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節
黃光茂道:“山里不能用也無妨,在山里我們有雙輪馬車還有獨輪車也夠用了,但是出山后在這種平坦官道上,用這種四輪馬車就好多了?!?/br> “省力,運得多?!?/br> 黃光茂和費秉清兩個人對著道路上的四輪馬車討論著的時候,后方的羅志學同樣是看著道路上前行的二十多輛四輪馬車。 這一次南下作戰也是保鄉軍第一次大規模應用四輪馬車。 羅志學一直都非常關注物資運輸問題,畢竟保鄉軍是一支以火器為主要武器的部隊,并且按照羅志學的發展規劃,以后火器的裝備比例會越來越大,這對后勤的也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早期保鄉軍規模還小,同時受限于伏牛山內的山路狹小崎嶇,因此羅志學之氣也沒有考慮過弄什么四輪馬車的,甚至連雙輪馬車都是選擇性的用。 因為大山里,除了外圍丘陵地區還能勉強通行雙輪馬車外,很多地方連雙輪馬車都走不了。 因此那個時候,保鄉軍的物資運輸,主要還是停留在人力挑運上,并少量應用獨輪車和雙輪馬車。 等到東出魯山縣后,這種就有了比較大局限了,耗費的人力多,運力卻是太小。 在魯山縣的時候,羅志學就開始重點關注獨輪車以及馬車的發展了。 獨輪車這東西吧,一直都有,明軍里的車營,東擄的盾車等都大量運用了獨輪車這種東西。 保鄉軍之前也有獨輪車用于物資運輸,羅志學做的就是進一步改進,讓其運物的時候更加省力,再進行大規模推廣使用。 雙輪馬車也同樣如此,進行了一定的細節上的改進。 不過上述兩種既有的工具的改動其實不算大,頂多就是小打小鬧而已,真正讓羅志學花費了一些精力親自參與設計的還是四輪馬車。 因為后續南下的時候,地形平坦,道路情況會更好,如此也就有了四輪馬車的用武之地。 四輪馬車這個東西在華夏也不是什么新鮮貨色,只不過傳統華夏的四輪馬車缺乏轉向機構,所以用起來比較麻煩,因此除了極少數道路情況非常好的城池地區外,其他地方則是用的非常少。 羅志學自然是不會用這種沒有轉向機構的四輪馬車的。 所以他給四輪馬車弄了個轉向機構,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差速器之類的,只是把四個車輪分成前后兩個獨立的車架而已,典型的古代西式轉向機構。這東西也不是羅志學第一次搞出來,實際上一開始搞這個轉向機構的時候,還是為了火炮的機動問題。 六百斤火炮的炮架是大雙輪的,而行軍機動的時候,還得再搭上一架雙輪車架。 這樣一來,其實六百斤火炮的日常行軍狀態,就是屬于非常典型的四輪馬車結構。 保鄉軍想要弄四輪馬車的時候,也就不用多費勁,直接效仿火炮的轉向機構,再弄個車架出來就完事了。 為了提高載重量,更加省力,還在關鍵機構里采用了鋼結構,比如車軸,轉向軸等都是采用了精鋼打造的零部件,用以抗磨損,減小摩擦力。 只不過羅志學看著這些四輪馬車,卻還是不太滿意。 這些四輪馬車還是太笨重了,車體依舊大量使用了笨重的木材、普通的鐵料,而且也沒有軸承。 其實羅志學早就讓機械廠那邊嘗試著搞軸承了。 原理和設計圖羅志學都親自給他們弄好了,就等著工匠們造出來,一開始羅志學覺得這玩意不就是一些小鋼珠,再加上幾個鐵圈嘛,搞出來應該問題不大。 一開始工匠們先用木頭做了個模型出來,羅志學看見了這個模型后還挺高興的,覺得有自己弄出來的車床在,應該可以搞出來軸承了。 但是羅志學很快就發現自己小看了軸承這種東西。 這玩意,對加工精度要求高,對材料要求更高! 文科出身的羅志學根本就不知道,哪怕是在后世,軸承的性能高低也是直接代表著一個國家冶金水平的高低。 經過木制模型的試制,敲定了尺寸和加工流程等后,機械廠的工匠們開始制造鐵軸承了。 一開始用還是普通鐵料,所以加工的時候勉強還能加工,盡管精度不咋地但是也算弄出來的。 