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節
洛羲之所面臨的洛氏境遇。 幾乎是歷代家主所最難的,這是洛氏第一次在姬昭不在的情況下,直面蒼天之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算是獲得了慘勝。 洛羲之望著那無數的神位,站起身,將一個個新制作的神位放上去,嫡系子弟帶著哭腔在頌唱著圣曲,每一個神位都是他們的父親、母親、叔伯姑母、兄長、jiejie。 洛羲之的手都在抖,洛氏上一次同時制作這么多的神位是什么時候? 還是洛國破滅時。 但洛國破滅后的家主是昭圣王洛陵,洛氏有些以來最強大的家主,人間之神,而現在呢? 洛羲之心知自己是萬萬不能和昭圣王所相提并論的,他唯一所能夠做的,就是將每一個凜冬城的孩子撫養長大,為家族積累一些底蘊,而后等待下一個能夠興盛家族的子弟出現。 洛氏會就此沉寂嗎? 自然不會。 若非為了保存家族,現在的洛氏也可以在中原任何一個國家,成為最頂級的家族,甚至能夠憑著巨大的威望,助力一國統一。 但洛氏絕不會那么做。 因為現在的洛氏沒有底牌,沒有那種抗衡皇權的底牌,如果遇到暴君,洛氏將會陷入死生之地,唯一的選擇就是開啟桃花源讓嫡系逃走。 開啟桃花源,以如今家族的底蘊,所能夠堅持的時間,所能夠容納的人數,不會很長。 至于四時之神,付出了那么多嫡系的生命,還要花費二十多萬的氣運點,才能夠催動短短時間,洛氏怎么能隨意使用? 于洛氏而言,如果不能有萬全的手段,使家族免受災厄,那寧愿留在遼東。 在系統中,洛氏家族的存續判定是有階層的,如果長時間成為平民百姓,那自然是大大有害,家族底蘊在這個時候就很有作用了,通過消耗氣運點,能夠使洛氏在系統中維持任務不失敗。 而且洛氏還有另外一個后手,那就是留在中原的兩個半支脈,這兩個支脈將會給洛氏帶來源源不斷的聲望,這些聲望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效果,但卻足以維持家族聲名不墮。 這就足夠了。 對于如今的洛氏而言,還有什么更值得追求的呢? 風蕭蕭,雨雪疏。 洛氏再臨世間日,自當凌于眾絕頂! ———— 這場足以載入世界史冊的戰爭終于落下了帷幕,勇氣、榮譽、信仰、熱血,任何人類優秀的品質都可以在這場戰爭中尋到,洛氏的犧牲是巨大而難以令人忘記的,我們不曾再見有另外一個家族,能為了理想而付出至此,這與一切的貴族都不相同,洛氏是這世上唯一的貴族,請允許筆者用貴族來形容這個偉大的家族和它的精神?!顿F族精神》 世間再無圣痕洛! 第805章 江東洛氏! 五月時,正值初夏,天漸熱又未入暑時,夜間一場淅淅瀝瀝的雨,將多日來的燥熱刷洗一空,蒼翠嫩綠,宛如碧玉,姿態各異的諸色繁花次第盛開。 姑蘇城外寒山寺,乃是當朝皇帝蕭衍特旨所建,表彰僧人寒山于草原建功,梁國皆知皇帝好弘揚佛學,梁國煙雨朦朧中,數百座寺廟立于秀麗山景間。 洛有之并未曾阻止蕭衍所為。 只要蕭衍不將國家大政寄托于鬼神之事,不給予這些僧侶特殊的社會地位和特權,那對洛有之而言,宗教不足掛齒,他只是默默的推出了《大梁佛律》,提高了成為僧侶的要求,將之作為一個百姓的身份而已。 大梁建國二十年,號稱江東半壁的姑蘇郡公洛有之薨逝兩年,此刻的梁國中,風波漸又起。 依照洛有之所言“寺廟、道觀,神靈之屬,宜立于山”的思想,寒山寺也在山上。 雨后略有些光滑的石質階梯,陽光從濃密的枝葉間透過,斑斑點點,人影在閃爍斑駁的光影中穿過,山道上人不多,很是安靜,來往者多是身著寬袍大袖的士人、女子以及前來拜佛求道的孩子。 在山道上,有一行人,男子皆著士人袍,幾個女眷,如花嬌媚,著仕女衣裳,江左這片土地,自豫章郡公洛楚坐斷江東以來,便極重容貌品行以及風流氣度。 要有不屈的風骨,要有高潔的品行,要有淵博的學識。 這一行人為首者,乃是洛有之的兒子,洛顯之,當今的姑蘇郡公。 洛顯之一邊下山,一邊與身邊人道:“陛下又召我入建業,此番,看來是不得不去了?!?/br> 與他同行者,有母親,有胞妹,亦有兄弟。 他的胞妹洛有容好奇問道:“為何兄長不愿前往建業?陛下待我家甚厚啊?!?/br> 洛顯之抬手擋住照過來略有些耀眼的光線,輕聲道:“我洛氏號稱江東半壁,乃是因為父親的威名,父親在時,乃是丞相,陛下又對父親言聽計從,名位俱全,才有我梁國和洛氏今日。 