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節
十二月份二十八日的時候,大楚帝國剛敲定了明年,也就是承順五年的財政預算。 其中的收入預算為六千一百萬銀子。 按照地區來預測,明年貢獻財政大頭的乃是泛江南地區,包括浙北、江南、直隸應天府、安廬省皖南地區。 僅僅是這些地方,預計就能夠直接貢獻大約三千五百萬兩銀子的中央財政收入。 再加上江西,楚北和楚南這三個地方也能貢獻大約一千萬兩銀子左右的財政收入。 兩廣地區,廣西那邊很少只有兩百萬,廣東多一點大概能有四百萬,加起來也就六百萬左右。 最后則是江北、安廬高官江以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這些地方的財政收入就不高了,同時為了恢復當地民生,羅志學還在上述各省里,對部分民生情況嚴重的地方下旨免除農業稅,因此別看這些地方打,但是明年上述各地加起來,估計也就只能貢獻個一千萬兩銀子左右的中央財政收入。 如此加起來六千一百萬兩銀子的中央財政收入。 如果是按照稅種來劃分,那么農業稅占據了大頭,大概能有三千萬兩銀子左右,占據比例是百分之五十左右,再過來則是鹽務收入,大概能有一千五百多萬(包括鹽稅以及上繳利潤),再過來則是各類工商稅收入以及工業部所屬企業上繳的利潤,這個大概也是一千萬左右,最后則是關稅、鑄幣收入等雜七雜八的收入幾百萬。 從中也就能夠看的出來,大楚帝國為什么要在秋天的時候,在江北等各地大規模清剿非法私鹽了,這光是鹽務收入一年都能貢獻一千五百萬兩左右呢,比大楚帝國所有的工商業的收入加起來還要多…… 明廷時期,鹽業收入養肥了不知道多少權貴鹽商,硬生生的把揚州催生為一個擁有數十萬人口的繁華城市。 而到了大楚帝國,鹽業收入則是成為了財政的重要支柱。 上述這些,還只是常規財政收入,并不包括明年可能會獲得的各類抄沒收入。 同時大楚帝國能花的錢,也不僅僅局限于這些財政收入里,還得算上如今國庫里的足足上億兩銀子的財政盈余…… 這么多的財政盈余可不是收稅收上來的,而是這幾年陸續抄沒收上來的。 承順三年的時候東進戰役里,稅務部把江西、江南、浙江等地區搜刮了一邊,弄出來了大幾千萬兩銀子的抄沒收入,這些錢花了一部分后還剩下來不少。 承順四年,也就是今年的北伐戰役里,再加上秋冬時節展開的新一輪清剿作戰,所獲更大,光是在幽州城里就抄沒了好幾千萬,然后在洛陽也抄沒了不少,最后在揚州和淮河抄沒的資金也是數以千萬計,最后一年忙下來,抄沒的資金足足一個多億呢。 哪怕是北伐開銷巨大,但是大楚帝國本身去年也有個四千多萬兩銀子的常規財政收入,所以最后算下來,國庫里還盈余了一億兩千多萬兩銀子。 這么多國庫盈余,也是大楚帝國君臣敢展開大規模農業補貼的底氣所在。 說白了,五年農業補貼計劃里,中央財政預計支出的半數,大概三千多萬兩銀子里,直接用現有的國庫盈余就行了,根本用不著動用常規財政收入。 如今的大楚帝國是有錢任性,所以才敢大著膽子搞什么五年農業補貼計劃。 而實際上未來五年發展計劃里,農業補貼也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同時還沒有對外界公布的幾項發展計劃同樣重用,并且預計開支也不會小。 這方面主要是工業部分。 未來五年內,大楚帝國希望能夠把鐵產量提升到每年二十萬噸,把煤炭產能提升到兩百五十萬噸。主要工程有大冶煉鐵廠的第四期工廠、當涂煉鐵廠第三期工程、擬建廣州煉鐵廠、擬建天津煉鐵廠,形成四座大型煉鐵廠的格局,再加上一些中小型煉鐵廠,最終達到了二十萬噸的年產能。 煤炭的主要工程有江西萍鄉煤礦的第二期以及第三期工程、河北開平煤礦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此外還有遍布全國各地的十多個中型煤礦的開采項目。 煤炭和鋼鐵,是國防工業的基礎,也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羅志學是把前期工業的發展重心,放在了煤炭和鋼鐵行業上,準備上馬一批煤炭和鋼鐵的重點項目工程。 