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年明月夜 第87節
隆興帝下令徹查之后,京兆尹再無阻礙,薛萬轍開始著手查案,只不過,太后特令大理寺也參與此案。 太后召見一直告病的盧淮,將抓捕審理盧裕民的事宜全權交由他負責,盧淮苦笑:“太后還敢信任臣嗎?” “為何不敢?”太后道:“你為官以來,奉公守法,盡忠拂過,如果連盧卿你都不值得信任了,那這朝堂,誰還值得信任?” 盧淮沒想到自己居然能得到太后如此高的評價,他向來忠于隆興帝,雖然對太后垂簾聽政不像他伯父盧裕民一樣抵觸,但也贊同太后應及早歸政予隆興帝,六年前,參與上疏逼太后還政的官員,也有他一個,加上他和盧裕民的關系,他一直覺得太后應該是極為厭惡他的,可如今,太后居然說他值得信任,他心中頓時一陣愕然,喃喃道:“但臣,是盧裕民的侄兒?!?/br> “正是因為你是他的侄兒,吾才將此重任托付與你,如若你叔父是冤枉的,你自可為他洗冤,如若你叔父確實作惡,你也可以憑大義滅親的功勞,不被他牽連,繼續做你的大理寺少卿?!?/br> 太后居然有意讓他不要被盧裕民牽連,而且還有意讓他繼續做大理寺少卿?盧淮在來蓬萊殿前,本以為太后會借機殺了自己,他是報著必死的決心來的,誰能想到,她居然要救自己?盧淮驚愕之后,便不由問道:“臣何德何能,能讓太后如此為臣考慮?!?/br> 太后嘆了一口氣,誠摯道:“盧卿 ,你是社稷之臣啊,這朝堂,或許有人比你更有才干,但無人比你更赤忱丹心,吾老了,沒有多少歲月可以活了,而你還這般年輕,將來大周,少不得還要依靠你,吾怎么忍心因你叔父之過,讓大周損失一個宰輔之才?!?/br> 社稷之臣、赤忱丹心、宰輔之才,這已經算是對一個大臣最高的贊譽了,盧淮萬萬沒想到,他沒在隆興帝那里聽到這種贊譽,但居然能在太后這里聽到這種贊譽,他已然熱淚盈眶,跪下伏首垂淚道:“但臣,恐會辜負太后期望?!?/br> 太后并未放棄,仍然耐心勸著:“盧卿,吾知曉,你自幼是你叔父照拂長大,讓你去親手抓他,的確是在難為你,可是,你若不去,你,乃至范陽盧氏,吾都無法保全,況且,天威軍一案,若真是你叔父暗中指使,那你再行包庇,就不僅是對不起五萬將士、六州百姓,更是對不起那個寒窗苦讀、立志報國的盧懷信!” 太后一語點醒,盧淮不禁愣住,《起居注》里記載的薛萬轍牽裾而諫的場景,自己任大理寺少卿時躊躇滿志寫下的“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的對聯,徐徐浮現于他面前,耳邊似乎又響起了山野古剎里的悠揚鐘聲,他慢慢垂首,太后又道:“盧卿,你日前告病不來朝會,卻于前日回了長安,吾相信,你心中其實,早有決斷了,只不過,雖有決斷,但叔侄之情,割舍又談何容易?但正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義與情,也不可兼得,盧卿,你到底選大義,還是選私情,你就在此處,告知吾?!?/br> 盧淮熱淚顆顆滑落,他咬著牙,半晌,才叩了一首,然后抬眸,一字一句道:“臣,選大義!” 陳舊寒酸的盧府,此時已經是門可羅雀,盧淮抬頭望著褪色的木匾上的“盧府”二字,他抿了抿唇,率領一眾武侯,踏了進去。 盧裕民早已遣散家仆,獨自一人端坐于廳堂,看到盧淮時,他微微訝異:“懷信?” 盧淮讓武侯等在外面,自己步入廳堂,撩袍端坐在盧裕民對面,他沉默片刻,道:“叔父,是我?!?/br> “誰讓你來的?”盧裕民喃喃問道:“太后?” 