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節
在唐帝國本土驅逐了新興階層后,這些擁有新思想和新知識的學者,意識到在短期內,由于中央帝國本土強大的保守派存在,不可能有什么明顯的突破后,除少數人依舊在帝國本土活動之外,大部分人都將目光轉移到其他諸國。 這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們將詳細介紹,大唐這一舉動對世界的改變,并且結合世界科技史來敘述這一段復雜而波瀾壯闊的歷史?!度蛲ㄊ贰?/br> 第994章 變革 “一旦‘人生而平等’這個抽象概念進入個人和民族的頭腦,就再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比它更難以控制的了?!?/br> …… 在新階層的眼中,擊垮王朝帝國不是更先進的武器,而是這些無孔不入又充滿誘惑的思想。 蒸汽機帶來了廣泛的經濟變革,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經濟變革分成幾步走的時候,政治變革也在推進。 大唐內部輕易的撲滅了這股浪潮,那是因為洛氏的存在,所以在廣泛的帝國土地上,還未曾有類似于王朝末年那種大規模流民難以存活的大事發生,換句話說,大唐帝國內部,矛盾還沒有激烈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大唐的命運本不該如此,因為洛氏本不該存在,洛氏用世界之外的力量(圣痕)干涉了正常發展的世界。 當然,在外人看來,這就像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總是英明),重復發生,這種情況是可能出現的。 在大唐之外,即洛氏政治力量較為薄弱的地帶,規律的運行則更為明顯。 經濟和政治的并行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經濟是基礎,在經濟基礎改變的過程中,它創造了新的階層,譬如在上古時期走向奴隸制國家時期,出現了奴隸主,在周秦之間出現的地主,以及在蒸汽時代之后出現的新階層。 這些新階層絕不僅僅是有不同的利益,比如奴隸、土地、雇工,更大的不同是意識不同,他們對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用比較通俗的言語來說的話,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不同的,對于這個世界的理所當然是不同的。 奴隸制理所當然的用奴隸來生產,隨時殺死奴隸,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對,等級是天生存在的,血脈是生來高貴的。 地主不能隨便殺人,但在權威之內,為他耕種的佃農,生死也cao持在手中,等級依舊是分明的,社會上存在著明顯的三個階層,軍事貴族階層,知識分子士人階層,供養上述兩個階層的農民。 這些在新階層眼中都是不正常的,他們對血脈生出了挑戰,認為生來高貴的存在,是錯誤的。 這種認知是從商業實踐中得到的,在自由貿易中,新階層深受封建對貿易的阻礙,封建貴族身上濃厚的本地主義,讓貿易難以成行,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擺脫皇室對商業的限制,遠比農業稅高的商業稅的逐漸增加。 在這樣的實踐中,一個甚為大膽的想法就出現在新階層的腦海中,那就是推翻現在所有阻礙貿易發展的體制,建立一個適合發展的體制。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廣泛的地區,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間,關系是并不和睦的,被統治者對于統治者的生死以及是否統治是漠不關心的。 當然,這種情況在大唐有顯著的不同,大唐皇室在民間擁有更廣泛的聲望,但這依舊不足以面對新的概念,那便是民族。 在蒸汽時代之前,并沒有民族這個概念的產生,那個時候只有樸素的人種觀念,他們稱呼自己為漢人、羅馬人、夏人、胡人,這是一種夾雜著族群和文化的稱呼。 這種稱呼是相當脆弱的,對于最底層的百姓而言,這種稱呼隨時會變化,尤其是漢人。 在先秦之前列國各有稱呼,秦朝太短,漢朝的時候漢人出現,但在漢末分裂之后,這個天下就變成了燕人、魏人,漢這個字眼似乎是王朝的名字,而不是一個族群的名字。 那個時候指代族群通常使用“夏”這個字眼。 直到大唐出現,唐人喜歡用漢人來指代自己,漢在某種程度上,和夏基本上并列。 