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節
他所說的,極有可能就是真相。 起碼有一點房玄齡說的沒錯,那就是神廟大祭司完成了對于西域諸國的大致整合,讓西域諸國在暗面上已經聚合在神廟之下。 即,現在的西域諸國,表面上服從天可汗的調遣,但實際上,天可汗的權力已經被大幅度限制,如果天可汗沒有理由的派遣軍隊進入西域,不僅僅征集不到仆從軍,還極有可能會遭遇其他國家的聯合圍堵。 李世民在御座上沉思,諸位宰相紛紛皺著眉頭,李世民望向端坐在左手邊聽政的太子李治,“太子,你有什么看法,說說看?!?/br> 從李治被立于太子后,李世民就一直將他帶在身邊,隨時隨地傳授他為君之道,政事堂會議,自然就是最能學習的場合,所以李治基本上參與了這幾年,所有的政事堂會議。 他還是頗有些天姿的,至少不是那種蠢人。 李治聽到他父皇突然提問,已經習慣,不再如一開始會緊張,略一思索后便沉聲道:“父皇,兒子以為,如今我大唐內部被王公分封牽扯精力,而且遼東的齊王兄正處于關鍵時刻,遷徙人口耗費頗多,面對鐵桶一般的西域,實在不是開戰的好時機。 況且現在西域諸國,皆尊奉天可汗號令,大多數朝貢也按時進行,神廟大祭司并未有反大唐的言論流出,也沒有同大唐為敵的意思,大唐不應當憑空樹立如此強大的敵人。 尤其是現在大唐恐怕難以擊敗西域,付出巨大代價,去征服一片并不和大唐為敵的疆域,兒子以為略有些不妥?!?/br> 李治發言還是比較保守的,但表達出來的意思,卻很明確,那就是不贊同開戰,不贊同征討西域。 說完之后,他就神情有些緊張的望向了他父皇,等待著李世民的反應,這番話也是他早就猜到李世民可能會問,所以根據李世民的性格準備好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 李世民臉上現出欣喜的笑容,既而開懷大笑,他是真的高興,殿中略有些凝重的氣氛,瞬間消散一空,李治心中大喜,李世民便笑便感慨,“那位神廟大祭司,是個人杰,現在的西域是鐵板一塊,即便是大唐,也要付出大量的代價,還不一定能得勝。 朕對于西域的猶豫,就是擔心如果朕去世后,如果太子你不能解決西域問題,那該怎么辦呢? 朕不想把問題留到未來。 所以心中一直存著出兵的想法。 但現在看來朕不需要擔心了,只要大唐后繼有人,朕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西域現在的強大,在于那位神廟大祭司,能夠統率諸國,這讓我大唐天軍無從下手,只能強行跨越萬里的糧道去硬拼。 但朕記得那位神廟大祭司,比吏部尚書還要大,對吧?” 一直一言不發的洛玄辰突然被點名,只能無奈點頭道:“回陛下,比臣還要大十歲?!?/br> 洛玄日和洛玄奘的年齡是比后面兄弟大了不少的,洛玄日已經去世,洛玄奘也年老了。 李世民笑道:“一個人再強,那也是rou體凡胎,總會有去世的時候,這世上的事,不都是因為人而興盛,又因為人而衰敗嗎? 現在中原因為朕以及諸卿而興盛,西域因為那位神廟大祭司而強盛。 等到那位大祭司去世后呢? 繼任的神廟大祭司還能有這份統率諸國的本事嗎? 如果沒有,那就是大唐的時代了。 朕不準備和他拼一時之長短,一個帝國,有的是時間,看云卷云舒,風起風落?!?