除了煤炭和鋼鐵外,機械行業也是重點扶持項目,機械行業是各種工廠的基礎,沒有機械廠生產的各類設備根本就搞不起來,此外機械行業也不僅僅生產設備,在大楚帝國里,生產農具的那也算機械廠…… 所以大楚帝國擬定將會在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當地的鐵礦、煤炭資源以及運輸情況都廣泛興建規模不等的機械廠,一般都是搭配煉鐵廠或煤礦就近建設。 主要是一些小機械廠,除了生產當地使用的一些機械設備外,更主要的任務是用來生產農具、炊具、民用五金之類的鐵制品,這其實也是農業補貼的一部分。 沒有足夠多,遍布各地的小型機械廠,農民們怎么獲得大量的廉價鐵制農具啊。 此外還會重點扶持發展漢天機械廠、當涂機械廠、廣州機械廠這三家機械廠,繼續擴大規模,進行技術研發,對機械產品進行升級換代等。 化工行業,這個在目前來說倒是屬于比較純粹的國防工業里,主要是生產火藥為主,目前這些彈藥廠都嫡屬于兵工廠下屬,所以雖然有所扶持,但是一般會隨同兵工廠發展而發展。 不過后續涉及到染料、油漆等行業,為了提前布局,羅志學也指示了工業部規劃籌建至少一座大型化工廠,用于研發并生產各類化工產品。 最后一些一些比較細分類的行業,都會新投資建設,或者扶持一兩家工廠。 比如光學行業的漢口望遠鏡廠,軸承行業的襄陽軸承廠等等。 最后,初步匯總起來,擬定扶持擴建十二家大型工廠、新籌建六家大型工廠,新建或扶持中小型工廠兩百七十二家。 涉及到了目前所有的工業分類。 話說為了擬定這個五年工業發展規劃,工業部甚至都還搞了個工業分類出來。 包括采礦、冶煉、化工、機械制造、光學、船只制造、紡織、木材加工,造紙,制茶,糧食加工等等。 基本上羅志學等人是把能夠想到的,和工業能沾上邊的行業都給算了進去。 目前初步劃分了六大分類,一百多個小分類。 然后工業部就按照分類,確保每一個分類都至少一家官辦工廠,并進行扶持或者干脆是新建設。 羅志學的野心還是很大的,他希望能夠用五年的時間,來初步建立一個工業體系,哪怕這個工業體系還非常的原始,甚至連個個蒸汽機都沒有…… 但是只要體系有了,那么暫時還只能使用水動力或畜動力干脆是手工……那么后續慢慢也能夠的發展上來,蒸汽機也就自然而然的冒出來了。 如果沒有完善的體系,直接傻愣愣的搞蒸汽機,那么也就只能弄個燒水壺……撐死了搞個實驗室產物,但是想要工業化可能性不大。 比如說蒸汽機這玩意,你得有個氣缸吧,而蒸汽機的氣缸可是在高壓狀態下工作的,你還得保證它不漏氣,這對材料以及加工的要求可不低。 沒有達到相應的材料以及加工水平,給你圖紙你也造不出來。 在后世的二十一世紀里,各種發動機,尤其是先進戰斗機的發動機是工業之花,技術難度極高。 那么在十七世紀的現在,在后來人看來極其簡陋的蒸汽機,就是這個時代的工業之花,沒點本事的國家是搞不出來的。 現在羅志學現在要干的事就是,先把基礎技術給弄起來,尤其是基礎材料以及加工這兩項。 然后再綜合初步發展起來的各行各業,來一次蒸汽機的技術大攻關,實現蒸汽機技術零的突破,把蒸汽機運用到各行各業上,進而提升生產效率。 外人可不知道,羅志學搞這個五年工業發展計劃的時候,已經是瞄準著蒸汽機去了。 第471章 參務院擴增 當敲定了農工商業的五年發展計劃后,承順四年也就結束了。 華夏大地迎來了全新的一年:大楚帝國承順五年,西明隆興元年,西元1639年。 這一年的春節,羅志學按照慣例舉辦了新年國宴,宴請文武要員。 同時后宮也會舉行一系列的儀式活動。 不過別人過節是放假,羅志學身為帝國皇帝哪怕是過年也忙得很,各種儀式不少。 等到年初三的時候才稍微閑下來,趁著空閑休息了幾天時間后,等到年初六的時候羅志學又召開了兩場會議。 都年初六了,該上班的都上班了,各種事情的處理也不能拖了。 上午時候,羅志學先是召開了一場御前參務會議,參加會議的都是在京的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一共二十多人。 這一場御前參務會議也沒有說什么太重要的東西,主要是對去年的一些回顧,對部分部門工作的肯定以及批判。 同時在會議上宣布了幾項重要的人事任命,主要是增選了海軍部部長呂興業海軍上將為參務大臣,增選農林部尚書張旭為參務大臣; 同時任免了多個協辦大臣的任命,免除了幾個,又新增選了幾個。 