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節
這種會議咋一看似乎都是泛泛而談,說的都是一些套路話,并沒有實際解決任務問題,但是高層政治就是這樣子。 羅志學要的并不是提出或解決某個實際的問題,而是要把自己的態度往下傳遞,讓臣子們知道自己重視五年發展計劃。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場會議過后,眾多官員們就會對著自己的會議講話記錄逐字逐句的進行分析討論,洞悉自己的意圖并施行。 羅志學說的這些話在普通人看起來,興許會覺得假大空,但是對于官員而言這卻是必須了解甚至鉆研的,因為這些假大空的話里,往往代表著羅志學的施政思想。 要想做出來政績,自然是要走在對的方向。 上頭注重農業發展,那么就搞農業,這樣才升官的快啊。 而羅志學最近一段時間說的比較多的幾句話,已經隨著官方的邸報、各種官方文件傳遍了帝國官場乃至民間。 “民以食為天?!?/br> “吃飽飯才是硬道理” “溫飽問題是核心問題?!?/br>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這幾句看似簡單的話,卻是蘊含了五年發展計劃的核心,更蘊藏了升官發財的捷徑。 不出意外,等過上幾個月,那么整個帝國的控制區里,各地方官府都會展開轟轟烈烈的農業生產活動,甭管是開荒還是復耕,又或者是修建水利設施等等,那些官員們會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會上。 因為這種事,干得好了升官,干的不好……貶你沒商量! 作為天子腳下的應天府更是如此,應天府尹正月開始就天天叫嚷著農業乃帝國根基,民生之本,迅速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農業的政策,比如農具補貼、糧種補貼等等,又從地方財政里擠出大批資金,準備用于修建鄉間的各項灌溉防洪設施。 為了湊錢,還召集了一大批士紳,搞了個冠名慈善拍賣,比如要修一條水渠,拍賣冠名權,士紳出錢后,可以以自己的名字或指定的名字作為該水渠的命名。 橋梁、道路等都如此。 不僅僅命名,還給你豎一個大石碑,讓你的善名流傳到后世去。 還別說,那些有錢的士紳們就好這一口……有個應天府的一家書香門第,就主動捐獻了修建位于他們家鄉的四條水渠、一座橋梁所需的資金,全部用他們父輩的號作為名字。 當然了,大多士紳也有局限性,那就是他們往往只愿意給家鄉里捐資修橋鋪路,對于外鄉的……他們一般就不搭理了。 應天府這邊是想各種辦法籌集資金修建基礎水利灌溉防洪設施。 而隔壁的鎮江府,當地新上任的知府就比較奇葩了。 為了勸農,嗯,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博取一個清名,最好是讓陛下知道并夸獎,鎮江知府帶著一票官員們剛過完年就跑到郊外的一片荒地里開荒種地…… 一百多號官員去一天種田,彰顯一些勸農,親農的態度是非常好的,畢竟天子都要親耕呢。 但是你帶著人連續去了七八天,還直接住在田頭上,擺出一副打算在田頭上干一整年就不正常了。 那可是一百多號官員,不少還是事情一大堆的中高級官員,卻是被他帶著去種田,然后鎮江知府衙門連帶著其他幾個衙門直接癱瘓…… 不僅僅一大堆行政事務被擠壓了起來…… 同時這個時期本來該處理的諸多農耕事務也是被拖延了下來。 一年之計在于春,地方官員們不干這些正兒八經的農業事務,而是跑去做秀,自己做秀也就算了,還帶著上百號人去做秀。 最最關鍵的是,這會還沒到先弄祀儀的時間呢,一般來說都是仲春亥日才會舉辦先農祀儀,天子親耕就在那個時候。 這才才剛過年沒幾天,正月十五都還沒到呢……做秀都挑錯了時間。 得知此事的羅志學黑著臉來了一句:如此不干實務,一味喧嘩取眾之輩,當永不敘用! 沒多久,這個奇葩知府就被一擼到底了…… 不過這么奇葩的官員終究是少數,大多數還是智商比較正常的人,甭管是真心為了農民,還是為了做出政績來升官,又或者干脆是趁著這一波浪潮里從眾多農業補貼里撈一票,大多官員還是很積極的去做這些農業事務。 