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節
但他有意無意的這么做,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 首先他認為歐洲建立更多的共和國之后,這些國家大多都會不遵守大唐的命令,那在歐洲就會出現一個情況,那就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作為仲裁者出現。 在前期的時候羅馬可能會有一些話語權,但很快各國就會使羅馬離開,而且羅馬不得不離開,因為羅馬本質上沒有那么強大的實力,這和大唐是完全不一樣的,當初的大唐擁有毀滅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 既然如此,那分裂就是注定的,羅馬是新學黨人在商人的資助下建立的,但之后如果各國都是商人資助建立的,會發生事情,自然就是相互斗爭,而這種斗爭,會讓他們的社會殘酷暴露無疑。 一個新的社會理論總是在總結過去,反思過去中誕生的。 春秋戰國的混亂反思出了諸子百家,最終建立和漢制,漢末的混亂產生了唐制。 新學黨人見到了帝制下的殘酷和不足之后,再次進行了反思,于是出現了新學,那新學的問題出現之后,會出現什么新的學問呢? 洛長青在用自己的方式,讓新學快速的成熟,而后將其中的毒瘤暴露出來,他可能見不到新學的末日,但新學的末日,一定會到來,他堅信這一點。 在洛長青看來,新學所建立的共和國不是帝制未來的唯一選項,只能說是其中一個選項,開明君主專制是帝制的另一個解法,和新學的新興國家,不存在前后關系,而是兩個岔道。 如果說商業的流通速度,在商業的輸出方面,以及民間商貿活力方面,可能羅馬更優秀一點,但那是建立在極差的工廠條件,雇工極大的身體損耗,明白的說,就是建立在雇工的血淚之上。 大唐雖然在這方面有些比不上,但大唐雇工的生活條件起碼比羅馬強,至少大部分工作沒有生命危險,所得到的傭金也足以勉強維持正常的生活。 大唐的雇工還屬于正常的人,而羅馬那些是真的牛馬。 這就是洛長青說新學黨人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原因,口中是人人平等,但做起來卻不是這樣。 而且。 這甚至不是因為所謂個人品德造成的,而是那種政治經濟模式所注定的,為了戰勝其他人,只能進行那種無底線的競爭。 以洛長青的智慧看來,唯一能夠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就是全世界統一,所有商人置于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之下,然后就如同先前洛氏做的那樣,出臺保障雇傭做工的法律,對商人的種種行為進行限制。 正是看到了這些,洛長青才這么執著于大唐的大一統,未來的世界無論如何,無論他所為之奮斗的大唐還在不在,總該是一個大一統的世界。 …… “新學體制改革總是從帝制最薄弱的角落開始掀起風暴,并且在矛盾最深的地方爆發?!?/br> 新學這種理論是出現在大唐內部的,但是卻最先在羅馬開花,原因相當簡單,因為大唐的帝制太穩固了,而且矛盾也沒有激烈到要推翻帝制的程度。 相對于那些藩屬國的君主以及貴族們驕奢yin逸,花天酒地,殘暴不仁來說,大唐的皇室有一絲人文氣息,仁這種思想貫穿在諸夏的血脈中,成為一個仁君,是大多數臣子對君主的期盼,也是君主自己的目標。 再加上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大唐的百姓還不至于活不下去被逼著造反,這么龐大的帝國,一旦內生的動力不足,自然就不會出現什么改朝換代的事情,也不會爆發那么廣泛性的全國大起義,進而摧毀帝制的存在。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這個永恒不變的讖言,還在發揮著作用。有時候在早期的時候太過于無敵,沒有對手,反而會生出傲慢之心。 居安思危說說容易。 但。 我比你強,我為什么要改,不應該是你改嗎? 這才是人的正確選擇。 有時候激烈的矛盾,快速走到一個社會所能夠承受的極限,也不是一件單純的壞事。 藩屬國的很多君主壞的很,于是他們選擇了推翻王制,建立共和國。 大唐沒有那么深的矛盾,于是帝制還算是穩固,結果反而在共和制開始洶涌的時候,落在了后面,若是沒有洛長青的開明君主專制改革,大唐可能會暫時落后一段時間。 洛長青在大唐內部改革,同時開始擴軍,他當時在王府中不是隨便說說,他是真的準備給羅馬那些國家一些顏色看看。 如果能直接化為行省的話,那當然是最后,即便是不能化為行省,如果能削弱那些國家的力量,以后如果出現了新的力量,也能更快的推翻舊制。 