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節
洛蘇一番生動至極的演示,讓李世民和諸宰相都深有感觸。 其余人都坐回席中,侍從將木桶抬下去,洛蘇手中持著翠綠節杖,在殿中緩緩踱步,他的身量是頗有些高大的,這是眾人第一次仰著頭望他,他宛如泰山一般巍峨沉重。 洛蘇沉吟道:“我對四夷很重視,很重視,在二十多年前,我降世后,我就帶著玄夜和玄鏡游歷四方,我在中原待的時間很短,反而是走遍了其余四夷之地。 在漢朝的時候,匈奴是什么樣子? 他們使用骨質的武器和箭矢,鐵甲是從西域更向西的地區得到的,那個時候是諸夏最為強盛的時候,完全可以對匈奴造成降維的打擊。 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這樣,幾乎所有的胡人都擁有了相當高的技術。 他們的精神文明遠遠不如諸夏,但在軍事上,已經武裝極高,在和突厥人作戰時,想必能夠感受到,漢朝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抓不到匈奴人,只要正面交戰,匈奴人就不是漢軍的對手。 而現在,突厥人并不畏懼和大唐的軍隊正面決戰,李靖大破冬突厥是戰略和戰術的勝利,是外交的勝利,卻不是單兵素質的勝利。 尤其是在騎兵方面,突厥人乃至于西域的回紇等族,很強,在大唐軍中,也有不少這些胡人騎兵,誰用都知道好用。 這證明什么? 在軍力方面,諸夏已經不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這幾乎是一個注定的過程,因為即便是洛氏,冶煉技術也已經很多年不曾有過大的進步。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怎么做? 用無數的戰爭去取得一切嗎?” 洛蘇所講的這些,又是李世民等人不曾聽過的論調角度,在眾人都不曾發覺下,幾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向前傾著身子,從心理上,這是一種傾聽的姿態,而且是從心中發出的傾聽姿態。 聽到洛蘇最后問的問題,眾人紛紛搖頭,魏征更是直接說道:“打敗冬突厥后,萬國之所以會來長安朝賀,是因為大唐在戰勝冬突厥的戰爭中,損耗非常小,在任何國家看來,大唐都有再發動一場滅國戰的實力。 但如果大唐和冬突厥間的戰爭,如同漢匈百年戰爭那樣,那諸國是不會畏懼的。 大唐能快速的戰爭一次冬突厥,但不可能去希求每一次都有這么輝煌的勝利,諸位都很清楚,這次對冬突厥的戰爭,不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br> 李世民更是直接站起身望著眾人感慨道:“是啊,面對龐大的草原帝國,朕始終懷抱著謹慎之心,現在打敗了冬突厥,但之后新崛起的草原帝國,無論是薛延陀,還是西突厥,還是這個、那個國家,不來挑釁大唐,朕是絕對不會發兵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國師你在和朕說罷天可汗體系后,朕才欣喜若狂,國內不加兵役,而能夠控制諸邦,保證中原的和平,那才是朕所追求的東西。 現在聽罷國師所說,朕愈發覺得,想要依靠武力去懾服那些諸國,實在是太過于艱難,而且很難成功。 國師,有什么話,還請說出來吧,我們君臣都在這里傾聽?!?/br> 洛蘇輕輕用節杖敲擊在地上,木板響起咚咚的聲音,頗為清脆,他沉聲道:“戰爭不是輕易發動的,每一場戰爭都要有一開始就要達成的戰爭目的。 否則即便是你在戰場上,一直贏贏贏,最后也要輸光光。 隋朝的隋煬帝,他征討遼東的時候,就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要徹底將遼東屠滅還是要遼東國臣服。 如果要遼東國臣服,那他有無數種辦法,如果要將遼東國屠滅的話,他完全可以一座城一座城,一個村莊一個村莊的殺過去。 但他一個都沒有選擇。 表面上隋軍取得了不少的戰果,但最后的結果,你們都知道了。 攻滅冬突厥是為了保障大唐的邊境安全,現在這個政治目的已經達成,那接下來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維持這個結果。 那么怎么維持這個狀態呢? 漢朝選擇了不斷的戰爭,而大唐,選擇了帶著胡人一起玩,建立天可汗體系。