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節
黃金奎準將,干脆利索的帶著部隊重新上船撤退,這讓大老遠一路跑過來的東擄人看了相當無語…… 不是說你們楚蠻子特別牛逼嘛,咋面都沒見著就跑路啊……要不要這么謹慎。 實際上黃金奎他們也沒跑過遠,就在紅嘴堡附近海面上飄著,東擄人跑到海邊一眼都能看見的那種……反正東擄人也沒什么海軍力量,只要楚軍的登陸艦隊不上岸,他們就只能干瞪眼…… 但是如果東擄人又想轉身回金州衛,那么黃金奎分分鐘就能帶人重新登陸,然后配合第二十三師主力以及陸戰第二團,直接來個南北包抄,把這七八千的動力包圍在金州衛城,然后來個全殲。 可惜的是,敵人沒有繼續南下了,而是往西邊撤退前往復州。 當東擄人嘗試進攻黃金奎率領的第九十一步兵團等部兵力不成功,進而撤往復州的時候,白陽榮也順利帶著第二十三師主力以及陸戰第二團進入了金州衛城。 因為東擄人走的特別急,雖然臨走前也故意破壞了一些城內的設施,把也沒辦法帶走的糧食以及其他東西給燒了,不過依舊給楚軍留下了一座幾乎完好的城池。 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沒有死傷任何一個士兵,也沒有浪費一顆炮彈,楚軍就這么順順利利的進入了金州衛城。 入城后,白陽榮陸軍中將親自坐鎮,指揮部隊構筑防線,尤其是構筑炮兵陣地,在城外挖掘壕溝,構筑胸墻以及堡壘等防御工事。 畢竟東擄人也是有不少火炮的,他們有一批舊式的紅夷大炮,最近兩年也仿造出來了不少的野戰炮,其炮兵實力也有一些,因此得防著他們的火炮威脅。 現在多費一些功夫,留一些汗水,到時候東擄人真的集結大軍過來反攻,己方能夠少死傷一個人那都是好的。 楚軍之所以把金州城看的這么重,主要還是因為這座城池所除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別。 剛好處于遼東半島南部區域的瓶頸地帶,這地方最狹窄的地方寬不過區區五千多米…… 這地方,就是天然的易守難攻之地! 西邊靠近海岸的地方有一座金州城,主要在這里囤積兵力,敵軍想要繞過去都不好繞…… 不過為了防備敵軍小股兵力滲透,白陽榮中將還是選擇在金州城東邊的一座小矮山里再構筑一個東堡壘,并打算在上頭部署火炮。 如此,東堡壘就能夠和金州城形成一個火力交叉網,同時東堡壘上部署的火炮,還能向東覆蓋。 同時圍繞著東堡壘以及金州城,還會挖掘大量的壕溝以及胸墻,小堡壘工事。 白陽榮要在這里,構筑起來一條五公里寬的防線,全面封死南北通道,杜絕任何的東擄兵力潛入南部,威脅破壞旅順口的安全。 畢竟旅順口在后續將會非常重要,此地作為主要的港口,不僅僅需要作為后續在這一海域作戰的海軍艦隊的后勤基地,同時也要承擔起來第七軍的后勤供應。 每天都會有大量的船只往這里運輸各種物資,所以任何意外都是不能出現的。 當白陽榮在這里坐鎮的時候,在海面上飄蕩了好幾天的第九十一步兵團也是順利返回并登陸。 如此,第二十三師的全部主力部隊,已經盡數駐防在金州防線,同時海軍第二陸戰團也在這里協防,不過第二陸戰團不會在這里停留太久,估計等后方的第二十師抵達后,他們就會重新登船,執行其他的登陸襲擊任務了。 第二十師并沒有讓白陽榮等太久,四天后這個師以及第一百零四師就抵達了旅順港,隨即第二十師直接奔赴金州防線,而第一百零四師的主力也隨同抵達,不過第一百零四師并沒有把全部兵力都帶著北上,他們還需要分出兵力駐防各地,包括旅順港,位于旅順和金州之間的南鳥關,以及沿海的部分小堡壘。 主要是防止東擄人冒險從海上偷偷摸摸的派小股兵力登陸并襲擾。 大規模攻打不可能,但是讓他們偷偷摸摸的上來搞個破壞,比如燒個倉庫啊什么的那都是損失大了去。 