這些人事任命其實早就有風聞,去年冬天的時候羅志學就已經陸續召見要員,商討擴大參務大臣人選以及調整協辦大臣人員的事項,并且涉及其中任免的當事人也都已經知道了,所以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經過這一輪的調整后,作為大楚帝國權力核心的參務院,參務大臣從七人增加到九人。 而新增加的兩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體現大楚帝國未來的政治走向。 首先是海軍部部長呂興業海軍上將的入選,海軍在大楚帝國里,之前的存在感其實并不高,作為海軍首腦的呂興業更是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其軍銜都不高。 當參謀部部長的徐志賢等陸軍大佬是中將的時候,呂興業只是個少將。 等到徐志賢他們陸續成為陸軍上將的時候,呂興業還只是個中將。 等到去年的時候,為了提升海軍的地位,體現帝國對海防以及海上貿易的重視,羅志學特地把呂興業的軍銜提升到了海軍上將,這也是目前海軍里僅有的一個上將。 而現在,羅志學為了進一步增加海軍的政治地位,提升海防以及海上貿易的重要性,直接把呂興業海軍上將提升為參務大臣。 從此,參務院里的軍方勢力,就不是只有陸軍一家,而是海陸都有。 當然了,陸軍的參務大臣有兩個,分別是參謀部部長徐志賢上將,軍政部部長魏開福上將,整體影響力以及勢力還要是要比海軍高一截。 調農林部尚書張旭為參務大臣,這也是處于政治上的考慮,首先未來的五年發展計劃里,農業發展乃至重中之重,為此帝國都打算拿出來六千五百兩銀子分五年投入呢。 帝國重視農業除了要砸下去真金白銀外,在政治上也必須有所體現,而讓負責農業事務的張旭入值參務院,這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政治信號。 如此大楚帝國形成了羅志學領導九名參務大臣為權力核心的政治構架。 九名參務大臣里各自分工也不一樣,并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軍方方面: 海軍部部長呂興業海軍上將,分管海軍事務。 參謀部部長徐志賢陸軍上將,分管陸軍建設、訓練、作戰等事務 軍政部部長魏開福陸軍上將,分管陸軍人事、軍紀、考核、軍民等事務。 文官方面: 吏務部尚書郭全書,分管吏務、內務等事務。 稅務部尚書陳星凱,分管稅收、財政等事務。 工業部尚書袁高峰,分管工商業經濟等事務。 禮教部尚書宋章,分管禮教、民政、賑濟、城建交通等事務。 督察院大都御史秦高林,分管司法事務,包括督察院、審判院、巡警部等司法部門(不包括稅務部所屬的稅務巡警) 新增選的農林部尚書張旭,則是分管農林畜漁、水利、、防洪等事務。 上述的每一個參務大臣,都得協助羅志學分管著一大灘的事務,平日里也是忙得很。 而光靠他們肯定是不能處理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的繁多事務的,因此參務大臣之下,還有協辦大臣。 這些協辦大臣,也都是一些尚書/部長、或重要部門的左侍郎等,一共有十八個人。 九個參務大臣再加上十八個參務大臣,這二十七個人就組成了大楚帝國的核心權力構架。 而很有意思的是,這些人雖然都有本職工作,但是因為是分管了眾多事務,而該分管什么事務基本都是羅志學一言而決之,因此各參務、協辦大臣里的權限大小,往往是隨著羅志學的心意而變動。而調整分管事務,也是羅志學平衡下屬臣子的權勢,掌控帝國權力的重要舉措。 大年初六的御前參務會議里,羅志學調整并敲定了帝國的新的權力核心構架。 兩天后,也就是大年初八,羅志學召開了文官系統的御前參務會議,參與會議的都是文官系統的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 會議上,羅志學再一次重申并強調了五年發展計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要求京畿、地方各衙門都要高度重視,及時并大力展開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