盧淮點頭苦澀道:“如今除了太后,還能有誰?” 盧裕民臉色從訝異慢慢恢復平靜:“她是想保全你吧?哼,真沒想到,她竟也是個惜才之人?!?/br> 盧淮默然不語,盧裕民忽一笑:“不過,此番相見,叔父甚感欣慰,你是吾家千里駒,叔父本最扼腕的,是會連累了你,如今見太后愿保全你,叔父總算是如釋重負了?!?/br> 盧淮垂著頭,眼淚一顆一顆掉在破朽地板之上,他忽咬牙問道:“懷信想問叔父一句,天威軍一案,是否如沈闕招認的那般,是叔父勾結突厥,出賣天威軍,才讓天威軍五萬人全軍覆沒?” 盧裕民沒承認,也沒否認,他只淡淡道:“世上沒有一樁算計,是不會留下痕跡的,如今,薛萬轍應該已經抓了裴觀岳,屆時他搜查裴府,拘其親信,必能找出其與突厥、與金禰勾結的證據,真相,很快就會水落石出?!?/br> 盧淮聽著他的話,卻頓時萬念俱灰:“叔父的性子,如若不是,定然會嚴詞否認,叔父不否認,便是承認,所以,天威軍覆滅,真是叔父做的?!?/br> 盧裕民盯著他,緩緩點了點頭。 盧淮只覺無法接受,他指節捏得咯吱作響,悲憤道:“為何?六年前,叔父你已經是帝師了,受萬人敬仰,這萬人中,還包括天威軍將士和六州百姓,叔父你為何,要將這些敬仰你的人推向死路?” 盧裕民面上毫無后悔神色:“你是知道為何的?!?/br> “就為了從太后手中奪權?我不理解!” “你有何不理解的?”盧裕民靜靜道:“一個女人,牝雞司晨,把持朝政,大殺先帝諸子,此等妖婦,人人得而誅之,豈能容她再禍害天下?” “可是叔父,你認為的妖婦,卻愛才惜才,保全了你口中的‘吾家千里駒’,你認為的牝雞司晨,把持朝政,卻是先帝臨終囑托,先帝那般英明的帝王,如若不想讓太后掌權,早就學漢武帝那般,殺母留子了,這朝政,是他愿意給太后的??!” 盧裕民望著盧淮年輕的臉龐,若換做平時,他少不得要教訓他幾句,但今日,他分外疲憊,什么反駁都不愿說了,他只淡淡道:“或許吧,但先帝有先帝的考量,而我,有我的考量,我不能忍受婦人竊權亂政,不能忍受天子形同傀儡,我是犧牲了五萬天威軍和六州百姓,可成大事者,本就應不拘小節,我盡到了一個人臣的本分,我無愧于先帝,無愧于大周,縱受千萬人唾罵,我盧裕民,不悔?!?/br> 盧淮垂首,他苦笑一聲:“我無法說服叔父,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述,但我,還有最后一個問題,要問叔父?!?/br> 他抬眸,一字一句問道:“沈闕招認,圣人也知道叔父的圖謀,他說,圣人是共犯,我想問叔父,沈闕所言,到底是真是假?” 盧裕民嗤了聲,他輕蔑道:“你信沈闕?沈闕是什么東西?欺男霸女仗勢凌人的惡棍,若非他強暴了盛阿蠻,天威軍一案,也不會東窗事發,這樣無惡不作的人,他的話,你也信?他扯上圣人,無非是想讓所有人都不好過罷了!” 盧淮怔住,盧裕民卻慢慢開始激動起來:“沈闕這個惡棍,憑什么扯上圣人?憑什么說圣人是共犯?圣人是我盧裕民一手教出的學生,他自五歲起,我就教他孟子論語,教他禮記春秋,他的母親醉心權力,對他無暇看顧,是我教會他何為仁義禮智信,我教了他這么多年,他怎么可能做出這種不仁不義的事,他怎么可能會勾結胡虜,放棄他的將士,讓出他的國土,拋棄他的百姓?我盧裕民教不出這樣的學生,這也絕不會是我盧裕民的學生!” 盧淮被盧裕民突如其來的激動嚇住,他開始為自己對隆興帝的懷疑感到羞慚,但他還想最后確認一下:“圣人,真的一點都不知曉么?” “不知?!北R裕民斬釘截鐵:“此事主謀是我,沈闕以送到突厥書信上的圣人行璽,就斷定圣人知曉,簡直可笑!