因此,后方的旅順雖然沒有什么外部威脅,但是楚軍依舊在這里留下了一整個乙等師的步兵團駐防,控制了港口以及周邊區域。 九月二十四日,海軍第二陸戰團按照計劃撤離遼東半島,準備前往鴨綠江一帶玩個登陸襲擊,以進一步吸引東擄人的注意。 如此,整個遼東半島的地面作戰任務,就全面移交給了陸軍第七軍。 白陽榮也沒有讓麾下兵力待在金州防線里無所事事,而是在九月二十五日,趁著冬天還沒有全面到來就帶著主力朝著復州殺了過去。 因為第七軍缺乏騎兵部隊,雖然白陽榮已經請求后方增援,最好是直接派個一個騎兵旅過來,但是上頭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 楚軍騎兵兵力有限,得優先滿足薊遼前線,尤其是后續遼西方向的需求,如果把騎兵大量調走,等發動遼西戰役后,面對動不動就好幾萬的東擄騎兵,豈不是要全面被動。 而遼東半島那邊,只是次要戰場而已,陸軍高層也沒要求第七軍一路殺到沈陽去,只需要第七軍在這里搞出一些動靜來,然后牽制更多敵軍兵力就行了。 所以白陽榮中將并沒有得到騎兵的增援,只能是用著手底下的兩個師屬騎兵團以及第一百零四師里的乙等師屬騎兵營。 騎兵總數不過一千人出頭,而且還是半吊子的騎馬步兵。 這些騎兵列陣沖鋒什么的就別指望了,日常所用要么是當偵騎,要么是當快速機動步兵使用。 所以這些師屬騎兵團基本都裝備了遂發騎槍,大規模作戰的時候都是直接下馬玩線列的。 而復州那邊,保守估計最少也有兩千多騎兵,人家東擄人的騎兵可不是什么半吊子,而是傳統的騎射騎兵,戰斗力強不強不好說,但是基本都能在馬背上作戰。 如此情況下,白陽榮中將的作戰計劃非常的晉升,大軍出動的規模很大,直接帶著兩個甲等師和一個重炮團一起出門,只留下一個第一百零四師駐防金州防線。 兩個甲等師出門后,兩個師屬騎兵團在前頭和側翼,充當外圍搜索和警戒力量,步兵和炮兵以及輜重部隊則是沿著海岸線沒多久的地方走。 邊上的海面,還有大批的海軍船只隨行…… 不僅僅有隨時能提供火力支援的戰艦,而且還有大批運輸艦…… 這些運輸艦現在搭載的是一些糧食彈藥等補充物資,以便楚軍抵達復州后,直接從海面上提供物資補給。 同時這些運輸艦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充當戰局不利時,需要從海上緊急撤退的時候,直接帶著兩個甲等師的將士們跑路! 打仗嘛,總得先把退路給備好了! 盡管不太可能出現被敵軍主力攔截,甚至堵住己方向南撤退的道路這種事,但是總得先防著。 但是如果到時候真出現極端意外情況了,直接上船撤退就是了。 反正大軍出征都是要帶補給的,直接用輜重團采用陸地運輸的方式,還需要面臨東擄人的騎兵襲擾糧道的威脅呢。 從金州城區復州城,地面路程一百多公里呢,這么漫長的道路里,人家東擄人的騎兵隨便找個地方就能發動襲擊。 所以,還不如采用海運補給的方式! 順帶這些船只還能充當逃生用船,這是一舉兩得。 未慮勝先慮敗,這是楚軍陸軍軍官學院那邊的教官們,一直都在強調的事。 不管什么作戰計劃,都必須要有備選計劃,同時不管到時候撤退可能性有多大,但是一定要先做好撤退計劃…… 白陽榮中將就是這么干的。 所以就出現了這么詭異的一幕! 岸上有三萬多大軍在行軍! 海面上有一百多艘船! 甚至為了能夠隨時得到艦隊的火力支援,也是為了能夠隨時從海面撤退,三萬陸軍兵力都是盡可能的貼著海岸線走,甚至主動舍棄了一些更好走的道路。 這種情況,讓附近監視楚軍動向的一批東擄偵騎,看了都相當無語…… 至于這么小心嘛……不知道的人看了,還以為楚軍是兵力少的一方呢, 但實際上復州一帶,東擄算上騎兵現在的兵力也才八九千,萬人都不到,還不到楚軍進攻復州兵力的三分之一。 這些楚蠻子,謹慎的過了頭! 