但是吧,等把這種用普通鐵料搞出來的軸承裝上的馬車上進行試驗的時候,根本沒能走多久…… 拆下來一看,里面圓柱子已經有細微變形了。 空馬車還好一些,但是裝上了貨物的四輪馬車重達上千斤,這上千斤的重量最后都落在了這幾個小小的珠子上…… 可想而知,普通鐵料制造的鐵柱子根本就承受不了這種重壓。 后來機械廠的工匠們,開始嘗試用上好的鋼料來制造軸承,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就發現加工又變成了個大問題。 用常規鋼制刀具進行加工根本沒法加工! 最后只能用最上等,專門用來加工槍管內徑的精鋼刀具來進行加工,然而加工起來依舊非常麻煩。 一方面是軸承的加工精度要求太高,加工稍有不慎就會報廢。 另外一方面是選用了上好鋼料后進行加工,哪怕是是保鄉軍目前擁有最好的精鋼刀具也支撐不了多久,一個圓柱子還沒加工完,刀具往往就廢掉了。 而這種精鋼刀具,暫時只能是宋鐵匠等資深鐵匠們,手工打造,產量極低。 這種上等精鋼刀具用來制造火槍以及其他零部件都嫌不夠用了,用來加工精鋼軸承一天就報廢好幾片刀具。 一個資深工匠一個月下來,也就只能搞個幾把合格的上等精鋼刀具,剩下的全是報廢品…… 你們機械廠倒好,車個破珠子就報廢好幾片刀具,宋鐵匠會罵娘的…… 哪怕羅志學頭鐵,真要搞出來這種精鋼軸承用在貨運馬車上,也是給農用三輪車裝上v12的發動機……怎么看怎么荒唐! 而經過這一事后,羅志學也算是深刻認識到了材料的重要性。 沒有合格的材料,連個加工精鋼軸承的刀具都沒有。 更加明白了材料是個大坑,想要出成果,就得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往里填。 最后羅志學也就暫時打消了在四輪馬車上裝精鋼軸承的想法,而是讓工業處那邊繼續想辦法,搞出來更加優秀的刀具。 另外一方面嘛,則是先用次一等的鋼料制作次等的軸承,用在一些受力不是太大的機械上,一方面提高現有機械的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繼續積累、發展精加工的經驗和技術。 按照羅志學的預估,估計還得等幾年,在冶金上取得一定突破后才能大量生產精鋼軸承用于重型四輪馬車上了。 至于現在,先用傳統的辦法吧,先解決有無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第113章 明士紳是識大體的 四輪馬車的應用,提高了保鄉軍在良好道路上的輜重運輸能力,不過現在四輪馬車還比較少,這一次南下一共也就二十多輛而已,剩下依舊是大量雙輪馬車。 后續羅志學是打算持續改進四輪馬車,進一步提高四輪馬車的適用性。 而現在嘛,保鄉軍的物資運輸,其重點還是在雙輪馬車以及獨輪車上,尤其是獨輪車這種東西看似簡陋,但不得不說這玩意是現在物資運輸的一大利器。 對道路要求不高,鄉下小土路都能走,而且單車運輸物資看似量不大,但是也不用騾馬,一個人就能推著獨輪車運輸物資。 而對于保鄉軍而言,他們缺騾馬,但是卻不缺人力資源啊。 都不用給工錢,只要管飯那么就能征召一大票民夫青壯運輸輜重。 后頭,羅志學還準備繼續改進獨輪車,讓獨輪車可以運輸更多物資,更加省力呢。 帶著一大堆馬車和獨輪車南下的羅志學,速度還是比較快的,第一天因為需要渡河,開拔的的因素稍微慢了一些,不過后面兩天速度就快一些了。 第三天中午時分,羅志學終于是率領增援部隊趕到了趙莊。 抵達趙莊后,羅志學沒有休息,直接開了一個小規模的軍議,聽取了黃丁權等人的報告。 作為原先留守此地的最高級軍官,黃丁權向羅志學報告了最近幾天的情況。 “王老哥今天也派人回來了,目前的情況和之前一樣,自從王哥帶著第一騎兵哨襲擊了一次他們的前鋒騎兵后,敵軍就一直停留在楊家莊?!?/br> 羅志學道:“看來這陳永福還比較謹慎??!” 