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節
這東西對于海外殖民而言用處非常大,尤其是對大楚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而言。 在東南亞地區進行擴張,海外擴張不管是殖民也好,做生意也好,最大的危險并不是那些土著,而是無處在的疾病。 而這些疾病里,瘧疾是屬于頭號殺手! 而金雞納樹,就是治療瘧疾的最佳藥物,至少在現階段是這樣的。 因此大楚帝國方面重視金雞納樹也是常理之中,這玩意甚至都不用羅志學去吩咐,下頭的官員們聽聞了美洲有這種好東西后,直接就把種子給弄過來了。 其實也就是下頭官員們弄到了種子,打算大規模種植的時候,羅志學才知道這東西…… 不是他不知道這玩意……而是之前都沒把心思放在這上頭,他每天忙得事情多了去,連國之重器蒸汽機項目,也不過只去視察了一次而已。 其他的一些小東西,別人不說,他一時半會的還真想不起來。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但是這影響也不大,羅志學給大楚帝國帶來的并不是些許來自后世的知識……其實很多東西知道了,如果沒有大量的技術人員繼續專研,知道一些亂七八糟的理論知識也沒啥用。 羅志學給大楚帝國帶來的,更多的還是風氣上的變化。 尤其是給權貴階層,乃至擴大道整個讀書人階層一個新的認知,那就是想要當官,想要做生意發財。 光靠八股文還不夠,得學會數理化! 這些觀念上的改變,遠遠比羅志學親自教出來一堆所謂的學生更加重要。 人嘛,都是這樣的,覺得有利可圖的時候才會去學習,去專研。 而當琢磨數理化的人多了之后,那么就能夠產生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多了那么各項技術,尤其是基礎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科學技術的進步,只靠羅志學一個人是不行的,需要靠數量龐大的研究人員一起共同努力。 就和蒸汽機項目一樣……光靠羅志學一個人,琢磨久一些,依靠羅志學那‘常識’水準的設計能力,他也能夠給你畫出來設計圖紙來。 但是想要造出來,他就無能為力了…… 想要造出來,需要合格的材料以及加工工藝。 材料這東西很難搞的,如果不是專業出身的人記清楚了配方,那么就只能一遍一遍的進行試驗,進而尋找出來性能合格的材料。 而試驗是需要金錢已經人員的。 金錢可以解決,但是數量龐大的基礎研究人員就不好搞了。 至少不是羅志學帶著幾個學生就能夠搞出來的。 所以從一開始,羅志學就沒有自己變成科學家搞發明創造的想法……他要做的是建立一個良好的現代科學學習和研究以及應用的社會氛圍。 剩下的,交給大楚帝國的一億多國民就行了。 這么多人,又大規模推行基礎教育,總能冒出來一堆天才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群普通天才里,總能冒出來那么幾個頂級天才,直接帶動大楚帝國基礎科學的發展進步的。 為此,羅志學不惜改革教育、改革科舉,直接從源頭上改變了人們學習的科目內容,用一種完全不講道理,甚至野蠻的方式強行推廣數理化。 更有意思的是……效果還極好! 而且也沒有遭到太多人的反對,哪怕是一些老頑固們對數理化有所排斥,叫嚷著只讀圣賢書,但是這些老頑固們,依舊會把自家子弟送進新式的學校學習數理化…… 不為別的,學了數理化才能參加科舉,參加了科舉才能當官。 不說當官了,就算是不當官,但是想要在外面混的好,那也得一個過得去的學歷啊,不學數理化,那就是個文盲,更別說獲得學歷了。 羅志學很懷疑,如果有一天他要是說太監才能當官,這天底下恐怕要一夜之間多出來數百萬計的太監來…… 這充分證明了,學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學什么才能讓日子過的更好。 以前只學個八股文就行了。 現在呢,八股文還是要學——嗯,時文依舊是科舉考試里的重頭戲,就和后世高考的語文一樣,依舊是大分項目。 怎么說呢,讀書認字寫文章,這是基cao……連個公文你都不能讀寫,還混個屁的官場??! 但是數理化也不能落下,連基本的一些科學常識都不懂,那就是只會寫文章的大傻子,當官就是害人害己。 換句話說,大楚帝國對官員的選拔標準是:要能寫一手好文章,同時還要能懂數理化的復合型人才! 這也搞的大楚帝國的學子們,學業是越來越繁重了。 很多學校里的年輕學子們,基本都是清晨背四書五經,上午學數學,下午學物理化學,晚上各種刷題…… 而且一個比一個拼,你挑燈夜讀,我就來通宵刷題……你走路看書,我拉屎背數學公式。 華夏的學子們,一向來都是很卷的! 這卷著卷著,大楚帝國的社會里自然也就出現了一批精通數理化的人才了,這人才有了,科學基礎的研發自然也就上來了。 這也是大楚帝國最近兩年科學基礎的研究連續獲得比較大的突破的緣故,工業發展也連續獲得突破,各種新式工業產品涌現的緣故。 早些年的時候,大楚帝國的新式教育都是在打基礎的階段,而所謂的工業也只局限在國防工業以及棉紡產業里。 并且當時的工業發展,主要還是依托傳統手段培養出來的工匠以及少數接觸了西式學科的人才。 而大楚帝國自身大量培養的人才,是在統一了國內后才逐步大量出現。 畢竟學習需要一個過程,而人才的裂變也需要一個過程。 能夠在十幾年時間里,弄出這么多科研人才來,羅志學已經是很欣慰了。 也沒枉費他高喊想要出人頭地,就學好數理化這么多年。 