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節
如果后頭還不下令撤退,而是讓他們繼續硬著頭皮上前的話,那些前鋒將領們,可不敢保證麾下士兵會不會當場嘩變…… 畢竟這仗,打的太憋屈。 如果和對面的楚賊面對面廝殺死傷這么多也就算了,步兵近距離廝殺一向來都是他們東擄人的拿手好戲。 他們東擄人,靠的就是重甲步兵起家的,至于大規模的騎兵玩騎射,那都是收復大批蒙古人之后才有的事。 但是對面的楚賊,根本就不給他們重步兵沖上去廝殺的機會啊,僅僅是遠距離炮擊就讓他們死傷不小了,繼續下去,還沒等沖到城頭呢,就得死傷大幾千了。 東擄人暫時退去后,皇太極一臉黑色的又把祖大壽給叫來商討戰事。 “楚賊槍炮果然犀利,重炮甚多,諸位可有破敵良策?”對著一群人說完后,皇太極又問祖大壽道:“遼王,你部使用火器多年,也和楚賊在關內有過交手,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祖大壽聽罷,心里罵罵咧咧的! 老子知道個屁! 老子要是知道這么應對這些楚賊,早在關內就和洪承疇一起把那些楚賊滅掉了,退一步說,后頭也能夠守住山海關了,何至于要低聲下氣的和你們這些蠻夷聯手呢,可不就指望著你們東擄人有不少的大炮以及大量的兵力,能夠的和楚賊死磕嘛! 但是皇太極既然問了,祖大壽也不能什么都不說,稍微琢磨了一番,又想起了之前那些楚賊的攻城方法后,當即道:“楚賊槍炮犀利,依靠步兵貿然上前,縱然我大清軍甲兵天下無敵,怕是依舊力有不逮,畢竟槍炮非人力可擋!” “如今之計,可效仿楚賊攻城,以臼炮打開花彈,輔以重甲兵破敵!” 皇太極喃喃道:“臼炮?和楚賊里臼炮差不多的虎蹲炮倒是有一些,但是數量少,也不大,而且他們用的開花彈我們也所知不詳,匆促之間怕是難以為繼!” 但是一旁的祖大壽道:“陛下,楚賊之臼炮,形制和我虎蹲炮等舊式短管炮差不多,之前關內明軍也弄來了少許楚賊之小臼炮,對之進行仿制過,這臼炮造之不難,用銅可,用鐵亦可?!?/br> “不過開花彈就比較麻煩了,之前我們仿制過臼炮,炮是可以造出來,但是造出來的開花彈問題多多,要么無法爆炸,要么爆炸后就直接裂成兩半,殺傷有限,不像是楚賊的開花彈一樣,爆炸后碎裂均勻,殺傷力大增?!?/br> 之前明軍基本上對楚軍的各類火炮都進行過仿制,臼炮自然不也例外。 但還是那句話,臼炮這東西在防御作戰里,性價比遠不如野戰炮,而且作戰的時候也極為耗費火藥,這使用成本幾乎也數倍于野戰炮。 同時明軍那邊,遲遲沒能解決炮彈起爆后的碎裂問題,所以明軍那邊只開了個頭,緊接著就對這東西失去興趣了,而是一股腦的仿制各類兩斤半,五斤野戰炮居多。 祖大壽這邊也不例外,他其實也讓手底下的工匠仿造過臼炮,但很快就放棄了,畢竟這玩意對他沒啥用,又搞不出來。 但是誰又能想到,一直都是進行防守作戰的遼軍,等到投誠明軍后,竟然要打攻城戰了…… 如果早知道有今天的話,祖大壽就會提前讓工匠專研臼炮和開花彈了,就算一時搞不出來,但是提前搞的話,現在搞起來也更容易了啊。 可惜的是沒有如果,所以祖大壽也好,皇太極也好,他們一時半會的都拿不出來什么臼炮。 最后還是只能用笨辦法,繼續慢慢構筑堡壘、挖壕溝推進吧! 第457章 祖大壽吳三桂之死 挖土木工事,不僅僅楚軍會,人家東擄也會……只不過他們的土木工事要偏向于更傳統一些,甚至水平還沒有江南以及江北戰役期間的明軍高…… 還是那句話,東擄人還沒有挨過密集炮擊的毒打,暫時感受不到防炮工事的重要性……攻打山海關的時候,也是按照自己以往的經驗來。 