/br> 李世民這話的意思就很簡單了,不對西域強行動手了,靜待西域自己出現變故,就如同往常每一次大唐所做的那樣,先等敵人內部出現問題,身為一個大帝國,就是要有這樣的戰略定性。 聽到天子終于徹底將對西域政策定下來,諸位宰相有種發自內心的疲倦,這件事拖得實在是太久了。 李世民說完凡人論后,不曾停下,又說道:“雖然不對西域出兵,但有些東西是不能讓步。 現在商隊通行極西的稅率有些高,我大唐所能夠收取的商稅便變低了,這是一個問題。 理藩院、尚書省,要將這些年中,大唐和西域間急需解決的問題,列一個清單出來,這些問題都要磋商解決掉。 以及最重要的,天子和神廟大祭司,孰高孰低,終究是要分個高下的。 給西域諸國國主,以朕天可汗的名義下旨,貞觀二十一年九月九日,朕要在大明宮舉辦盛大的宴會,所有外藩諸王,都要來長安朝見天子。 再給西域神廟大祭司寫信,以朕天啟者的身份,邀請玄門高層來長安講道,朕想聽聽西域的素王之道,和我大唐有何不同?!?/br> 如果大祭司接受了天子的邀請,那大祭司自然就歸于天子之下了。 起碼在諸國眼中是如此,證明大祭司并不想和天子產生沖突。 讓玄門高層來大唐! 諸位宰相皆是一驚,而后不禁紛紛贊嘆這真是一步好棋,雙方各退一步,維持雙方間的和平,至于緩沖區,就從雙方磋商的利益上來分割。 …… 從大唐長安發往諸國的詔令,在信使的快馬加鞭下,向著四面八方而去,畢竟現在大唐的藩國的確是有點太多了。 這次宴會可不僅僅是為了招待西域諸國,遼東的部落,還有南方山林中的那些臣服的部落,以及剛剛分封的王國和公國,現在都算是藩國,都要回到長安,敬賀朝見大唐天子。 使者穿過星星峽,而后到達伊州的安西大都護府駐地,面見代安西大都護洛玄云,至于河間王李孝恭,在前年的時候,暴病薨逝。 朝廷還沒有想好讓誰來接任安西大都護,于是便先讓洛玄云代理這里的事務。 洛玄云接過朝廷圣旨之后,稍微掃過,心中一松,如果朝廷和西域開戰的話,他自然是竭盡全力,但他沒有信心,他和洛玄奘可是兄弟,又曾經同殿為臣,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兄長的統籌能力。 而且外人不知道,他身為洛氏子,怎么可能不知道,那神廟軍到底是什么東西,就現在安西大都護府中的六千大唐精銳,全部披甲,能和三千神廟軍拼個你死我活,都已經屬于戰果非凡。 況且,西域聯合起來真說不上一句弱,騎兵、甲胄、刀劍,都不比中原遜色,洛玄云是真的沒有把握能勝過有兄長統籌的西域諸國。 現在天子不打仗,那他就放心了。 面對天子的條件,兄長大概率會提出一些交換條件,最后達成交易,肯定是沒問題的。 思忖至此,洛玄云讓使者下去休息,而后呼喚道:“將玄門祭司請來,再備快馬,在各處點燃烽火,將朝廷的旨意送到諸國國主手中,這是國朝盛事,務必要讓諸國全部都到場,不能有所遺漏,否則朝廷問責下來,我們全都要吃不了兜著走?!?/br> 身為高昌舊地,名義上的高昌王都,伊州,安西大都護府駐地,這么重要的地方,當然有玄門祭司駐守在這里,而且還是樞機祭司之一。 讓樞機祭司陪同,將這封來自大唐天子的邀請信,送到大祭司手中,接下來就要看玄門大祭司的反應了。 …… 玄門中人都知道,圣座喜歡安靜,不喜歡外人打擾,在早晨朦朧時,只有圣女趙黛兒可以進入圣座寢宮,所以幾名值守的樞機祭司站在殿外,而后讓圣女進入其中,看看圣座是否醒來。 趙黛兒手中持著信件走進殿中,一層層的帷帳懸掛在殿中,很是沉靜威嚴,一道帶著倦意的聲音響起,“是黛兒嗎?” “老師,是我?!?