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節
比如孫傳庭那邊,雖然孫傳庭能力不錯,也練出來了一支戰斗力不俗的新標軍,但是想要從關中府一線殺入鄖陽府,繼而反攻楚北卻是難之又難。 楚軍在關中府、鄖陽府一線部署了一個混成團,一個守備師總數一萬五千多人的兵力,并且擁有將近二十門的兩斤半野戰炮,六門五斤野戰炮。 雖然進攻關中府勉強了些,但是依托關中府東部以及鄖陽府的復雜地形進行防守作戰的話,孫傳庭是不太可能打的過來的。 而南陽府等北線,那就更不用說了,左良玉雖然兵力不少,但是楚軍經營北部防線已經足足一年多了,其中的鴉路三關以及方城古道這兩條南下戰略通報,更是駐防重兵,被楚軍打造的跟鐵通一樣。 其中的魯陽關,常年駐防有一個守備旅一個主力團,總兵力達到九千多人,更有二十多門野戰炮以及三十多門的舊式傳統將軍炮,佛郎機炮駐防此地。 左良玉要想死磕魯陽關,把他那幾萬人全部折騰完都不一定能打的下來。而方城古道就更不用說了,楚軍依托裕州城,修建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堡壘,第二師的主力部隊常年駐防此地,此外還有大概一萬五千多人的守備師協助防守作戰。 各種火炮也不少。 彈藥方面儲備也不少,并且后頭還有一個襄陽兵工廠隨時能大量補充武器以及彈藥。 雖然目前襄陽兵工廠的產能,大部分都是被千里迢迢運輸動東線去了,但是北線以及西線有需要的話,隨時都能夠把這一部分產能用于北線或西線的。 西線以及北線,不敢說穩如泰山,但是就以對面明軍的實力想要拿下來,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而在這兩個方向無法給楚軍制造什么威脅的話,其他其他幾個方向就更難了。 川東一帶,因為地形復雜,易守難攻的特點,楚軍想要打進去不容易,但是秦良玉為首的土司兵想要打出來,那也是癡人說夢。 楚南一線,同樣地形復雜,并且楚南一線的楚軍兵力可是相當雄厚,守備師有好幾個呢,兩廣云貴等地區的兵力想要翻山越嶺發動反攻,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別說反攻了,現在他們自身都難保了。 最近半年來,楚南地區的楚軍雖然沒有搞什么大規模的戰略攻勢,但是中小規模的攻勢卻是一直沒聽。 十月份的時候剛剛拿下了廣西臨近楚南的全州,已經是撬開了通往桂林的大門。 而更南邊更是拿下了賀縣。 沿著這兩個方向,楚軍都已經把戰火燒到了廣西境內,同時威脅桂林、梧州這兩個戰略要地了。 西南總督熊文燦,已經是連接調兵前往桂林府,平樂府等地,用于阻擋楚軍南下,甚至都做好了退守柳州、梧州一線的心里準備了。 反攻,也就只能嘴上說說了。 江西一線,楚軍在東進戰役里以雷霆之勢橫掃了江西中北部地區,兵鋒殺到了龍泉、萬安一線。 后續雖然大軍東進,資源補給也優先給東進部隊,留在江西作戰的第七師以及兩個守備師獲得的資源不多了,但是也同樣能夠繼續發動攻勢的。 在海軍湘江艦隊的配合下,第七師沿著湘江一路南下,已經直接殺到了贛州,并且戰略包圍了贛州城。 只是因為補給不通常,炮彈不足,而南贛巡撫潘曾紘也是早早有所準備,抽調了大量的兵力駐防贛州城,并且還從廣東那邊獲得了一批槍炮。 所以第七師那邊想要拿下贛州也不算太順利,估計還得需要一些時間。 此外,還有個問題就是,南贛地區的領袖人物,巡撫潘曾紘本來就已經病重,在楚軍殺到之前就已經臥床不起了。 等到楚軍殺到贛州城下后,內外交困之下,南贛巡撫潘曾紘終于是熬不住病死軍中,而這個消息,因為路途遙遠,加上北邊已經被楚賊占據封鎖,消息傳遞麻煩而且不及時,明廷京畿里的崇禎君臣們都還不知道呢。 如今贛州城那邊的守軍,在贛州府知府等人的帶領下,勉強還能維持局勢,但是想要反攻,那就是癡人說夢。 北、西、南這等眾多戰線上,當地明軍要么無力反攻,要么是自身難保,根本就無法對處于均造成什么實際上的威脅。 