圣人三歲喪父,陪伴他時間最長的不是太后,而是我,他對我言聽計從,曾說過視我為父,我能拿到他的行璽,有什么可稀奇的?送給尼都可汗的書信是我寫的,行璽是我蓋的,就連逼郭勤威出兵那張敕旨,也是我所為,圣人對此全然不知,若你不信,大可以去問問沈闕,問問裴觀岳,商定計謀過程中,他們可見過一次圣人?一切都是我,是我借著帝師的身份,讓他們誤以為這是圣人的意思!至于圣人不愿翻案,并不是因為他有參與此事,所以不愿翻案,而是他想要維護他的老師,維護他視若父親的人!” 盧裕民機密盡吐,盧淮完全愣住,但盧裕民的口鼻,忽慢慢溢出鮮血,這是服毒的癥狀。 盧淮大驚,連滾帶爬的膝行到盧裕民身側,抱住他的身子,他這才發覺,自己這個貴為宰輔的叔父,身軀居然如此瘦骨嶙峋,叔父一生都在為這個國家殫精竭慮,為了他心中的道而努力,以致于枯槁佝僂,兩袖清風,孑然一身,縱然他的道,實則是大錯特錯,但在這最后的時刻,他也仍然認為自己是在為國為民,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 盧淮大慟之下,哭道:“叔父,你為何要這般傻?” 盧裕民喃喃道:“我乃帝師,焉能受刀筆小吏之辱?” 他用盡最后一絲力氣,抓住盧淮的胳膊:“懷信,你要記得,忠君!事主!圣人,就托付給你了!你萬不能,讓小人,害了他……” 他口鼻鮮血越溢越多,鶴頂紅毒性下,無人能夠生還,他身體抽搐片刻,終于閉上了雙眼,死在了他最寄予厚望的,范陽盧氏的千里駒懷中。 第131章 正如盧裕民所言, 天底下,沒有一樁陰謀不會留下痕跡,裴觀岳被抓, 府中被搜查,找出不少當初他在豐州時和盧裕民沈闕往來的信件, 他留下這些信件, 想必也是存著有朝一日若被兔死狗烹, 也好拿這些證據威脅盧裕民, 沒想到, 反倒成了他的催 命符。 眼見大勢已去, 裴觀岳也痛快招供,而就像盧裕民說的那般, 在當初的定計過程中,他從頭到尾,都沒和隆興帝接觸過,他認為盧裕民就能代表隆興帝,所以對隆興帝默許此事深信不疑,當得知盧裕民所言時, 他驚愕萬分,喃喃道:“所以我是被盧裕民騙了?” 薛萬轍冷眼旁觀:“無論是不是被盧裕民所騙, 你都利欲熏心, 做出這種人神共憤的惡事!” 裴觀岳聞言,反而哈哈一笑:“利欲熏心?什么叫利, 什么叫欲?我想得到權勢和富貴叫利和欲,你薛萬轍想得到聲望和美名, 這難道不是利和欲?說到底,只是你不認為那是利欲, 你認為那是正義,哼!正義?把自己對利欲的渴求粉飾粉飾,就變成了正義!但是這天底下,誰規定追求權勢富貴就是錯誤,追求流芳百世就是正義?” 薛萬轍被他的振振有詞都驚呆了,他嘆為觀止:“如你這般把惡行說成理所當然的人,我倒是第一次見,追求權勢富貴不是錯誤,但為了權勢富貴,陷害自己最好的朋友,將五萬將士送給胡虜屠殺,這就是錯!你若仍要糾纏這為何是錯,那我告訴你,人之所以為能成為人,畜牲之所以是畜牲,原因就是人知善惡,而畜牲只知弱rou強食,所以人能成為人,畜牲只能成為人的盤中餐,你甘愿做畜牲,那是你的事,而我相信,這天下絕大多數官吏百姓,還是會選擇做一個人?!?/br> 裴觀岳只是嗤之以鼻:“你在這里和我大談做不做人,那是因為你出身名門,沒有經歷過四處碰壁的痛苦,我裴觀岳,也曾是個如那些天威軍一般的熱血少年,是誰讓我的血變冷了?是大周!是大周讓我變成了你口中利欲熏心的畜牲,我成為這副模樣,是誰錯了?反正,不是我?!?/br> 薛萬轍見他執迷不悟,他只是搖頭:“究竟是誰錯了,百姓會告訴你,青史會告訴你,而你的意見,已經不重要了,也無人會在乎?!?