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書迷正在閱讀:[葉羅麗同人] 金手指是花之法典、[綜漫] 飼養人外女友后,帶球跑了、[綜漫] 我的特級咒靈丈夫、[齊木楠雄的災難同人] 齊木心美的災難、[綜漫] 身為真酒的我酒廠過敏、[名柯同人] 真死神穿越柯學世界、[原神/星鐵同人] 令使很好,所以歸巡獵了、[綜漫] 穿咒高,但是變貓、[咒回同人] 說好的是同人世界呢、[綜漫] 在梟谷精神穩定的那些年
若非不乏宮人在前,李治真想再多對李弘罵上幾句,以泄自己多年間栽培無果的心頭之恨。 近侍已繼續說了下去。 說的是前朝的臣子在獲知陛下能夠順利下達詔令后也都已各自歸家,蓬萊宮宮禁隨之解除。但朝堂之上太子將天皇氣到暈厥又隨之被廢,到底會在長安城中和官場上造成多大的波瀾,他們也不敢確定。 至于許王也已經遵照著陛下的詔令被鎖拿下獄,至于何時將其處死謝罪,還需留待陛下決斷。 “天后的意思是怕您后悔做出這個決定,所以……” “我沒什么好后悔的,這不是李素節自己選擇的死路嗎?”李治尚且虛弱的聲音不掩冷意,“看看安定的表現,這才是聰明人該有的樣子?!?/br> 只是想到安定對著太子說的話,李治又不由有些奇怪,她說的太子朝著她這邊動手,又算是個什么情況。 不過這問題……恐怕得再晚些去問。 若是太子做的蠢事并不只有駁斥科舉糊名這一件,那他得再做好一點心理準備,以免被氣出個好歹來。 反正太子已經被廢為了襄王,早知道晚知道沒什么區別。 見李治擺了擺手,示意他繼續說下去,內侍接著說道:“此外便是——天后向朝臣通傳,明日先由宰相前來紫宸殿拜見陛下,以防您病倒后朝野恐慌?!?/br> “該當如此?!?/br> 就算身在病中,也得見一見朝堂要員。 可一想到宰相之中就有攛掇太子行事的混賬,李治又覺得明日可能有的頭疼。 這么說的話,不如先將有些人頭上那個“同中書門下三品”參知政事的權柄給摘了。 反正理由也已經有現成的擺在面前——言論可以自由,但教導太子不力,顯然是個不小的罪名。 他剛想到這里,頓覺心情舒暢了不少,也隨即聽到了一道熟悉的腳步聲由遠及近而來,不覺神情一亮:“你先下去吧,我有事要跟天后單獨商量?!?/br> 那內侍相當乖覺地沒再多說一句話,徑直退了下去。 在這紫宸殿中很快又只剩下了帝后二人。 耳聞武媚娘重新在床邊坐下,李治方才還有些緊繃的神情里,終于多了點放松:“你都接連cao勞兩日了,該當早點歇息的,何必因為宮人告知便匆匆趕來?!?/br> 武媚娘回道:“陛下放心吧,白日里有安定和左相右相協助打理事務,我已抽空小憩過了。雖不如前幾年體魄康健,精神抖擻,但近日波折甚多,總得有人站在前臺將局面穩定下來。陛下若真覺得我辛勞,不如盡快養好身體才是正道?!?/br> 這句寬慰讓李治又覺心中一陣和暖,又難免還有一陣感慨,“你看我今日情況,哪里像是能在三五日中好轉的?!?/br> 孫思邈向來是有什么說什么的,也并未避諱地告知了李治。 此次他這個怒火攻心的情況,對于他的身體實在大有不利。若是接下來都能放寬胸懷仔細調養,可能還有恢復到發病之前情況的機會,但若不能的話,對他的壽命必然有所影響。 可靜心休養這種事情,放在尋常百姓家尚且不易,更何況是天子! 他只怕沒這個機會。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在遲疑了一陣后,還是開了口:“媚娘,國不可一日無君,不僅僅是不能沒有圣人臨朝,也不能沒有儲君?!?/br> 武媚娘目光一凜:“陛下的意思是?” 李治的臉上閃過了短暫的掙扎,最終還是變成了出口之際的語氣堅決:“太子新廢,重立太子雖有可能讓弘兒難堪,卻也是勢在必行之舉?!?/br> 他摸索著握住了天后的手,仿佛也是他這個近乎目盲之人握住了能夠支撐住他身形的拐杖?!拔蚁肓①t兒為太子,以穩固朝局?!?/br> 這個重立太子的決定雖然倉促,但也勢必經過了李治的深思熟慮。 他繼續說了下去:“無論是出于長幼有序的考慮,還是聰慧頭腦,賢兒都應當是首選。他雖多年來不跟兄長相爭,但文采樂理騎射無一不精,他來向我問安之時,我曾將朝堂政務問詢于他,雖稱不上對答如流,也算自有一番自己的見解,假以時日必成大器?!?/br> 李治篤定地說道:“三年,最多三年,他必定能變成一個合格的儲君?!?/br> 他的身體是差,但還不到當場就要殞命的地步。 就算他真的出了事,有天后代行政務的慣例,也能讓朝堂局勢平穩過渡。 之前浪費在李弘身上的時間,都能重新在李賢身上找補回來。 總歸,先給他以名正言順的太子名號,再為他重新組建東宮幕僚,在他那等聰慧稟賦之下,必定能夠有所成就。 而這個繼承人的位置重新落定,也勢必能讓疑心天子會一朝病故的臣子放下心來,免除不少爭議禍端。 媚娘也應當很滿意這個答案的。 弘兒被送去襄陽靜養,并未因悖逆父親而被處決,賢兒接替登臨太子之位,依然是天后所出??傊菑奈从羞^考慮其他妃嬪所生的子嗣。 可奇怪的是,在他說完那番話后,他并未聽到武媚娘即刻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而是感覺到有一道目光落在了他的臉上。 那雙經由多年磨礪愈發威嚴而從容的眼睛,是李治完全不必親眼見到都能勾勒出來的樣子。但在此刻,她不在審視朝堂風云,而在以一種與平日有別的方式端詳著他這位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