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邱榭曾經主動向鳳曲提起的沈尚書也非偶然。因為鳳曲在宣州的表現太像和饑荒有過牽連,他才會出言試探,以為鳳曲說不定是當年貪墨案下某個官員的后代。 不過在試探之后,他就打消了這個疑慮,因為鳳曲對沈呈秋毫無印象的表現側證了他的清白,也讓邱榭大松一口氣。 至于這個沈呈秋,實則也不是什么洪水猛獸。 就像云鏡生和偃師玨曾向鳳曲展示的那一折戲他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科考入仕的清官,背無蔭庇,皆靠自己寒窗苦讀、發奮圖強。 只不過,在他任職期間,曾經執掌幽州。 坐落在幽州的明燭宮適逢門派傾軋,連自家宮主都被屢屢暗殺,只能閉門關山,嘗試送走宮中晚輩,希望保留一點火苗。當時即將被送走的孩子里,就包括了首徒邱榭和宮主之女楚揚靈。 這對師兄妹在逃難途中一度受盡磋磨,幸被沈呈秋赴任的轎子所遇。幽州地窮人蠻,江湖氣重,歷任府衙都不敢干涉這些綠林草莽,唯獨沈呈秋新官上任,得知此事當即一手攬下。 他只是一介文弱書生,卻硬是花費四年,在那片驚濤駭浪的江湖中保住了明燭宮這一點文火。 沈大人之于我們有大恩。邱榭面帶戚戚,他是大虞最好的官員,因為在幽州治患有功,也得到了襄王賞識,回朝之后一路高升,位列六部尚書。當時,他才不過而立。 鳳曲聽得扼腕,對沈呈秋了解越深,就越覺得天妒英才。這樣心懷蒼生的人竟然薄命至此,怎么想都覺得惋惜。 彼時明燭宮指天發誓,將來沈大人有任何需求,我們舉宮上下一定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邱榭話語一頓:揚靈也將這一誓言牢記心中,可是 可是沈呈秋后來的敵人是偃師家。 不是說他受到襄王賞識嗎?鳳曲問,難道連襄王也不能保護他? 邱榭搖頭:沈大人被治罪的時候,襄王已經過世多年。莫說襄王,那時連先帝都總之,時過境遷,只有沈大人還抱守初衷,因此更被視作異類。 鳳曲聽懂了邱榭的故事。 聽上去,就是沈呈秋對明燭宮有恩,但他惹上明城的時候,明燭宮還是選擇了蟄伏。楚揚靈似乎也因為這件事對明燭宮有了怨言,甚至決定離家出走,親自前來明城不知是真的為了盟主大比,還是只是想為沈呈秋平冤。 至于謝昨秋,他可能是沈大人舊日的學生之一。但這個名字多半是他現在捏造的,因為此前我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 秦鹿這才開口:他叫平安。 鳳曲怔怔地看過去:你們認識得這么早? 秦世子知道也是正常的。邱榭道,秦世子應該也算是沈大人的學生之一吧? 鳳曲身體一僵,下意識想問為什么連秦鹿都沒能保住沈呈秋。下一瞬,他便意識到眼前的青年也不過剛剛束冠的年紀,沈呈秋死于饑荒末尾,那時的秦鹿至多不過十四五歲。 這個認知更讓他心緒一沉。 秦鹿總顯得運籌帷幄、老謀深算,這份從容不遜于鳳曲見過的任何一位長輩。因此他總會忽視,秦鹿真實的歲數和閱歷并不比他多出多少,只是秦鹿見過太多諸如宣州捉妖、明城饑荒、幽州門派之爭和沈呈秋這樣的人的下場,才顯得他整個人都格外滄桑穩重。 甚至有些可憐。 秦鹿不知道他一個眼神就藏了這么多的感慨,兀自接過邱榭的話頭:亦師亦友。 邱榭驀一合掌:難怪明城饑荒的時候,瑤城開放城門接收了大量災民,比宣州還要慷慨。原來那時候世子就 秦鹿制止了他把話題轉向更遠: 謝昨秋本名平安,是朝都大戶人家的奴仆。當然,連平安也是沈呈秋給他取的名字,更早之前的,估計是沒有名字,或者太難入耳的賤名。 平安人很好學,但沒有讀書的條件。沈呈秋就把他從原主人手上買下,送進了流風書院,他自己也偶爾去流風書院教書,所以有了一幫江湖學生。除此之外也沒什么特別的,沈呈秋出事的時候沒人幫得上忙,平安可能是耿耿于懷,想要為沈呈秋報仇雪恨吧。 似乎想起了鳳曲那天和謝昨秋有過短暫的對話,秦鹿補充:沈呈秋死后,平安就一個人失蹤了。這些年混跡什么地方,學了些什么東西,我們都不清楚。倘若他曾說出什么刺耳的話,你也別在意。 鳳曲聽出他是在幫謝昨秋解釋,心里又微微地刺撓起來,半是玩笑半是不滿地問:就這么怕我報復他? 秦鹿笑笑:你?報復?這比沈呈秋真的貪污了還要可笑,秦鹿道,我只是怕他壞了你的心情,還得連累到我。商吹玉的眼刀可不好受。 鳳曲心里熨帖了點,又想起一直就在房間里旁聽的兩個看守。 他緊張了一下,指指看守:被他們聽到沒關系嗎? 秦鹿說:沒關系,因為沈呈秋也是偃師玨的老師。偃師玨從不怕讓人知道沈呈秋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