/br> 等待裴觀岳的,只有死亡的結局,以及永生的唾棄。 隨著裴觀岳等人陸續招供,一份份供狀,也都送入蓬萊殿中,太后召來隆興帝,將裴觀岳的供狀、裴觀岳親信的供狀,全部拿給他看,隆興帝越看,越面如死灰,太后淡淡問道:“圣人,你怎么看?” 隆興帝咬牙:“裴觀岳這些人,居然膽敢做出這種事,該殺!” 太后端詳著他神情,隆興帝神情滿是錯愕,的確看不出半點心虛,太后默了片刻,終于問道:“盧裕民臨死前,說一切事情都是他所為,連行璽都是他盜的,是真的么?” 隆興帝不可置信地抬眸:“阿娘,你為何這般問,難道你認為,盧裕民是為了包庇朕,才一人攬下所有罪責嗎?” 他眼角泛紅:“阿娘,你不相信朕!” 太后手指捏著沈闕的供狀,白麻紙的邊緣被她捏的皺成一團:“吾也想信你!吾也不愿有一個出賣自己將士和百姓的兒子!可是,盧裕民和你的關系,非比尋常,吾不得不懷疑!” “朕與盧裕民的關系,為何會非比尋常?”隆興帝含淚道:“朕為何會那般信任盧裕民?阿娘,你難道不知道原因嗎?” “朕三歲就沒了阿耶,他的模樣,朕已經不記得了,而你,朕的阿娘,自阿耶駕崩后,你就忙著發號你的施令,忙著推行你的新政,你只關心你的權柄,你有關心過你的兒子么?是盧裕民,他無微不至地關心朕,竭盡全力地教導朕,朕信任他,有何稀奇?” 太后指節已捏的泛白:“吾不想與你探討孰是孰非,吾只想問你,你,到底,有沒有參與天威軍一案?” “沒有!”隆興帝斬釘截鐵答道:“朕沒有!” 他甚至激動到舉起三根手指發誓:“朕若參與了,就讓朕被五雷轟頂,不得好死!” 眼見他發如此毒誓,太后漸漸也平靜下來:“你真的沒有參與?” “沒有!”隆興帝又強調了一遍:“朕就算再想親政,也不會做出這種喪心病狂的事情!天底下,有哪一個帝王,會將自己的國土和百姓,拱手讓給胡人?就算他拱手讓了,他如何能確定,突厥滅了天威軍、奪得關內道六州后就會罷手?而不是會言而無信,大軍直取長安?倘若裴觀岳和突厥再暗中勾結,不在寧朔抵抗,這皇帝,就只能做一個亡國之君了!阿娘,如果是你,你會下這么大的賭注嗎?” 隆興帝的話,也有幾分道理,可太后只是沉默不語,隆興帝見狀,愈加心酸:“只要不是瘋子,都不會下這么大賭注的。阿娘之所以懷疑朕,難道僅僅是因為朕和盧裕民的關系嗎?裴觀岳被定罪還需要證據,難道朕被定罪就不需要了嗎?” 隆興帝悲憤交加,他跪下道:“如果阿娘想讓朕從此做一個傀儡皇帝,說一聲便是,不需要將這種罪過叩在朕頭上,這對于朕,是莫大的侮辱!” 太后還是沉默,但紅了的眼眶,卻泄露了她內心的掙扎,她終于開口,緩緩道:“畢竟,你是此事最大的得利者,吾不懷疑,其他人也會懷疑?!?/br> 隆興帝挺直脊背,慘笑一聲:“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裴觀岳他們想利用天威軍一案攫取權勢,這就變成了朕的過錯了,如果朕有過錯,那錯在失察,錯在誤信,可談及失察,談及誤信,三公九卿、王侯將相,全都失察,全都誤信,憑什么朕就必須明察秋毫?況且這六年,有哪一位大臣,上過奏疏說天威軍是冤枉的嗎?一個都沒有,既然這樣,為何如今,就變成朕一人之錯了?” 他聲聲質問,太后無言以對,隆興帝灰心道:“若阿娘還是不信朕,那就殺了朕吧!但朕臨死之前,還是要告知阿娘,朕沒做過!” 他說罷,就不再分辯,而是靜靜等著太后的宣判,但太后卻忽長嘆一聲,說到:“菩薩保,你起來?!?/br> 隆興帝震驚抬頭,太后又道:“你是阿娘的兒子,阿娘又如何舍得殺你?