但漢的范圍依舊是比夏小的,夏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概念,它已經不僅僅凌駕于漢之上,在現在這個世界上,它還凌駕于羅馬等一切其他的概念之上,它是各族群聯系在一起的樞紐。 在這種超越一切的文化感召下,產生的各民族,不是徹底對立的,而是類似于春秋戰國時的那種國人。 …… 在一個國度中,年輕人總是最蓬勃有朝氣的群體,就像是八九點鐘的太陽,總是懷有崇高的理想,心中熱血未涼,總是推動世界的進步,對抗世界的黑暗和不公。 在帝國王朝的變革中,階層似乎決定了一切,主導著人的行為,但現實不是如此,這個世界總是會發生這樣的事—— 統治階層中的熱血青年擁有良好的學識,擁有更高的視野,意識到世道的腐朽,并不愿意同流合污,于是主動加入反抗行列中。 這些青年擁有遠多于大多數中低層民眾的資源,在突破了階層局限后,擁有更多的可能,在變革的過程中,當他們和來自基層的力量合流后,就會迸發出驚人的力量,既而形成改天換地的波濤。 即便這些波濤將會毀滅他們本來家族的生存土壤,他們也在所不惜,完全是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 這樣的人,在洛氏中,尤其的多。 在蒸汽時代到來后,世界的變化很大,但洛氏的變化更大。 一千多年中始終團結一致的洛氏,似乎擁有都服從家主命令的洛氏子,都發生了改變。 洛氏之間的關系依舊和諧,但那只是私人關系,在思想上,洛氏之間的對立相當嚴重。 洛氏的實驗室遍布各地,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家族之中,這就是其中之一的明證。 在洛氏內部有許多對大唐現狀不滿意的人。 在許多人看來,通往偉大的道路上,洛氏這個家族就是許多正面例子本身,這個正面是對封建來說。 但這本來是不對的,洛氏的先進不是因為封建這個體制,也不是因為宗法制度,更不是因為嚴格的各項落后制度,而僅僅是因為洛氏幾乎沒有私心。 洛氏能在邦周的體制下生存,也能在秦漢之后的體制下生存,即便未來所有的血脈貴族都消失,洛氏依舊能夠存活的非常好。 洛氏的強大是因為洛氏本身。 “現在家族的存在成為了某些人的借口,成為了剝削者口中維護其無恥統治的例子,家族的存在已經成為了阻礙?!?/br> 這是許多洛氏子面對當下情況后所得出的結論。 即便在洛氏中,這也是最尖銳的言論,這也是最離經叛道的言論。 洛氏有全世界最濃厚的家族情節。 有全世界最驕傲的家族信仰。 甚至以家族之心代天下之心,并在過去兩千年,取得了長足的成果。 現在說出這樣的話,誰會不心痛呢? 誰能忍住不下淚呢? 但洛氏子愛家族,卻不能忽視道理。 “天下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呢?” “因為君王就是天下的大害?!?/br> 這個相當尖銳的理論,從被提出來的那一天起,就被束之高閣,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 沒錯,這個理論早在邦周的時候,就由一位洛氏的超級天才推演出來,但在那個時代,推導出來這個理論,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即便是洛氏也深深將這個理論束之高閣,一千多年過去,即便是洛氏也不會去看,甚至不知道有這個東西在了。 在西方掀起翻閱從來先賢資料的風氣后,洛氏內部一直對內部資料的自查也有了新的成果。 因為洛氏的資料太過于多,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在有生之年讀完。 所以除了要求通讀的書之外,洛氏的資料都是任由族人去翻閱的。 于是那一卷相當離經叛道的書籍就在這種情況下被翻了出來。 君王是天下大害的言論,自然不能隨便亂說。 洛氏從來都不是那種管殺不管埋的類型,如果不能創造一個新世界,那就不要輕易的去破壞舊世界的秩序。 但隨著經濟基礎的逐漸變化,以及各種思想的發源,那些新思想一點點的發源出來,這個世界似乎真的出現了能夠代替帝制的法門,至少是能代替現在這種帝王一人獨尊的制度。 但真的要傳播這種思想嗎? 世界上的思想改制還不曾出現,洛氏內部首先開始了自我的革新。 每一個洛氏子都堅信一件事,洛氏一定是這世上最先進的,也是最強大的,變革只有從洛氏開始,才能真正的推向天下。 …… 素王圣誕兩千零四十二年。 在羅馬的女皇之城,君士坦丁堡,發生了一件大事,一部分年輕貴族掀起了一場政變,這場政變是針對巴西琉斯的。 年輕的貴族們訴求很簡單,要求羅馬恢復到元老院時代,他們要求廢止巴西琉斯至高無上的法律,重新確立元老院的地位,恢復千年前羅馬公民選舉的權力,要求羅馬重新成為一個“共和國”,而不是現在這個“王制”的國家。 