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節
這可是十七世紀,不管是生產力還是人們的觀念都和后世有著巨大的不同。 就現在的大楚帝國,根本沒有條件搞普及型的官辦義務教育…… 經過這事后,后來羅志學就很少直接腦袋一拍搞照搬后世的政策了,而是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式,那就是提要求,給臣子一些思路,再讓臣子們自己去琢磨! 他的臣子們,才是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人,他們比羅志學更加了解當代的各種情況。 而經過眾多人進行討論,分析利弊的時候,羅志學也能夠從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后再選擇自己想要的某個結果。 簡單來說,以前的羅志學要求自己提,事情也自己做…… 但是現在,羅志學只提要求……至于怎么去做,那是臣子們的事! 而經過這么一轉變后,羅志學發現自己處理各項政務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制定出來的各項政策也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試點官辦義務教育失敗后,經過朝堂眾多臣子們的集體討論,最終拿出了的一個改善方案進行實施,以達到羅志學所提出的要求。 羅志學提出的要求很簡單:“盡可能的提升識字率,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識字率!” 他也沒設定什么具體的數值,因為設定數值就要涉及到統計……而且還是全國范圍內的大統計,那工程量比普及教育還大…… 因為統計工作的困難,其實羅志學直到現在,依舊不知道自己的帝國到底有多少人口……只能是有一個大概的數據,七千萬左右! 而這七千萬里了有多少識字的,多少初通文墨的,有多少是無地農民,有多少是自耕農,有多少是士紳大戶,有多少城池人口,有多少是農村人口等等,通通都沒個準確數字。 而推論的一些數據也都是偏差極大。 比如農林部遞交的數據現實,全國人口里,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農村人口,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口是城鎮人口,并且這百分之五人口里,半數以上還是生活在集鎮上。 但是巡警部遞交的數據,和農林部偏差的數據極大,他們認為全國的城鎮人口應該達到了百分之十左右。 這兩個部門遞交的數字,偏差足足一倍呢…… 為了搞清楚自己的帝國到底有多少人,子民們的識字率水平,生活居住地等基本的人口信息,以便后續的政策制定和施行,羅志學去年的時候已經下令以巡警部為主導,其他各部門大力配合,各級地方衙門引導宣傳,建立起全國人口戶籍檔案,并依托戶籍檔案統計人口數據。 但是這是個大工程,沒幾年時間根本搞不定。 大楚帝國現在連一個基本的全國人口信息都不知道,什么識字率就更不知道了,只能是依靠抽樣推斷,比如選擇某一個地方進行調查,然后作為代表數據。 只是這些數據也不靠譜…… 比如識字率,在江南地區的識字率根本無法代表其他地區的識字率… 江南讀書風氣盛行,識字率比較高,而其他地方則是要差的多,而這些差的多的地方里,彼此差距也比較大。 因為缺乏詳細的數據統計,以至于現在羅志學看帝國的各項情況,像是帶著一副度數不匹配的眼睛走路,看啥都是只能看個輪廓,想要看仔細些根本不可能…… 制定政策的時候,也只能是盡可能的把尺度放的更寬松一些,不會把數值定得太死,給下面的官員們留下一些空間,也給民眾們留下一些空間。 免的霧里看花的時候,把目標定得太過超前,而下頭的官員們為了達到目標不顧民生瞎幾把高。 去年搞教育政策的時候是這樣,現在搞農業政策也差不多是這樣。 羅志學可沒說非要糧食增產到多少多少,開荒多少多少之類的……因為他現在連全國的糧食總產量都不知道,總耕地數量也不知道,可開發的耕地就更不知道了…… 沒有詳細數據作為支撐,他隨口來個定死的目標,這定低了,下頭的官員一看,不用干活也能做到了,于是就天天躺著看花遛鳥了…。 把目標定高了,下頭的官員一看,哎呀媽,這目標太高了,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了,那這么辦?