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節
只要在當地屯墾個兩三年,那么大楚帝國就能夠利用哈密以及后方瓜州當地供應的糧草維持當地駐軍并發動戰爭了。 等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大楚帝國繼續向西擴張的時候了。 在西域玩擴張,直接一路玩奔襲,直接迅速的干掉對方,占領大片地區是不太現實的。 這都不是能不能打得過的問題,而是深入戈壁灘沙漠腹地后會不會餓死的問題…… 幾十萬大軍派出去容易,但是后勤跟不上,當地又缺乏糧食的情況下,這幾十萬大軍派出去后想要不餓死,那可就難了! 因此帝國在西域方向的擴張主張的是步步為營,層層推進! 攻占一個綠洲,屯墾一個綠洲,然后再向下一個綠洲進軍,如此周而復始,一直殺到七河地區,直接把準格爾人的老巢都滅了。 而哈密,就是大楚帝國如今最重要的目標,為此不惜派出了第四騎兵軍這種絕對主力。 而除了第四騎兵軍頂在最前方征戰外,后頭還有若干部隊開始出塞并駐防瓜州等沿途城鎮,以維持后勤線。 第八十六騎兵團,就是從后方調過來的部隊之一。 他們的前身是在東擄戰爭期間的后期匆匆建立的一支暫編騎兵營,最開始的時候兵力不過兩百多歸順的蒙古騎兵。 后來他們和其他騎兵部隊進行了整編,最后整編為第八十六騎兵團,歸屬第二十二騎兵師所轄,所轄的兵源也是進行了調整,和第二十二騎兵師其他友軍一樣,所屬兵力都來自于遼東省。 遼東省擁有水草豐美的遼河套地區,這地方可是帝國目前本土腹地里最重要的放牧之地,帝國多次對當地進行調整,遷移了一大批民眾前往當地放牧,而且采取的還是定牧制度。 如此,遼東省因為有遼河套地區的存在,不僅僅成為帝國重要的軍馬供應地,也是帝國的重要騎兵供應地。 目前帝國一共有八個獨立騎兵師的騎兵都來源于遼河套地區,如此也導致了遼東省雖然人口不多,但卻為帝國提供了數量最多的騎兵。 順便一提,因為地方方言,生活習慣、異地服役等原因,為了便于指揮和管理,大楚帝國的每一支部隊,都擁有固定的兵員補充地區。 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是如此,甚至就連海軍那邊都差不多。 比如正在前線作戰的第二步兵師,其兵員補充地就是楚北省,也就是說第二步兵師,只在楚北省里征召新兵并進行補充,除非極端特殊情況下,否則是不會補充其他省份的新兵的。 而第二步兵師里,下屬各營團也會進行區分,基本上以府為單位進行兵員補充。 沒辦法,這年頭的官話可沒有全面普及,很多人根本不會說官話,如果把語言不通的士兵們編在一起,那么溝通起來就是雞同鴨講…… 盡管這樣會導致軍隊內部出現地方主義,但是總體來說問題不大……因為這些措施只局限于士兵以及士官。 軍官是不包括在內的,而且軍官如今任職限制還要更大一些,除了不能在家鄉任職,也不能在老家兵員為主要構成的部隊里進行服役。 比如第二步兵師的軍官們,從少尉到少將,就沒一個楚北人。 而一支軍隊里,軍官才是核心,沒有軍官的命令,軍隊其實亂不起來。 再加上軍方一直都在堅定的實施掃盲班政策,所有新兵進入軍內后都需要進入掃盲班內進行學習,這個過程里自然也少不了忠君教育。 大楚帝國的軍隊里,可是有軍政官的,這些軍政官天天屁事不干,就混在軍內搞忠君教育玩洗腦…… 長久下來,地方主義暫時還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 當然,風險還是很大,對此帝國軍方高層已經有計劃進行改革。 等到未來基層教育更加普及,官話也普及之后,新入伍的新兵們都能說官話,沒有異地士兵構成障礙的時候,那么就是打破地方局限的時候了。 至于現在,任重而道遠的情況下,兩害取其輕,畢竟如今的大楚帝國正處于快速上升的階段,而這種情況下軍隊反派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因此所謂的害處是能夠控制并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保證部隊的戰斗力,這從第八十六騎兵團也能夠看的出來,盡管這個騎兵團并不是楚軍里的主力騎兵部隊,而是屬于眾多二線騎兵部隊的一支。 