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年明月夜 第89節
第134章 一輪明月, 冉冉升上了夜空。 李楹對崔珣說:“十七郎,你把眼睛閉起來,我有東西給你看?!?/br> 崔珣依言, 閉上了眼睛,他感覺李楹拉過他的手, 將什么東西放在了他的掌心, 他睜開眼, 只見掌心靜靜放著一個寶相花紋圓餅。 崔珣微微詫異, 李楹道:“你是不是忘了今日是什么日子?” 崔珣愣了下, 李楹笑道:“是八月十五, 中秋佳節?!?/br> 崔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今日, 居然是中秋佳節。 崔珣向來對除夕、上元、中秋這些象征團圓的節日沒什么概念,沒有離家的時候,他和繼母兄弟關系不好,這種日子,他們不想看到他,他也不想看到他們, 索性自己一個人在院子里,也省得招人嫌。 十四歲離家, 除了在天威軍的那三年, 之后,他更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每當這個時候,崔府外的歡聲笑語, 和崔府內的寂寥蕭索,總能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崔珣早已習慣。 但今年,有一個人,陪他過了上元節,陪他過了寒食節,如今,又陪他過了中秋節。 他終于不再孤單。 李楹手上也拿了個寶相紋圓餅,她咬了一口,道:“唔,是棗泥餡的?!?/br> 李楹嗜甜,所以棗泥餡的圓餅讓她很是滿足,崔珣雖不好甜食,但見到李楹滿足模樣,他不由嘴角彎起,自己也咬了一口,李楹問道:“好吃嗎?” 崔珣點頭:“好吃?!?/br> 兩人吃著圓餅,望著升起的明月,大周中秋佳節的習俗是皇宮祭月,民間賞月,李楹盤膝坐在丹桂樹下,觀賞著夜空中的皎潔明月,她咬了口香甜松軟的棗泥,鼻尖縈繞著悠長芬芳的桂花清香,今夜,有月,有花,有景,還有,她的郎君。 她側過頭,偷偷去看身旁的如玉郎君,她第一眼,便看到了他的墨黑長睫,他的睫毛除了墨黑修長,還很濃密,就跟小扇子一般,覆蓋住眼瞼,她突然之間,起了貪玩的心思,想去數他睫毛有多少根。 數著數著,本在賞月的郎君察覺到異樣,微微側了側頭,倒將數到一半的李楹唬了一大跳,飛快轉過頭去。 崔珣臉上,浮現疑惑神色,李楹心虛之下,也沒有解釋,只是大口咬著剩下的圓餅,等她吃完時,崔珣取出一塊潔白的錦帕,用帕角拭去她嘴角沾著的餅屑,又用帕子細細擦拭著她的手,待一切做好后,才問道:“你方才,怎么了?” 李楹哪里好意思說,她方才,沒有在賞月,而是在賞人,她在專心致志數著他的睫毛,正當她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時候,忽見點點綠光從面前飛過,李楹不由道:“流螢!” 夏秋之際,郊外多見流螢,但是宮中卻從未有過,這還是李楹第一次看到流螢,她又驚又喜,站了起來,只見無數流螢倏忽明滅,星星點點,飛舞在夜空之中,時而聚成一團綠海,時而散成漫天碧色光點,李楹喃喃道:“好漂亮?!?/br> 她伸出手,抓了一只流螢,然后獻寶似的,小心翼翼攤開手掌,給崔珣看,綠色光點從她掌心慢慢升起,李楹道:“原來流螢長這個樣子?!?