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節
大楚帝國的經濟發展,是需要大量船只的! 尤其是珠江、長江、運河以及本土沿海各航線,所需要的船只數以萬計! 舉個例子,清末時期,光是上海一地,就擁有至少三千艘的沙船,全國范圍內擁有至少上萬艘沙船! 這說的僅僅是沙船,還不包括其他船型呢。 而大楚帝國的工商發展以及對外貿易,遠遠要比清末時期更加開放,同時規模也更大。 所需要的船只數量也會更多! 其中的沙船就是建造的中心。 沙船,別看名氣其貌不揚,但是這種船型非常適合作為內河、湖泊、近海航行,吃水淺、中式硬帆對風力的利用率也高,對人員數量需求也低。 而且技術成熟,成本也低,可以大規模建造。 這玩意,隨便拉個民間造船廠出來都能搞,無非就是大小的問題。 但是作為一種內河近海航行的船只,這玩意也不用太大啊。 如今的長江流域里,往來的沙船是一天比一天多,遇上天氣好,業務又繁忙的時候,都可以在揚子江一帶里風帆不斷。 一艘接著一艘的船只往來其中,而這些船大部分都是沙船! 工業部投資的大量中小型造船廠,一開始都是把目標放在了建造沙船上,只有一些投資規模比較大的沿海造船廠,才會想著造一些新式的大海船,不過技術能力暫時都不怎么樣。 工業部大規模投資造船業,是為了向日夜發展的帝國經濟提供運輸工具,而這個過程里,工業部也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造船廠造船,尤其是工業部拆分,工商部獨立出來后,就更加鼓勵了。 李氏家族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投入重金進軍造船業的,而除了李氏家族外,還有其他大量的士紳也好,商人也好,都進入了造船行業。 而在一票的是士紳商人之外,還有一群和士紳商人不沾邊的造船工匠們,也不甘心只拿個死工資,想要自行創業。 他們,就是羅華造船廠的創始人團隊,昔日松江海軍造船廠里的部分骨干。 對于造船,他們懂,但是對于怎么經營一個造船廠,他們卻是抓瞎了! 第587章 柳家全也想躺著搶錢 羅啟雄,他算是傳統的造船世家出身了,他父親,爺爺乃至更前幾輩人都是造船工匠。 他本人之前也是在明王朝里的一所官辦的造船作坊里做事,當大楚帝國控制了江南后接管了大批明王朝官方控制的各類作坊,并進行了人員和資源上的整合,繼而成立各類工業部官辦的工廠。 羅啟雄也是和其他人一樣,順勢進入了松江海軍造船廠,開始為大楚帝國海軍打造戰艦。 和普通造船工匠們大字不識,工作全憑經驗不一樣的時候,羅啟雄幼年時候是讀過書的,對造船他喜歡琢磨,總是試圖找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因為讀過書,也喜歡琢磨各種東西,對新鮮時期接受甚至主動去專研,并提出各類的看法,因此他在松江海軍造船廠里很快就成為了核心技術人員,薪資待遇也是越來越高。 過去幾年里,他參與了眾多船只的建造工作,并且在金陵級戰列艦中還是屬于主要的技術負責人。 按照道理來說,這樣的人生他已經該滿足了,畢竟已經超越了大部分人,收入也好,社會地位也好,都算得上是上層了。 更進一步的話,他都能夠進入松江海軍造船廠的高級管理層。 但是人都是有野心的,羅啟雄也不例外! 當成為了核心技術人員,也算是中層管理人員后,他還想要更多,尤其是想要大富大貴,更想要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事業,一家屬于自己的造船廠! 他做夢都想! 這也不僅僅是他的夢想,也是他已經死去的父親乃至祖父等數代人的夢想。 當他看到了造船業在最近幾年極為火熱,大量士紳也好,普通商人們也好都投入造船業的時候,他終于是坐不住了。 