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白宣一身銀色的鎧甲,頭上戴著同樣顏色的頭盔,只露出一張英俊的小臉,朝自家殿下保證道。 “好,我在京城等你的好消息?!?/br> 秦宸拍了拍他堅硬的鎧甲說道。 “是,殿下?!?/br> 白宣和父親一起與皇帝和殿下行禮告別。 “大軍出發?!?/br> 大將軍翻身上馬,大手一揮,大軍整齊有序地開始地跟在大將軍身后離開。 皇帝帶著弟弟和文武百官,在皇宮前目送他的大將軍和大軍離開。 “希望一切順利?!?/br> 糧草押后,和大軍在城門匯合,一起朝著邊關進發。 所有的事務都趕在了大軍出發前準備好,五天就準備好所有的物資,老實說大秦的效率還是挺高的。 起碼在歷史上每一次大軍出征,都需要準備很長一段時間,不然就像明朝某個戰神一樣,什么都沒準備好就出征,結果二十萬打不過人家幾萬。 真是笑死個人了。 為了不讓大秦步上后塵,太祖規定了國庫兵器必須準備好戰時物資,讓大軍在戰時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出發。 太祖這一決定,一開始沒有人理解,覺得他這個決定除了浪費,沒有任何好處。 結果事實證明,大秦的軍隊每一次在大戰時,總能在十天之內做好準備,以最快的速度趕往邊關。 兵貴神速的結果就是大秦壓著周圍的敵人打,除了草原部落的人,周邊的國家根本生不出任何反叛的心思。 全都被揍怕了。 戰爭物資,是大秦貪官唯一不敢貪的。每個月皇帝都會派人檢查,但凡有一點不妥,守庫人和準備物資的官員,都要受到處罰。 而這個處罰是按叛國罪論的,不僅親族永遠不能參加科舉,自己三族也會被夷,連剛出生的孩子都不會放過。 在大秦,叛國罪最嚴重,其次便是謀反和刺殺皇帝。 因此,只要那些官員和守庫人沒傻,都不敢打戰爭物資的主意。 大秦幾代帝王,就連最平庸的先帝,在這方面都格外警醒,一五一十地執行著太祖的旨意。 畢竟每次來檢查的都是皇帝的親信,里面可能有暗衛,錦衣使,查出來就等著被滅門吧! 別的還有可能留一條命,只有這個沒命可留不說,還要賠上全家的性命。 大將軍只帶了一部分人從京城出發,百姓在街道兩邊默默送行,大部隊則是在城外等候。 出征送行是在皇宮外的廣場外舉辦的,等到大將軍班師回朝時,皇帝會帶著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那是屬于英雄的待遇,其他人可沒這種待遇。 你回來就回來唄,難不成還要皇帝親自迎接? 好不容易押著守城將軍回來的欽差,看著冷冷清清的城門,一臉悲憤地騎在馬上,繼續帶著犯人往刑部而去。 回來前聽到皇帝親自送大將軍,心里不知道有多羨慕,結果輪到他連個迎接的人都沒有。 這也太偏心了吧? 雖然在心里吐槽皇帝偏心,該做的事欽差一樣沒落下。 “臣參見陛下?!?/br> 欽差趙子榮進宮復命。 “趙愛卿回來了,賜座?!?/br> 皇帝終于從奏折中抬起頭,語氣中帶著欣喜地說道。 這人押回來了,他可以開始薅第二波羊毛了。 皇帝能不欣喜嗎?他快高興瘋了好吧! 這完全不顧那些大臣們死活的皇帝,準備明天早上就發難。 那些當官的平時一個個就知道和皇帝作對,這一次皇帝要報復回來。 雖然這樣有些不厚道,畢竟前面已經薅過一次??墒窃诨实圻@里,他覺得他們還有很大的壓榨空間,只要從他們那些多薅一點,國庫就能少支出一點。 國庫是要用在天下百姓身上的,可不是用來給他們平爛攤子的。 皇帝都沒用國庫的東西,其他人更不行了。 本來這一仗沒那么難打,也不會出動十幾萬大軍,全是文臣們自不量力,非要以文掌武惹出來的禍事,自然也要由他們來買單。 想用國庫的東西,皇帝會告訴他們,這是永遠不可能的事。 于是最初那些文臣們,在第二天上朝時又收到了一本賬單,列出了這一次大軍出行,國庫支出。 這一部分,必須由他們負責。 “……” 拿到賬單時,想著空蕩蕩的屋子,所有文臣抱頭痛哭。 他們究竟為什么要想不開,想以文掌武啊?,F在好了,碰上了一個無賴皇帝,他們出了五百萬解子和三百石糧草不夠,還要把國庫支出的物資也補上。 這一仗,皇帝是半個子也不肯出啊。 可是面對理直氣壯的皇帝,他們不敢拒絕。 因為皇帝不僅給他們發了賬單,還發了黃布告。讓天下人都知道,這一次邊城被破,最大的責任人就是朝中的文臣們。 而且皇帝也沒多要,就國庫的支出,支了多少明明白白寫得清清楚楚,一點假賬都沒做呢! 正是因為皇帝沒做假賬,讓他們不能抱怨。 在某方面而言,大秦的皇帝都是奇葩。 他們雖然會算計大臣,但是卻不會把不屬于他們的責任強行按在他們頭上,讓他們替皇帝背鍋。 畢竟以皇帝的身份,他們可以做的事很多,臣子替皇帝背鍋在前面的朝代都是常態了。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