/br> 趙黛兒一邊回答,一邊熟練的在帷帳中穿行,穿過五六重帷帳,便見到自己的老師端坐在床榻上,她跪下高舉信件道:“老師,樞機祭司們在門外等待您主持樞機會議,大唐天子送來了一封信,據說是加急信件?!?/br> 洛玄奘伸手取過信件,直接拆開,而后讀罷,臉上微微浮現出一絲微笑,一切都在他預料之中,而后又低頭望向跪在床榻前的趙黛兒,微笑道:“黛兒,還記得本座之前曾經說,如果一切順利,你將要前往大唐一趟了嗎?” 趙黛兒垂首點頭道:“回老師,黛兒記得?!?/br> 洛玄奘揚了揚手中信件,笑道:“大唐天子邀請我玄門前往大唐,這是大唐要和西域談條件了。 本座出身中原,自然信不過中原人,況且君王不立于危墻之下,所以本座不會去,你是本座的弟子,又是圣女,此番前往中原,就由你帶隊?!?/br> 趙黛兒聞言沒有絲毫猶豫,她雖然有些緊張,但圣座的話,對于她就是神諭,她直接叩首道:“老師,黛兒遵命?!?/br> 洛玄奘詹詹笑著,而后將罩袍套在身邊,向外間而去,趙黛兒跟在他身后,殿門大開,旭日初升,照在他的臉上,他微微瞇眼。 真是個好天氣??! 第939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 長安以西萬里,有城名曰神臨,乃是西域玄門總殿所在,西域諸國信仰圣地。 玉門關外,西域使團將國書奉上,洛玄云則遞上印有安西大都護印璽的通關文書。 使團最中央,是一座裝飾煊赫的馬車,有六匹汗血寶馬拉著這輛馬車,車上有華蓋,皆為金色,在邊角處甚至真的有金絲繡在其中,車身上,有寶石以及精美的雕刻,在西域,習慣以黃金、寶石壯威,在數百年的發展中,神廟亦以這等珍稀之威來壯威。 馬車周圍有數百騎士,行軍時自然未著甲胄,皆是赤玄相間的袍服,外罩寬大披風,威嚴冷肅,胯下皆是汗血寶馬以及天馬。 幾乎每個騎士背后都背負著一支旗幟,車隊的馬車上,也插著眾多旗幟,白色、金色、紫色的鳳凰旗幟飄揚,神圣恢宏。 趙黛兒身著白色祭司服,外罩充滿綺麗之色的紗衣,從馬車中探出身來,她身姿容貌俱是上上之選,可惜面上蒙著紗面,只能從眼睛,見到一絲靈動,她望向巍巍玉門關,輕啟櫻唇,“涼州,玉門關?!?/br> 縱然身在西域,她也知道,大唐的詩人喜歡吟詠玉門關,無數瑰麗的詩篇,由此而誕生,鼎盛的國勢讓詩人們迸發出無數的想象。 伴隨著嘎吱嘎吱的聲音響起,那橫貫在西域和中原間的鐵壁玉門關,城門緩緩升起,玉門關守將李成云策馬奔出,來到使團之前,抱拳高聲道:“末將,玉門關守將李成云,拜見河東郡公,拜見圣女即諸位王公,通關文書已驗,城門已開,請諸位入關?!?/br> 李成云的聲音有些顫抖,西域諸王公,一起東來,這架勢實在是太大了。 入關! 宛如長蛇般蜿蜒的使團隊伍,再次緩緩行進,向中原而去。 西域使團過涼州入關中,玄門圣女代玄門圣座出行,從神臨而來的消息,已經通傳天下,無數中原百姓侯于道旁,翹首以盼,皆想要看一眼玄門圣女真容。 畢竟在西域番商往來中,言稱這玄門圣女,絕世傾城,艷冠天下,乃是玄門明珠。 對玄門東來,大唐亦很是重視,理藩院和尚書省三令五申,從涼州到長安一路上,皆由途徑州縣收拾驛站居住。 在行程道上的諸州刺史,更是早早清查州縣中的不法流氓,以免沖撞圣女座駕。 龐大的西域使團,走走停停,一路上歷經大約半年的時間,終于走到了畿內道,走到了長安之外。 