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節
而且二哥也在西域,到了西域正好能配合二哥的行動,這是件大好事,只是不知道安西大都護是誰,希望能找到一個配合默契的,否則就要壞事了?!?/br> 洛玄鏡聞言開口道:“給阿云找一門親事應該提上日程了,最好是從皇親國戚里面找一個?!?/br> 洛玄夜搖搖頭嘆息道:“陛下的子女都還小,那就只能找太上皇的子女了,但現在適齡的公主都已經成婚,剩下的太小,不合適。 若是真的有合適的,我又怎么會直到現在都沒有給阿云找一個未婚妻呢? 阿云看來是難以和李氏婚姻了,先讓阿云到西域去,婚事就暫且放一放吧?!?/br> 的確是這個道理,洛玄云自己也是這么想的,大丈夫何患無妻,況且不存在沒有妻子的可能,洛玄云完全可以在洛氏族中找到一個妻子。 之所以想要在李氏中找,是為了拉近他和李唐的關系,這樣對他的未來以及對家族的底蘊,都有好處。 …… 庭中、院中到處都是人,這里隨便抓來一個人,都非同凡響。 院中觥籌交錯,相熟的官員都相互聊著天,順便穿著一些小道消息,時不時響起一陣陣哄笑聲。 尤其是那些武將,一個個嗓門大得很,但是在一個人到來后,所有的聲音都停了下來。 既而是此起彼伏的拜見聲,“參見陛下,陛下萬安,參見皇后,皇后萬福?!?/br>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竟然蒞臨平陽公主府,來參加一個小孩子的抓周宴,這讓許多臣子都瞠目結舌,對洛玄夜和平陽長公主的地位又拔高了一節。 洛玄夜和李秀寧匆匆走出來拜見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陛下,皇后,一個小孩的這點小事,怎么還能勞駕你們?!?/br> 李世民隨意擺擺手笑道:“朕的親外甥,自然是要來看看的,今日我不是皇帝,屬于親人來拜訪?!?/br> 長孫氏在旁邊言笑晏晏,依舊如水般柔和,她似乎永遠都如此,真正的貫徹了什么叫做,水利萬物而不爭。 “姑姑,姑父,又沒有想長樂啊?!?/br> 長樂公主從長孫氏身后跑出來,先是向二人行禮,然后徑直跑到李秀寧身邊,李秀寧腰腿纖長有力,腰肢也極細,已經略有身量的李麗質將李秀寧環腰抱住,撒起嬌來。 李秀寧寵溺的摸摸李麗質的小腦袋笑道:“當然想長樂了?!?/br> 李麗質聞言開心的又蹭了蹭李秀寧,洛玄夜則招呼著,“陛下,皇后,還請移駕堂中就座?!?/br> 李麗質一抬眼就見到洛君成正在旁邊笑意盈盈的望著自己,連忙飛奔過去,俏生生道:“表哥?!?/br> 洛君成已經頗有幾分溫文儒雅的模樣,望著李麗質輕笑道:“長樂,我帶你去見君卓?!?/br> 李麗質揮了揮手中的東西,頗顯得意的揚揚皺皺的小眉毛道:“好,我給表弟帶了禮物,看,從御膳房帶出來的點心,是用奶做成的!” 若是前幾年,李麗質早就撲到洛君成懷中蹭蹭了,但現在洛君成十三歲,李麗質十一歲,生在貴族人家,成熟的早,雖然依舊親密,但卻有了些規矩,也或者是羞澀。 畢竟現在院中還有這么多人。 在私下里的時候,李麗質還是很黏洛君成,就像是小時候那樣。 兩人離開,李世民和長孫氏也走進內堂,院中這才略微恢復了生氣,但也沒了剛才的熱鬧。 畢竟天子就在這里,萬一說句什么讓天子不高興的話,那可就糟了。 經過一番祝福和感謝的流程后。 洛玄夜便將洛君卓放在地上,在洛君卓的周圍,放置著無數的物件。 小小的洛君卓趴在地上,環視一周,然后毫不猶豫的先爬到書本面前,又爬到綴滿了寶石的短刀面前,然后左手書籍,右手寶刀,從地上站起來,高高舉起。 這一幕讓周圍眾人紛紛喝起彩來。 李世民更是大聲笑道:“青陽,我這個外甥,看來將來還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啊。 誒?” 只見洛君卓在周圍環視一周后,竟然蹣跚著來到了李世民身邊,然后將手中的寶刀和書籍都遞出去,奶聲奶氣的說道:“舅…舅舅,給,給?!?/br> 殿中頓時寂靜,而后便是一片哄鬧之聲,李世民直接一把將洛君卓抱起來,“好小子!” 而后對長孫氏笑道:“皇后,我們再生一個女兒,嫁給這小子,他和朕有緣??!” 帝國時代 第894章 制史!為歷史破除迷霧! 大唐的武功達到了三百年來諸夏最極盛之時。 在名義上,再次有一個中央王朝擁有了東西七千里的疆域。 一件李世民早就想要做,卻一直沒有機會做的事,終于被他提上了日程。 太極殿中,李世民安穩坐在御座上,緩緩開口道:“我諸夏重史,尤其是自邦周以來,為前朝修史,為往昔記事,便是重中之重。 