大力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 當耕牛以騾馬的供應數量多起來后,耕牛以及騾馬的的價格自然也就逐步下降。 再加上農民們逐步增收后,一些富裕的農民家庭已經逐步能夠購置得起耕牛并繁殖。 如此經過長達十年左右的農用畜牧業扶持推廣后,如今大楚帝國民間里的耕牛以及農用騾馬的保有量已經非常龐大了。 而這,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的人均生產效率。 當然也少不了大楚帝國持續二十年不停的各種水利設施建設。 這每一項措施,每一種政策,可能起到的作用也就只有一小點,但是眾多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匯總起來后,那么就是一個非??捎^的數據了。 再加上大楚帝國還在北方人少地多的地方,尤其是東北地區里展開大規模農業開發,在這里展開的是大規模的馬耕,又為大楚帝國增加了大量額外的糧食供應。 還有在南洋地區進行的擴張和殖民活動,也為大楚帝國帶來了大量的糧食來源。 在北方草原展開的大規模畜牧業,雖然說這些地方的畜牧業所提供的rou食,在缺乏保鮮技術條件是很難供應到太遠的地方,但是就地供應本地以及部分北方省份還是不成問題的。 北方省份獲得的rou食供應多了,那么相應的大米等食物的消耗就會少一些,然后逐步大米小麥等糧食就可以南調,最終提升了整個帝國的糧食供應水平。 最終體現下來,大楚帝國的人均糧食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 建國初期缺乏有限數據,但是根據少數數據可以推斷出來,建國初期的那幾年,帝國治下的大部分地方,人均糧食水平只有兩百公斤出頭,超過兩百五十斤的都少。 用后世的水平去看,那么整個帝國都是處于嚴重饑荒的狀態。 等到承順十二年的時候,大楚帝國里最富裕,人均糧食最高的蘇州府里,也不過三百二十公斤,很多地方普遍只有兩百五六十公斤,少數地方只有兩百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