于是乎,朱興發就看著對面大興土木,開始搞眾多亂七八糟的堡壘工事,但是這些工事基本缺乏防炮能力,尤其是放臼炮的能力。 朱興發就琢磨著,難道對面還要給自己送一份大禮? 于是乎,等到東擄人好不容易,花費了七八天時間才挖了眾多堡壘壕溝,在前頭駐防兵力,準備逐步靠近的時候,突然就遭到了楚軍的密集炮擊! 朱興發一口氣把軍中所有的臼炮,下到步兵支援火力十八斤臼炮,上到四十八斤攻城臼炮,全部都是拉出來并前置。 然后對著東擄人的靠近部署的堡壘發起了突襲式的臼炮炮擊! 他們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堡壘嚴重缺乏炮臼炮的頂部工事,并且靠近部署的一些火炮炮位也沒有環形沙袋防御工事,都是光溜溜的部署在炮臺上。 這些都是成為了楚軍將近一百多門臼炮的重點打擊目標! 臼炮發動密集炮擊的時候,各類長管火炮也是配合發動了密集炮擊,緊接著第一師下屬的突擊隊主動殺出去打了好幾個的局部反擊! 這一天里,東擄人和祖大壽所部損失慘重! 僅僅是人員傷亡就達到了五千多人,并且其中相當多一部分還是炮手,重甲兵等精銳以及技術性兵種。 此外靠近部署的十多門大小紅衣大炮被摧毀! 再加上之前第一天進攻的千余人損失,以及過去七八天里零零散散的千余損失,東擄人和祖大壽聯軍連山海關的城墻還沒看清楚呢,就已經損兵折將超過七千人, 馬勒戈壁,這個鬼樣子還打個屁的山海關……皇太極也是個堅決果斷的人,一見事不可為,當即領軍撤退到了廣寧中前所。 和楚賊征戰,乃至后續入關還得從長計議! 現在嘛,皇太極準備先穩定內部…… 于是乎,退回廣寧中前所后,皇太極在召見祖大壽以及吳三桂等一票遼西軍將領的時候,直接派甲兵把他們亂刀砍死…… 既然遼西走廊已經被自己說掌控,而且又不能入關,自己總不能真的把遼西還給祖大壽,讓他永鎮遼西吧……那不扯淡嘛! 再加上此時祖大壽他們的遼軍也處于東擄軍的看管之下,皇太極自然是想要趁機把這支五萬多人的遼西軍徹底掌控在手中。 干掉這一批高級將領,然后再采取一手蘿卜一手大棒,不怕收復不了這五萬多普通士兵。 對此,皇太極還是有些自信的。 于是乎,祖大壽的遼王,吳三桂的平西王只當了半個月不到,連小命都沒了…… 人家皇太極為了避免后患,甚至把他們的心腹將領都殺了不少。 緊接著,皇太極大開糧倉,當場給遼軍士兵們吃飽飯,又把他們編入漢八旗之中,享受八旗待遇,如此算是初步穩住了這些普通士兵。 皇太極一邊穩固后方,同時又開始學之前的明軍,開始加固城防工事了。 這既然入不了關,自然也就要防著楚賊殺出關來。 不過皇太極也沒指望光靠著遼西走廊的城防就能擋住楚賊的東進,人家還有更狠的招數! 在山海關這邊吃了苦頭后,皇太極轉身就派了豪格率領數萬騎兵繞行蒙古……直撲密云宣府一線。 既然攻堅戰打不過,誰還傻乎乎和你面對面打攻堅戰啊,我直接繞行蒙古,撕破某一點薄弱的長城防線,直接劫掠北直隸山東,看你楚賊奈我何! 其次皇太極雖然率軍加固廣寧中前所等城池的城防,但是他依舊沒想過依靠城防和楚賊死磕! 前明的諸多戰敗例子就說明了,楚賊的攻堅能力很強,根本不是能輕易阻擋的。 他要做的是,當楚賊大局東進的時候,直接把大軍拉出去,和楚賊來一場平原上的野戰對決! 打野戰,這才是他們東擄人的強項! —— 只不過這個時候的皇太極還不知道,或則說知道,但是不以為意:其實楚軍最擅長并不是攻堅,更不是什么防守,而是野戰! 尤其是雙方大軍擺開架勢,面對面死磕的那種! 