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節
哪怕是明軍的戰斗意志爆表,將士們一個個都能死戰不退,對傷亡率的承受能力達到傳統封建軍隊的巔峰。 但照樣不會是大楚帝國陸軍的對手。 通過大量中大口徑野戰炮的火力壓制,大楚帝國陸軍再對上明軍的話,那么就是降維打擊,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演習結束后,羅志學下旨在其他各主力部隊里也逐步推廣裝備五斤和九斤野戰炮,而原來的兩斤半野戰炮同樣會繼續裝備,不過后續的裝備方面則是直接下放到各步兵團里,戰時直接充當步兵支援火炮使用。 而戰略支援火力,則是會有五斤野戰炮和九斤野戰炮承擔的。 只是羅志學雖然已經下旨了,但是其他各主力部隊想要大規模裝備五斤和九斤野戰炮也還需要時間。 襄陽兵工廠那邊的火炮產能已經到了巔峰,而漢天兵工廠還在籌建當中,預估最早也要二月份漢天兵工廠才能夠進入早期生產階段。 不過還是那句話,讓人等裝備,而不是讓裝備等人。 現在中大口徑的野戰炮沒這么多,那么就先培養炮手,先給各主力部隊少批量裝備五斤和九斤野戰炮,然后用這些少量的中大口徑野戰炮培訓更多的炮手。 先把炮手訓練出來,然后等裝備一到位立馬就能形成初步戰斗力。 大楚帝國陸軍在之前的一系列擴軍行動,尤其是炮兵部隊的擴張里,一向來都這么干,已經是有不少心得了。 比如說為現在的九斤野戰炮,每一門火炮都超額配屬兩個炮組,兩個炮組使用同一門火炮,輪換訓練,做到人可以休息,火炮不休息。 同時每一個炮組也都是超編的,炮長都有兩個,一個本職炮長,另外一個則是副炮長。 其他的裝填手等全都是雙份的。 也就是說,現在的保鄉軍里的每一門九斤野戰炮,其實都配屬了四個炮組,采用的是熟手帶新手的方式進行訓練。 等火炮充足了,那么分分鐘就能夠拉出三個新的炮組出來。 十二月下旬,隨著現有的各主力師的整編工作有序展開,前面的七個師也陸續除了炮兵、騎兵外,做到了步兵、輜重、工兵等常規兵員的滿員。 再加上通過幾個月的持續生產,大楚帝國這邊也囤積生產了一批冷兵器,尤其是盔甲。 羅志學也正是下令對各守備師進行重新的換裝。 主要是更換到刀劍長矛盔甲弓箭火槍等裝備,并且配屬兩斤半野戰炮。而在這之前,各守備師已經完成了換裝之前的整編工作。 過去一個多月里,各部守備軍陸續集中清退了大約上萬人的不合格兵員,使得人員進一步精簡并提升素質。 這些被清退的守備軍士兵基本都被安排到各屯墾營、運輸營、建筑營等軍事化管理的非戰斗部隊去。 或者干脆個人意愿直接退役回鄉或安排進入各工廠工作。 大楚帝國陸軍對守備軍進行一定的裁汰精簡。 主要是各守備師在成軍過程里,時間往往都非常緊迫,對人員的挑選往往也就比較粗放,再加上有時候俘虜或投誠的降兵數量也不夠,往往還會主動降低標準進行挑選。 以至于保鄉軍編成的守備軍士兵,都是以三比一甚至二比一的比例從降兵中招募的,這樣一來,質量可就強不到那里去了。 畢竟明軍的整體素質太渣,一萬人的大軍里,正兒八經接受過軍事訓練的戰兵撐死了也就兩三千人,剩下的全都是臨時招募的普通衛所兵或干脆是縣勇青壯。 而保鄉軍整編守備軍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把大量沒經過正規訓練的衛所兵或青壯給選進來。 這些人其實都還無所謂,畢竟加入守備軍后可以慢慢的進行訓練,幾個月過去了其實也能用,但是有些人的身體素質是真的跟不上要求,所以這些少數人就不太適合繼續從軍了。 同時也不可避免會選進來一些貪生怕死或者偷jian?;睦媳妥又惖娜?,這些人都是屬于一粒老鼠屎能壞一鍋粥的人,自然是需要逐一清退的。 在十一月份之前,各部守備師的戰斗任務也比較繁重,所以也不太適合搞這樣的大動作。 但是十一月份之后,隨著寒冬的到來,明軍和楚軍的戰斗平息襲來,進入了對峙階段后,保鄉軍就開始對各部守備師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清理。 