天可汗體系的關鍵在于,一個假想敵! 一個危害這個體系的假想敵。 一個可能會對所有國家造成傷害的敵人。 這個敵人不能是大唐,所以大唐要對外強壯的友善,即讓所有人都知道大唐的強大,但是大唐作為一個保護者出現。 而這個敵人,就出現在一個可能會危害大唐的國家身上,這個曾經的敵人是冬突厥,接下來這個國家會是誰呢? 我們現在不知道,但我們都知道,未來這個國家一定會出現,總有人會這么做。 接下來大唐的對外戰爭,只剩下擊敗這個敵人,其他沒有必要的戰爭,都不要由大唐親自動手。 如果沒有暫時沒有這個敵人,比如現在冬突厥覆滅,新的草原霸主還沒有崛起,就要不斷地宣傳之前冬突厥的罪惡,以不斷強化天可汗的必要性。 大唐要永遠和大多數的胡人國家站在一起,這個過程要持續一百年、兩百年,即天可汗不僅僅是你李世民,未來你的兒子、孫子,世世代代的天子,都要做這個天可汗?!?/br> 鑄就團結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創造一個敵人,嘶! 李世民等人皆倒吸一口涼氣,這種國家之間的藝術,讓人忍不住的去驚嘆,這是怎么想出來的主意。 但李世民聽的很是興奮,他自己成為了天可汗,這固然是值得興奮的,但成果只有傳承下去,才算是真正的成績。 就如同第一個天子,第一個皇帝一樣。 第一個天可汗會永遠被人所銘記,李世民這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以一代圣王的名聲留在青史上,所以他對這個是有執念的。 往后的大唐皇帝都冠有天可汗的名號,而這個名號是由我李世民帶來的! 一想到這里,李世民就激動的要顫抖起來了。 洛蘇今日很是高興,一刻不停的繼續說道:“在這個團結諸國的過程中,大唐要用自己卓絕的藝術、文化、審美,去征服那些每一個來到大唐的胡人,就如同遼東國中那些內里完全就是漢人的胡人。 這個過程中,可以用什么辦法呢? 還記得我們曾經商議過的科舉制度嗎? 我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制度有沒有什么更大的作用,他將做官的范圍從士人變成了所有人,現在完全可以繼續擴大它的范圍?!?/br> 李世民聞言一愣,說道:“國師,讓胡人去考科舉,這是不是有些荒誕?!?/br> 房玄齡同意失聲道:“普通人家的士人都難以中舉,大多數的胡人根本就沒有讀過什么書,怎么能中的了呢?” 其余諸宰相聞言紛紛點頭稱是,想想都知道,那些胡人是絕對不可能中得了的,考科舉,寒門都考不過士族,更不要說那些沒什么文化的胡人。 洛蘇聞言卻嘆息道:“你們為什么就不能轉轉腦子呢?現在的科舉考不上,難道就不會增加科目嗎? 現在的科舉有這么多科,那完全可以在科舉里面增加騎射,西域雖然學儒家學的少,但是那些宗教昌盛,可以出關于宗教的科目,他們擅長什么,朝廷就可以加什么科目。 這樣他們取得好成績,也沒人說什么。 甚至朝廷還可以直接宣布,為了讓胡人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圣人的教誨,特意為天可汗體系中的國家單獨考試,給他們名額,以顯示天可汗的天恩浩蕩?!?/br> 呃…… 洛蘇這話一出,殿中頓時寂靜,顯然洛蘇的話讓眾人都有些懵,這考不過就考不過,怎么還能朝廷下場拉偏架的,屬實是有些出乎意料。 李世民也躊躇道:“國師,這是否有些不好?” 洛蘇反問道:“科舉是不是為國選才?” “當然是?!?/br> 洛蘇慨然道:“為國選才便是為了大唐的繁盛,這些胡人來到長安讀書,又做了大唐的官,這些人接受了大唐的思想后,回到部族后,就會天然親近大唐,幫助大唐控制他的國家。 而且你們以為我只讓那些貴族子弟來學習嗎? 每一批來長安學習的里面,除了貴族子弟,還要有那些底層的人。 這些底層的人在見到了大唐的繁盛后,尤其是在大唐擁有了一定的地位后,再回到國中,那定然是要讓國中經歷一番洗牌的?!?/br> 這一套套的組合拳,讓眾人立刻就知道,國師絕對不是短時間琢磨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在當初科舉制度完全鋪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考慮讓科舉制度,在胡人地區生根發芽了。 洛蘇的話打消了李世民所有的顧慮,他想了想,然后越想越覺得好,忍不住笑出聲來,而后才后知后覺的對諸宰相笑道:“朕以為國師說的沒錯。 