阿娘也不愿相信,你會做出那種喪心病狂的事情,那既對不起大周,也對不起你自己,既然你說你沒做過,阿娘就信你沒做過?!?/br> 隆興帝聞言,哽咽不已,淚水順著臉龐不斷滑落,太后起身,親自將他扶起,為他拭去眼淚:“別哭了,怎么還跟孩童時一樣,一有事就哭?阿娘早和你說過,你是圣人,你不應該哭?!?/br> 隆興帝胡亂用袖子擦了擦眼淚,他點了點頭,小聲道:“他們都騙我,我以后,只信阿娘?!?/br> 太后望著他臉龐,點了點頭,她說道:“阿娘乏了,你先回神龍殿吧,不要再哭了,免得被人笑話你不像個圣人?!?/br> 隆興帝頷首,他轉身離去,太后望著他背影良久,半晌,才喊道:“望舒,你出來吧?!?/br> 崔珣沉默從山水夾纈屏風后走出,太后道:“圣人的話,你都聽到了?” 崔珣垂首道:“是,都聽到了?!?/br> “那你疑慮,應該消了吧?” 這個問題,崔珣并沒有馬上答“是”,而是默然不語,太后嘆道:“圣人的話,也有幾分道理,如果真是他做的,他怎么確定突厥一定會遵守承諾?難道他不怕變成亡國之君嗎?望舒,圣人自幼,膽子就很小,吾相信,他不敢這么做的?!?/br> 崔珣垂眸,片刻后,才道:“太后相信自己的兒子,臣,無話可說?!?/br> 太后瞥了他一眼,道:“莫說氣話,吾問你,你有證據,證明圣人有參與么?” 崔珣抿唇,說了聲:“沒有?!?/br> 盧裕民已死,裴觀岳和沈闕又在定計過 程中和隆興帝從未接觸過,他沒有證據。 “既然沒有證據,那你又憑什么懷疑他呢?憑直覺?難道你崔珣的直覺,就一定是對的么?” 崔珣怔了下,略顯茫然,太后又道:“若連一個君主,都參與出賣自己的國家,那這個國家的百姓,以后還怎么信任朝廷?這件事,到此為止。吾保證,天威軍會得到昭雪,裴觀岳等人會得到懲罰,結局,會讓所有人滿意的?!?/br> 崔珣聞言,斂起神色,他拱手道:“臣替天威軍,謝太后?!?/br> 得到太后的承諾,崔珣雖心中仍有疑慮,但天威軍眾將能得到昭雪,這還是讓他松快不已,積壓了六年的郁氣也散去了些,連去書肆的腳步都輕快了許多。 他自那日在書肆告別李楹后,便抱著必死的決心上朝遞交金禰供狀,但幸好,他在朝上說服了清流一派,讓天威軍一案終于得以重審,之后,為防事情生變,他一直歇在察事廳,由劉九等人十二個時辰向他稟報審案進展,如今終于塵埃落定,他迫不及待就想告訴李楹這個好消息。 他推開書肆木門時,李楹正在房內托著腮,看著崔珣臨走前下的那盤棋局出神,聽到聲音,她驀然抬頭,然后立刻歡歡喜喜地起身,奔了過來,投入他的懷中,她環抱著他,仰起臉笑道:“我就知道,你一定會贏的?!?/br> 第132章 朝堂上發生的事情, 崔珣都一一說給了李楹聽,包括隆興帝和太后的對話,他都轉述給了李楹。 李楹先是眉頭蹙起:“阿弟他真是糊涂, 就算盧裕民是他的老師,但他是大周的皇帝, 盧裕民又害死了那么多大周的將士和百姓, 他怎么能這般徇私呢?” 說罷, 她嘆道:“但還好, 最后他醒悟了過來, 盧裕民和裴觀岳他們, 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威軍, 也終于沉冤昭雪了?!?/br> 她雙手去撫崔珣的臉龐,從他的眉骨,撫到鼻梁,相比她在阿史那迦記憶中見到的六年前的崔珣,如今的他,清瘦多了, 她心中一酸,他這六年的日子, 過得人不人鬼不鬼, 如今兇手總算被繩之以法了,她問崔珣:“十七郎, 今后,你有什么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