從八個守備師大約七萬人兵力里,直接清退了上萬人。 清退比例達到了七分之一,其力度可不為不大,大規模的清退甚至都迫使幾乎每個師都被迫縮編了一個團。 比如新編的第七守備師,剛編成的時候還有大約九千多人,有四個步兵團再加上輜重營、工兵營、騎兵營、炮兵營等完整編制。 但是經過清退整編后這剩下了六千多人了,步兵只剩下了兩個步兵團又兩個步兵營,直接少了四個步兵營,輜重營也從五百多人縮編到了兩百多人。 但是這種清退非但沒有影響第七守備師的戰斗力,反而還讓這個守備師的戰斗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因為整編過后的六千多人的綜合素質更加優秀,同時因為人少了,糧食補給壓力也比較小,因此將士們所能夠獲得的人均口糧其實有所增加。 同時人雖然清退了,但是原來該師的騾馬和馬車以及各式武器裝備可沒有清退,而是集中選優裝備,使得了裝備更加集中,更加精良。 第七守備師的情況,在其他幾個守備師里也同樣施行著,人數雖然都少了,但是戰斗力反而提高了。 整編完成后,羅志學也就開始著手給這些守備軍們進一步補充裝備。 各守備師里使用的武器裝備,基本都是繳獲自明軍的裝備,而明軍的裝備質量一言難盡。 之前大楚帝國的兵工廠生產的眾多冷兵器,因為需要優先供應各主力師,所以也沒多余的產量補充給守備軍。 而隨著現在各主力師的冷兵器逐步到齊,也就能夠有余力來給守備軍補充一部分了。 把守備軍里還在使用的一些劣質鐵刀,長矛,攻戎炮等有比較嚴重質量問題的武器進行回收回爐當原料,同時給他們補充大楚帝國自行生產的刀劍長矛以及兩百斤鐵炮。 盔甲這個就更不用說了。 對于守備師這種武器裝備和戰術都沿用明軍體系的部隊而言,披甲戰兵的多寡直接影響到了核心戰斗力。 而大楚帝國的盔甲產量可不低。 大楚帝國為了大規模制造并裝備盔甲,不僅僅是大規模采用水力機械設備進行鍛造、轉孔,同時還生產和裝備的盔甲乃是性價比比較高,同時適合大規模量產的鐵片式布面甲。 而且還分有全身甲,半身甲,半身輕甲三種。 大楚帝國生產的盔甲要說防護能力,其實也就那樣,只能說一般般,總比沒有強…… 但是,大楚帝國生產的這種布面甲看似不咋地,但是產量大??! 別人是幾百幾千具盔甲的裝備,大楚帝國陸軍是幾萬甚至十萬以上的盔甲裝備數量啊。 保鄉軍的各主力師里,連火槍手都有專門的半身輕甲…… 披甲比例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而守備軍各部的盔甲裝備數量就要差很多了,各守備師之前能夠有多少盔甲裝備,基本就要看當時保鄉軍繳獲了多少明軍的盔甲,而且其中一部分優質盔甲往往還會被送到主力師那邊裝備,給守備師只留下一堆破爛貨。 因此很長時間里各守備師的盔甲裝備水平都不咋地,大部分士兵連個鐵甲都沒有,只能用個棉甲湊合著。 萬幸的是,對面的明軍比他們披甲率更低……所以守備軍大部分時候竟然還能仗著盔甲欺負人。 這一點在漢中府里大楚帝國守備軍和明軍之間的戰斗里,體現的非常明顯。 一群武備在大楚帝國里屬于二流的守備軍士卒,竟然也能壓著當地明軍的主力打……就因為因為有比較大的裝備優勢以及伙食優勢…… 當然了,守備軍的裝備差是事實,羅志學一直也想要提升守備軍的裝備水平。 之前是沒辦法,現在趁著冬天緩一口氣的時候,也就直接給安排上了,也沒指望過讓守備師也能夠做到百分百的披甲率,只要讓各守備師里的一些核心兵力能夠披甲就行。 此外真正重要的是,直接為各守備師配屬兩斤半野戰炮。 這才是這一次守備師整編的重頭戲! 第266章 南路軍 受限于長管野戰炮的產量問題,兩斤半野戰炮作為大楚帝國陸軍之前里的主力裝備,一直都是只裝備各主力部隊的。 哪怕是配屬在西路軍司令部以及川東司令部下屬的各自一個六門制的兩斤半野戰炮哨,這兩個炮兵哨也都是屬于這兩個司令部直轄,屬于一線戰斗部隊序列,和守備軍不是一碼事。 但是現在,大楚帝國陸軍卻是決定直接在各守備師里直接配屬一定的兩斤半野戰炮,以加強各守備師的戰斗力。 