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書迷正在閱讀:[葉羅麗同人] 金手指是花之法典、[綜漫] 飼養人外女友后,帶球跑了、[綜漫] 我的特級咒靈丈夫、[齊木楠雄的災難同人] 齊木心美的災難、[綜漫] 身為真酒的我酒廠過敏、[名柯同人] 真死神穿越柯學世界、[原神/星鐵同人] 令使很好,所以歸巡獵了、[綜漫] 穿咒高,但是變貓、[咒回同人] 說好的是同人世界呢、[綜漫] 在梟谷精神穩定的那些年
契苾何力吞咽了一口唾沫,不知該不該說,天后此刻怕是因這兩日的種種變故被氣昏了頭,若不然為何會對天皇直接以姓名相稱。 但要說她這話中的意思,恐怕還……還真沒錯。 只是這些話,顯然不是他們這些朝臣該當說的。 他也只能回道:“這些宗親所掌握的兵權都不多,眼下不過是占據了一個當先發難的時機,只要統兵得當,必定能盡快將他們攻破。至于天后陛下所擔心的事情……” “行殺雞儆猴之道,應當能起到震懾的效果?!?/br> 可他這個解決的措施出口,卻分明沒見天后的臉上有任何一點采納的意思,而是發出了一聲嗤笑:“殺雞儆猴?你覺得此事有用嗎?在這權力中心,連那從龍之功,都有人前仆后繼地投身其中,根本沒有一點被震懾住的樣子,你有何底氣擔保,他們能自此安守本分!” 契苾何力語塞。 天后所說的是何人,隨便找一找都能翻到不少典型。 就以那蘭陵蕭氏來說,此前在李弘被廢一事中牽扯進去了一個蕭德昭,現在的李貞起兵里又多了個蕭德琮,確實不像是記得住教訓的樣子。 但凡天后不打算給他一點面子,她還大可以舉舉鐵勒降而復叛的例子…… 無論是周王登基,還是安定公主登基,李唐分散各處的親王只怕真會有心懷異端之人,就算不像魯王霍王越王等人,以這等直接逼宮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大有可能會在三五年后借機生事。 天后問道:“涼國公可否擔保,這些人不會在哪一年天災之時,來上一出皇帝無德之說發兵而起?” “臣不敢作保?!逼跗兒瘟Φ拖铝祟^。 他確實不敢做這個擔保。 在這朝堂之上也沒有人敢做出這個保證。 “好啊,既然如此,倒不如換一種法子?!?/br> 武媚娘緩緩抬起了唇角,笑容冷冽,“今年起兵一人,明年起兵五人,亂的是天下民生教化,毀的是財政農耕,既有亂象,就該快刀斬亂麻。他們既罵我妖后,那我也無妨再將事情做絕一些?!?/br> “右相!” 劉仁軌應聲。 “替朕擬旨,傳檄各州,就說:天皇治家無方,難決鼎命承襲之事,引李氏宗親叛亂作祟,天后臨朝稱制多年,有意登基稱帝,以安定公主為皇儲,帶兵平叛!” 朝堂之上本還有的零碎聲響,全在這一刻消失無蹤。 只剩下了她最后的一句話擲地有聲:“朕倒要看看,這天下宗室有幾多響應之人。要除——便除個干凈!” 第269章 當朝堂百官自乾元殿中走出的時候, 彼此對望里都能從同僚的目光中看出幾分恍惚之態來。 如果說,廢太子聯合宗親謀逆,甚至因此坑害了皇帝性命, 已是絕不該出現在大一統王朝之中的事情,那么天后今日的這出傳詔,便更是讓人完全無法預想到。 天后稱帝, 立安定公主為太子。 誰能想到這樣的結果啊…… 天下幾時有過皇帝離世后,皇位是以這等方式傳承的! 偏偏在那位陛下的口中, 這個決定被以何其順理成章的方式說出,甚至帶上了幾分臨危受命的意思。 若非外有賊黨作亂, 先帝也還未曾下葬, 只怕在這洛陽城中會即刻為她的登基做出種種準備,直到那十二旈冕戴在她的頭上,成為帝王的象征。 “你說……天后到底在想些什么?” 韋思謙回頭就見, 弘文館學士劉祎之從后頭追了上來,小聲朝著他發問。 韋思謙神情一凜, 低聲提醒道:“無論她到底在想什么,今日朝堂之上未有朝臣提出反對, 便不當再稱她為天后了?!?/br> 劉祎之端詳了一番他的神情,也不知對方此刻的謹慎,到底是因為他并不覺得武后此舉有所僭越,還是因為,他曾經是雍王李賢的屬官, 在雍王謀逆被殺后處境著實尷尬。 若非李賢自還朝之后, 就因太子位置被褫奪, 并未和韋思謙有過聯系,恐怕他此時就不該身在散朝離開的隊伍里, 而是在牢獄之中。 但非要說的話,韋思謙的這句話沒錯。 他們沒有反對那位陛下的計劃,自此之后便不當再稱呼她為天后。 隨著上一任皇帝喪命于反賊叛黨之手,天后的身份便已不復存在。 意外只在于,她不是成為太后,而是成為…… 皇帝。 一位破天荒繼位的女皇帝! 韋思謙所說不錯,在成為皇帝之后,便不該再因循守舊,對她以天后相稱。 劉祎之剛想繼續開口,便聽到后頭的同僚里隱隱約約傳出了個聲音。 “先帝并未過世的時候,天后便已被稱為陛下,執掌朝堂要務,如今這個陛下之稱也不過是從天后轉向皇帝,于我等有何區別?我看諸位也不必擺出這等惶惶不安的表現?!?/br> 這人話音剛落,便聽到身邊的一聲嗤笑:“你這話也敢說,未免太過年輕氣盛了些?!?/br> 劉祎之回頭,就見當先說話的那人確實年紀尚輕,不過二十來歲的年紀。以他這等文史官員的好記性自然不會記錯,此人乃是去歲制舉恩科之中遴選入仕的,名為魏元忠。 聽聞此人早年間在太學之中就讀,便頗為特立獨行,不屑于結黨走動,而是潛心于對《九州設險圖》批注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