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她取出絹帕,輕輕擦拭額頭,遮住鳳目中的厭煩與嫉恨。 若非桑寧不知廉恥勾.引三皇子,自己也不必跑到荒僻的庵堂內吃苦,根由都在她身上,還敢如此理直氣壯,真是厚顏至極! 丫鬟不懂事,讓桑二姑娘見笑了。 無妨,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想必她也不會再犯。 桑寧不輕不重的敲打一句,拉起莼伊的手,回到自己所住的廂房內,闔嚴門窗,才低聲道,日后瞧見那對主仆,記得躲遠些。 莼伊忙不迭地點頭。 她是乞兒出身,最擅長揣摩人的性情,隔壁的姑娘一看便是出自望族的貴女,眼高于頂,要是把人得罪了,自己肯定沒好果子吃。 這廂桑寧在提點莼伊,那廂樊留光也未閑著,先前施粥時,你可瞧見堆放在角落里的麻袋了? 綠綺輕聲回答:麻袋裝的都是用來煮粥的糧食。 樊留光睨了她一眼,哼笑道:知道該怎么做吧? 奴婢早就安排妥當,絕不會生出半點差錯,您把心放回肚子里便是。 話落,主仆倆相視一笑,默契十足。 第38章 樊留光前往庵堂的主要目的雖是討好太后, 但桑寧總覺得她有其他打算,若是謝三時常出入庵堂也就罷了,偏生這人做慣了梁上君子, 只在夜里出沒,從未在白天光明正大的登門, 如果樊留光是為了謝三而來,明顯有些說不通。 除非她盯上的不是謝三,而是自己。 思及此處, 桑寧猛地坐直身體, 抓起擺在桌沿上的杯盞,大口大口地將涼茶灌下肚,秀氣漂亮的眉微微蹙著,仔細回憶樊留光的神態言行。 忽然,桑寧腦海中浮現出那間簡陋的粥棚。 自己往米粥中摻細沙時, 樊留光刻意拔高聲調,讓所有人都注意到她的所作所為,若非米粥摻沙乃是賑災的慣常之舉,她肯定被饑民苛責叱罵,嚴重的話還有可能身受重傷。 樊留光嘴上說自己不懂這些細枝末節,心存疑惑方會開口發問,可實際上卻是不懷好意, 故意將她樹成靶子。 之所以這么做, 就是為了毀掉她的名聲。 桑寧端起杯盞的指節泛起青白,氣息也比先前急促幾分,她閉緊雙眼, 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思索著接下來該如何行事。 按照常理而言, 假使自己遭到太后厭棄,就不可能成為謝三的身邊人,而給饑寒交迫的百姓施粥,是最合適的機會。 只是,樊留光又會怎么動手腳呢? 桑寧想了好半晌,都沒找到頭緒,她走到里間,用溫水洗了把臉,隨即躺在床上歇息,強迫自己入睡。 翌日天剛蒙蒙亮,莼伊便推門而入,喚桑寧起身,免得耽擱了抄經的時辰。 趁著桑寧洗漱的檔口,莼伊輕聲道:姑娘,您讓奴婢準備的繡架,還有各色繡線,全都弄好了,待會便能用。 桑寧揉了揉莼伊的腦袋,道了聲辛苦,簡單吃了碗薏仁粥,便匆匆往禪房所在的方向趕去。 這會兒太后在做早課,禪房內空無一人,桑寧卻沒有躲懶,依舊坐在桌案前抄經,態度端正且認真,不多時便完全沉浸其中,連院外傳來的腳步聲都未能聽見。 樊留光瞧見全神貫注的桑寧,唇畔勾起溫和純善的笑容,心內卻充滿諷刺。 桑寧不愧是鄉下來的農女,只會用這種笨辦法討好姑祖母,她根本不明白,憑她的身份,就算抄錄再多佛經,也不可能嫁給未來的儲君,充其量當個側妃。 而且她早就和三皇子有了一段露水情緣,再加上長夏侯府的臂助,安安穩穩當個側妃有什么不好,何必做這等吃力不討好的蠢事? 主仆二人對視一眼,綠綺將桌案收拾整齊,樊留光才落座,邊吃茶邊有一搭沒一搭的翻閱著華嚴經,姿態閑適至極。 桑寧對樊留光的心聲一無所知,若是她知道的話,定會據理力爭: 抄錄佛經雖是太后的吩咐,卻并非強迫,是她早已習慣了竭盡所能做好每件事。抄經是小事不假,但經文中蘊著的佛理十分精深,通讀都有裨益,寫在紙上領會更深,又怎能算浪費時間呢? 過了小半個時辰,太后做完早課,由嬤嬤攙扶著回到禪房,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 桑寧伏在桌前,專心致志抄錄佛經,而樊留光面前的筆墨紙硯散落在各處,紙頁上空白一片,連半點墨跡都沒有。 嬤嬤以手抵唇,輕輕咳嗽兩聲,桑寧和樊留光同時抬頭,沖著太后福身行禮。 起來吧。 許是剛做過早課的緣故,太后周身縈繞著淺淡的檀香氣味,素雅好聞,她望著兩女,問:經文抄的如何? 桑寧有些羞赧,輕聲道:只抄了五頁。 樊留光蓮步輕移,走到太后跟前,揚唇淺笑,姑祖母,留光覺得相比起抄錄佛經,給佛祖塑金身更顯誠心,您若覺得庵堂太過冷清,還可以讓各府女眷前往此地,拜佛求香。 太后睨了她一眼,心里暗暗搖頭,原本她以為樊留光雖說性子急躁,但也是個聰明的,沒曾想她竟如此輕狂,以一句輕飄飄的塑金身便取代了日常的禮佛課業,還琢磨著讓各府女眷來到庵堂,上行下效,朝堂風氣又該置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