瞞報虛報唄……總不能告訴上頭我沒完成任務吧,別人一個個都是滿嘴胡話達到了目標,就你老老實實說沒完成目標,這不是找死嘛! 虛報瞞報都還算好的,就怕有些人為了達到目標,不顧民生搞各種極限cao作,比如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強迫農民,以超出耕種能力大量開荒種地,最后搞出一地雞毛! 因此,這一次搞農業發展計劃的時候,羅志學是沒有給臣子們提過太詳細的目標的。 甚至關注點都是說要達到開荒多少土地,增產多少糧食,而是重點關注農業生產的恢復、修建灌溉設施這些。 土地,其實有的,尤其是長江以北的各省里,因為天災人禍,很多地方都是十室九空……但是人沒了,土地卻是還在的……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方現在是地廣人稀,大量土地因為人口缺乏而被迫拋荒。 只不過北方很多地方之所以變成地廣人稀,除了人禍這一因素外,天災也是一重要因素。 比如河南、安廬、江北三省,因為黃河、淮河匯集,可謂是一年一小澇,三年一大澇,一些險要河段幾乎年年決堤! 別說什么五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這些極端天氣了,就算是正常下雨也會發生洪澇。 而這些受到洪澇影響的地方,其農業生產非常的困難。 此外,受到洪澇影響的可不僅僅是淮河、黃河流域……之所以說他們,只是因為它們比較具有代表性而已,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甭管南方北方,洪澇都是非常常見的事。 這是因為這年頭的灌溉防洪設施基本為零……拋開黃河淮河這些不說,一些小地方里的小河流,當迎來一場暴雨后,也極有可能淹沒沿岸的村莊和耕地! 而一旦干旱,那么就得等死! 而這些零零碎碎的洪澇或干旱,雖然只是局部發生,往往影響也不大,但是架不住全國各地都有,而且數量極多??! 這總量一上來,這些看似零碎的各地天災,給整個帝國所造成的傷害,比黃河泛濫大多了! 這也是大楚帝國把基礎灌溉防洪設施的建設,作為農業發展計劃的重點內容。 大楚帝國將會通過中央、各省府州縣各級財政撥款,用于各地的灌溉防洪設施的建設。 而進入計劃的第二年,資金已經開始下撥,眾多地區已經掀起了各種防洪灌溉設施的建設。 而值得注意的是,帝國大規模在各地修筑各類防洪灌溉設施,還帶來了一個之前預料之內的結果。 那就是大量的基礎設施工程,帶來了大量的工作機會! 這些工作機會,能夠讓過去幾年的他天災人禍里失去了家園,苦苦掙扎求活的流民青壯們活下去。 而這,也是大楚帝國其他諸多部門們,對五年農業計劃里花錢眾多,搞各種耗資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緣故。 因為大規模修建防洪灌溉設施,這本來就是大楚帝國官方以工代賑,用以恢復統一后的民生穩定,避免出現大規模流民的手段之一。 順帶眾多地方的一些貧困家庭青壯,也能夠趁著這個機會在農閑的時候賺取微博的工錢,雖然這個錢很少,但是在農閑時候,閑著也是閑著,而且閑著也得耗費家里的糧食不是…… 還不如去工地上賣一賣力氣,賺點口糧錢。 大楚帝國官方修建這些基礎設施,那是一石三鳥,既是為了發展農業,也是為了以工代賑,順帶還能促進建筑相關行業,比如采石,木工等行業的發展呢。 一場御前會議里,臣子們經過討論,羅志學首肯之后,初步敲定了后續的一批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計劃。 其中就有規模宏大的淮河-黃河防洪灌溉建設任務,計劃將會在未來幾年內,對淮河流域以及黃河中下游流域,主要是河南、安廬、江北三省的地區的一些危險河段進行防洪堤修建、加固,并把一些容易堵塞的河道進行改道拉直,制定泄洪區等等。 初步目標是要徹底扭轉黃河淮河流域,年年都發生洪澇的情況。 羅志學沒指望著通過幾年的建設,就一勞永逸的解決淮河、黃河流域的泛濫問題,甚至都沒指望過能夠扛過一些大洪水,短時間內這是不現實的,一口飯吃不成胖子…… 他要求很低,對于民眾們而言甚至說得上是低微,那就是別年年都洪澇啊…… 不能每年一到雨季就洪澇,就算要洪澇,也要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再洪澇??! 按照計劃,上述三省的淮河以及黃河河段,將會計劃小型工程六十六項,中型工程十三項,大型工程一項。 