自古皆貴諸夏而賤夷狄,朕獨愛如一。 夷狄沒有文化,朕應當讓夷狄感受諸夏文化的浩瀚,夷狄不應該生來就沒有學習的機會,沒有機會感受先賢的經典,聽說在后漢的時候,太學里面有數萬人,朕的長安同樣應當如何。 朕不僅僅要有數萬漢人。 朕還要有數萬胡人,讓所有的胡人都讀圣賢書,讓所有的人都說雅語,一代代的就這樣推行下去。 向整個胡人國度宣示朕的恩德,讓天下的胡人都明白是天可汗給了他們一個翻身成為人上人的機會?!?/br> 洛蘇的話對諸宰相來說是顛覆性的,明明國師一直都在講這種規矩,但每每做起事來,卻將那些傳統的觀念,破壞的一塌糊涂。 至少對于這些人尖子來說,還從來都沒有聽說過,考核也能分地區考核的,但對國師來說,這似乎并不算是什么,就這么堂而皇之、理直氣壯的提出來。 魏征略一沉吟后緩緩說道:“陛下,國師,難道您就不擔心我中原的士子們會抗議這種事嗎?” 洛蘇直接大手一揮道:“抗議可以,只要愿意帶著自己的家人去那些國家重新歸落戶籍,并且從此常居在那些地方,就可以按照那里的標準來參加考試?!?/br> 洛玄辰沒忍住笑出聲來,殿中眾人頓時繃不住了,這不就是帶著家人去流放,要知道這些來長安讀書的胡人,大多數都是要回本國的,一個中原人,一輩子生活在那些地方,在這些士人眼里,真是和被流放沒有區別了。 說句不好聽的,大唐的不少流放地都比漠北好,那地方是真沒人愿意去。 洛蘇說了這么多,愈發讓眾人覺得,這外藩事務,很不簡單,絕對不是隨便就能夠處理的,而是要慎重又慎重。 李世民走下御座,在殿中踱步,沉吟道:“國師,按照你剛才所說,朕發覺這外藩事務之繁雜,幾乎不遜色于大唐內部了,這治理起來,稍有不慎,就會鑄就大錯?!?/br> 洛蘇站在李世民身邊,望著殿外,沉聲道:“是的,在大唐周圍,不算河西走廊以南的那片高原,有大約兩百萬戶,一千萬人口,這些人中有胡人、有漢人、有胡漢混血,有生胡人、有已經完全諸夏化的,有諸夏化卻不曾漢化的,很復雜,這些人和中原有聯系,又有隔閡,其中錯綜復雜,僅僅一個機構衙門是不夠的。 我建議天子你在大唐內部設置一個部省,比如可以叫做‘藩部總理衙門’,或者稱之為‘理藩院’、“理藩省”,都可以,至少要給這個機構類似于尚書省的級別架構,專門用來負責對外藩部。 以后也不要用胡人、夷狄來稱呼那些國家,要稱呼他們為大唐外藩、大唐藩部,改變要從細微的稱呼開始?!?/br> 設置一個尚書省的機構! 尚書省下轄六部二十四司,是整個帝國的執行機構,需要的官吏人數之多是中書省和門下省所難以想象。 畢竟看三省長官的級別就知道其中差距,尚書令是正二品,就連尚書令的副手左右仆射都是從二品,而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卻是正三品,論級別,只和尚書省的六部尚書同級別。 李世民卻毫不猶豫的徑直點頭道:“國師說的有道理,是應該設置這樣一個機構,而且這個機構中,還要有藩部官員參與,這樣能夠讓藩部更能夠感受到大唐的誠意。 不僅僅政治上要如此,還應該設置一個軍事上的機構,就如同府兵的十二衛一樣,要能夠總征調諸部兵馬?!?/br> 李世民順著洛蘇的思路,越想越覺得有搞頭,語氣中不禁帶上了一絲興奮,“真不愧是朕親自請出來的國師,真不愧是名垂千古的文公,您真是古往今來的第一賢臣宰相。 諸卿認為國師所說如何???” 殿中諸宰相聞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能有什么意見? 他們還處在被洛蘇大量信息轟炸沒有反應過來的階段中,還有些事沒想明白,但聽起來是非常的有道理。 對洛蘇這個人,李世民、房玄齡、魏征這些人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不是因為一個單獨的政策,單獨一個政策的話,有時候雖然能感覺到智慧上的差距,但本質上并不會真的差的那么遠。 但洛蘇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視角。 他們就像是在長河中蹣跚行走,要面對長河中的浪花以及其他未知的東西,前路會遭遇什么他們是不知道的。 他們心中是如何呢? 道路曲折我走不盡,前途光明我看不到啊。 但洛蘇就像是站在干岸上,不,應該說是站在山上,大河蜿蜒,就在他的眼底,他總是這樣悠哉悠哉。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