而在江北、江南。 江南這邊不用說,如今江南各地的明軍們都是懾懾發抖,很多城池里的官員和守軍一看見楚軍殺過來了,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要么望風而逃,要么就地投降。 江北那邊,雖然有朱大典帶領的鳳陽巡撫兵力以及王家禎殘留下來的江北新標軍等江北一線的兵力苦苦支撐著,但是也只是勉強守住合肥一線,連和州都不一定能夠守得住呢。 縱觀整個戰局,其實明廷已經徹底失去了扼制楚軍攻占江南,割據半壁江南的可能性了。 只是,崇禎也好,其他臣子也好不甘心而已。 只是他們的不甘心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十一月上旬,在江南地區的風雪初停后,楚軍的兩個主力師,兩個守備師再加上兩個臼炮團,同時向東、東南發動了猛烈攻勢。 在東線,鎮江守軍雖然一度頑抗,但是還是被東進的楚軍給干凈利落的收拾了,并且當初攻城的主力,還不是第一師,而是新整編的降兵第十五守備師。 拿下鎮江后,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對明廷而言極其惡劣,甚至能動用其在北方統治的后果。 那就是明廷的重要生命線‘京杭大運河’被楚軍給切斷了,楚軍控制住鎮江后,那么大量江南地區的米糧就無法再通過京杭大運河一路北運。 恐怕用不了多久,京師都要缺糧了。 第359章 橫掃江南 漕運,對于定都在北方的封建王朝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 往上的幾個朝代,比如唐、宋、元都非常重視漕運。 而到了現在的明王朝時期,就更是如此了。 自從朱棣定都幽州城后,明廷歷代都極端重視漕運工作,因為他們需要依托漕運來解決多達數百萬石的的糧食,以供京畿以及邊軍使用。 而漕運里,又以南直隸以及浙江的漕運最為重要,因為來自南直隸和浙江的漕糧,占據了所有漕糧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而南直隸以及浙江地區,細算下來,又以江南和浙北為主。 畢竟南直隸的轄區看似很多,但是南直隸的江北地區,也就是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都不是什么產糧區。 鳳陽府、徐州因為淮水、黃河洪災泛濫,當地民眾其實過的很苦逼。 畢竟農業一向來都是看天吃飯,稍有不慎就是洪澇繼而減產,而鳳陽府以及徐州府這些地方,老天爺一般不給什么面子,年年小澇,三年大澇那是常態。 當地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哪有多余的糧食向外供應啊。 揚州府和淮安府,一樣受到洪澇的困擾外。 這地方之所以表面上還算比較富裕,純粹是因為這地方產鹽,并匯集了大量的鹽商,搞出來了畸形的純消費城市揚州、淮安兩城。 當時當地普通民眾們,其實日子也非常的苦逼。 揚州府和淮安府,這是一片很畸形,大量窮苦鹽丁和極少數富豪鹽商同處一地的地方。 要不然,也不會搞出來大量奢華的園林,還有大名鼎鼎的揚州瘦馬了。 瘦馬怎么來?當地的窮苦民眾,比如說鹽??! 瘦馬賣給誰?當地的鹽商們。 這年頭的江北,其實不是什么好地方,相反大片地方還是窮鄉僻壤,這也是王家禎之前為什么不在江南募兵,而是選擇在徐淮一帶招募兵員組建新標軍的緣故。 窮鄉僻壤出刁民,但是窮山惡水也出精兵! 基于同樣的理由,后世李鴻章也是選擇了在這一片地方募兵組建淮軍。 要知道,人家李鴻章可是合肥人,他不跑自己老家里募兵,而是跑到徐淮一帶募兵,就是看中了這窮地方里的青壯更加容易招募們,也更加愿意為了一口吃的拼命。 說這些,只是想說,南直隸看似很大,但是占據大片地方的江北其實不是啥魚米之鄉,難以貢獻出大量漕糧來。 如果不是大運河從這片地方過,那么漕運這事,都和他們沒啥事了。 