楚軍的線列戰術,一票的野戰炮乃至燧發槍、刺刀等等,不客氣的說,就是專門為了大規模野外會戰而生的。 只是很可惜的是,除了早年和盧象升、左良玉他們來了幾場大規模野外會戰后,楚軍就沒怎么打過這種野外會戰了。 那些明軍根本不給楚軍打野戰的機會! 也許,在未來的某天里,東擄人能夠陪著楚軍來一場大規模的野外會戰。 只是,那也是后續的事了! —— 至于現在,既然皇太極主動東退,朱興發中將穩固了山海關防線后,由于己方兵力有限,補給也比較麻煩,所以也沒有節外生枝,而是繼續固守山海關。他需要等后方的友軍擺平北直隸各處戰線,他需要等待后勤部運輸來更多的火炮和炮彈,尤其是重炮。 最后如果大舉東進的話,他還需要更多的騎兵支援! 對面的東擄和遼軍聯手,騎兵數量可是好幾萬呢,不說東擄人手底下的那些蒙古騎兵,光是遼軍里的四五千關寧鐵騎,就夠他們喝一壺的。 為了避免貿然東進導致慘敗,朱興發中將還是選擇了謹慎方案:固守山海關! 而這,實際上也是他主要戰略任務! 率軍前往山海關之前,李成通上將交給他的戰略任務就是搶占山海關,如果不能搶占山海關,就封堵住山海關。 總之就是不能讓東擄人從山海關方向殺出來。 現在來看,朱興發中將已經算是圓滿完成了李成通交代的戰略任務了。 就是知道后方的右軍打的這么樣? —— 朱興發不知道的是,后方的友軍可比他容易多了。 朱興發中將還需要面對二十萬東擄大軍帶來的壓力,但是第二軍以及第十師等友軍部隊,可就沒這么多壓力了。 第二十師和第十師分別北上宣府、薊鎮等地,基本上沒有遭到太過頑強的抵抗。 由于崇禎已死,明廷已亡,北邊的留守邊軍自身的實力也不咋地,畢竟之前洪承疇已經連續從薊遼以及宣大等地抽調了足足八萬邊軍南下天津,最后這八萬邊軍只剩下四千多關寧鐵騎逃亡,其他的小部分死傷,剩下的一股腦當了楚軍的俘虜。 薊鎮以及宣大等地留守邊軍可沒多少了! 同時對這些邊軍,楚軍方面還是一如既往的喊出了優待戰俘的口號,如此也就導致了很多邊軍在當地將領的帶領下,投誠的非常果斷。 很多邊地的堡壘邊城,楚軍還沒殺過去呢,甚至連勸降使者都還沒派過去,當地主政的將領就直接改旗易幟了,然后主動聯絡楚軍進行起義反正了。 如果遇上當地的文官或者其他將領不同意,往往還會爆發比較殘酷的內斗火拼。 在邊軍大批量反正起義的情況下,楚軍根本就沒花費太多的力氣,直接就控制了部分重要城池,比如薊州鎮、遵化、平谷、密云、昌平、延慶、居庸關、龍門衛、宣府鎮、懷安等地。 目前還有第二十師的一部,已經前往山西大同府一線了,而當地的明軍也沒有太大的頑抗之心,估計也是傳檄而定。 北方各邊鎮出現大規模傳檄而定的情況,主要還是如今的局勢對大楚帝國而言大好! 現在大楚帝國可是已經掌控了南方各省,又控制了江南、江北、山東以及潼關以東的中原各地,如今更是連北直隸都拿下了。 最關鍵的是,崇禎連帶一票宗室,還有眾多明廷的大臣權貴們,在幽州城里被楚軍一鍋端,基本死了個干凈。 明王朝已經宣告覆滅了。 如此情況下,不是特別頭鐵,或者手中有著大批兵力的人,基本上很難生出對楚王朝的頑抗之心。 再加上楚軍對這些邊軍的投誠,往往也是給予優待,把他們進行一定的裁汰挑選后,把大量的普通邊軍士兵陸續整編為乙等師。 這個乙等師,其士兵待遇可是楚軍里的正規軍,待遇比以往的守備軍還要更高一些呢。 這個待遇,可是很多邊軍將士們做夢都想要的! 楚軍雖然在幽州城殺了不少官員,但是對普通士兵,甭管是投降還是投誠的還是保持了優待態度。 畢竟雙方的價值,對于楚王朝而言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