一時間,大楚帝國的控制區里,掀起了一番轟轟烈烈的開荒種田、興建各種灌溉、防洪設施的大浪潮! 第472章 張獻忠投降 大楚帝國承順五年正月份,雖然主要事務是五年發展計劃的展開事務比較多,不過這些事情只局限于在文官系統內。 而軍方系統的話,則是持續準備著山西以及陜西方向的戰事。 正月初十的御前戰略會議上,羅志學要求軍方在今年內拿下山西乃是陜西,以肅清剿滅偽隆興政權為主要目標。 核心的戰略目標是消滅左良玉所部以及孫傳庭所部共計十余萬大軍。 只要把兩支西明的主力部隊給剿滅了,那么新生的隆興政權自然也就成為了無根浮萍。 同時羅志學要求軍方進一步鞏固北方的薊遼、宣大邊地防線,避免東擄入關進而干涉到大楚帝國今年在西北方向展開的戰事。 不過整體問題應該不大。 如今東北那邊的東擄日子也不太好過,并且也,持續的嚴寒以及干旱對東北一帶的農業生產影響不小。 之前的時候,東擄受到天災影響,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想著繞道蒙古入關劫掠一波。 但是去年的時候,東擄在奪取山海關失敗的情況下,一度嘗試著派兵繞道蒙古入關,但是被楚軍打了個伏擊,損失了好幾千騎兵呢。 繞道蒙古入關沒成功,這入關劫掠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去年冬天的時候東擄那邊日子就不太好過了,并加大了對蒙古各部落以及朝鮮等附庸的壓榨力度。 以目前東擄的實力,想要撕開楚軍的防線,進入入關那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在薊遼方向,楚軍因為騎兵缺乏,補給困難,內部也存在多線作戰等問題,一時半會的也很難發動大規模的出關作戰,但是依托長城防線把東擄擋住還是問題不大的。 這樣,楚軍也就能夠集中足夠的力量來解決西明問題了。 承順五年的正月,雖然北方大地還沒有化凍,甚至連黃河都還在冰封,但是大楚帝國依舊向西北線增援了大批的兵力和物資。 第五軍所屬的兩個新式主力師以及第五重炮團,目前已經抵達潼關前線,隨時都能用于攻破潼關作戰。 同時集結并重新整編的第四臼炮旅、從北方戰場調來的第七騎兵旅、第八騎兵旅也已經抵達洛陽一帶。 再加上原來部署在潼關的第十六師、部署在懷慶的第三師、部署在盧氏的第二師、部署在漢中方向的第十七師。 從兵力部署上來說,目前大楚帝國陸軍已經完成了潼關、盧氏、漢中一線面向陜西的兵力部署,隨時都能發起潼關戰役并殺入陜西腹地,也就是關中地區。 在北方的山西,楚軍經過去年冬天的兵力調動,目前也已經完整了兵力部署。 在大同方向,楚軍部署有第八師、第五騎兵旅、第六騎兵旅、第二臼炮旅,此外后方駐防邊地的第一百零九師在必要時候也能參與南下戰斗。 在太原方向,楚軍部署有第四師、第一近衛師、第一百零六師、第一百零七師、第三騎兵旅、第四騎兵旅、第三臼炮旅。 為了發動山西、陜西為主要目的的西線戰役,楚軍一共集結了新式甲等師兩個,舊式甲等師七個,騎兵旅六個,重炮團一個,臼炮旅三個。 集結的一線兵力就有十二萬人,此外還會有多個乙等師參與彈壓后方,維持補給線等任務,以解放主力部隊參與前線作戰。 這個兵力,看似數量和對面的明軍差不多,但是明軍里質量摻差不齊,存在著大量的青壯民夫以及普通衛所兵,這些人員放在楚軍那邊,那都是屬于運輸團的層次,連軍人都算不上……計算兵力的時候甚至都不會列入其中。 如果把這些戰斗力渣渣的人員除開,明軍那邊能拉出來的戰斗兵力撐死了也就五六萬人。 基本上,就是二對比的兵力水平。 此外楚軍集結的兵力不僅僅多,而且裝備水平也是遠超對面的明軍。 哪怕是除了兩個新式甲等師外,其他的七個甲等師都是屬于火炮不充足的情況,但是依舊能夠集結起來兩斤半、五斤、九斤野戰炮總計四百多門。 九斤以及十四斤加農炮二十多門。 十八斤、二十四斤、四十八斤臼炮等各類臼炮三百多門。 光是這個火炮數量,都能有對面明軍的好幾倍之多。 其他的武器裝備也是大幅度領先對面的明軍。 