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節
難道他們有海量的工匠?難道他們打造槍炮不花錢? 他自然不知道,大楚帝國里的熟練工匠其實也不多,哪怕把整個控制區里的熟練工匠都搜刮到手里來也不可能用手工打造的方式支撐起來現在的產能。 同時大楚帝國造槍炮也要花錢,而且還很花錢。 對于上述這些問題,大楚帝國是怎么解決的? 大楚帝國對此有一個不傳之秘,虛,小聲點,別讓別人聽到,這個不傳之秘就是:砸錢! 熟練工匠不夠?大楚帝國就用大量機械代替,搞流水線式生產,再弄一大堆普通工人來分工生產,哪怕普通工人的水平低,初期生產報廢率高。 哪怕統一度量的水平還差了點,公差會比較大又會導致很多零部件報廢。 進而推高成本。 但是羅志學無所謂高成本??! 他為了及時獲得武器裝備,搞個襄陽兵工廠以及配套工廠就敢花幾十萬兩銀子,每月光是發薪資和采購原料就敢花十幾萬兩銀子。 現在新搞的漢天兵工廠以及配套的各工廠,前期預算就達到了三十萬兩銀子。 這么多錢砸下去,使得了保鄉軍能夠大量使用各種原始的機械設備來制造槍炮,并采用了流水線式生產,在少量熟練工匠的情況下就大規模量產。 單純說成本的話,其實大楚帝國的兵工廠所生產的武器成本并不低,甚至如果把廠房建設費用,報廢率這些算進去的話,其實大楚帝國生產的槍炮成本,比楊嗣昌他們用手工作坊打造槍炮的成本都要高。 畢竟這年頭的人力成本其實非常低的,你花大價錢用機械代替人力,從商業角度來說其實都還不劃算! 因為高成本機械械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看似提升上來了,但是最終折算下來,還沒有直接使用人工打造武器便宜呢。 因為人力成本實在太低了……這年頭你隨便給口飯吃,就能讓一個工人從天亮干到天黑。 但是大楚帝國必須大規模采用機械設備,尤其是昂貴的水力設備,為的可不是什么降低成本,而是為了在熟練工匠有限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提升產量。 產量,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錢,大楚帝國征戰過程里繳獲的這么多金銀,收稅收的這么多錢不花留著干嘛? 錢這東西,只有花出去了,換成了武器,換成了部隊的戰斗力才有價值。 單純一堆金銀放在金庫里,可不能讓大楚帝國統一九州。 如果換成楊嗣昌,他估計也會砸錢換裝備換戰斗力。 但是吧,他就算想這么干也干不了。 因為他沒錢…… 長沙的楊嗣昌,為錢糧,為槍炮愁眉苦臉的時候,武昌城里的羅志學卻是心情極好。 因為又一批五斤野戰炮順利通過船運抵達了武昌,并開始配屬第一師和近衛師。 這一批五斤野戰炮抵達后,使得了第一師的五斤野戰炮的裝備數量提升到了十八門,距離滿編二十四門還差了六門,預計下個月就能做到滿編。 同時近衛師也獲得了一批十二門,讓近衛師成為了第三支裝備五斤野戰炮的部隊。 而第二個裝備五斤野戰炮的部隊,則是位于南陽府的第二師,該師之前也獲得了八門五斤野戰炮的配置。 隨著這一批五斤野戰炮的到來,已經意味著襄陽兵工廠那邊的五斤野戰炮生產線已經進入了全力生產階段。 每個月可以生產十八門左右。 而這個產量只是五斤野戰炮的產量,襄陽兵工廠那邊同時還保留著生產兩斤半野戰炮的生產線,產量有所降低,但是每個月也能夠生產十二門左右。