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節
戰術這東西,并不是先進的就是好的,而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海軍搞鐵肋木殼船也是一樣的,羅志學心里很清楚鋼鐵戰艦更好,哪怕只是在木殼外面鋪設熟鐵裝甲也更好,但問題是技術水準限制啊。 全鋼戰艦不是說搞就能夠搞出來的,材料的加工,零部件的組裝、焊接等等,還有最關鍵的動力等因素,都不是說想要搞就能夠搞出來的。 如何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做出來更好的鐵肋木殼船,才是大楚帝國軍艦領域里最重要的。 沒有干涉太多的羅志學,很快就批準了海軍這艘試驗艦的建造計劃,并親自命名為江寧號。 江寧縣,也是大楚帝國國都應天府下屬的縣,同時也是應天府府治所在,更是大楚帝國國都所在。 羅志學直接以國都所在的縣轄區作為這艘試驗護衛艦的名字,可見對其的重視。 海軍方面在設計方案得到了羅志學的認可后,迅速展開了建造工作。 不過,這種試驗艦的建造工作還是非常的麻煩,并且預計時間也會比較長,和現在建造成熟的純木質護衛艦完全不一樣。 現在大楚帝國建造一艘護衛艦,在建造船只所用的木料提前準備好的情況下,整個建造過程很短的,松江海軍造船廠只需要大半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夠完成施工并下水,然后舾裝以及試航幾個月。 從鋪設龍骨再到完整狀態正式交付海軍服役,一艘護衛艦所需要的時間也就一年多左右。 這還是正常生產的時間,如果是加班加點,抽調更多的工人加速建造的話,那么這個時間還能再縮短幾個月,大半年時間就能夠完成建造并交付。 但是江寧號護衛艦卻是一艘全新類型的戰艦,它的建造沒有先例可以效仿,從設計圖紙再到施工過程,甚至就連該怎么施工都需要反復琢磨去鉆研。 這里頭,有大量的從零到一的技術難題需要去突破呢。 這,還僅僅是造船廠方面所面臨的技術難題,并不包括建造船只所需要的各種熟鐵零部件。 大量的鐵制零部件的生產工作,是交由大冶重型機械公司所生產,他們在去年開始就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技術研發,專研如何更好,更好的加工鍛造大量的鐵制零部件。 倒是熟鐵原料不用太擔心,大冶鋼鐵公司的熟鐵產量非常大,并且還處于快速增加當中,就一艘試驗艦江寧號護衛艦所用的那點熟鐵材料,對大冶鋼鐵公司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你要知道,大冶鋼鐵公司在承順十五年的時候,熟鐵產量就已經達到了八千噸,而今年這個數字預計能夠增加到兩萬噸。產量是非常大的,而實際上大冶鋼鐵公司目前的生產的熟鐵,主要供應的并不是造船業,而是各種類型的機械行業。 區區一艘試驗艦,撐死了也就用個一兩百噸原材料而已,這還得算上報廢率……實際用料更少一些。 畢竟你總不能讓一艘標準排水量才六百多噸的船只,直接用六百噸的船體材料吧……會浮不起來的…… 所以,原料問題不大,技術難點在于如何加工這些原料,讓其達到設計需求的性能。 造船用的鐵肋,可不能直接使用含碳量太低的熟鐵,熟鐵之所以是熟鐵,就是因為含碳量太低,而含碳量太低的話,就會比較軟,缺乏硬度。 因此大冶鋼鐵公司會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在生產過程里會控制熟鐵含碳量的比例,進而生產出來含碳量不同的鐵產品來,一般來說主要生產含碳量比后世標意義上的低碳鋼稍微低一些的熟鐵,兼顧可塑性方便加工,還能保證一定的硬度,在大楚帝國工業界里也被稱之為軟鋼。 至于含碳量更高的中碳鋼或高碳鋼,其實大冶鋼鐵公司也能直接生產出來,但問題是生產出來難以進行加工,只能直接生產鐵鑄件,而鐵鑄件性能往往不咋地,太脆太硬。 含碳量高到一定程度,那就是沒啥用的生鐵了。 大冶鋼鐵公司所提供的就是含碳量稍微高一些的熟鐵,即軟鋼。 不過即便是軟鋼擁有一定的加工性能,然而對于大冶重型機械公司而言依舊難度非常大,主要是造船用的軟鋼零部件都非常大。 這對加工設備的要求非常高。 