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六:志向
第二學期的期末考,不出意外的我還是第二名、總感覺不管怎么努力,都比不過張興。 不管平時測驗還是考試,語文都是會低他那么幾分。 或許是因為對數學比較感興趣,對此投入的精力較多,那么相對的,語文就不那么上心了。 當我拿著第二名的獎狀回到家后,mama并沒有像上學期那樣高興,反而有些許的不快。 “怎么還是第二名,第一名還是張興嗎?”雖然mama這聲音較為平靜,但我想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表象罷了。 “是的mama,他語文比我高三分!”我有些沮喪的回答到。 在這之前,我本以為會像上學期那樣得到mama的夸獎,可沒想到竟然會是如此一個情況,頓時只覺有些委屈。 “讓你平時多復習一下語文,只知道整天抱著數學書看?數學考滿分了嗎?”mama的語氣開始傳來些許的責怪,竟一時間將我的委屈沖走,緊隨其后的是怔怔的愧疚感涌入心頭,于是不由得低下了頭,雙手不知所措的耷拉在兩側。 “我跟你爸一天天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看看你考這個成績!” “比成績比不過張興,比家境你比不過李嘉豪,你不努力,拿什么跟別人比?” 見我低下頭,mama開始伸出手指著我訓斥了起來。 “以后學習要認真,不能光用心學一門,語文也要好好學?!辈恢螘r爸爸也來到了我的身邊,語氣溫和的說道。 “我知道了!”mama說得對,不好好學習以后就比不過別人。 晚飯餐桌上,mama又恢復到了平常的樣子,語氣平和的對我說道:“浩浩啊,你也不要怪mama,mama這都是為了你好,你看看我和你爸,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mama是想讓你不要走我們的老路,我們這都是為了你好啊...” 看著mama長嘆一口氣后這一臉無奈的表情,心里的委屈和愧疚感竟瞬間煙消云散。 爸爸mama賺錢養育我和meimei都是很辛苦的,也就是說家里是比較貧窮的,相對的,我也必須得好好學習。 ... 暑假的假期過得是很快的,不知不覺間轉眼便到了開學的日子。 “這節課就講到這里,那么我們先下課?!睌祵W老師邊說邊擦了擦額頭上的漢,然后無力的坐在講臺上拿著書扇了起來。 而我則趕忙起身,向著教室外面走去。 這天正是艷陽高照之時,教室里很是悶熱,于是便想趁下課這十分鐘到楓樹底下乘會兒涼。 自從那次以來,我每天最開心愜意的休息時間從放學和周末變成下課僅有的十分鐘。 只有這會兒我會偶爾的偷個懶,放松一下緊繃的心情,但更多時間也只是看書學習。 走出教室,穿過走廊后便能到達cao場,然后就能看見那顆楓樹了。 “他是哪家的,怎么沒見過!”忽然間一只手指向了我,緊接著這讓人不快的聲音穿了過來。 抬頭看去,視線與他對撞,是一個高我大半個頭大我幾歲的人,他的身旁還站著疑似他的兩個同學的人,正一臉不懷好意的看著我。 “大兵家的!”其中一個平靜的回答道。 “哪個大兵?” “就村尾賣掃帚那家唄!” “哈哈哈!” “賣掃帚!”三人同時笑了起來,語氣滿是戲謔。 一時間讓我有些憤怒,可看著對方這三個人高馬大的樣子,又不敢發泄出來。 便只能側著身,從走廊的邊緣貼著墻過去。 在我的腦海里并沒有告老師這個選項,在這個年紀的孩子眼中,這是一種可恥且很沒面子的行為。告老師便也意味著讓大家都知道你被欺負了。 于是我選擇了忍氣吞聲,或許這是最理想的做法。 可正要走開之時,一只手拍在了我的頭上。雖然并沒有使多大力,但卻讓我更加的委屈與不爽。這無疑是一種很不尊重人的行為。 可奈何自己“技不如人”,還是只能忍著。于是,接下來的日子里,只要遇見他們,難免免不了一頓捉弄。 要么就是輕輕拍我兩下,要么就是大庭廣眾下說出爸爸的名字。我并不想告訴爸爸mama,若是讓本就勞苦的爸爸mama知道了這件事,也只會徒增本就窮苦的家庭的負擔,況且這所謂的欺負也只是到了忍忍就過去的程度。 于是我也盡可能的避開他們,這校園生活也還算能過得下去。 同時我也意識到了,貌似做手工掃帚并不是一個高尚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們家是低人一等的。 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如此想過,年幼的我未曾接觸過這個社會,每天的活動場所無非就是學校和家。 在學校,我甚至一個朋友也沒有,自然也沒有能夠進行對比的人。 在家,據爸媽說家里的房子是在我剛出生時建的,170平的現代化房子,除了地理位置不好、位于村尾以外,并沒有什么缺點。 于是,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家應該算是普通人家,爸爸mama說的辛苦僅僅只是因為沒有文化而已,在農村這個環境里,大家都沒有文化,所以大家都辛苦。 ... 二年級上的期末考還算不錯,跟張興一樣并列第一名,雖然mama并沒有怎么夸獎我,但也并沒有生氣。 但還是宛如重復上演的電視劇一樣,晚飯餐桌上還是少不了mama的苦心勸誡。 “在學校要乖乖聽老師的話,不要惹禍!” “浩浩,你以后要好好學習,以后考上了大學才能出人頭地,才能賺到大錢!” “不要像我和你爸,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現在一天天起早貪黑的!” “我和你爸一天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和盈兒,你要好好學習,才對得起我們!” “你看看別人張興,成績多好啊,你要好好學習,超過他!” “你在看看李嘉豪,他爺爺可是村長,他爸是搞工程的,你不好好學習,以后拿什么和人家比!” ... mama不僅是一個很喜歡念叨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及其節儉的人。 