/br> 崔珣也沒見過流螢,他頷首道:“是很好看?!?/br> 他道:“我去抓幾只,讓你帶回去?!?/br> 李楹卻搖頭:“不 要,它們只屬于這里,而不屬于深宅大院?!?/br> 她快步上前,走入漫天飛舞的流螢群中,她伸出手掌,任憑流螢停留在她的掌心,也有流螢停留在她的發髻之上,遠遠望去,似乎華光溢彩的碧色夜明珠,微風吹過,一陣丹桂芬香襲來,微風將李楹裙角和披帛吹起,飄飄欲仙,數千只綠色流螢圍繞她飛舞,整個場景,如詩如畫,如夢似幻。 崔珣都有些看呆了,他靜靜站在那里,完全忘了挪動腳步,直到李楹笑靨如花地喚他,他才回過神來,他走到李楹身邊,壓抑住自己悸動的心情,拈去她肩上飄落的一朵桂花,然后悄悄將桂花藏在掌心。 隆興二十年,八月十五,明月夜,得明月相伴,永生難忘。 李楹沒有注意到他的心思,她望著掌心的流螢,忽嫣然笑道:“十七郎,這人世間,還是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東西的,是不是?” 崔珣愣了一愣,李楹道:“過往雖然刻骨銘心,讓人難以忘懷,但前路,也不是那般枯燥無味、了無生趣的,或許,可以漸漸放開過往,去感受這么美的月亮,這么美的丹桂,這么美的流螢?!?/br> 崔珣猜透她心中所想:“你還是想讓我放棄執念?” 李楹點頭:“元兇得誅,天威軍眾人,應該也可以出枉死城了,這件事,已經有最圓滿的結局了,十七郎,你不應該再困在過去,你應該縱目將來?!?/br> 一只流螢停留在她眉心,就如同點上了綠色花子,更襯的她顏色如玉,崔珣看著她秀美容顏,終于點了點頭,說了聲:“嗯?!?/br> 為了讓崔珣徹底放心,李楹還和他一起,去悄悄看了還在長安的天威軍家眷,阿蠻在努力地尋找鋪子,何十三在努力地學習武藝,所有的家眷,都在很努力地生活著,他們漸漸放下過往的哀痛,目光之中,充滿著對未來生活的希冀, 這的確,是最圓滿的結局了。 崔珣想,或許,他是應該,拋棄執念了。 中秋節,皇宮的祭月儀式也結束了,隆興帝穿天子大裘冕,親登地壇,在內侍宣讀完《祭月神文》后,行夕月之禮,恭恭敬敬祭拜著月神,祈禱月神保佑天下蒼生,造福天下百姓。 只是這般隆重的場合,太后卻一直沒有出現,想必是怕觸景傷情,想起早逝的女兒明月珠。 隆興帝祭拜完月神后,特地去了蓬萊殿,對太后進行勸解,他如今雖然失去了黨羽,失去了權力,再也無法和太后抗衡,但不抗衡,反而讓他和太后再無沖突,他和太后的關系開始前所未有的和諧,真正做到了母慈子孝。 太后對此自然是欣慰不已,她一生之中,只有兩個孩子,她又是個極重親情的人,怎么可能不珍視隆興帝呢?之前隆興帝受盧裕民挑撥,和她關系愈發疏遠,讓她痛徹心扉,如今盧裕民得除,隆興帝終于又變回了那個乖巧聽話的菩薩保了。 隆興帝在蓬萊殿呆了很久,直呆到太后心情緩解后,才去了皇后的寢宮,皇后是太后親自挑選,溫柔賢德,備受太后喜愛,但他自和皇后成婚以來,踏入皇后寢宮的次數不超過十次,等惠妃得寵后,他更是絕跡于其他妻妾處,縱然因為尚未得到皇子,御史隔段時間就上書勸他雨露均沾,然而他全都置之不理。 此次惠妃被逐,隆興帝才開始重新踏入皇后德妃等人的寢宮,太后對此十分滿意,而久被冷落的皇后對此如在云端,就像在做夢一樣,她急切地想讓這個夢做久一些,想讓自己的丈夫再多眷顧她一些,一番云雨之后,皇后居然為了討好隆興帝,小心翼翼說道:“圣人,惠妃也無大錯,長春觀生活太過清苦,不如將她接回來吧?” 