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要知道,典賣容易回贖難,一旦沒能在約定期限前湊足銀兩,土地就歸高門所有,百姓失去土地,便淪為無法維持生計的流民。 想破解困局,需從典賣制度入手。謝三擲地有聲。 典賣制乃因襲前朝,歷經百年都未曾更變,早已固化于心,破局的難度不小。太后吹散茶盞上方氤氳的水汽,慢慢啜飲色澤清亮的茶湯。 坐在一旁的樊留光聽得心驚rou跳,手指一抖,茶湯灑在桌面上。她怎么也沒想到三皇子竟如此膽大妄為,打上高門大戶的主意。 遇到災年,普通百姓固然可憐,但高門大戶也沒有強迫他們簽下典契,分明是你情我愿的事,為何非得將罪過歸于他們? 樊姑娘可有不同意見?謝三睨了她一眼。 樊留光腦袋好似撥浪鼓般搖個不停,不知緣由,她總覺得面前的青年危險至極,但凡自己說出一個不字,可能會有性命之憂。 死亡的恐懼仿如潮涌迎面而來,讓樊留光幾乎透不過氣,再對上青年看向自己卻毫無波瀾的眼神,她頭一次意識到,三皇子不僅僅是出類拔萃的龍子鳳孫,更是手染無數鮮血,執掌生殺大權的將領。 今日孫兒途經粥棚,發現粥棚沒有施粥,詢問原因才知道,搬到那處的糧食并非今年產的新米,而是陳米,甚至還有霉變之狀,流民大多脾胃虛弱,若食用霉米,恐會妨害性命。 太后越聽心底怒火越盛,流民與官宦人家不同,不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套,求得是一個吃飽穿暖,因此太后從私庫內支了筆銀子,交到嬤嬤手中,只提了一個要求: 采買的米糧需物美價廉,一方面要盡可能保證別讓流民餓肚子,另一方面則要購置新米,免得生出差錯。 太后狠狠拍了下桌面,掌心攥住的佛珠劈啪作響,陳米?鄭嬤嬤何在? 鄭嬤嬤正是太后的心腹,施粥一事由她經手,日前因染了風寒,實在下不來床,才將采買事宜交到桑寧手中。 桑寧忙不迭的站起身,因動作太急,裙裾都撕裂半寸。 啟稟太后,庫房中的存糧都是臣女一人采買,與鄭嬤嬤無關。 太后瞇起雙眼,身上透著難言的威勢,如此說來,是你自作聰明,覺得陳米價低才買的? 桑寧搖頭,語氣平靜的解釋:臣女謹遵太后教誨,怎敢擅作主張?一直購置的都是新米,豈料被人暗中調換,若非發現及時,只怕已經熬煮出鍋了。 聽到這話,樊留光心里咯噔一聲,唇齒間彌漫著一股苦澀的滋味兒。早知道三皇子會前往庵堂,她說什么也不該選擇今日動手,現在后悔也晚了,只能希望綠綺謹慎些,莫要留下破綻,被人揪出來。 誰有這么大的膽子,敢調換庵堂的存糧?太后怒意稍減,眼底涌現出些許驚詫。 她完全沒往樊留光身上想,畢竟她這個侄孫女野心不小,城府也深,實在沒必要做這等吃力不討好的蠢事。 任憑太后見多識廣,歷經的風浪無數,也猜不到樊留光會被妒意沖昏了頭腦,因一時憤恨難平,選擇用這等簡單粗暴的手段毀掉桑寧。 桑寧略微抬起眼簾,要調換三日分量的存糧,必須借助車駕,可以先去查勘車轍,再行調查,反正罪魁禍首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廟。 說這話時,桑寧眸光投注在樊留光身上,明顯是意有所指。 第43章 太后在宮里呆了這么多年, 也不是傻子,自然能聽出桑寧的言外之意。 她審視的目光落在樊留光身上,端量了好半晌, 瞧見女子略顯蒼白的唇色以及手背迸起的青筋,心里便有數了, 此事定和樊留光脫不了關系! 太后只覺得一股火氣直沖髓海,強忍著胸臆間翻涌激蕩的怒意,轉頭望向樊留光, 念及這是樊家的女兒, 是自己的骨血至親,只要她主動認錯,便再給她一次機會。 留光,你覺得調換存糧的人是誰?太后幽幽開口。 樊留光怎么也沒想到姑祖母會問自己,她神情愕然的抬起頭, 強自鎮定道:也許是某些人眼皮子淺,為了些蠅頭小利采買了陳米,從中牟利,卻沒膽子承認。 桑寧嗤笑一聲,樊留光還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到了這種關頭還嘴硬。 她道:負責采購米糧的人是我, 而樊姑娘口中那個眼皮子淺的人, 指的也是我,為了自證清白,勢必要勞煩太后您老人家到庫房走一趟, 親自瞧一瞧查驗的經過,不然我身上的污穢怕是難以洗凈了。 太后攥緊佛珠, 面上仍是一派慈和,但仔細看去,就能發現她眼底不僅沒有半分笑意,眸光還似淬了冰般毫無溫度。 寄聲好不容易來庵堂一次,竟鬧出了這等腌臜事,看來真得去庫房,否則弄得不清不楚,豈不讓寄聲看了笑話? 謝三上前一步,語氣鄭重:都是自家人,有何笑話可言?只要把內鬼揪出來,就能還庵堂一個清靜,不必叨擾皇祖母。 這話是對著太后說的,分明不帶一絲煞氣,樊留光卻聽出了其中的威脅意味,她用力咬了下舌尖,狠狠瞪著抖如篩糠的綠綺。 綠綺被主子堪稱猙獰的面龐駭了一跳,忙低下頭,兩腿軟的像面條,險些一頭栽進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