促使羅志學做出這個決定很簡單,兩斤半野戰炮看似不咋地,威力遠不如五斤野戰炮和九斤野戰炮,但是這依舊是一種能夠打好幾百米遠的遠程武器,給各守備師配屬后,哪怕數量少一些,也能夠讓各守備師獲得一定的遠程火力。 這對各守備師的戰斗力提升,甚至比給他們直接補充幾千人,給他們補充幾百具盔甲更加明顯。 老早的時候不少將領,尤其是黃光茂為代表的一批守備師將領們,就多次上書,請求給守備師裝備野戰炮。 五斤和九斤野戰炮他們也不奢望,但是弄一些兩斤半野戰炮總歸是可以吧。 不過一直都拖著沒成型,只是在沒有大量主力部隊坐鎮的西線里單獨編成了兩個兩斤半炮兵哨,分別歸屬西線司令部和川東司令部所轄,用來分配配合第二守備師、第四守備師作戰。 而現在嗎,兩斤半野戰炮的保有量現在也不少了,各主力師里,第一師、近衛師都已經齊裝甚至都還有多的被調到了其他部隊使用。 其他幾個主力師也是在逐步裝備五斤以及九斤野戰炮,兩斤半野戰炮未來在各主力師里,將會逐步轉化為各團屬火炮,每個師大約裝備三十門左右。 盡管主力部隊里兩斤半野戰炮還是不滿編,并且受限于產量距離滿編還需要幾個月。 但是并不妨礙羅志學挪出一部分兩斤半野戰炮,給各守備師配屬少量兩斤半野戰炮,以加強守備師的遠程火力。 按照各守備師所處的位置以及對面的明軍強弱等情況,各守備師第一批將會獲得數量不等的兩斤半野戰炮。 第六守備師、第七守備師、第八守備師這三個在武昌府一線,直接和第一師、近衛師協同作戰的守備師,都只獲得了一個野戰炮哨,也就是四門兩斤半野戰炮的配額。 這是因為第一師和近衛師的火力已經足夠強大了,戰斗時候如果有必要,可以直接調動第一師或近衛師的炮兵部隊支援這三個守備師作戰。 第一守備師這個在南陽府一帶的守備師,則是因為地處腹地,加上北方執行的是戰略防守任務,兩斤半野戰炮這種典型的野戰火炮實際效果要打一個折扣,同時該方向還有第二師這個僅次于第一師的主力部隊在。 因此這個守備師也只獲得了一個哨,四門兩斤半野戰炮的配額。 上述四個守備師所獲得的兩斤半野戰炮,說是用來作戰的,其實更多的還是用來培養炮兵力量,為后續繼續裝備更多的野戰炮做準備。 而剩下的四個守備師,配屬的兩斤半野戰炮卻是比較多了。 位于荊州府一線的第三守備師、位于德安府、黃州府一線的第五守備師,他們都需要直接面臨明軍,因此這兩個守備師獲得的兩斤半野戰炮編制就多了一個哨,各自八門。 位于漢中府一線作戰的第二守備師,位于川東夔州府作戰的第四守備師則是更特殊一些,他們將會轄有一個野戰炮營,下設十二門兩斤半野戰炮。 另外再搭配二三十多門的三百斤到五百斤不等的將軍炮、佛郎機炮組成了第二守備師的師屬炮兵團。 之所以給這兩個守備師配屬更多的兩斤半野戰炮,是因為這兩個守備師的戰略任務比較緊張。 漢中府的第二守備師面對的是陜西洪承疇麾下的明軍主力,這些陜西明軍里可是有不少是邊軍,戰斗力可不弱,在漢中府一帶和第二守備師打的有來有回,甚至更多時候第二守備師還處于守勢。 夔州府的第四守備師所面對的是秦良玉為首的川兵,這明末時期的秦良玉挺出名的,其麾下的白桿兵也不弱,可別以為這只是個女流之輩就好欺負了,實際上這個女人比同時期絕大部分明軍將領更厲害,帶兵打仗很有一套。 面對上述兩支敵人的第二守備師和第四守備師,其實壓力也挺大的。 畢竟這一方向的戰事都主要依靠他們自身,因為西線暫時不是大楚帝國的主攻方向,施行的戰略是防守作戰為主,因此也不可能抽調太多主力部隊駐防該地。 僅有派駐的兵力也是駐防在后方,為的是預防萬一。 大楚帝國陸軍在漢中府、鄖陽一線,只派駐了一個混成營在鄖陽城,即為暫編第一混成營,轄有一個步兵營,一個炮兵哨,一個輜重哨,一個騎兵哨,總兵力在千人規模。 該混成營早期是從第三師抽調過來的駐防鄖陽的,但是第三師的主要戰略任務方向是在東線,主力部隊是駐防在襄陽府東部以及德安府、黃州府一線,連師部都從襄陽轉移到了德安府應山縣。 而之前從第三師抽調出來的一個加強營干脆就脫離了第三師編制,獨立為暫編第一混成營,歸屬西路軍司令部麾下。 而川東一線也是如此,這個方向里同樣只在巴東里駐防了一個混成營,即為暫編第二混成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