這些批量生產的火炮,雖然還無法做到一個月就裝備一師,但是也能極大的緩解目前保鄉軍的野戰火炮嚴重缺乏的情況。 此外隨同這一批五斤野戰炮抵達的還有四門比較特殊的大口徑火炮,也就是九斤野戰炮。 保鄉軍的九斤野戰炮,出于控制重量,保持機動性的考慮,其身管倍徑是不如明軍那邊的同級別紅夷大炮的。 明軍的紅夷火炮的身管倍徑普遍在二十倍以上,甚至二十二倍,二十三倍左右,這種倍徑在這年頭,屬于非常典型的艦載加農炮。 但是保鄉軍的野戰炮的倍徑一向來都比較小,兩斤半野戰炮只有區區十六倍,五斤野戰炮是十八倍,九斤野戰炮也只有十八倍。 炮管減短了,同時保鄉軍的這些九斤野戰炮還是用青銅鑄造的。 用青銅火炮鑄造炮管,可以做的更薄一些,這重量自然也就更輕一些。 因此最終保鄉軍搞出來的九斤野戰炮,對比明軍同口徑的紅夷大炮是要輕了一大截的。 不過即便如此,這種九斤野戰炮也是屬于全炮重兩千多斤的大家伙。 在機動性上肯定是要不如五斤野戰炮的,更別說和兩斤半野戰炮相提并論的。 但是這點缺陷也無所謂,反正現在保鄉軍也沒指望把九斤野戰炮進行快速機動,只要能在行軍的時候跟上步兵的行軍速度就可以了,戰場機動嘛,這種級別的火炮一旦在戰場上部署,那么就不會輕易移動了。 這四門九斤野戰炮抵達,并加入了第一師所屬第一炮兵團的作戰序列后,足以讓第一師再一步加強野戰遠程炮擊能力。 哪怕是打擊上千米外的敵人都是可以的。 更重要的是,這四門九斤野戰炮的抵達,同樣意味著九斤野戰炮已經開始進入量產階段,哪怕暫時產量也不會太高,但是后續幾個月里,也就是寒冬過去,春夏時期再怎么也能夠再弄出個幾十門出來。 到時候,保鄉軍的野戰炮火力將會進一步的得到加強、完善。 從而形成兩斤半野戰炮直接支援步兵營團作戰,五斤野戰炮最為主力師旅級炮擊力量,九斤野戰炮作為軍、師級戰略支援力量的多層炮火結構。 至于兩百斤短袍,這玩意在保鄉軍主力部隊里,已經是被直接列入了步兵武器,直接配屬各各營…… 統計火炮的時候甚至都不把這些小型短管炮納入統計之中了。 十二月初六,羅志學在武昌南郊第一師軍營里,觀看了第一師和第六守備師之間的對抗演習。 對抗演習中,第一師派遣了一個步兵旅,一個加強了的野戰炮兵營和第一騎兵團。 第六守備師則是全師出動。 雙方模擬了一場丘陵地區的遭遇戰。 但是對抗演習中,第六守備師卻是遭到了完??! 并且是徹頭徹尾,毫無反抗之力的完敗。 而這種慘敗并不是因為第一師的步兵們有多強悍,披甲率有多高,因為雙方步兵在演習中并沒有爆發大規模戰斗,甚至一度還落入了下風。 因為第六守備師的步兵也是得到了‘加強’,羅志學直接把第六守備師的步兵兵力翻了個倍……擁有足足四個守備旅。 更不是因為第一騎兵團的騎兵們有多強,嗯,實際上第一騎兵團的騎兵們都是半吊子的騎兵步兵,大楚帝國陸軍的騎兵精銳,基本都集中在第一騎兵旅,各師屬騎兵團里的騎兵們,都是清一色的半吊子騎馬步兵。 玩個偵查,送個命令,掩護步兵作戰還湊合,至于其他的就別指望了。 真正能玩策馬沖鋒玩騎射,單獨控制一條戰線的騎兵部隊,乃是第一騎兵旅的一千多名精銳騎兵。 對抗演習里,羅志學大手一揮,就給第六守備師加強了一個兩千騎的騎兵旅’……因此對抗演習里,第一師的騎兵團都是被第六守備師的虛擬‘騎兵旅’壓著打。 第六守備師那邊唯一沒有得到加強的就是火炮! 還是按照了明軍那邊的火炮配置情況來進行配置,給第六守備師安排了三十門的兩百斤以上的將軍炮,佛郎機炮等,還安排了大約三百門兩百斤以下,主要是百斤以下的攻戎炮、虎蹲炮等小型火炮。 這是為了盡可能的模擬大規模明軍的真正實力。 