這對于以及處于水動力機械設備的大楚帝國工業界而言,加工這些大型零部件難度非常大,如果數量少的話還可以慢慢搞,不惜成本的搞,然而造船用的材料所需要的零部件可多了去…… 這意味著需要工業化量產,生產的成本不能太高。 這就很麻煩了! 大冶重型機械公司那邊從去年開始就開始研究,試圖解決相關的技術難題,但是到目前來說,進度并不順利。 后續怎么解決,什么時候能夠解決,那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當然了,即便是目前不能解決工業化量產的問題,他們依舊能夠通過一些土辦法搞出來少量的造船用的大型零部件供應給軍方。 只不過價格非常貴而已。 就和之前他們生產一些特定,訂單數量極少的大型零部件一樣,同樣也是通過一些土辦法去搞,搞是能夠搞出來,但是成本就特別高,產量也低。 大冶重型機械公司所面臨的問題,松江海軍造船廠也了解一些,但是這和他們造船廠也沒啥關系。 松江海軍造船廠作為承接了江寧號護衛艦建造訂單的造船廠,他們只負責造船本身,嚴格上來說有點像是一個組裝廠! 至于零部件本身,尤其是大型鐵鍛件這種東西……拜托,那真心不是他們的業務范圍。 你讓他們搞大型鐵鍛件,就讓他們直接生產戰艦上所需的艦炮一樣,專業不對口…… 松江海軍造船廠也沒管人家大冶重型機械公司這么搞出來的零部件,反正等到第一批零部件抵達后,他們就開始了正式的建造工作。 承順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前期籌備了大半年的鐵肋木殼船試驗艦,即江寧號護衛艦正式在松江海軍造船廠里的十二號干船塢里鋪設了龍骨,開始了建造過程。 海軍方面對此也比較重視,海軍艦政部造船司司長林亮澤海軍少將以及其他海軍技術軍官們都參加了這一艘試驗艦的開工儀式。 海軍艦政部,尤其是造船司方面對江寧號護衛艦非常重視,造船司的那些人一直都是想要搞出來更大,性能更好的戰列艦來。 但是因為材料的限制,嗯,也就是木料的限制導致難以成行,尤其是超大噸位的木制船只的船肋,這破玩意根本無法解決。 適合的船肋木料本來就不多,而噸位越大的木船,對船肋木料的要求也就越高,對樹木種類、年份、大小、晾干時間等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以大楚帝國的地大物博,再加上南洋各地的木材產出,然后輔助一些后期的人工干預的方式讓木料獲得彎曲角度。 幾百噸,千把噸的船所用的船肋材料勉強還能夠滿足要求,但是兩千多噸甚至三四千噸的戰艦所用的船肋木料就太難搞了。 再加上大噸位船只對承重的能力要求更高,純木材料制造戰艦其實已經不行了,哪怕是現在大楚帝國里的木制戰艦,其實內部也使用了大量的鐵制零部件,比如各種連接結構很多都是鐵的。 想要建造噸位更大的戰艦,那么就需要進一步擴大鐵料的使用規模,這也是當初海軍艦政部提出鐵肋木殼船的直接原因。 這,其實也是造船技術發展的一個自然過程。 因為船只越造越大,為了滿足結構強度等條件,造船的過程里不斷的增加鐵料的使用。 而越用越多,那么鐵肋木殼船很自然就出現了。 再往后,那就會順理成章的發展到全鋼戰艦了。 海軍艦政部,如今就指望著江寧號護衛艦能夠順利造出來,并且達到設計的性能。 如果獲得了成功,那么海軍艦政部立馬就會上馬全新一代的戰艦設計以及建造工作,從戰列艦再到巡洋艦還有護衛艦,將會陸續鋪開。 尤其是戰列艦,艦政部那邊可是有著三千噸超級戰列艦計劃的! 作為造船的設計師,這些人在設計建造了兩千五百多噸的廣州級一等戰列艦后依舊還不滿足,他們想要建造更大噸位,裝備更多火炮,更大火炮的戰列艦。 這些海軍艦政部的人,對大噸位戰艦的追求永無止境。 不僅僅是艦政部這些追求技術的人在指望著江寧號護衛艦的成功,海軍的其他人同樣也在追求著江寧號護衛艦的成功。 如果江寧號能夠建造成功,這不僅僅意味著能夠建造更大噸位的戰艦,實際上這對于目前的大楚帝國海軍整體戰略發展而言沒啥太大的意義……因為從綜合性價比而言,目前兩千多噸的一等戰列艦看似戰斗力強悍,但實際應用上遠沒有一千多噸的三等戰列艦更好。 這也是大楚帝國海軍只少量建造一等戰列艦,但是卻大量建造三等戰列艦的緣故。 一等戰列艦,那就是個追求技術,性能極限的大玩具,海軍強大的象征,充當各艦隊的旗艦就很好用。 但是打仗……那是三等戰列艦的事! 實際上,日常使用更多的也不是戰列艦,而是巡洋艦以及護衛艦。 尤其是只有幾百噸級別的護衛艦,這東西才是大楚帝國海軍日常里使用最多,實際發揮作用最大的艦種。 