昨天的時候,還在路上的羅志學就已經得知了消息,王瞎子帶著騎兵和陳永福的前鋒騎兵干了一場,當場殺傷敵軍二十余騎,繳獲完好無傷的戰八匹。 這一次騎兵的交戰可以說極大的威懾了官兵,不但當場迫使了敵軍騎兵狼狽撤退,連帶著陳永福率領的主力也是在北上一天后就停下了繼續北上的步伐。 原本羅志學還擔心陳永福在停留一天后,很快就會再一次北上,甚至是派出更多的騎兵圍剿王瞎子所部。 但是現在看來,對面官兵的騎兵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弱一些,這三天過去里也沒發動反擊。 黃丁權繼續道:“根據前線戰報,官兵如今在楊家莊修筑營地,大有長期駐守此地的打算,此外南陽城那邊也才繼續有糧草運出前往楊家莊?!?/br> “同時我們的偵騎暫時也沒有發現他們有攜帶重炮,目前只發現了他們有大概二十門的輕短炮,目測多在百五十斤以下,兩三百斤的也有,不過只有三門?!?/br> “倒是南陽城城頭上發現有不少大炮,不過都是一些老炮,看著大,不過都是一些老舊的將軍炮,這種炮打不了實心彈?!?/br> 黃丁權持續介紹情況,羅志學一邊聽著,一邊看著桌面上的簡易地圖。 雖然地圖非常簡陋,和后世完善的軍事地圖有天壤之別,不過還是簡單標示了附近各村、地、湖、河等基本地理標示。 仔細看地圖,就會發現陳永福五千大軍目前駐防的楊家莊,位于南陽城之北大約七八公里左右,距離趙莊則是大約十公里左右。 而王瞎子所率領的騎兵,現在就待在楊家莊以北北方向,大約三公里外的地方,隨時監控著陳永福所部的動向。 雙方的距離其實已經很近了,如果是純作戰部隊輕裝行軍,都不用一天,兩個小時就能走完。 這要是放在一戰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已經處于火炮打擊范圍之內了。 這也是雙方目前都沒有輕舉妄動,一個駐防楊家莊,一個駐防趙莊,非但不動彈,反而還繼續修筑營寨防御工事的緣故。 這要是準備的不好,對方分分鐘就殺過來了。 聽取了基本的情況后,羅志學這才帶著人簡單吃了的午飯,吃晚飯后又帶著安永多,黃光茂,黃丁權等主要將領,在數十名騎馬親兵的護送下視察附近地形。 這個附近,不僅僅是指趙莊周邊千把米的地方,而是周邊好幾公里地方。 一邊視察,還讓隨行的人員一邊測繪記錄附近的地形。 羅志學之所以這么重視附近的地形,是因為不出什么意外的話,后續己方和陳永福所部的交戰,就會發生在這一片地方。 不管是對方北上,還是己方主動南下,那么戰場都會發生在這一片地區。 如此對地形也必須是高度重視,需要知道那里有矮山,那里有小河流,那里有小湖泊,那里有成型的鄉間道路,經過這一片地區的官道左右兩側的情況如何等等。 這些情況,之前黃丁權他們也有在做,并且有進行測繪記錄。 不過保鄉軍里可沒什么專業的測繪人才,都是軍官們自己琢磨著畫地圖,畫出來的地圖也就只能看個大概,甚至很多都有錯誤。 所以羅志學才想要親自來走一走,看一看。 到附近視察地形的時候,明軍什么的沒遇上,倒是遇上了一些驚恐無比的當地人。明軍官兵和保鄉軍目前對峙的這一片區域可不小,彼此間隔十公里呢,而這一片地方本來就是傳統的產糧區,人口是比較密集的。 哪怕是遭到了干旱,遭到了多次流民、官兵作戰的破壞倒是當地人口大幅度下降,不過這一片地方里依舊有不少人。 但是讓羅志學感到欣慰的是,這些當地村民,甚至包括地主在內對他們的到來雖然恐慌。 那些地主們雖然都關著大門不敢出來,但是也沒有說直接一窩蜂跑路,并且看見羅志學他們大幾十名騎著馬的光頭賊兵靠近他們的村落后,往往還會主動派人過來,說什么: 大王您要是缺糧,吱一聲就行了,我們南陽士紳都是識大體的體面人,回頭就派人把糧食送過來了,不用那么麻煩親自過來一趟??! 這讓羅志學頗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