而大型工程就是洪澤湖防洪工程,包括繼續修建洪澤湖大堤,設立泄洪區,擴大洪澤湖的汛期蓄水量。 因為黃河早年改道奪淮入海的緣故,也就導致了每年雨季的時候,洪澤湖的水量就會暴漲,進而威脅到周邊地區。 為了確保運河通暢,為了保護周邊地區的民生安全,這才有了歷朝歷代,尤其是以明朝為甚大規模修建洪澤湖大堤。 大楚帝國因為定都南方,同時海軍強悍并大規模采用海運,對運河的依賴倒是沒這么大,但是依賴不大不代表就可以放棄幽杭大運河。 同時江北地區的民生也需要保障,因此這防洪大堤還需要繼續修。 整個洪澤湖防洪工程,準確的說是第一期工程,預計將會投入白銀八百多萬兩銀子,由多級財政平行分擔,預計四年內完工。 等完工后,洪澤湖的蓄水防洪能力將能夠進一步提高,至少不會出現現在這樣每年下場大雨就提心吊膽,五年十年一遇的大水就大規模洪澇的情況出現。 而這一項重點工程,除了文官系統方面參與外,軍方也會參與。 當然了,并不是說軍方會直接投入作戰兵力,楚軍的正規軍數量也不多,而且都挺忙的,哪怕是乙等師也不可能大規模調取當勞工使用。 但是,大楚帝國在統一戰爭過程里,俘虜了大量的前明軍隊士兵,編成了大量的屯墾營、建筑營或運輸營等從事勞作,但是依舊屬于軍事化管理的機構。 這些戰俘們因地制宜或屯墾,或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洪澤湖防洪工程里,預計也會投入大量的軍方管理的戰俘組成的建筑營。 等完成這第一期工程,這個建筑營的投降士兵的服役期基本也就結束了,到時候剛好可以直接解散,讓降兵們回家返鄉。 淮河-黃河防洪灌溉工程,如果第一期搞定的話,可以讓沿岸數百萬人口脫離年年洪澇的困苦,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對此,羅志學非常的重視,從資金到人員安排都是親自過問,確保計劃順利實施不出現什么大問題。 至于一些小問題,那就是無法避免的了,讓下頭的人自行處理就是。 —— 當遼東地區的東擄人陷入滅國危機的時候,恐怕是怎么也想不到,這邊楚蠻子投入十幾萬大軍,耗費巨資和他們打仗的時候,還能夠在后方搞這種大規模的工程。 他們如果知道了,恐怕下巴都要掉下來……這楚蠻子到底那里來的這么多錢。 東擄人是無法理解大楚帝國的財政收入是有多么的強悍的! 估計也無法理解大楚帝國里的第一大機構不是其他,而是稅務部……雇員最多,經費最多,行政效率也最高,同時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強悍的稅務部,確保了大楚帝國的財政健康,在維持大規模對外戰爭的時候,還能擁有大筆資金用于內政建設。 這些,皇太極估計是無法理解的,就算是能理解,但是也無法在他們東擄內部施行! 因為這種程度的稅收制度,是需要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的,對舊有利益體系進行全面的打破后才有可能實施。 而東擄人的政權其實前后也有幾十年了,內部早已經完成了利益的分配,形成了穩固的利益體系,這個時候想要改……那是不可能的。 同時,這也是羅志學從一開始就用最鐵血的手段強行推廣各項新政策,尤其是農業政策和稅務政策的原因。 而不是說等到穩定下來后再進行。 因為一旦穩定了下來,新的利益階層生成,并且和舊利益階層進行了共度互換后,那么就別指望著推行新政策進行利益分配了。 必須再一開始是時候就強行推動,直接依靠槍炮和刀劍去推動。 改革……是不可能改革的,自古以來改革的難度都非常大,而且屬于吃力不討好,一個搞不好好還會把帝國拖入深淵。 所以,羅志學就不打算玩什么改革……縫縫補補這種事他干不了,沒那能力,更沒那魄力! 他能做的就是把舊有的全部推倒,然后在廢墟上建立新的利益體系。 而這,對于造反起家,手握數十萬大軍的羅志學而言難度更小,過去幾年的情況也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前明時期,明王朝的一些有志之士想要干點啥都會遭到大量的反對,最后不了了之,尤其是稅收這一塊上,朝廷要拿他們士紳的錢,那可難了! 但是在大楚帝國……士紳大戶們交各稅可積極了! 你要問為什么?難道這些士紳們天生是好人,打心眼里擁護大楚帝國嗎? 開玩笑……你要從他們口袋里掏錢,人家哪能愿意??! 至于不愿意為什么還交,而且還交的這么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