畢竟明軍里步兵多是有可能的,騎兵多也是正常的,但是野戰火炮是真沒多少。 這一場對抗演習里,第一師的演習部隊按部就班的開始列陣,然后進行炮擊……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任憑第六守備師的幾個主官們怎么掙扎,最終都沒辦法逃過大敗特敗的命運。 而且是敗的毫無爭議! 第265章 清退守備軍 —— 在十六門五斤野戰炮,四門九斤野戰炮,十二門兩斤半野戰炮的的狂轟亂炸下,扮演明軍的第六守備師,其步兵方陣一個接著一個被打殘。 至于第六守備師的炮兵,那些將軍炮們從頭到尾就沒能大規模進入有限射程里進開火并發揮作用,就已經被演習裁判裁定為損失過大而損失戰斗力。 第六守備師一度嘗試動用騎兵旅進行反擊,試圖繞后襲擊炮兵陣地,結果騎兵還在上千米外就開始遭到實心彈炮擊,中途又遭到步兵火力攔截,最終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卻。 騎兵反擊無果后,第六守備師的陣型被徹底打亂,前線多個方陣的步兵傷亡慘重。 這個時候第一師的步兵們開始發起排槍射擊,長矛刺刀沖鋒,對面也就徹底崩潰了。 而第六守備師徹底崩潰之前,演習裁判就已經裁定第六守備師死傷了四千多人了。 而這種情況在實際中不可能發生! 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支明軍能夠在傷亡達到百分之二十多,尤其是前排的步兵方陣一個接著一個被打的崩潰后,還能夠繼續維持陣型和保鄉軍對抗甚至嘗試發起反擊…… 用第一師師長李成通的話里說就是:“這不現實!” 按照過往的戰爭經驗,明軍往往死傷個百分之五,撐死了百分之十左右就得崩潰了。 但實際架不住陛下羅志學說第六守備師扮演的薊遼明軍,將士們戰斗意志特別牛逼,傷亡超過百分之二十五還能眼睛都不眨一下,繼續列陣作戰的那種…… 所以第二旅各部只能是硬著頭皮打! 然而即便如此,在絕對的火炮優勢以及步兵火力優勢,防護優勢中,第一師依舊是用不可置疑的方式徹底碾壓了第六守備師。 這一場演習,盡管還有著諸多的局限性,比如說戰場是最適合保鄉軍發揮的原野帶部分比較平緩的丘陵地帶的地形。 比如說第六守備師的兩千騎兵也不是什么邊軍精銳騎兵,只是普通半吊子騎兵。 又比如說設定的明軍披甲率不高,步兵火力薄弱等等。 但是同樣的,羅志學又把第六守備師設定為邊軍精銳,能夠承受百分之二十五傷亡的精銳,兵力也足足是第二旅各部的四倍之多。 這些條件,其實不少都是脫離現實的。 但是這依舊能夠反映出來目前保鄉軍的硬實力。 準確的說是火炮實力! 保鄉軍的這一場演習,說是多兵種對抗演習呢,但實際上就是奔著如何發揮火炮優勢去的。 以便在后續實際戰斗中更好的發揮現在的這些五斤野戰炮和九斤野戰炮的強大實力。 通過一場第一師和第六守備師之間的對抗演習,大楚帝國陸軍通過演習的方式,進一步模擬了整編之后,裝備了新式野戰炮的主力部隊的戰斗方式。 更加驗證了新式火炮對陣明軍時所爆發出來的強悍戰斗力。 如果說之前的兩斤半野戰炮,只是讓大楚帝國陸軍在野戰方面強于明軍的話,并且明軍的多次戰敗,更多的還是來源于他們自身的裝備差,士氣差的話。 那么大規模裝備了九斤野戰炮和五斤野戰炮后的大楚帝國陸軍,在戰斗力上將會直接碾壓明軍,這種碾壓不僅僅是局限于戰斗意志的問題,而是硬件層面的全面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