第603章 帝國絕不裁軍 大楚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強勢擴張,短時間內就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這個回報自然就是豐厚的市場! 盡管市場這東西是需要時間來反饋的,哪怕是大楚帝國強勢開拓了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市場,但是從備貨再到運輸然后銷售,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但是從海外大量涌來的訂單卻是提前反饋,并讓帝國上層獲得了巨大的信心。 承順十三年冬,工商部報告,今年帝國的出口額,預計會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更是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一百零五。 短短兩年,出口額直接翻倍還有多! 其中固然自然增長的原因,但是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強勢擴張也帶來了不可或缺的影響。 這些增加的出口貨物,將會為帝國帶來更多的黃金白銀收入,并用以采購大量的各種海外產品,尤其是棉花、木材、硝石、硫磺等各種工業原料以及大米、香料、象牙等消費品,同時還能讓大楚帝國的黃金儲備逐漸增加。 更重要的是快速增加的海外訂單,和國內持續增加的內需訂單,進一步刺激了國內工商界的發展。 工商業發展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很多人甚至認為只要開個工廠,躺著都能賺錢…… 大量地主老財們,把埋在地窖里的金銀挖出來,再加上持續大量拋售土地后收攏的資金投入到了工商業當中。 工商業,成為了華夏士紳階層們的投資熱土,而不是和過去幾千年一樣,一有錢就購買土地…… 現在在大楚帝國里,土地不賺錢甚至都不保值。 因為大楚帝國已經在全國范圍里實行農業稅階梯稅率,保有的土地越多農業稅就越高,高到一定程度后,土地非但不賺錢,反而還要賠錢…… 再加上帝國官方持續十幾年來打壓大地主,迫使地主們不斷出售土地,這也使得了帝國國內,如今中大地主已經很少了。 如今,大量傳統的士紳們一股腦涌入了工商界里。 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楚帝國剩余的士紳階層們,在短短十幾年里就完成了身份上的改變。 他們不再是傳統的地主階層,而是變成了商人階層。 而這些轉變,是帝國高層樂于看見的,也是他們主動推動的……嗯,不肯轉變的基本都死了! 讓資本從土地里伸出手來,把土地還給農民,并把資金投入工商業。 如此,農民有了安身立命的土地,士紳階層又能賺錢,而官方獲得了最重要的穩定以及稅收。 三贏! 嗯,不包括過去十幾年里因為各種原因被官方打擊而家破人亡的大量傳統士紳家族! 他們站在了時代的對立面,所以遭到了無情的碾壓! 大楚帝國的工商業發展,因為海外市場的刺激,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而帝國官方呢,則是早早就收回了東南亞擴張的票價…… 軍方在柬埔寨王國以及大城王國乃至之前的緬甸王國,前后打了三場規模不等的戰爭,此外還有沒有戰爭,但是依舊簽訂了協議的安南王國。 帝國從中也獲得了大量的直接好處。 擴張領土,獲得全面市場這些就不說了,而且大楚帝國官方還獲得了數額不菲的賠款以及戰利品、其他方面的經濟收益。 賠款,有大城王國方面的五百萬楚元賠款,柬埔寨方面的八十萬楚元賠款,緬甸方面的一百二十萬楚元賠款。 然后戰利品上,在暹羅戰役里,大楚帝國的登陸部隊可是把大城王國的首都都給搬空了……官方統計的各類戰利品折算下來,至少有七百萬楚元。 然后在柬埔寨上也是把人家的王都一鍋端,戰利品少一些,但是也有百來萬。 緬甸那邊倒是沒什么戰利品…… 而且別以為這就完事了……還沒完呢,大楚帝國通過提供貸款,武器銷售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手段,向上述幾個國家,包括安南南北雙方發放了大概上千萬楚元的貸款。 而這年頭的貸款利息可不低,財務銀行往外貸款一般都是八折到九折之間交付,年息往往能夠達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間,具體看情況,但是基本不會超過這個區間。 就這樣,其實大楚帝國財務銀行往外貸款,其實還是比較良心的……不是說利息低,而是他們敢借! 其他國家的銀行家或富商乃至國家,都很少對外借款的,要是沒點實力,你敢借,人家就敢直接一口吞了。 不過大楚帝國財務銀行的對外貸款,一般都是帶有一大堆附加條件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條件了,除了政治條件外,還有其他附帶條件。比如限定使用用途。 要么是用來支付賠款,要么是用來采購大楚帝國的各類軍械或其他商品。 尤其是采購軍械的貸款,這玩意非???,國內造價已經低到三兩銀子不到的火繩槍,出口價往往在十兩以上,特定地區還能買到十五兩。 火炮更貴,一門兩斤半的野戰炮能賣八百多元,五斤野戰炮一千五百元以上。 價值就是這么的貴,什么,你說太貴不要? 想得美,這可不是你能說不要就不要的。 大楚帝國的士兵們,把槍口頂在你腦門上,你敢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