所以,哪怕是艦政部那邊能夠搞出來三千多噸甚至四千多噸的超大型戰列艦,海軍出于實際考慮頂多也就建造少量幾艘,然后仍在那里充當海軍的一面旗幟。 而建造更多的還會是那些一千多噸的三等戰列艦乃至大幾百噸一千噸左右的巡洋艦或護衛艦。 這有涉及到了成本問題。 不僅僅是造艦成本,還有后期維護成本以及人員成本。 如何在有限的成本里完成任務,以便讓有限的軍費發揮最大的作用,這是海軍高層們最關心的問題。 而鐵肋木殼船,這讓海軍方面看到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眾所周知,木制風帆船只的主要成本,主要是船體、火炮以及帆裝。 火炮和帆裝,這是屬于另外一個話題了,只說船體的話。 船體的成本主要來源于木料,而建造軍艦所用的木料可是很貴的,木料的成本占據了船體成本很大的一部分,并且來源還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材料來源的限制又進一步推高了木料的價格。 畢竟木料供應有限,需求卻是越來越大,這自然而然會推高造船木料的價格。 因為造船業的繁榮,大楚帝國里的造船木料的價格,比十年前最少漲了兩倍,這是很恐怖的數據。 但是如果能夠用鐵料大規模代替木料的話,那么未來光是材料錢就能夠節省一大筆。 第633章 貪心不足 盡管目前建造船只所用的軟鋼價格還比較高,但是這是因為熟鐵產量還沒有真正提升上去,同時軟鋼加工也有些問題,暫時沒能解決大型零部件的工業化生產。 然而技術是持續發展的,作為軟材料的熟鐵會持續增產,并且增產速度會非???,估計不用幾年就能夠達到十萬噸以上了。 而加工方面,大冶重型機械公司乃至其他機械公司也在努力,也許是一年兩年,也許是三年四年,但是總歸是能夠解決量產化問題的。 真到了那個時候,那么造船用的鐵制零部件的成本就會出現大幅度的下降,甚至比采用木料成本還要更。 這,就是海軍高層所看重的一點。 用更便宜的鐵料造船,還能獲得更好的性能。 這樣一來,海軍就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 因此,海軍高層也非常注重鐵料在戰艦上的應用,鐵肋木殼船能夠建造成功,也直接關系到了海軍的下一步戰略發展。 對于這些,作為帝國統治者的羅志學也同樣清楚,甚至比海軍的高層更加清楚,而這也是羅志學持續不斷的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原因。 工業技術的持續發展,是生產效率的提高,而生產效率的提高意味著成本的下降,成本的下降就能夠讓更多的工業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 至于賺錢不賺錢之類的,這其實都是次要的。 對于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而言,發展工業的目的可不是為了賺錢,因為對于羅志學這個皇帝而言,純粹的賺錢對他而言沒有意義,對于整個帝國而言其實也沒什么意義。 民眾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羅志學搞工業革命,直接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工業發展,來增加民眾的收入,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讓民眾安居樂業。 而不是其他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 如果說一樣東西,對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沒什么作用的話,那么對于帝國而言也就沒了價值。 這種觀念,其實也可以擴大后發展軍備上。 羅志學為什么搞大規模的海軍啊,可不是為了弄出來幾十幾百艘戰艦看的,而是為了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然后用這支強大的海軍為帝國民眾爭奪海外生存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