洛長青所想的,一是大唐的未來,二是整座天下的未來。 在歐洲中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學革新,實際上有不少國家是沒有這種內部條件的,國家內部的矛盾還沒到爆發革新的時候。 但這便是小國和大國的區別。 有時候一個國家是沒有決定自己道路選擇的權力的,內部矛盾或許不夠,但外部矛盾足夠了。 羅馬首先影響到的就是他周圍的那些國家,甚至直接出兵推翻對方王國的統治,外部的巨大壓力,再加上內部的壓力,里應外合之下,大部分的國家都頂不住。 這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速度快的就像是在裂變,大勢的變化就像是氣候一樣快速,從羅馬一個國家到其他國家跟上,速度快的令人難以想象。 只有波斯和秦國還能暫時抵御住這股風氣,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在新學革新運動風起云涌的時候,很快王室就要面臨龐大的內部壓力。 畢竟支持新學革新的不僅僅有新興階層,還有許多貴族,并不是所有的貴族,都想要維系王權存在的,畢竟在新學革新的力量和理論中,現在也有不同的派系。 按照道理來說,革新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通常要反反復復的拉鋸,雙方之間不斷地試探底線,直到其中一方,通常是新學黨人徹底看清舊貴族的反動嘴臉,然后最后再付諸于武力,通常來說動武也會經歷幾次戰爭,再加上復辟,來來回回的折磨。 但現在情況有些不一樣,這種反抗模式,通常是因為內部的原因而出現的,是一個國家內部的變革。 但現在情況不同,因為大唐的存在,世界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聯結為一個整體,各國的商船在四大洋航行,在歐洲和亞洲航行,也會和大西洲和大洋洲的土著,以及罪犯、移民、開拓者去做一些交易。 當然,大西洲和大洋洲上太過于落后,市場需求也不大,大唐帝國分別設置了總督,建立了大西洲行省和大洋洲行省,就基本上沒管過那里的事。 至于炎洲就更不用多說,那里遍地都是雨林和草原,在廣袤的叢林中,只有野獸,連個土著都見不到,想要從炎洲攫取利益,投入的本錢就不知道有多少,而且還需要大量的移民,這大量移民需要多少資源,那是數也數不清。 現在亞歐內部都沒有利用完畢,誰有心思去那里開拓。 這就是目前世界五洲的情況,亞洲人口最多,面積也最大。 歐洲面積小一點,但人口比較多。 然后是大西洲,面積僅次于亞洲,只比亞洲面積小一點點,人口不多。 再然后是炎洲,面積比亞洲和大西洲小,主要人口都在炎洲大漠北部,大漠南部幾乎沒有人生活。 當然,因為大西洲比較特殊,有人認為應該分為北大西洲,和南大西洲,這里便按下不表。 最后則是大洋洲,面積比較小,還不如從亞歐大陸上分出去的歐洲大。 洛長青認為如今世界的邊界已經探明,只要統一世界上所有的土地,那世上就不會再有戰爭。 世界的交流到達這個水平之后,所有事情都要考慮外部因素。 說得好聽點是奪取資源,說的難聽點,就是要把那些舊貴族的勢力徹底打破,用軍隊,以及用工廠中生產出來的商品,從經濟上徹底將舊貴族的莊園經濟擊垮,乃至于用強力的政府手段,強行讓農民或主動、被動的從土地中走出來,變成徹徹底底的沒有資產的城市自由民。 當然,現實不像這些描述這樣的溫情脈脈,將農民從賴以生存的土地上趕出來,將那些本來種植糧食的土地,種植上那些經濟作物,以及工廠中所需要的原材料,他們沒有土地可以耕種,就只能仰仗于工廠的工錢。 這樣新學黨人就掌握了更多的人口,進而掌握了更多的生產資料,進而掌握了整個國家的權力。 這就是政權存在的道理。 羅馬的商人為什么強大,因為商人掌握著最多的資源。 而在大唐,為什么商人就是待宰的豬羊,永遠都上不了臺面,不是因為別的什么虛的東西,而是因為從始至終,朝廷都掌握著最多的資源,這些資源不是簡簡單單的錢,那些東西,在洛氏錢行中隨便印。 朝廷所掌握的是土地、人口、糧食、布帛、鋼鐵,這些能夠轉化為即時戰斗力的東西,掌握著這些東西,商人的所有財富就都是水中浮萍,沒有半點根基,屬于隨時都會被取締的存在。 這樣暴烈的革新,在幾乎每一個國家中進行著,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 相對于這些歐洲王國來說,新學當然是先進的,但先進不一定能戰勝落后,這恰恰是唯物的,符合現實的。 從一個比較短的時間來看,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一定崛起的道理,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一定失敗的道理。 