但是接到前方運輸隊遭到襲擊的報告后,第一時間就晉級集合并出動了。 然后他們一路快速行軍,在當天傍晚時分就來到了第二輜重團下屬第一營的臨時營地。 第一營遭到準格爾騎兵襲擊后,為了避免意外主動選擇了就地駐防,并沒有冒險繼續往前走。 但是他們運輸隊雖然不動,但是卻持續派出了偵騎緊跟著準格爾丹巴所部的蹤跡。 第八十六騎兵團抵達此地后,獲知了丹巴所部的信息后,尤其是得知敵軍只有千騎規模的時候,該團就決定繼續前進追擊。 而第一輜重營的安全,則是由附近堡壘派遣過來的一個騎兵哨負責掩護。 第八十六騎兵團來也匆匆,走也匆匆,很快就消失在原野當中。 而彭三宇看著消失在地平線上的第八十六騎兵團,也是松了口氣,有這個騎兵團在,那么后續自己所在的運輸隊繼續前進,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了。 哪怕第八十六騎兵團無法追上并擊潰敵軍騎兵,但是多少也能牽制住他們,如此他們第一輜重營也就能夠放心的繼續前進了。 而彭三宇放下心來的時候,前頭的丹巴卻是感覺很不好! 第613章 一點也不像是農耕軍隊 自自從襲擊楚蠻子的運輸車隊失利后,丹巴的感覺就很不好! 那支楚蠻子運輸車隊遠超想象的火力,那看似單薄卻彷佛要塞一樣的空心車陣,這一切都讓丹巴有了很不好的感覺。 也許,楚蠻子的實際戰斗力和他們預料的不一樣。 也許,楚蠻子當初能夠干脆利索的干掉東擄,依靠的不僅僅是中原地區的龐大人口和錢糧,還有他們那不同尋常的作戰模式。 一種讓他看不懂的作戰模式。 大楚帝國能夠干掉東擄,這對于旁人而言并不算是奇怪的事,畢竟大楚帝國作用中原繁華腹地,擁有足以讓周邊國家絕望的人口以及龐大的錢糧。 只要中原王朝自己不是太作死,那么單純靠人口和錢糧都能把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活生生的給堆死。 東擄,也不會是例外! 之前東擄之所以能夠壓著同為中原王朝的明王朝打,純粹是明王朝內部出現了問題,并不意味著東擄人本身有多么的強大。 東擄本族人口不過數十萬,又處于東北苦寒之地缺乏錢糧,這些都是東擄的硬傷,對上處于王朝末期,內部動蕩不安的明王朝時能夠贏,不代表著對上處于立國初期,國力處于快速上升階段的大楚帝國也能贏。 說的不好聽一些,哪怕楚軍光靠人口和錢糧,源源不斷的武裝一堆戰五渣排上去和東擄打仗都能把東擄給活生生耗死。 這一點,準格爾的很多人都保持了同樣的觀點,丹巴也不例外。 因此在面對大楚帝國的沖突以及戰爭的時候,準格爾內部的意見雖然多有分歧,但是大體上的意見還是能夠統一的,那就是絕對不能和大楚帝國正面對上,比如說絕對不能犯傻主動去攻打嘉峪關,然后做什么殺入中原的春秋大夢。 越是靠近大楚帝國腹地,那么對于準格爾而言,這一場戰爭就越是沒有勝算。 同時戰爭也不能放在漠南蒙古或漠北蒙古等地區,因為大楚帝國已經掌控了上述諸多地區,并掌控了大量的騎兵部隊。 這些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有著大楚帝國中原腹地的錢糧支持,同樣是很難打的。 因此,戰爭的爆發區域最好是在原葉爾羌汗國的疆域里。 在這里打的話,楚軍就需要跨越漫長的河西走廊,然后再跨越數百公里的戈壁灘和沙漠跑到哈密和準格爾方面作戰。 光是這一條漫長的補給線,就能夠讓大楚帝國方面把大量的力量消耗在路上。 到時候,等到哈密方向爆發戰斗的時候,準格爾方面面臨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如此,準格爾方面才會在哈密方向囤積兵力,但是卻放棄了赤金鎮、瓜州、沙洲等地,就是為了拉長楚軍的補給線。 再從中尋找機會! 比如說掐斷楚軍的補給線,哪怕不能徹底切斷,但如果能夠阻撓一二,也能夠對戰局有極大的影響。 如此,才有了丹巴率軍出征,繞過了楚軍重兵集團,穿越沙漠和戈壁灘一路殺到臨近瓜州的地區。 在出征之前,丹巴信心滿滿,認為自己的這一千精騎,哪怕不能徹底的封鎖并切斷楚軍的補給線,但是應該也能夠楚軍的后勤造成一定的威脅,比如說迫使楚軍主力減緩,甚至停止繼續前進;再比如說迫使楚軍調集更多的兵力用來保護后勤線,這保護后勤的兵力多了,前方用于進攻哈密的兵力自然也就少了。 哪怕大楚帝國號稱有什么一百多萬軍隊也改變不了。 