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 羅馬最早經歷過短暫的王制時代,后來很快進入了城邦共和國時代,然后羅馬就像是歷史上每一個強大的帝國一樣,開始了開掛一樣的人生,一步步成長為那個將地中海變成內海的帝國。 共和制度自然是不適合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的,于是在屋大維時代羅馬轉型成為了一個帝國。 但羅馬的國名一直都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帝國皇帝的權力來源是一大堆官職和榮譽的集合,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羅馬皇帝,就像是漢末列國的皇帝,是帝國的政治首腦,但是沒有神性。 其后羅馬經歷了皇帝自認為神的時代,有點類似于商朝,這個時候羅馬皇帝就意識到皇帝需要神圣性了。但自認為神是比較低級的神圣手段。 后來西羅馬滅亡,東羅馬改了國教,羅馬徹底走進了君權神授的道路,開始徹底的在家族內部通過父子傳承皇帝位,也有了尊貴的“生于紫室者”,這個生于紫室,就有點像是“嫡子”。 其后的歷史,本來是要一步步毀滅的,結果沒想到大唐直接把新月帝國打崩了,于是羅馬就走到了和大唐交流結盟的地步,后來蒸汽時代來臨,從波斯那里傳入了玄門,羅馬就又改了國教,皈依了玄門素王。 再后來面對強大的大唐,羅馬也只能臣服,讓渡出了宗主權,在歐洲羅馬的地位已經算是相當高了,秦國和波斯之后,就是羅馬。 主要還是大唐屬于文明國度,羅馬也是文明國家,在發生碰撞前,雙方交流已經兩百年了,屬于可以談的國家,那些真的反復無常,不愿意臣服大唐的國家,灰都被揚干凈了。 羅馬,以及受到羅馬影響的一系列歐洲國家,集權程度都沒有中原這邊深。 尤其是羅馬王,本來集權程度就不深,從體制到法理,在大唐諸多的藩屬王國和公國中,都屬于最低的那一種,成為大唐藩屬后,君權神授直接變成了君權天子授,神圣性打了不止一個折扣。 說的嚴重些,在一眾貴族以及羅馬公民眼中,王已經沒有神圣性了。 于是這場要求還政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變革出現在羅馬就再正常不過,這里有極其廣泛的民意基礎和歷史傳統。 羅馬王室自然是相當的驚怒,但這種驚怒又和其他國家的王室不同。 這就不得不說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在羅馬中,不僅僅只有一個王室,還有許多前王室,這種前王室和中原那種還不一樣,而是依舊掌握大量權力和實權位置的大貴族。 即便是實行帝制,但本質上還是一種貴族共和的帝制,羅馬皇帝的權力介乎于周天子和秦制之間。 在洶涌而來的浪潮面前,如果換做中原的王國,第一反應一定是鎮壓政變以及叛亂,但羅馬王的反應竟然是,答案叛軍的要求! 一個很匪夷所思卻又讓人能想得通的結果。 因為如果了解羅馬政局的人從那些年輕人中就能看出來,這不是一場簡簡單單的政變,政變背后的力量是強大至極的。 在政變結束之后,羅馬王室一家并沒有遭到什么清算,甚至都沒有離開君士坦丁堡,在政變后的第三天,原先的羅馬王成為了元老院的一位元老,并且擔任新政府的財政官。 羅馬甚至就連名字都沒有換,依舊叫做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只不過將象征著原先王室的家族徽章,從鷹旗上取下來,然后換了一面嶄新的干干凈凈的鷹旗上去。 對于整個羅馬來說,這是相當不尋常的一天,現在的羅馬已經不是曾經那個羅馬了,世界各國的交流遠比從前順暢,對于各國的政體認識也更加深刻。 羅馬的情況在中原傳播,同樣中原這種專制集權政體也在影響羅馬,更不要說現在羅馬王在名義上是大唐天子冊封的,現在政變不僅僅是讓羅馬的體制從帝國回到共和國,更是對大唐朝貢體系的破壞! 新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在元老院組織了一場大會,他們明確提出了“共和國的一切權力歸于羅馬公民”,“羅馬公民選舉元老產生”、“共和國的任何決議都要元老院同意”、“共和國的執行官由元老院任命,負責共和國的事務”。 這一系列做法都相當的復古,和以前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但在如今的生產力下,這種復古的做法,已經有了它所存在的土壤,不再是千年前的虛幻一場。 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羅馬公民從以前的一座羅馬城,變成現在廣袤的國家,當然,實際上,大部分人還是投不了票,只有真正納入統治,比如為帝國服役的軍人,或者提供一些賦稅的人,才有這樣的資格。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