比如盔甲,楚軍里的甲等師,那可是全員披甲,一線戰斗兵員,比如舊式甲等師里的長矛手,那更是全身重甲。 而對面的明軍的披甲率,遠遠不如楚軍這邊高。 從兵力數量以及裝備數量乃至水平,對面的左良玉所部和孫傳庭所部都是遠不如楚軍的。 不過戰爭這個東西,單純對比紙面數據也分不出勝負,哪怕楚軍方面占據了極大的優勢,但是也得打過了才知道,要不然的話,戰爭不用打對面就戰敗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楚軍在陜西等地進行著最后的兵力部署,準備等天氣好轉后就發動西北攻勢的時候,楚軍第二師卻是在盧氏和從陜西那邊跑過來的流賊先打了一場,還是大名鼎鼎的張獻忠所部。 不過這一場楚軍第二師和張獻忠所部之間的戰斗,甚至都沒有驚動到陜甘戰役司令黃丁權上將。 因為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更沒讓第二師感到什么困難,第二師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擊潰了張獻忠所部兩萬余人。 眼見局勢不可挽回后,張獻忠很干脆的率領殘部投降了……好歹還能給兄弟們一條活路。投誠的張獻忠看著邊上的楚軍,在看看自己手底下一群垂頭喪氣的手下,他自己也是不由得嘆了口氣。 一切都結束了! ———— 過去幾年里,張獻忠等一票原本活躍在陜豫晉、楚等地的流賊們日子很不好過。 早先是被洪承疇帶兵圍剿了一邊,把他們趕回了陜西,極大的壓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洪承疇被調往薊遼后,接任的孫傳庭更狠,依托著其新組建的新秦軍,愣是把施虐依舊的各路流賊剿滅了個七七八八。 高迎祥被俘虜,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躲躲藏藏,期間又有不少流賊持續被孫傳庭給剿滅。 等到了承順五年正月份的時候,原本轟轟烈烈的各路義軍,如今規模比較大的已經只剩下李自成和張獻忠兩部了,其他的不是被孫傳庭給剿滅了,就是被他們自己吞并,還有一些試圖闖入楚軍控制區,繼而被楚軍給干掉了。 而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他們都只能是帶著部眾躲在秦嶺山脈里躲躲藏藏,但是這么一直躲著日子也不好過,糧食問題極為的緊缺。 前些時候,張獻忠所部又遭到了一部分孫傳庭所部的圍剿和追擊,無奈之下他只能帶著部隊一路往東走,最后一頭撞上了楚軍在盧氏部署的防線。 話說,其實孫傳庭麾下的兵力一路追著張獻忠所部打,還特地把他們往東趕,除了剿賊確保他自身的地盤安穩外,也是想要讓張獻忠消耗楚軍的實力,最不濟也要搞一波破壞什么的。 但是這些流賊連孫傳庭手底下的明軍都打不過,更別說遇到了武裝到牙齒上的楚軍了。 第二師只是簡單的來了一番突襲,就把張獻忠所部的主力擊潰。 張獻忠眼看著局勢已經不可挽回,再加上他也知道如今天下大局已經和以往不一樣了,楚軍的崛起已經不可避免,他們這樣的流賊已經沒有活路了,所以兵敗之際很干脆的投降了。 反正繼續當流賊已經是沒有前途了,還不如直接投降呢,好歹能夠給一些追隨他多年的兄弟們一條活路。 楚軍對投降的敵軍還是一如既往的優待,只要率部投誠,性命還是能夠保住的。 同時張獻忠還獲得了中校軍銜的虛職。 不過張獻忠對在大楚帝國里繼續從軍當官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以前好歹也是個領軍數萬,縱橫數省的猛人,怎么可能甘心跑到楚軍里當一個小小的中校,而且還是空有軍銜的虛職顧問…… 只是不甘心這又如何,他空有野心,但是沒這個實力,而且大局勢也不允許啊。 張獻忠心灰意冷,不甘又無可奈何的時候,他手底下的不少人卻是有了新的奔頭。 張獻忠的義子李定國就是其中之一,這人本來叫李定國,被張獻忠收養后改姓張,所以也可以稱之為張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