隆興帝臉色微變,但只是一瞬,他又恢復溫和外表,說道:“這件事,之后再議?!?/br> 皇后也不敢再說,隆興帝背過身去,他睜著眼睛,望著明黃帷幔,但腦海中,卻想起惠妃被逐出宮時的場景。 誰也不知曉,惠妃并不是被逐出宮的,而是自請出宮的。 當日,裴觀岳等人被押赴刑場,盧黨勢力徹底瓦解,他算是一敗涂地,惠妃跪在他腳下,她漢話說的不熟練,也不會拐彎抹角地說話,話說得直白又傷人,她說道:“圣人本來不用再做傀儡帝王的,如今又成了傀儡,這一切,都是拜一個人所賜,妾自入宮以來,受圣人大恩,無以為報,愿為圣人報此仇?!?/br> 她又說道:“妾在大明宮中,被太后監視,行事太過不便,還請圣人將妾逐出宮去,妾必然會為圣人報仇?!?/br> 隆興帝看著她明艷臉龐,他輕聲喊了句:“兀朵?!?/br> 惠妃怔了怔,她雖然清楚,隆興帝早知道她不是阿史那迦,而是那個傳言中和崔珣關系不清不楚的阿史那兀朵,但是隆興帝從來不問,她也從來不說,兩人就這般心照不宣,一起生活下去。 隆興帝卻問她:“兀朵,你有愛過朕嗎?” 惠妃又怔住,她眉頭緊擰,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隆興帝見狀,心里也明白了七七八八,他苦笑一聲:“他有什么好?” 惠妃咬牙,半晌,才說道:“妾也沒什么好?!?/br> 隆興帝默然,片刻后,他點了點頭,已經換了種稱呼:“惠妃,你說得對,那你就去,長春觀吧?!?/br> 惠妃大喜,謝過隆興帝,然后便起身,往殿外而去,隆興帝卻忽叫住了她,說道:“事情辦完后,就回來吧,在朕心目中,你永遠是朕的惠妃?!?/br> 惠妃明顯愣了下,她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只是轉過身,繼續頭也不回地,就往殿外走去。 丹桂林內,一雙穿著羊皮靴的腳,踏過地上吹落的綠葉,俯下身,撿起一朵桂花。 裴觀岳臨死之前,曾經傳訊,說,崔珣身邊,有鬼魂相助。 活人連續七日飲下黑狗血后,可見鬼。 這朵桂花,是崔珣從李楹肩上拈下,藏于手心,卻又在觀看流螢的時候,不慎掉落。 阿史那兀朵認真端詳著這朵桂花,然后十指用力,一下一下,慢慢的,將桂花撕成了碎片。 第135章 崔珣第二日, 便去向太后辭了官。 太后稍顯意外,她雖然知道崔珣向來執著于天威軍一案,也屢次勸他放下執念, 但是這三年來,崔珣在她面前的形象, 一直是卑躬屈膝、毫無氣節的, 為了攫取更多權力, 他能說跪就跪, 說叩首就叩首, 而且還費盡心機去打聽她的喜好, 挖空心思去討好她,絲毫沒有五姓七望的清高模樣, 這般曲意逢迎,以致于被人譏諷是她的臠寵,他也百口莫辯。 所以當崔珣毅然而然向她辭官時,太后都有點摸不清楚他真實意圖,平心而論,雖然她看不上崔珣的阿諛諂媚, 但此人的確善揣圣意,才能出眾, 他若辭官, 她還真少了一個得力助手,太后試探道:“望舒, 天威軍冤情能夠翻案,你確實應記首功, 吾有意讓你升任刑部尚書,不知你意下如何?” 刑部尚書, 官居三品,相比于專行陰詭事的察事廳少卿,這職位,好上不少,但崔珣搖頭道:“稟太后,臣大仇已報,對名利權勢再無眷戀,無心再呆在官場了?!?