英雄人物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極大的,天降猛男是真的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這不是英雄史觀,而是因為—— 一個國家的命運,放在歷史長河的尺度上,只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他的興盛亦或者衰落,對于整個歷史的命運,沒有什么影響。 現在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讓它多延續了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并不會改變它最后終將滅亡的結果。 而幾百年對于數十億年的地球歷史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像是恐龍時代,改變一個恐龍族群的生存或者毀滅,對于最后整個恐龍族群的滅亡,有什么影響呢? 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歷史的塵埃落在個人身上,就是難以承受的時代之痛。 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就是一個人乃至于無數人的一生。 對于身處人間的每個人來說,那短短的一生數十年就是所有。 那么一個國家的改變對于他們來說,是變好還是變差,就是一切。 在各個國家中,有的因為新學黨人優秀而成功,有的則因為保守派更優秀而失敗,但戰爭在每一個角落發生著。 一開始出現的只是羅馬干涉軍,后來很快就出現了諸國聯合干涉軍,新學黨人組建軍事同盟,保守派這邊也開始聯和,波斯王國和秦王國聯合著亞歐大陸上那些還存在的王國,要新學諸國要大戰一場。 這樣的劇情走向,即便是洛長青也沒有想到,但他樂見其成,現在歐洲的實力被消耗的越慘,那之后他收拾起那些歐洲諸國就更簡單。 不過洛長青不認為王國聯合軍能打的過諸國聯合干涉軍,所以他下令讓前線的唐軍見機行事,必要時刻要下場幫助王國聯軍。 改革是一件非常耗費時間的事情,至少五年之內,大唐是不會有太大的精力去關注遙遠國家的戰事。 歐洲諸國也正是因為知道大唐在改革,所以才抓住這個機會,也進行自己的改革,結果沒想到改革到一半,剛完成政治改革,還沒有進行完全的經濟改革以及思想改革,就陷入了戰爭。 歐洲的戰事果然沒有出乎洛長青的預料,畢竟當初就連大唐都在羅馬面前吃了一些小虧,現在那些王國軍,怎么可能是聯軍的對手,羅馬經過幾年的時間,是已經完成了全套改革的國家,雖然國家規模和波斯以及秦國差不多,但動員能力完爆這兩個國家。 工業民族國家的恐怖還不僅僅如此,那是越打動員能力就越強,可以放開了征兵。 而封建王制國家就正好相反,必須要保證自己嫡系部隊的存在,要先讓那些雜牌部隊上去消耗,還要清晰的區別到底是誰的兵。 如果維持王權的軍隊消失了,那王權也就基本上沒了。 在歷史上,有一句話叫做“功高蓋主”,那就是國家之中不允許有比國王功勞更大的人,即便是比國王更加聰明也必須要忍耐。 還有一個經常發生的事情,那就是上一任國王要為下一任國家“清除威脅”,將那些在軍事有才能,在政治上有威望的臣子,都清除掉,以便威脅王族的統治。 這種缺點只有擁有洛氏的大唐才能夠彌補,所以大唐才能成為最強帝制。 而在新學黨人所建立的國家中,就沒有這樣的顧慮,這又是一個完全碾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王國軍當然就會節節敗退,這是相當正常的。 即便是大唐軍隊加入其中,也架不住豬隊友的帶領,很多王國軍隊可以說是毫無戰意。 宣傳的武器實在是太過于強大了。 那些言論也實在是太具有煽動性,就像是人為的打開了一扇通往光明未來的大門。 甚至有一位國王在被近衛軍背叛,下獄的時候,哀嘆道:“毀滅王國的是那些書籍?!?/br> 第1000章 聯盟 永和元年,大唐天子令,開啟永和革新,砸碎土地貴族對大唐的桎梏,釋放大唐磅礴的實力。 大唐天子令所到之處,固然有群起的反對者,但支持者亦是極多,尤其是政治上的改革,在諸多邊疆行省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在這些土地貴族本就薄弱的行省中,新貴族發起了對舊貴族最后的清算。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