某天晚飯餐桌上我手里夾著的一小團米飯掉到了地上,我下意識的覺得應該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里,避免著踩到后將地面弄得更臟。 于是彎下了腰,可mama的筷子卻以一種視死如歸的架勢將其搶先一步夾了起來。 視死如歸并不是為了夸大言辭而選用的成語,甚至我覺得這個詞并不能徹底的概括出mama的氣勢。 多年后想來也能知道答案,氣勢越大,便更能在我和meimei面前展現出勤儉節約的重要性,mama應該是帶著這樣一種小聰明的性質在里面的。 “都臟了,扔了吧!”我對著mama說道。 “你是不當家不知道材米油鹽的貴,盯著大太陽去插秧,熟了后又要打谷子,你以為這米飯來得容易?”話剛說完,mama在將其吹了幾口氣后放進了自己的嘴里,然后宛若什么都沒發生般的繼續吃起了飯。 ... 家里窮、被別人瞧不起,不要惹禍,爸爸mama的辛苦都是為了養育我和meimei,要好好學習才對得起他們、才能出人頭地,我不如張興這類成績好的人,也不如李嘉豪這類家境好的人。 漸漸的,年幼的我在整理了這每天都能聽到的話語后、得出了如此一般的結論。 于是,一種名為中式教育的臟東西附在了mama身上,用刻刀將這些結論刻在了我的骨頭上。 關于這些言論里,我想最為深刻的便是家里窮,被別人看不起。 在我三年級上的某天下午,放完學的我背著書包來到家里放下,正要向著門外走去。 昨天晚上mama說我們家今天吃村里一家辦的酒席,今天中午便是在哪兒吃的飯,下午的晚飯自然也不例外。 “浩浩作業做完了嗎?”剛走到門口便傳來了mama那雖平但充滿威嚴的聲音。 “我吃完回來在做!” 酒席上有很多不可能出現在家里餐桌上的菜,什么烤鴨、甜飯、大蝦之類的,對于年幼的我來說自然是極具誘惑力的。 “做完再去!” “mama我回來在做,去晚了沒位置了?!被蛟S是因為mama的聲音開始有些嚴肅,我的語氣便顯得有些許的怯懦。 “去晚了就吃第二道!” “好吧!”于是我失落的低下頭,轉身回到了沙發上拿起了書包拉開拉鏈,拿出作業做了起來。 我想在跟mama犟下去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比起讓mama發火訓斥一頓后去做作業,還是直接去做較為妥當。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巧今天的作業很多,待到我做完后,已經五點半了,抬頭一看,家里只有我一個人了。 我并不知道這個時候去還有沒有飯吃,但還是起身快速的向著目的地跑去。 來到目的地,正好趕上第三道,也就是最后一道。 這個時候吃席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二道時幫忙炒菜上菜發煙酒的人,于是整桌大部分都是大人,除了一個我認識的人。 說是認識,其實也僅僅只是同班同學,知道過名字,僅此而已,我們甚至連話都沒有說過一句。 但這個名字同時也是我經常聽到的名字,他便是--李嘉豪。 “這是哪家的去了!”其中的一個帶著圍裙的三十歲左右的男子指著李嘉豪說道。 “你連這都不認識啊,李江家的??!” “哦哦,都長這么大了啊,你叫什么名字!“ “叔叔我叫嘉豪?!崩罴魏酪荒橀_朗的回答著,我想換作我是絕對沒有這份開朗的。 “你爸吃飯了沒?” “他早吃了,吃的第一道就走了!” “你爸現在還在干工程嗎?” ... 于是大人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和李嘉豪聊起了天,氣氛顯得很是溫馨融洽。 這倒也正常,在這個科技并不發達的年代,聊天便是此種情況下唯一的消遣方式。 可不知為何,話題突然扯到了我的身上。 “那邊那小個是誰家的?!逼渲幸粋€大人指著我平靜的說道。 “大兵家的?!?/br> “大兵是哪個去了?有點想不起來了!”男子尷尬的笑了笑,有些愧疚又有些玩笑的說道。 “就村尾賣掃帚那家唄!” “賣掃帚那家??!”男子臉上的尷尬和愧疚感瞬間一掃而空,然后扭頭看向我,一臉戲謔的問道:“你家爸爸mama現在還賣掃帚嗎?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于是,仿若發生了什么少見且特殊的事情,大家頓時哄堂大笑了起來。 我自然能看出這氣氛有些許的不對,也能大致理解他們的言外之意。于是尷尬的低下了頭,不在言語。 “你家一把掃帚賣多少錢???” “你爸爸今天去沒去賣掃帚???” “大兵家娃娃真膽小?!?nbsp; ... 諸如此類的話語宛若自帶追蹤的導彈一樣,追著我殺。 越是貧窮的人,越是被人看不起,越是被人看不起,就越是喜歡劃分等級來貶低別人,從而變相的抬高自己。 一時間我只感覺很沒面子,恨不得立刻消失在此地然后瞬間出現在家里,同時一股由內而外的委屈感包裹著我的全身,一時間竟差點哭出來。 可卻不知為何忽然間腦海中浮現出了曾經去省城看望meimei時見到的那些金碧輝煌的高樓,他們與眼前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一邊垃圾堆、一邊金字塔。 竟然不甘心作為一只爬蟲于垃圾堆茍活,那么答案顯而易見了。 于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于少年的內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