貞觀以來,大唐的國際地位,伴隨著一場場戰爭,飛速提高,大唐天子橫壓天下,并不乏四方番漢之人前來長安朝見,長安百姓都頗有見識,但如此龐然盛大的使團,依舊是使人震撼。 此番玄門和西域諸國一同出行,玄門各級祭祀、僧侶、道士三百多人,另外有保護趙黛兒的神廟軍五百,諸國國主,王、公,繁星、明月、烈日可汗,共六十有六,諸國國主各自帶著多則數百,少則數十的護衛,再加上無數西域的珍稀寶物,用來給大唐天子進貢,使團的規模達到了一個相當恐怖的數量——萬人。 當初西域使團上報人數的時候,就直接把大唐負責迎接諸番的理藩院,直接震住了,他們自然不敢做主,于是便只能上報天子,李世民的氣魄何等雄渾,大筆一揮,就讓這支使團進關中。 至于進長安,那自然是不行,一萬士卒進長安,那只有政變的時候才會如此了。 西域使團緩緩往長安而來,刀槍都歸在鞘中,來到這里,大唐自然不會做什么出格的事,到達長安城后,眾人回憶這一路上,豐盛的田地,以及如同天上星星般數不清的百姓,大唐的繁盛宛如畫卷般展現在所有人面前,果真不能力敵,還是互相之間和平,而后各自生活為好。 這正是一路上,李世民讓各地官員好好招待西域使團的原因,讓他們看到如今大唐的鼎盛,才能更好的壓制某些人心中間或冒出來的不軌想法。 走了一段路后,西域使團便緩緩停下,不再前進,在使團行進前方的道路上,出現一個騎在馬上的少年郎,乃是當今太子李治。 實際上對于該讓誰來迎接趙黛兒,在唐廷中是經過一番討論的,從邦周時期開始,外交就講究一個對等原則,即從各種制度和常識而出,讓地位差不多的人,去迎接友邦以及敵人,這便是外交禮節。 趙黛兒的身份是玄門八尊座之一,此次玄門中來到長安的高層,有四人,“次席樞機”、“神廟軍統領”、“神廟衛士長”以及圣女趙黛兒,這八人放在大唐的話,大致相當于宰相,但又比宰相權力大得多,畢竟大祭司雖然是當之無愧的玄門領袖,但本質上,也是八尊座之一,和另外七人在級別中,是大致相同的。 而且玄門雖然避免不了血脈傳承,但玄門的前身神廟,并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宗教組織,從制度上,并沒有父子相繼的理論存在,從理論上,任何一個玄門之人,都能夠成為大祭司,只要能夠通過樞機會議,或者如同洛玄奘這樣橫壓一切。 所以作為玄門中最年輕的八尊座,同樣也是當代大祭司唯一的學生,再加上洛玄奘沒有孩子,趙黛兒的地位就高的沒邊了。 玄門中公認的一件事,就算是下一代大祭司不是圣女,下下代大祭司也一定會輪到圣女,最終大唐朝廷,將趙黛兒定性為玄門繼承人。 于是太子李治就這樣被派了出來,況且作為未來可能的對手,提前讓李治見識見識西域的風貌,也屬于正常。 李治在羽林衛簇擁下,在使團之前停馬駐足,而后高聲大喊,“大唐太子奉天子之命,相迎諸國主進京?!?/br> 層巒疊嶂的使團突然從中間分出一道通路來,趙黛兒走下馬車,手持代表大祭司的黃金神杖,立在萬人之前,一襲華衣,金絲繡成,她的眼睛仿佛會說話,她右手神杖高舉,下一瞬,使團便以她為圓心,所有人都或單膝,或雙膝跪下,宛如潮水一般。 趙黛兒從萬人中走過,身為女子,她的身量本沒有男子高,但此刻她是唯一站著的人,于是她便宛如行走在人間的圣靈。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