然后帶隊的東擄騎兵將領又是頭痛了起來,楚蠻子這么謹慎,搞的他們連半路襲擊的機會都沒有,這后續可就不好打了啊。 第514章 矛與盾 白陽榮帶著第七軍主力以一種謹慎過了頭的行軍方式,直接繞路沿著海岸線行軍,這讓對面的東擄人是無語又無奈…… 他們本來就兵力少,火炮什么的更是連楚軍火炮的零頭都不到。 同時他們的援軍一時半會的也來不來…… 以楚軍的兵力以及火炮數量,再加上楚軍以往的攻堅戰績,他們東擄人想要守住復州的難度超級大! 本來他們還指望著等到援兵的,但是奈何援兵遲遲不來。 從金州到沈陽可是好幾百公里呢,這傳令兵飛奔幾天把信息傳到沈陽,然后沈陽那邊皇太極才能根據形勢抽調兵力。 但是這兵力不是那么好抽調的! 現在東擄人其實沒有在后方留下太多兵力,主力基本都集中在遼西走廊一線和東擄人玩瞪眼游戲呢! 后方的兵力不多,主要還是警戒,預防楚軍小規模登陸襲擾為主。 同時后方的兵力部署也不是太集中,基本這里幾千,那里幾千,然后一些沿海的觀察瞭望小堡壘之類的幾十百來人。 而遼東半島也算是他們的重兵布防區域了,旅順口、錦州城以及復州城這三個地方加起來,部署的兵力足足有一萬人呢。 同時周邊的各沿海堡壘里,也有零散的好幾千人。 這一萬多人駐防一個遼東半島,應該說是足夠的了,應對小規模的登陸偷襲襲擾沒啥問題,楚軍要是弄個幾千人登陸也能應對。 但是東擄人沒想到,對面的楚蠻子竟然把登陸玩這么多,一口子直接弄了好幾萬過來,并且還是槍炮齊全,甚至帶了大批重炮的主力部隊。 以至于局面一下子就被動了起來。 因此皇太極想要抽調部隊增援復州方向,從后方抽調零散的兵力是需要大量時間的,而且也抽調不了多少,撐死了也就能再抽調個一兩萬人。 同時抽調了這些兵力后,其他的沿海各地也就空虛了,到時候楚軍隨便派個幾千人登陸一波,那么又得頭大。 如果直接從遼西前線抽調兵力,影響倒不是很大,只是同樣需要時間。 基于東擄人的總兵力有限,同時又得在遼西走廊部署重兵,注定了東擄人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抽調大量兵力前往遼東半島的。 如此復州城,也就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批兵力的增援了。 短時間內沒援兵的話,想要守住復州就比較困難了。 因此復州城內的東擄人,一開始是想要利用己方兩千多的騎兵,通過襲擾等方式,拖延楚軍的進軍速度,以爭取時間等到援兵。 奈何楚軍謹慎過了頭,一路上愣是沒讓他們東擄騎兵找到襲擊的機會,頂多也就是和楚軍外圍的偵騎打了幾架,雖然他們依靠著自身的騎兵數量和質量優勢在這種小規模騎兵交戰里獲得了不小的優勢。 但是這種局部上的小勝利根本無法影響大局! 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三萬大軍一路直奔復州而去! 對此,東擄人沒辦法,只能是在復州死扛,期望能夠堅守到后方援軍抵達了,為此復州守軍已經連續好幾次去沈陽緊急求援了。 至于說放棄復州跑路! 之前他們都已經扔掉金州跑路了,上頭的皇太極雖然沒怪罪他們,但也少不了派人來訓斥,畢竟之前駐防此地的東擄軍,并沒能很好的利用旅順口以及金州城的特殊地形優勢把楚軍給趕下海去,可以說是眼睜睜的看著楚軍登陸,然后又主動放棄了金州城。 此時如果再放棄復州,恐怕不好向上頭交代。 如此,復州方面的守軍懷著守十天半個月,以等待援軍的想法趕緊加固城防。 時間跨過了九月,來到了十月份后,白陽榮中將率領的第七軍主力部隊終于抵達了復州城。 這一路上,他們走的可不算順利。 一方面是東擄人的騎兵始終就邊上虎視眈眈,搞的第七軍的千把半吊子騎兵緊張兮兮的,時刻都不敢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