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節
等圣旨宣讀完畢,王麟已經是口干舌燥,不過整個人確實顯得輕松多了,主動上前到左英哲身前進行恭賀。 在宣讀完圣旨之前,王麟是欽差,代表的是天子,自然得把架子端起來,不能丟了天子的臉面。 但是宣讀完圣旨,他這一趟宣旨冊封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接下來雖然還需要代表天子到前線進行視察慰問,不過也不用這么嚴肅了。 回歸自我身份后,王麟也不能免俗,想要在大楚帝國的第五位公爵面前留下一個好印象。 左英哲此時心情也很不錯,對王麟有說有笑。 眾人一番笑談后,這才繼續北上到松山城駐扎。 目前,第三集團軍的司令部以及遼東省巡撫衙門就暫時駐扎在松山。 本來是應該是錦州那邊駐扎的,但是前段時間圍攻錦州的時候,楚軍攻城打的太猛,不僅僅城墻被破壞的不成樣,而且后續入城的時候遭到了東擄人的頑強抵抗,為了避免巷戰導致的大量傷亡,楚軍干脆一把火把城內大部分建筑都給燒了。 經過戰火之后的錦州,現在就是一片廢墟,根本不適合繼續待。 因此就選擇了沒有遭到戰火破壞的松山城充當駐地。 王麟作為欽差,到了松山城后,代表天子又參加了一次的報告會議,主要是聽取軍方方面在遼東方向的戰事進展。第三集團軍參謀長宋琦林中將,給王麟這個欽差以及京畿參謀部,軍政部,后勤部等京畿軍務機構的代表們詳細介紹了目前的遼東局勢。 “目前,我第三集團軍主力已經和去年登陸遼東半島的第七軍順利在遼河口會師,在這個過程里還先后攻克了遼河以西諸多城池,包括義州、廣寧衛以及所有的堡壘,完全控制了遼西走廊北部長城以南區域,同時我軍還控制了大部分遼西長城以北的區域,包括部分遼河套地區。 長城以北區域的朵顏三衛等蒙古部落,十之七八已經歸順我朝,目前我們正在聯合歸屬部落繼續肅清遼河套等地的蒙古部落,以徹底切斷東擄人殘部的蒙古外援?!?/br> “在遼河以東區域,我軍目前主要控制了遼河口、海州、蓋州三地,東部區域則是把戰線推進到了構子河一線?!?/br> “也就是說,我軍已經完全收復了遼東半島?!?/br> “接下來我們的戰略目標是拿下遼陽、沈陽、鳳凰城三地,并順勢拿下鐵嶺、遼海兩地?!?/br> “把戰線全面推進到了遼東長城,全面收復并控制遼東城池以內區域?!?/br> 王麟雖然不懂什么軍事,但是也能夠從地圖上看的出來,如果軍方真的能夠把戰推進到遼東長城一線,那么基本上就能把邊疆恢復到明王朝萬歷年間早期,也就是東擄人崛起之前的規模了。 雖然對于帝國上層而言,收復遼東地區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但是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先拿下了遼東,后面才能夠談得上收復整個東北區域。 王麟雖然只是個正三品,但是作為翰林院秘書處副處長之一,他日常是能夠接觸到諸多軍政要務的文件的,自然知道帝國高層,準確的說是陛下對東北方向的巨大野心。 在天子的御書房里,墻上掛著的大幅地區上,東北方向有一條虛線,那是陛下親自畫的。 這條虛銜可是直接畫到了北邊的冰蓋上去了…… 然后又讓人把明王朝在東北區域招撫設置的眾多衛所也一股腦全部列了出來,然后挨個往地圖上套,至于方位準不準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證明中原王朝曾經對這些地方是有實際統治權的。 不僅僅在東北方向這么搞,其實在漠南方向也是這么搞。 總之按照大楚帝國的官方說法,從中原一直往北到北冰洋,自古以來就是華夏領土! 因此這一次王師殺向東北乃至漠南蒙古草原,大楚帝國官方用詞從來都不是對外擴張征戰或者報復之類的,都是用收復失地這個名義。 講究的是一個師出有名! 具體到東北這邊,收復遼東鎮也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后續王師不出意外還會繼續在東北征戰,徹底滅掉東擄,同時收復大片東北區域的土地,乃至越過黑龍江一直殺到外興安嶺。 總之就是要把整個東北區域一股腦全部收入囊中。 而且大楚帝國和明王朝主要玩招撫不一樣,大楚帝國基本不玩招撫那一套,就算是歸順也是會徹底融合吞并,不會讓這些蠻族保持什么獨立自主權,搞什么世襲,還玩朝貢那一套。 畢竟等干掉東擄人后,繼續往北打可就算不上什么大規模戰爭了,頂多就是是小打小鬧,而且還是有代差的那種。 