因為大楚帝國在西域地區能夠投入多少兵力,并不取決于大楚帝國有多少軍隊,而是取決于大楚帝國能夠維持多少人的后勤。 而要維持一條從陜甘地區到哈密的漫長補給線……無數糧草和彈藥都要從后方運輸上來,甚至深入沙漠戈壁灘地區的部分區域后,連飲用水都得從后方的綠洲地區運輸…… 大楚帝國內部怎么看待這條補給線不知道,但是準格爾內部的高層光是看一看地圖,就覺得這條補給線難如登天。 因此,強如大楚帝國能夠在西域維持的兵力規模也是有限的,超過五萬人恐怕就是常規的極限了。 在這個基礎上每增加一萬兵力,都需要額外付出更多的錢糧,更多的人口。 而這些,就是準格爾方面的機會了。 想要擊敗大楚帝國不可能,給準格爾高層他們一百個膽子,再做上一輩子的白日夢,他們都不敢奢望殺入中原,然后徹底把大楚帝國給干掉。 這是絕無可能的事。 他們要的很簡單,那就是以戰促和,通過在哈密方向給予楚軍造成一定的損失,讓大楚帝國方面認識到,光靠小打小鬧,派遣幾萬兵力是不可能給他們準格爾造成什么實際威脅的。 如果真的要通過戰爭迫使準格爾方面屈服,那么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總之就是要讓大楚帝國方面感受到,西域不是他們大楚帝國說了算,如果想要來硬的,那么就要付出巨大代價,得不償失。 這個時候,準格爾方面再做出一些讓步,比如說把關西部分地區正式割讓給大楚帝國,比如承認大楚帝國在青康地區的統治,比如說那些中原王朝最想要的臣服納貢之類的,甚至獻女求和這些都可以談。 通過一定的讓步,讓大楚帝國方面有了面子,然后順勢結束戰爭,這樣準格爾方面就能夠有時間和精力來進一步消化葉爾羌汗國。 并積蓄力量再其他方向繼續征伐,比如說哈薩克斯坦,再比如布哈拉汗國,這兩個汗和東擄以及大楚帝國比起來,那就是個小弟弟,準格爾對上他們可是優勢極大。 給準格爾一定的時間,準格爾方面不敢說把這兩個汗國全面吞下,但是獲得一定的戰果,進一步通過掠奪領土和人口,牛羊馬等增加實力是大有可能的。 畢竟如今的準格爾,雖然沒有完成統一,建立正式的政權,但實際上迫使俄羅斯以及大楚帝國的雙重龐大壓力,為了自保,準格爾以及其各部早已經拋棄前嫌而聯合起來,內部有著比較高的凝聚力。 不得不說,這也是大楚帝國給周邊的勢力帶來的變化了。 隨著大楚帝國的強勢崛起,給周邊國家帶來的連帶影響是巨大的,準格爾為首的漠西蒙古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 他們要比歷史上更早完成聯合統一。 不為別的,就因為他們繼續這么磨磨蹭蹭下去,大楚帝國就會把他們一口吞了,要知道在漠南蒙古的西部,已經歸順大楚帝國的不少漠南蒙古的部落,已經開始把放牧地區逐步西遷,逐步蠶食漠西蒙古諸部的草場了。 如果漠西各部還繼續內斗,大楚帝國甚至都不用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只靠控制下的游牧部落就能夠把漠西蒙古逐步蠶食掉。 因為大楚帝國的強勢壓力,準格爾方面完成了聯合,同樣也得到了俄羅斯方面的大力支援。 俄羅斯人在大楚帝國崛起之前,東擴還算是比較順利的,但是自從大楚帝國強勢崛起,并且采取極其強硬的對外政策,不斷的驅逐并攔截俄羅斯人前往東方后。 實際上俄羅斯和大楚帝國之間就已經處于長期的小規模沖突狀態了,更不要說俄羅斯和大楚帝國藩屬漠北蒙古三天兩頭就干一架。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人在這一方向還處于極大的劣勢當中,最近幾年他們設立在貝爾加湖以東地區,尤其是黑龍江以北區域的不少殖民點或消失的無影無蹤,或干脆落入了大楚帝國掌控之中。 俄羅斯在貝爾加湖以東地區的擴張已經遇到了實際性,甚至難以阻擋的威脅,繼續這么下去,俄羅斯遲早能把貝爾加湖以東區域丟個精光。 畢竟俄羅斯在東方的兵力其實不多,俄羅斯的統治中心還是在歐洲地區,別說在遠東地區了,就算是在中亞地區他們也沒多少兵力。 如此情況下,準格爾就出現在了他們的視線。 毫無疑問,同樣處于大楚帝國打壓之下的準格爾,是一個很好的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