他聯系了不少同樣想要出去創業的同事,信心滿滿的一起籌集資金創業。 但是真當辭職下海創業后,才發現創業沒那么簡單,首先是啟動資金就非常的麻煩。 他們雖然是一起籌集資金創業,但是大頭還是羅啟雄出的,為此他甚至都變賣了自己唯一的宅院以及老家里的土地,加上這幾年積攢下來的工資一共將近兩千多兩銀子。 其他人一共也就投了幾百兩而已。 然而這加起來三千兩銀子不到的啟動資金,根本就不夠用。 別說搞一個真正的大船廠了,連船廠所需的設備都買不起幾臺。 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是先搞了個小作坊,幫人造一些小型的內河近海船只,同時不斷的想辦法尋找外部的資金。 最終他們在工商部的部分官員的介紹下,找到了財務銀行申請創業貸款。 財務銀行那邊倒是愿意給他們提供一筆貸款,這也是帝國制定下來的扶持工商業,尤其是扶持實業發展的金融政策,給一些缺乏資金的技術性行業提供政策性貸款,利息很低。 但是因為沒什么抵押物,這總額也不算多,一共也獲得了一萬兩銀子貸款而已。 這一萬兩銀子對于普通人而言自然算是很多了,但是對于造船行業而言卻是不算什么。 人家李氏家族為了進軍造船行業,前期投資就達到了十五萬兩銀子,后續又追加了十萬兩銀子的投資,一共投入了二十五萬兩銀子,這才在短時間內搞定了干船塢,設備等硬件設備,同時招攬大批工匠以及普通工人。 尤其是從廣州造船廠里挖核心技術團隊的時候,可是花費巨資,據說領頭的一個工程師,光是安家費就給了三千兩銀子,而且還給了少許的股份呢。 一路銀子開道,這才誕生了大楚帝國第三家能夠建造千噸新式大海船的李氏造船廠。 而羅啟雄他們呢,自籌資金三千兩不到,貸款資金一萬兩。 這錢其實對于國內絕大部分中小造船廠來說也不少了,哪怕是很多地方官府投資創辦的官辦造船廠,比如寧波造船廠,這也是工業部直接投資建設的工業部直屬造船廠,但是初期投資也不過兩萬八千兩銀子。 此外,浙江地方自己也在溫州投資建立了一所造船廠,由浙江省財政聯合溫州府一起投錢,由浙江工業廳管轄,其初期投資也不過只有一萬五千兩銀子而已。 羅啟雄他們的羅華造船廠,能夠通過貸款的方式獲得一萬兩,再加上自籌的三千兩,這個投資其實已經不比溫州造船廠差多少了。 然而……這個投資規模對于羅啟雄他們而言依舊不夠! 因為他們的目標更大! 羅啟雄他們雖然暫時有個小作坊,承接一些沙船等小內河近海船只的訂單,然然他們的目標一直都是建造大海船,而且還是那種上千噸的新式大海船。 人家本來就是干這個! 羅啟雄是,他拉著一起來創業的也都是專業的人才。 說實話,你讓他們造一些沙船,純粹是浪費人才。 這可是大楚帝國里,第四個擁有建造千噸大海船經驗以及技術能力的造船團隊,嗯,這其實也是財務銀行江南分行愿意給他們提供足足一萬兩銀子低息無抵押貸款的緣故,這換成了普通人來還想要一萬兩低息無抵押貸款,做夢呢。 工商部那邊,也很期待看見大楚帝國出現第四家擁有建造大型新式海船能力的造船廠。 只是這錢還是不夠! 羅啟雄他們已經規劃好了,哪怕是各方面投資節省一些,但是前期投資至少也得實打實的拿出來八萬兩銀子。 這八萬兩銀子,需要用來采購造船所用的機械設備,這些機械設備可都不便宜,很多都是需要從漢天機械廠那邊進行訂購的。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水動力設備貴的很! 此外還有大批手動或牲動力的小型機械,這些機械你別看小,還需要手動或用騾子什么的推動,但是一些精密設備貴的很。 一臺尺寸不過丈余大小,采用水動力的精密鏜床,能要價上千兩銀子。 