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書迷正在閱讀:[葉羅麗同人] 金手指是花之法典、[綜漫] 飼養人外女友后,帶球跑了、[綜漫] 我的特級咒靈丈夫、[齊木楠雄的災難同人] 齊木心美的災難、[綜漫] 身為真酒的我酒廠過敏、[名柯同人] 真死神穿越柯學世界、[原神/星鐵同人] 令使很好,所以歸巡獵了、[綜漫] 穿咒高,但是變貓、[咒回同人] 說好的是同人世界呢、[綜漫] 在梟谷精神穩定的那些年
宋之問的臉上頓時浮現出了一抹錯愕與失望之色。 可他們隨即聽到的天后解答,又讓他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文章之事,在乎妙手偶得,在這當庭創作之中,寫出來的無外乎就是對她和天皇歌功頌德而已,但若要寫含元殿頌,難道還比得過已有名篇傳世的王勃嗎? 她也不覺得在今日該當有歌頌之聲。 今年開春的落雨讓諸多農人看到了播種豐收的希望,但先前數年的種種災變,到了一度讓人賣子求生、流亡逐食的地步。 此次制舉之中索求吏治清平,農桑有道的方略,也正是因此而起。 半月前,自江南婺州還傳來了個消息,連日的降雨在當地非但不是吉兆,反而是一種莫大的考驗。暴漲的山水遇上了下游的圍湖造田之事,以至于沖毀了不少民居。 在江南諸地,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出卷之時只是預設,現在卻是事實了?!碧旌蟊菹聦⑾路街T人的神情一覽無余,“此次答卷之中,有幾人的答案堪稱精妙,我想聽聽,諸位的想法?!?/br> 這一刻,宗燕客可以確定,天后陛下在說到最后一句的時候,確確實實地將目光轉向了她。 因為并沒有任何一點幕簾遮蔽之物,她還覺得能從陛下的眼中看到一份尤為卓著的期許,仿佛是在問她,她敢不敢在已過珠英學士考評之后,再往前走出一步! 一種前所未有的動力,在從天后口中說出“宗燕客”三個字的時候,達到了頂峰。 “我想聽聽,你那與水爭地、蓄水無術的分析?!?/br> ------ 被問到的又何止是宗燕客,還有寫下了藏富于民的祚榮,寫下了“開絳巖湖、彭蠡湖”的殷頤然。 除卻江南水患之外,還有另外一樁實務也被端上了臺面,被天后親自相詢的,便是寫下設立碎葉城計劃的劉旋,和提及府兵改革的郭元振。 今日的制舉殿試更是和早幾年間的情況大不相同,當政者不僅僅是主持了考察選舉,還在這樣的殿上對答中更為深入地了解作答之人的想法,并且……直接給這些人授予了官職。 就比如說,宗燕客這三人就被授予了江南道諸州河渠令一職,分往水患最為嚴重的三地。 而像是劉旋和郭元振…… 當郭元振走出含元殿的時候,就發覺同期進士看向他的目光里,真是說不出的復雜。 那里面既有對他年少參選便位居前列,還得到了天后親自相詢的羨慕,也有對他的憐憫同情。 今年的制舉實在是太特殊了。 往年的話,科舉進士之中位居頭榜的,大多會留在朝中,或是在秘書省擔任校書郎,或是在弘文館中任職,又或者是前往東宮的司經局工作,作為官員生涯的起步。 相比于張柬之這樣直接被派遣到地方上做小官的人來說,能成為校書郎的人前途不知要平順多少,也差不多只會占據了所有參試士人的一成。 這些人在朝中有更多的機會見到陛下和太子,顯然更有高升的希望,往往沒有最后低于四品官的。 像是郭元振這樣被點入三甲行列的人,原本也應該走這樣的仕途之路。 但今日殿試的天后旨意,卻是讓他從碎葉城兵曹做起,與此儼然大相徑庭。 而在他的頭上,還有一個擔任碎葉都尉的劉旋作為上司。 就連宋之問都有幾分欲言又止,像是想要對他予以安慰,不過最終也只是開口說道:“碎葉城離長安一去萬里,此去一別,也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再見,好在那頭并非邊陲重鎮,應當不會有要命的風險?!?/br> 郭元振卻忽然笑道:“宋兄不必如此顧慮,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呢?” 若是在那位天皇陛下的手底下辦事,或許真是先自弘文館出身更好,就比如說許敬宗、李敬玄等人,都做過弘文館學士。 經由一番科舉考核,從在弘文館中就讀,變成在其中做校書郎,而后逐漸朝著朝堂的中心一步步去走,簡直是最為安全而穩健的升遷之路。 像是宋之問這樣文筆出彩之人,也適合走這樣的一條路,參考王勃一般去給自己爭取一個御用筆桿子的位置。 但郭元振他知道,自己絕不適合走這樣的升遷之路。 他根本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 所以他也看得到,這位天后陛下已經一次次地用自己有別于前例的舉動,在向外界證明,她在用人和辦事上更看重的還是實際,以及維護她這個天后的地位。 在銓選中脫穎而出的狄仁杰、婁師德等人也是很快被授予實際的職務。 那么去邊境歷練,就無疑是天后陛下為自己選拔合適人手的一條門路,根本不能以早年間的情況來判斷。 更何況,如果一個人在上呈天聽的答卷之中,說到了邊境屯田和修改府兵制規則這樣的話,當政之人非但沒覺得他是在瞎扯胡言,反而給了他以證明自己所說是否正確的機會,那他只會覺得,這是伯樂正在給千里馬一展身手的表現平臺! 郭元振朝著宋之問拱了拱手,對于即將前往碎葉建城經營的滿足溢于言表,“宋兄若真覺得我往碎葉一別數年很是可惜的話,不如在后日的曲江宴上,為我寫一首送行之詩吧?!?/br> 王勃以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傳揚天下,宋之問若要自校書郎的位置上步步高升,總也得留下幾句名篇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