傳說中,素王記載武王伐紂歷史時,說史書就是諸夏之人的根,擁有史書,我們才能在任何時代,知道自己來自哪里,是什么人。 前兩年攻滅冬突厥的時候,塞北的漢兒武裝,不需要朝廷去聯絡,就主動幫助我大唐傳遞消息,西域高昌大國,人口眾多,實力強勁,卻主動歸附,這和其出身漢兒是脫不了干系的。 有了史書,才能不忘記祖先! 所以朕要大修史書,為天下彰顯,修史不簡單啊。 邦周之時,良史一字不改,引為美談,又有洛族庇護史官,故而邦周之史,世人稱美,前漢時亦稱之為美。 大唐重新整理了后漢一朝的國史。 漢末時列國各修其史,其中隱晦之處,已經頗多,乃至于有后人不得而知之處,朕深切之,若其中有不實之言,何以成撥亂反正之舉,何以正天下人心。 持身以正而使天下為盛,這是朕的志向,朕要持身以正,史書便要持身以正。 是以這漢末的國史,一定要認真再認真的編修,這史書寧愿少,不能錯,那些明顯的謬誤,都要單獨列出來?!?/br> 李世民一說,眾人便正襟危坐起來,史書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史書是經文之源。 漢末列國的國史,很亂,南北二朝的國史,比漢末列國好一點,但依舊很難,很多人都很清楚,過去數百年的國史,有很多錯漏。 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不講規矩的皇帝很多。 那史書自然就不能保證正確。 但對于殿中眾人來說,他們不理解李世民的志向,所以更關注的是——隋朝。 房玄齡于是朗聲出言問道:“陛下,那隋朝的國史呢?” 這下眾人神情皆是一振,該怎么寫隋朝呢? 又該怎么寫…… 他們這些曾經在隋朝生活過的人呢? 李世民環視一周后說道:“隋朝距離我朝甚近,諸位宰相中甚至就有在隋朝身居高位之人,所以隋朝的史料是不缺的,還是漢末列國、南北二朝,最為艱難?!?/br> 魏征立刻嗆聲回去,拖著聲音高聲道:“陛下,隋朝更重要,尤其是隋煬帝,重中之重?!?/br> 平日里和魏征不對付的人,此刻也贊同魏征的看法,漢末列國和南北朝,自然是重要的,但隋朝才是真正的前朝,和他們利益相關。 李世民聞言微微坐正了身子,他確定了一件事,自己的這些臣子忘記了一些事,他的聲音略沉,緩緩道:“難道諸卿都忘記了當日國師和朕所言之事嗎?” 李世民是和眾人講過撥亂反正之事的,所以他現在有些慍怒。 魏征平靜的說道:“臣對史書頗有研究,臣觀那歷代暴君之弊,都在隋煬帝身上匯聚,所以隋煬帝才是重中之重,所謂惡土不養善花,三百年亂世,生出隋煬帝此人,難道不是自然之理嗎?” 李世民明白了,魏征這話的意思,就是隋煬帝的出現,恰好應和過去三百年的每一次變亂。 這是要將隋煬帝化為惡的化身,就連洛玄辰都若有所思,魏征這老小子,果然不是一般人。 李世民只略微沉思,便在所有人意料之外,他認真的對魏征說道:“朕不同意?!?/br> 魏征聞言有些傻眼,不明白為什么李世民會不同意,把隋煬帝打成天然的惡,不就能樹立李世民天啟之人的天生英武嗎? 最極致的光明需要黑暗的映襯。 最巔峰的圣王需要最暴虐的昏君來作配。 而且楊廣的所作所為,甚至不需要添油加醋。 李世民帶著深深地感慨語重心長道:“朕為什么拒絕呢? 因為那不是真實,楊廣的惡罄竹難書,朕深深為之戒懼,但朕依舊要用平常心來看待他。 他禍亂天下,難道僅僅是一個生而做惡能夠解釋的嗎? 不是的。 他從小就很優秀,是隋文帝最優秀的皇子,曾經也有種種功業,但最后一朝盡喪,是因為他失去了敬畏之心。 他認為自己是天子,于是便可以予取予奪,視天下生死于無物。 如果將一切都歸結于天命,那朕得到了素王的天啟,在歷史上,除了漢武帝還有誰,有這樣的恩典呢? 朕是不是可以什么都不錯,就這么坐在皇宮里面,看著天下大治呢?” 不等眾人說話,李世民就自己搖頭道:“不是的。 國師曾經給朕講過關于殷商的故事,殷商事事都遵奉鬼神,但最后卻亡國,素王聽從人的聲音,邦周卻昌盛。 素王給了朕天啟,難道不是因為朕的心里,始終都裝著天下萬民嗎? 這天命,就是百姓的民心。 隋煬帝失敗,是因為失去了民心,朕得到天下,是因為得到了民心,僅此而已。 修隋朝史書,寫那些天命,又有什么用呢? 要多寫忠臣枉死,要多寫百姓奮勇,要多寫煬帝的昏庸之舉,要寫百姓家破人亡,要寫那些犧牲。 這才是隋朝啊。 朕在大業年間長大,所見到的,所看到的,就是這樣的場景,要直接的書寫,不要有什么為尊者隱諱的筆法。 朕終究是要死去的,朕死后,素王會不會再次降下天啟? 大概是不會的。 等到那一天的時候,后世君王又怎么能夠從史書中,得到什么有益的東西呢?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