真正大量供應漕糧的是,是江南和浙北地區。 每年從這些地方供應的漕糧,往往占據全國漕糧的半數以上。 而這些漕糧通過江南水網匯集京杭大運河里的江南段,再通過運河運輸到鎮江,再從鎮江過長江抵達揚州府,再沿著揚州段運河繼續北上。 如今,鎮江卻是被楚軍占領了,也就意味著大量江南以及浙北地區的漕糧,就無法通過鎮江過長江北上了。 半數漕糧,直接被楚軍給截斷了! 此外楚軍之前控制的湖廣、江西地區,也是供應了份額不少的漕糧。 再加上這一部分的話,楚軍實際上已經切斷了明廷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漕糧份額。 過上幾個月,京師等部分依賴漕糧的北方的大城池,恐怕都要開始缺糧了,而且是大面積缺糧。 這對于本來就已經風雨交加的明廷來說,將會寒上加霜。 第七師匯同第十五守備師拿下鎮江后,并沒有停下步伐而是繼續行動。 他們繼續東進,繼而兵不血刃直接拿下了丹陽。 說拿下也不對,因為丹陽縣是主動投誠的。 丹陽城本身就沒什么明軍駐防,不過只有數百衛所兵而已加上一群臨時征召的縣勇青壯罷了,丹陽縣令面對金陵城陷落,鎮江完蛋,江南局勢徹底敗壞的情況下,丹陽縣令很果斷的選擇了獻城投誠…… 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大楚帝國鎮江府丹陽縣縣令,嗯,品級還往上升了兩級,變成了正六品。 畢竟李元魁這種工部右侍郎的大佬都主動投誠了,前些時候還有安廬巡撫史可法,江西巡撫解學龍都投誠大楚帝國了。 他一個丹陽縣令投誠大楚王師,也是很正常的吧! 而丹陽縣的主動投誠,在江南并不是例外。 楚軍第六師殺到溧陽的時候,當地的文武官員們也是很干脆的投誠了,甚至當地的士紳大戶們也都學聰明了,直接來了個全面投誠,楚軍士兵還沒過來呢,就已經提前備好了大批錢糧準備犒軍。 如此的江南局勢,實際上楚軍在江南地區的持續行動,并沒有因為寒冬受到太多的阻礙。 因為當地明軍根本就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要么是望風而逃,要么是就地投降,要么干脆是提前反正投誠,轉身當大楚的官,大楚的兵去了。 這一場楚軍高層預估行動會比較遲緩的冬季江南攻勢,就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江南冬季行軍…… 楚軍所到之處,根本就沒有遭到什么實際上的抵抗。 哪怕是在常州城、蘇州城、松江城這幾個大府城,都沒有遭到什么太大的抵抗。 第一師殺到常州府城,也就是武進的時候,當地三千多守軍只是進行了象征性的抵抗,然后就迅速投降了。 在蘇州城,楚軍還沒殺過去呢,他們自己內部矛盾重重,一邊要投誠,一邊要頑抗,結果他們自己就打起來了,最終楚軍殺到的時候,城內也沒剩下多少頑抗兵力了。 等到十二月份打松江府城華亭縣的時候,同樣也是干凈利落。 這個時候,第一師的東進戰略任務已經是完成的七七八八了,他們成功的殺到了大海邊。 至于剩下的一些還沒拿下來的縣城,集鎮之類的再慢慢收拾掌控,但是基本上不用擔心再遭到什么實際性的反抗了。 而且這些收尾的事情,自然有第十五守備師以及新編成的第十六守備師去做。 第十六守備師,就是東進過程里,以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四府之地的降兵為基礎整編起來的新守備師,兵力暫時不足,只有七千多人,但是和第十五守備師配合起來也足夠初步掌控這四府之地了。 至于第一師,他們作為大楚帝國的核心主力部隊,自然是任務繁忙的,拿下松江府后,第一師就馬不停蹄繼續南下直奔浙江嘉興府去了。 第一師為首的東進戰事打的很順利,而以第六師為首的南下戰事也算比較順利。 順風順水拿下溧水、溧陽后,又拿下了宜興,最后兵臨廣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