東北那地方,可不是什么蠻夷都和東擄人一樣人多勢眾也挺能打的,北邊很多地方,尤其是外興安嶺一帶乃至更北邊的蠻族,其實人口都很少,不少還停留在野人階段,根本就沒什么文明氣息。 就連東擄人,都沒把北方的諸多蠻族當人看,經常去劫掠人口牲畜當奴隸。 所以在東北方向干掉東擄人后,其實也遇不上什么大規模的敵人了,后續就是小打小鬧,花不了幾個軍費。 不過,在興安嶺地區的擴張,重點不在于早期的軍事征服,而在于后續的實際控制。 那地方冰天雪地,人煙稀少,而且距離中原數以千里! 想要在這些地方維持實際控制難度很大。 如何維持實際控制,這是大楚帝國在東北戰役之后所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對此,手底下的臣子們不知道,但是羅志學卻已經有了腹案。 單純依靠邊軍駐防是不行的,純粹的駐軍除了消耗軍費外,沒有其他什么作用,遲早是堅持不下去的,歷朝歷代里實力強的時候在邊疆駐軍,錢糧不足了就主動放棄邊疆的情況一大把。 明王朝就是典型例子……初期的時候擴張極為猛烈,但是沒多久就因為經濟因素陸續主動放棄了。 要想長期實際控制,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移民過去! 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雖然苦寒,但是沿海、沿河的部分區域還是能夠養活一定人口的,后續羅志學打算動員移民過去搞個移民定居點。 等移民定居點多了,實際控制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比什么招撫蠻族,玩名義歸順,定期朝貢那一套強多了! 第556章 御書房風云 翰林院秘書處副處長之一的王麟代表天子羅志學前往遼東,慰問遼東諸將士,并且給部分有用將士宣讀封賞圣旨,此事不僅僅強烈的激發了遼東將士們的士氣,更在中原腹地的民間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大楚邸報全國版重點報道了這一次的慰問以及封賞,其中的眾多封賞更是讓眾多人看了熱情澎湃,恨不得自己就是那個立功的將士。 左英哲成為帝國第五位公爵也是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如此,極大的激起了民間參軍報考軍校的熱情,更激起了民間尤其是士紳階層對帝國的認同感。 帝國廣大的士紳階層,雖然普遍都支持帝國,并且積極投身其中,但是你要說他們對帝國有多大認同這也是扯淡。 他們這種支持更多的是一種屈服,因為不屈服的基本都死光了…… 此外投身其中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這不投身其中怎么當官??? 為了當官,他們連異族都能毫無節cao的跪拜,更別說什么流賊出身的羅志學了。 但是內心里,他們很多人其實打心眼里都看不起羅志學為首的一票流賊出身的帝國高層,不少讀書人去參加大楚帝國的科舉當官,很多都是抱著肅清朝堂之類的心態去的。 很多人都想把帝國原先的那一票流賊出身的泥腿子高層都干掉,然后讓自己這些傳統讀書人掌控權力。 打不過就加入,再把敵人逐步排擠,讓敵軍大營里只剩下自己人,如此自然也就是不勝而勝了。 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爭權奪利,他們積極參加科舉投身其中,但是并不代表的他們對這個帝國有多大的認同感。 但是現在,隨著大楚帝國在外部戰爭里接二連三的獲得勝利后,一些的人的心態逐步也就有了變化。 怎么說呢,他們覺得這個帝國盡管內部有一大堆的不可理喻甚至是讓他們內心里強烈反對的政策,但是至少對外征戰上還是挺有一套的,能夠把東擄人打的沒脾氣。 而這,就是禮教部所需要的效果,或者說是羅志學所需要的效果。 只要這么繼續下去,那么后續就能夠逐步的建立民眾對帝國的認同感! 一次影響一部分人,那么十次,一百次呢的,潛移默化之下過上十幾二十年,尤其是新一代接受了帝國新式教育下,并且在帝國治下成長的年輕人他們會對帝國擁有更高的認同感。 羅志學的目光放的還是比較長遠的,短時間內幾年的變化他都沒放心心上,他要的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的變化。 