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節
“正好利用這段時間,來建造戰船,蓬萊的海軍很強,此番出海作戰,要做萬全的準備?!?/br> 太平仿佛看到了連天的戰火,這一次不是在境內,而是對藩屬國。 原因很簡單,蓬萊有巨大的露天金礦之事被朝廷知曉了。 若是前些年,黃金雖然貴重,但朝廷還不至于太過于渴求,但現在的大唐朝廷不一樣。 大唐需要大量的貴金屬來補充貨幣體系,這件事說來話長。 …… 開元八年唐軍攻破吐蕃,斬殺吐蕃贊普后,又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在吐蕃進行了除草行動,可謂是斬草除根,絕不容春風再生之事發生。 這一次的除草行動基本上將吐蕃千戶及以上的貴族九族殺光了,如果換算到中原的話,基本上將縣以及往下的鎮這個級別的地方豪強殺了個干干凈凈。 而且是按照族譜殺,沒有放過任何人,能達成這種程度的清剿,當然不是唐軍自己動手,而是讓奴隸動手,殺死一個就能擺脫奴隸身份。 吐蕃現在最尊貴的人,地位就類似于村里德高望重的人。 這樣的除草行動,自然是耗費了巨大的代價,而且有很多誤殺,但效果是非常好的,吐蕃的統治基礎徹底崩了。 高原上陷入了無政權的階段,混亂不堪,即便是有唐軍在這里,但唐軍又不會閑的沒事干去處理政務。 這里經歷了大約四個月左右的無政權時代,等到中原收稅的官吏來到這里,高原上的人口,已經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 唐軍臨走前又將那些新建立的武裝組織一路走一路殺,吐蕃基本上成為歷史名詞了。 經過洛千秋的有效治理,吐蕃化為郡縣,遷徙青海道上的貴族前往鎮守。 處理完雪域之后,洛千秋和太平又將目光投向了西域。 開元九年,玄門圣座洛千慎發起圣戰,號召玄門信徒西征,一時間西域百姓群起響應。 在朝廷的特意推動下,中原也遍地呼聲,中原在信仰方面雖然沒有西域那么魔怔,但架不住人數多。 而且朝廷在主動推動。 最終一支由皇室、貴族、破落地主、破產府兵組成的五萬余人的軍隊,掛著安西都護府的旗幟,前往極西之地跟隨玄門西征。 洛千慎走的時候,帶走了幾乎整個玄門高層,他向所有人宣布,玄門要永遠走在播撒素王榮光的第一線,玄門要到黑暗之地中去開啟光明,同時為西征的勇士加持祝福。 普通的信徒和百姓,自然是群起高呼,對于玄門的信仰更加虔誠,但那些西域國主比較聰明,當然知道不僅僅如此,這恐怕是背后有其他原因的。 而后天子為玄門大祭司加上了一連串的尊號,明確為大唐帝國在西陲之地的唯一宗教領袖,其余諸教諸派,都要得到大祭司的允許,才可以傳教。 玄門大祭司接受了冊封,雙方間的名分高低,就在這里定下,這是玄門大祭司第一次接受天子的冊封。 開元十年,西域焉耆國乘西域空虛而叛亂,附從叛逆的有七國,朝廷震怒,大唐安西都護府率領大軍三萬平定,斬除首惡,叛亂諸國都化為州縣,又設立都督府。 開元十一年,玄門在蔥嶺以西的碎葉城重新建立神殿,神臨城列為大唐西都,從一個純粹的宗教圣地變成了帝國西部的政治中心。 大唐朝廷對于蔥嶺有一種無奈,任何軍隊,只要翻越蔥嶺,行軍成本就會大許多,所有朝廷頗有一種以蔥嶺為界,西方建立藩屬國,東方則歸為朝廷直轄的意思。 西域許多國主看出了這一點,所以在玄門西征的號召中,紛紛出兵,和新月帝國東部的帕夏們作戰。 新月想要滲透進西域,很巧,大唐也要西進。 開元十二年,安西大都護府駐地遷徙到龜茲鎮。 安西大都護府下轄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天山以北為北庭都護府,天山以南為安西直屬都護府,其下有各自統率數十部州,安西大都護府鎮守西域,有勝兵兩萬四千人。 西域劇變,西域國主中多有不適應之人,但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又有洛千慎這玄門圣座寫信,倒是多有人向西而去,騰籠換鳥,雙向成行。 至此,雪域和西域,逐漸納入大唐管控之中,又因為西域以西,御敵于國門之外,西域的守備壓力倒是略小。 新月帝國在東線受到了來自強大的壓力,蘇丹感受到了大唐西進的壓力,不得不放棄了在西線和羅馬的對抗,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東線。 于是大唐再次向安西投入了兩萬兵力,這已經是大唐的極限,畢竟大唐還要防備其他方向的敵人,以及可能出現的敵人。 東羅馬的皇帝得知了來自大唐的消息,欣喜的派遣使臣,準備來到大唐,和大唐結盟。 新月帝國在得知此事后,不得不讓出一些國家的宗主權,換取大唐暫時的休戰,轉而再次組織大軍進攻東羅馬。 大唐軍隊迫切需要站穩腳跟,也不能一直進攻,畢竟大唐不是去搶東西,而是要奪取可以耕作和放牧的土地。 …… 從羅馬到新月,再到西域,再到中原,這邊是傳統的絲綢之路。 現在這條道路火熱的發燙。 戰爭所需要的資源是極其之多的,戰爭所掠奪到的東西也極其的多。 大量的貨物和金錢在羅馬、新月和中原交流,商業的繁榮讓西域以及路上的每一處通道,都變成了黃金之地。 在這條黃金鋪就得絲綢之路上,有皇商以及無數頗有背景的商隊運轉交流,進一步促進著前方的戰爭以及后方的經濟。 在這種繁榮的商業交流之下,金屬貨幣,尤其是銅,實在是太不容易攜帶。 開元十三年。 堪稱開天辟地。 