/br> 他遲疑了下,又道:“不過,關內道六州仍在突厥之手,若朝廷日后有意對突厥出兵,臣仍愿效力?!?/br> 無心權勢,唯牽掛失地,這般為國為民,和以前那個摧眉折腰的察事廳少卿,倒真是判若兩人。 還是說,這才是真正的崔珣? 太后若有所思。 她又道:“那你辭官之后,準備去往何方?” “尚未想好,或許,先去揚州,再去吳郡,沒有去過的地方,都可以去一去?!?/br> “你一個人么?” 崔珣微怔,他答道:“不是?!?/br> “哦?”太后饒有興趣,透過搖曳的珠簾,看著站在殿下昳麗如蓮的青年,她道:“是哪位人家的女子?” 崔珣鴉睫低垂,嘴角勾勒柔和笑意:“是一個,心似琉璃,人如明月的女子?!?/br> “心似琉 璃,人如明月……”太后喃喃重復著,這八個字,恍惚間,讓她想起了她最愛的女兒,只是,她的愛女,已經逝去三十年了。 太后苦澀一笑:“能擁有這八個字評價的女子,那必是世間至純至善的女子,望舒,你很幸運?!?/br> 崔珣垂首道:“臣也覺得,自己頗為幸運?!?/br> 太后嘆了一聲:“既然你已有佳人相伴,那吾便準了你的辭官,但你若想回來,吾隨時恭候?!?/br> 崔珣訝異抬眸,太后不喜自己,這是他一直知道的事情,但好像,太后對他改觀了一些,他抿了抿唇,千言萬語,最后化為一句拱手致謝:“謝太后?!?/br> 謝她雖被盧裕民jian計所害,千夫所指,但仍然頂著牝雞司晨的罵名,抓緊手中權力,竭盡全力,和盧黨抗衡,保住了天威軍翻案的希望。 謝她雖顧念母子之情,但在最后時刻,愿意舍棄母子之情,當眾斥責隆興帝,一錘定音,促成天威軍翻案。 她雖為女子,但眼光手段,樣樣不輸男子,他是真心敬佩她。 還有……謝她能教出了李楹這么好的女兒,在他最黑暗的時刻,能有明月相伴,終至天光。 崔珣出蓬萊殿的時候,正巧碰上隆興帝來見太后,隆興帝見到他的時候,腳步一滯,崔珣則恭敬行了稽首禮,隆興帝凝視他良久,才淡淡道:“起身吧?!?/br> 崔珣起身后,隆興帝不咸不淡說了句:“崔卿,真是甚得太后之心啊?!?/br> 崔珣靜靜回道:“圣人謬贊,臣不過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罷了?!?/br> 隆興帝微嗤了聲,之后,君臣相顧無言,隆興帝意興闌珊,揮了揮手,讓崔珣退下,待他走后,他又轉過身子,去看他背影。 只見風和日麗中,崔珣系著蹀躞帶的背影挺直如松,清瘦如竹,走起路時,繡著金線花紋綾的緋紅官袍下擺微微擺動,步伐優雅從容,隆興帝望著他的背影,突然說道:“未見此人之前,只覺蓮花郎這個稱呼,言過其實,見過本人之后,倒覺得,恰如其分?!?/br> 他雖在夸贊崔珣,但語氣之中,卻帶了一絲不快,隆興帝腦海中,不斷徘徊著逐惠妃出宮時的場景,他問惠妃,有無心悅過他?惠妃卻只是沉默不語。 崔珣如玉背影,愈發讓隆興帝心中刺痛,他默了默,忽問隨侍的黃門侍郎王暄:“卿以為,朕比崔珣,如何?” 王暄瞠目結舌,愣了半天,之后才結結巴巴道:“圣人是君父,崔珣是臣子,臣子如何能和君父相比呢?” “倘若朕不是君父,崔珣也不是臣子呢?”隆興帝不依不饒地問著:“若王卿是女子,會選擇誰?” 王暄無奈,只能認真回答:“圣人至仁至德,崔珣陰鷙狠毒,若臣是女子,自然會選圣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