你說為啥這么貴,因為這玩意是用來加工鋼料而且精度極高,為了保證加工精度以及耐用性,整個鏜床都是用最頂級的材料所打造,很多工序還是資深工匠們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這種水動力鏜床本身就代表著大楚帝國當代最頂級的基礎工業水準。 所以別看大楚帝國當代的基礎技術似乎不咋地,很多機械設備似乎也就是個木頭加個鐵料……但這些都是最低等的貨色,而一些上等貨色的機械,價格極其昂貴,并且技術含量對于這個時代而言非常高的。 可惜的是,這種技術含量極高的機械設備,其中的大部分零件都是只能由資深工匠們手工慢吞吞的打磨,沒辦法做到同業量產。 其實不說現在了,就算是二十一世紀里的很多精密零部件,都嚴重依靠手工! 航天航空領域里很常見,哪怕是普通人比較熟悉的半導體產業的光刻機……嗯,這玩意大家應該都知道,但是不知道的是,光刻機里的超高精度的鏡片,都是大師們依靠豐富的經驗一點一點打磨出來,雖然這個過程里也是用機械打磨,但是大師們的個人經驗無法用機器取代。 荷蘭那邊的頂級光刻機為什么產量有限,就是因為蔡司公司的鏡片產能有限,為什么產能有限,因為大師有限…… 這玩意,有再多的錢,短時間你也搞不出來,因為這樣的大師級工匠,需要用大量時間去累計經驗,慢慢培養,急不來…… 二十一世紀里都如此了,在十七世紀中期的現在,在大楚帝國這里就更是如此了。 別看大楚帝國工業化搞的如火如荼,什么各種水動力機械幾乎遍地開花,但實際上最頂級的機械設備里核心零部件,還是資深工匠們手工打造的…… 當然,時代再進步,哪怕是同樣手工打造,但也能用上很多工具或設備了。比如打磨,轉孔這些,都可以使用一些機械設備進行輔助代替。 但是不管怎么樣,頂級的工匠依舊缺少不了。 這也就導致了頂級設備的產能極為有限,這產量一少,價格自然低不到那里去。 而羅華造船廠想要的一些設備,其中不少對于大楚帝國工業界而言,都是屬于頂級的機械設備,產量少,價格昂貴。 要么就是一些大型設備,價格同樣昂貴。 除了設備外,就是廠房和船塢了。 這些硬件投資少不了,少了就沒辦法造船。 最后還有一點投資極大,那就是人力成本。 誠然,在大楚帝國里人力不值錢,早些年的時候甚至都不用給工錢,隨便給口飯吃就能招募到一個青壯勞動力。 嗯,哪怕現在也如此,在很多地方只要管飯,人家不要錢也給你干活。 但問題是,這些都是普通勞動力。 而造船行業,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是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產業! 造船廠,是需要一大批需要懂得技術的技術工人的,而這技術工人的薪資可就不低了。 在松江這邊,招募一個最普通的造船技術工人,少則三四兩銀子月薪,多則是要五六兩銀子。 如果是技術稍微好一些,能夠帶領一個團隊進行施工的技術管理人員,那價格可貴了,動不動就二三十兩銀子月薪起步。 至于高級的核心技術人員,可以參考李氏造船廠從廣州造船廠里挖人……安家費都得幾千兩銀子,月薪上百起步,還得給股份。 羅啟雄雖然拉了一批人出來,但是這幾十號人也不夠用啊,還得繼續從外頭請人。 此外,他們這些創始人團隊雖然都奔著創業來了,也分配有股份,但是不能不給工資??! 畢竟這股份又不是平分,羅啟雄一個人就占據了大多數的股份,剩下的人或多或少,加起來才占據了三成左右的股份。 如果不拿工資的話,人家跟著你干豈不是虧死? 所以,這工資還是要發的,只不過大家也都知道剛開始創業,都愿意拿一個底薪而已。 然后從外邊招募技術人員,同時要對招募來的普通工人進行培訓,把他們培養成為造船技術工人,這些可都是人力成本支出,而且不少。 所以,羅啟雄或者說羅華造船廠現在很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