而按照羅志學的預估,有個十幾二十年時間作為積累,帝國的基礎科學基本也就打下了基礎,到時候蒸汽機也能水到渠成的弄出來了。 如此民眾和帝國上下一起,使勁推動工業革命也就能夠順理成章了。 所以,羅志學對禮教部方面再一次做出了批示,贊揚了他們近期的工作成果,稱他們的工作稱呼是卓越有效的,并且要求禮教部相關官員不要驕傲,繼續努力,為教化事業做貢獻。 除了口頭表揚外,羅志學還用升官加爵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對禮教工作的重視。 承順七年十月三日,羅志學下發口諭,招禮教部左侍郎,在禮教部內分管科舉、邸報事務的孟東陽入御書房協辦軍政要務。 御書房協辦大臣,這是大楚帝國里全力排序僅僅在御書房參務大臣之后的級別,比沒能進入御書房的普通部門的尚書、部長都要顯得更加強勢。 大楚帝國的權力構架雖然很復雜,但是經過數年的調整后基本已經很清晰了,羅志學這個皇帝總覽大局,九名參務大臣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負責分管不同幾大塊事務。 參務大臣之下,則是協辦大臣,這些協辦大臣則是具體細分幾項工作,同樣擁有莫大的權力。 比如九大參務大臣之一的宋章,他本官為太子太師,從一品,兼任禮教部尚書;入值御書房參務軍政要務,分管禮教(包含外務、藩務)、民政、賑濟、城建交通等事務。 外頭一般不會直接稱其為宋尚書,而是尊稱為宋參務或宋大臣,有時候也會尊稱為宋三師。 大楚邸報諸多報道的稱呼則是比較官方且標準一些,宋章為主角的文章,一般稱之為‘宋章參務大臣’;出現多名參務大臣的文章,則是稱之為宋章參務。 至于主角是羅志學的,往往只會在文章的最后頭來一句‘宋章等臣子隨駕’…… 從這稱呼上,基本上也就能夠看出來宋章的權勢了。 宋章等參務大臣之下,則是協辦大臣。 新入值御書房的協辦大臣孟東陽為例,入值御書房之前,他其實已經獲得了太子少師的加銜,這是個正二品的加銜。 光是這個加銜,就已經讓他在品級上直接超越了一票其他普通的左右侍郎、各省巡撫。 這個加銜,其實還是為了把他的品級給抬起來,以便讓他名正言順的以禮教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負責禮教部的大部分工作。 要知道孟東陽在禮教部里,雖然是禮教部左侍郎,但實際上他直接分管了教育、科舉、邸報這三大核心機構。 禮教部有權一百,他就占了八十! 主要是禮教部尚書乃是宋章……但是宋章當這個禮教部尚書,說白了就是給個位置坐著,畢竟參務大臣什么的又不是正兒八經的官職,在宮外連個固定辦公地點都沒有,只有入宮值班的時候能在御書房一側的偏殿里辦公…… 而太子太師是屬于加銜,也不是什么固定工作。 不給他個尚書的位置坐著,他在非值班時間里,在宮外連個處理日常事務的辦公室都沒有…… 但是日常時候他不可能親力親為管理禮教部工作的,人家分管著四五個部,經常還要入宮值班隨駕,哪有時間親力親為負責禮教部全面工作啊。 因此,禮教部的實際工作,都是禮教部左侍郎所負責的,所以孟東陽這個禮教部左侍郎的實際權力比較大,宋章召開麾下各部負責人開會的時候,他都是和其他幾個部門的尚書并列的。 也就是說,孟東陽之前就已經算是尚書級別的高官了,只不過沒有尚書的名頭而已。 這種情況在大楚帝國的其他幾個一把手是參務大臣的部門里也存在,只不過禮教部這邊顯得要更加突出一些。 如今孟東陽被招入御書房協辦要務,這已經是真正擠進了大楚帝國的權力核心,未來甚至都能有機會更進一步成為參務大臣,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這也是羅志學想要透露給群臣們的信號,他很重視禮教文宣工作。 孟東陽喜滋滋的開始入宮到御書房協辦要務去了,不過有人上臺就有人下臺。 畢竟御書房里的參務大臣和協辦大臣雖然沒有定員,但是一般也會有規矩,比如禮教部民政事務交通等事務,也就是宋章分管的諸多事務里頭,一般就兩個協辦大臣的名額。 沒有大意外的話,不太可能增加名額。 因此孟東陽成為協辦大臣之前,自然有人從協辦大臣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前民政部尚書,協辦大臣宋鐵林已經在九月下旬乞骸骨,陛下挽留兩次后正式批準。 宋鐵林乃是帝國最早的一批文官之一,他能夠成為民政部尚書靠的也不是什么能力,而是從龍足夠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