在民間出現了一種名為交子的東西,寓意用來交換物資,又被稱為飛錢。 整個大唐從這一刻,掀起了一場大變革。 這種民間為了方便而出現的東西,是由十幾家經常一起做生意,信譽良好的大商行一起發行的。 主要目標就是在大宗貨物兌換的時候,能夠不需要攜帶大量的銅錢。 畢竟絲綢之路太長了,一路上相隔萬里,帶著銅錢,會極大的增加成本。 這種東西,用紙來換真金白銀,自然有人疑慮,所以基本上只在幾家信譽極好的商會之間交流。 皇室自然不在此列中,畢竟皇室沒信譽是出名的。 萬一皇室不兌現,難道還真的去找皇室要嗎? 誰敢? 所以這種交子就在發起的十五家商戶中流通,外人想要加入,也不算方便。 在這種關鍵的時刻,有一個李姓商人要有大批金錢交易,他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最后通過呂氏的關系,找到了洛氏作保。 洛氏一開始還沒當回事,但聽完之后,立刻就意識到飛錢這種東西的便利和恐怖之處。 在經過家族內部的詳細的討論,確定了飛錢的各種好處以及現在的缺陷之后,洛氏并沒有加入那十幾家成立的互助組織。 而是直接自己成立了一家錢行。 洛氏錢行的規矩很簡單,只要持有洛氏錢行的交子,就可以在洛氏任意一家錢行中取到足額的錢貨。 如何才能得到洛氏錢行的交子呢? 往洛氏錢行里面存錢,或者將貨物賣給洛氏,可以選擇拿現錢,也可以選擇用交子。 洛氏直接將交子的用法,從一種不具備流通能力的兌換票,進入了類似的紙貨幣時代。 洛氏之所以敢這么干,自然是因為經過家族一群高智商的人討論。 這玩意太適合洛氏去做了。 錢行這個東西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建立的,這個東西最怕的就是沒有信任,就像是民間不想和皇室做生意,就算是皇室耍賴,大多數人也沒有辦法。 說白了,無論是交子,還是洛氏的紙幣,最關鍵的東西,都是信任。 一張紙而已,有沒有價值。 信則有,不信則無。 不信任就不可能往里面存錢,畢竟用真金白銀去換一張紙,這需要的信任度,不是一般的高。 而且錢行非常怕擠兌,所以需要足夠的準備金,一旦一個人的錢兌不出來,瞬間所有人都會來擠兌。 但這些所有的問題,在洛氏面前,都不算是什么。 洛氏有錢,這是所有家族的共識,洛氏不僅經商,而且洛氏在江南、遼東、西域,中原,都有大片的土地,洛氏雖然收稅不高,但架不住地多,是真正的大地主。洛氏有權,而且和皇室親如一家。 洛氏有更好的紙幣印刷技術,外面的人,不好模仿。 最重要的是,洛氏信用好。 洛氏的信用,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人們對人品的信任,而是一種天然的信任,是一千七百年來所鑄就的。 洛氏的政治信譽很高,當然,還是有一些人會懷疑。 但對于大多數不參與政治的百姓來說,洛氏是一個一千七百年擁有良好名聲的家族。 這樣的家族不信任,還能去信任誰呢? 于是在大唐的土地上,出現了一股風潮,還沒等那些大商戶使用交子兌換業務,就已經有許多頗有家資的平民百姓,往洛氏錢行里面存錢了。 紙幣一旦出現,很快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玩法,在小面額的存款出現之后,洛氏很快就發現,完全可以退出整面額的交子,比如十文、一百文、一貫這樣的數字,這樣就可以大規模印刷,然后等到百姓前來兌換的時候,就直接給出去。 這些交子都可以在洛氏的商鋪中購物,至于低于十文的,幾個銅板,完全可以隨身攜帶。 從洛氏開始關注交子,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洛氏就已經搞出來了一整套的貨幣。 徹底開啟了紙幣時代。 紙幣迅速的風靡在諸夏的每一片土地上,洛氏有能力在天南海北的城池中開設錢行。 這種紙幣不是金本位,也不是銀本位,這一套體系雖然用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但本質上,這是信用貨幣。 它所依賴的是洛氏的信用,只要洛氏還在,只要洛氏不大規模的、明顯的多印錢,那根本就不會有人去擠兌洛氏,換句話說,就算是洛氏用遠低于安全線的準備金去開設錢行,也沒人會擠兌。 只要洛氏這個家族還在,信用不會崩,說句不好聽的,只要這個錢行還在洛氏手中,就算是大唐滅亡,這個貨幣的信用也不會崩。 這就是洛氏的信用! 鑄金屬幣是虧錢的,但造紙幣是賺錢的,而且錢行的盈利模式,太多了,大部分人都能看出來,面對這龐大的利益,其他人還想要爭一爭,但很快所有人都絕望的發現,雙方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還是那句話,洛氏的信用在這種貨幣上,就是無敵的,百姓就算是嘴上不說,但他們會用腳投票,誰好誰壞,誰值得信任,在關系到身家性命的時候,展現的淋漓盡致。 無腦存洛氏就完事了。 洛氏錢行如火如荼。 而后。 那龐大的利益,讓洛氏沉默了。 當洛千秋在開元十四年得到了錢行的利潤賬單,而后他的手就一直在抖,如同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一個人是夸張的話,那現在他真的富可敵國了。 種地當大地主?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