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六)
本科畢業后,陳越帶著對運籌學的滿腔熱情飛往波士頓,正式開始在mit攻讀他的運籌學博士學位。查爾斯河取代了未名湖,成為他生活中新的背景,這里的空氣濕潤,河面倒映著城市燈光,讓他在忙碌生活中偶爾駐足的瞬間多了一點向外擴展的空間。 博士生涯的初期,陳越充滿了雄心壯志。他的本科階段已經奠定了堅實的數學與優化基礎,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研究興趣——相比于隨機系統,他更喜歡、也更擅長優化理論。 前兩年時間里,陳越用一種近乎“卷”的方式,把mit開設的所有優化方向的博士生課程學了個遍,從《數學規劃導論》《非線性規劃》到《整數優化》《魯棒優化》《動態規劃與最優控制》,甚至還旁聽了《半定優化》這樣小眾的專題課。 課堂上的豐富知識讓他既充滿熱情,也感到壓力。他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扎實的理論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于是分配時間給多個理論課題嘗試,他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回饋——這些課題因為種種原因,無一例外地無疾而終。 研究的失敗讓陳越的學術熱情逐漸消磨。 研究陷入瓶頸長期不得解答后,陳越經常會走到mcgovern腦科學研究所,旁聽他們的會議。這座位于他辦公室所在的stateter對面的研究所,以其在腦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而聞名。陳越本科時的心理咨詢經歷讓他對心理學與腦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他對決策優化的研究也讓他對“人類大腦如何權衡復雜選擇”充滿好奇。 一次會議茶歇時,陳越站在角落端著咖啡,旁聽討論的同時默默翻看手中的筆記。這時,一個笑容明朗的男生主動走了過來:“你也是心理學的嗎?感覺沒見過你?!?/br> 陳越一抬頭,看到一個穿著休閑的亞洲面孔,他點了點頭,稍稍猶豫了一下:“我是運籌學的,偶爾來聽聽會議?!?/br> “運籌學?也叫工業工程吧!”男生伸出手,自我介紹道:“我叫葉然,心理學博士,快畢業了。我們實驗室其實也很需要像你們這種數學大牛幫忙建模?!?/br> 陳越握了握他的手,低聲說:“我只是對這里的研究感興趣,來聽聽?!?/br> 葉然笑了笑,眼里帶著點調侃:“那就沒事多過來,多段跨學科合作總是好事?!?/br> 葉然的外向和幽默與陳越的安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科研項目涉及心理學和工業界的跨領域合作,性格熱情大方的他常?;钴S在各類項目和社交場合中,而這與陳越的專注和內向形成了一種微妙的互補。 兩人熟悉后,葉然開始頻繁地將陳越拉入各種學術討論。有一次,葉然帶陳越參加了一場關于決策行為與選擇偏好的跨學科項目會議。在會上,葉然向陳越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運籌學的優化理論很厲害,但這些理論在復雜人類行為的建模中,怎么落地?” “理論與現實之間,確實有很大的鴻溝?!标愒匠姓J。 “其實,不妨試試我們的校訓——‘memanus’,tomindandhand。理論與實際結合,才能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方向?!比~然拍了拍陳越的肩膀,眼里帶著鼓勵的光芒,“不一定要在理論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試著結合工業界的需求,可能會找到新的突破?!?/br> 葉然的話讓陳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運籌學,這個他癡迷的領域,表面上是數學建模與優化求解的游戲,但實際上,它始終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理論和應用,就像運籌學的靈魂與rou體,缺一不可。 陳越意識到,過分執著于理論的完美解法,往往會忽視其應用的價值。理論上的最優解,也許可以作為學術上的燈塔,但如果無法在實際中運用,那它的意義便會大打折扣。而運籌學的真正魅力,或許在于它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現實中找到一條可實現的“足夠好”的路徑。 在葉然的鼓勵下,陳越開始轉變研究思路,嘗試將自己的理論能力與實際問題結合。他開始與不同的企業展開合作,了解工業界在供應鏈、物流、決策優化等方面的實際需求。他發現,這些現實問題雖然復雜,但卻充滿了挑戰性和吸引力。 “memanus?!边@句話成了陳越的信條。他決定將自己的研究帶出書本和代碼,直面現實中的不完美。 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陳越偶然結識了一家全球知名的供應鏈軟件提供商。這家公司正在開發一套新的路徑優化系統,用于幫助物流公司提升運送效率、降低成本。陳越對這一需求產生了濃厚興趣,主動參與到合作項目中。 在與公司團隊的多次討論中,陳越意識到,物流路徑優化的核心難題在于平衡計劃的確定性和執行的靈活性。如果路徑規劃過于剛性,一旦實際需求發生變化(比如訂單數量激增或突發的交通狀況),司機可能無法快速調整。而如果路徑規劃過于靈活,司機又可能因為缺乏明確指引而效率低下。 在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后,陳越提出了一種“柔性算法”的思路。他設計了一種巧妙的算法,將司機的預先路線設置為“部分交叉重合”(overlap)。具體來說,這些交叉路線為司機提供了一定的“緩沖區”,使他們能夠在總路線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實際需求在交叉區域內靈活調整。 陳越與團隊不斷完善這一算法,并用真實數據進行了模擬測試。測試結果表明,這種柔性算法在面對需求波動時表現出了顯著的優勢——物流效率提升了15%,運輸成本則降低了約10%。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為路徑規劃的優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經過兩一年努力,這項研究不僅得到了工業界的高度認可,還成功發表在頂級運籌學期刊《masce》上。 論文被正式接收的那天晚上,陳越又一次來到查爾斯河邊。夜晚的河水在城市燈光的映襯下微微波動,帶著一種寧靜的力量。身后的校區燈火通明,河對岸的波士頓市區映照在水面上,勾勒出城市與自然流動的邊界。 陳越低頭看著查爾斯河,那些交叉重合的水波讓他聯想到司機路徑上的“overlap”,柔性算法的關鍵設計正是從這種交叉中找到平衡?;蛟S,他的學術與人生也如這河水般,總在不同的軌跡中尋找交匯的可能性。 他閉上眼,腦海中閃過那些曾經的挫折——高中時的困頓、博士初期的迷茫、研究瓶頸中的失落——們似乎都在這一刻遠去,就像河水一樣流向他看不見的遠方。 “這只是開始?!标愒綄ψ约旱吐曊f。 春風拂過,水波輕漾,他知道,他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而他正在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