但父親薨逝后,陛下只懂軍事,不懂政務,梁國漸亂,朝中傾軋,為兄雖然能承襲郡公之位,但卻不可能承襲丞相之位。 我梁國自有制度,父親為相十八年,打壓士族門閥,制定律法,不能令士族自白身卓然而起,得享高位,現在卻連我洛氏也一并打壓了。 我洛氏雖是氏族志最上一等,但入朝中,不過六品清流官位,面對傾軋,又有什么作用?” 洛有容又問道:“陛下既然召兄長入建業,應當是會重用兄長,meimei覺得兄長不必擔憂?!?/br> 洛顯之卻憂慮道:“這正是為兄最擔憂之事,皇帝豈可為一人而敗壞國家制度呢?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此言一出,頓時沉靜,再無一人說話,只剩下光斑悠悠,落在人身上,臉上。 …… 自姑蘇出,乘船至建業,這條路洛顯之走了無數次,但從未有哪一次,如同此次一般沉重。 建業經過洛有之十八年的治理,乃是當之無愧的江東第一城,其繁華程度以及幾經擴建后,甚至不遜色于昔年的洛陽。 鱗次櫛比的商貨,摩肩接踵的百姓,這不僅僅是盛世景象,更體現著強大的賦稅能力,梁國早就從征討胡人的巨大創傷中恢復過來,有糧有錢有人。 洛顯之并未乘坐洛氏的大船,他并不想這么快就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已經來到了建業,他打算先搞清楚現在到底是什么狀況,看看和家族情報中所了解到的是否一致。 在洛顯之下船時,已經有不少人將消息傳回了自己的主人那里。 在一個略顯涼爽的午后,洛顯之進入了梁國的皇宮,去面見這個龐大國度的主宰。 梁國皇宮金碧輝煌,黃金美玉數不勝數,無數精美的壁畫描摹其上,這座皇宮同樣是洛有之監制的。 洛有之城不在物質方面讓蕭衍節省,只要不是秦始皇阿旁宮以及漢戾帝長生宮那種離譜到極致的宮殿群即可。 在一座到處都描摹著佛教菩薩和金剛的宮殿中,洛顯之再次見到了蕭衍。 這位統治梁國已經二十年的皇帝,模樣自然是極其威武的,年老并未消磨他的英雄氣概,他依舊是那個敢帶著十幾萬大軍去草原上和胡人拼刀子的馬上皇帝。 洛顯之和蕭衍自然不是第一次相見,在他年幼時,作為姑蘇郡公世子,就已經多次接受蕭衍的召見,并且多次得到蕭衍的各項賞賜。 只差一點就為他指婚一位公主,不過因為洛顯之已經有了未婚妻,此事便作罷,轉而為洛顯之的弟弟指婚了一位蕭氏的公主。 蕭衍大馬金刀坐在上首,自北地流傳而來的胡床已經逐漸風靡江東,這和洛有之的大力推廣有極大關系。 洛氏向來的觀點就是要舒服,跪坐不若臀坐舒適,那便舍棄跪坐,在如今的江東,除了大朝會等正式之地,大多已經不再跪坐。 “靈秀,請你來建業,可真是不容易啊?!?/br> 一見面,蕭衍就向洛顯之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洛顯之聞言并不慌張,而是肅穆道:“陛下息怒,臣每出行,多行占卜,有利則行,有兇則避。 大梁有今日,不易爾,若是因為臣而沖撞我大梁國運,臣萬死難辭其咎,臣萬死難見陛下,難見先考?!?/br> 蕭衍崇信,聞言不再多言,轉而道:“靈秀,此番邀你入建業,乃是欲以你為尚書令,接任爾父青云之位,為朕匡正社稷國家?!?/br> 果然! 洛顯之就知道定然如此,雖然尚書令遠遠不如他父親的丞相之位名正言順,權勢也不可同日而語。 畢竟丞相之位可是位在三公之上的,在后漢一朝,擔任丞相的要命是董卓,要么是曹cao,洛顯之是實權丞相,太子尚且要行禮,可想而知蕭衍對洛顯之的信任。 尚書令是實際上的丞相,三公只有錄尚書事才有實權,就如同太尉這些官職要有都督軍事才有權力一樣。 蕭衍給洛顯之尚書令的職位,可謂是極大的重用,幾乎在一瞬間就讓他位極人臣。 但! 這不行! 洛呈之卻作揖躬身道:“陛下,尚書令,國朝重擔,臣年不及加冠,不曾預國事,恐不能服眾望,且我大梁自有制度,累功轉進,四品以上者,詳加考核方可進,如何能因臣一人而廢弛國家之政?” 蕭衍聞言皺了皺眉頭,沉吟片刻還是堅決道:“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若有人才而不拔,國朝如何能安,若有人才而不選,國朝如何能盛,這是朕的意思,你且退下,多做思量,朕意屬爾?!?/br> 洛呈之帶著滿臉的疑惑走出皇宮,轉過頭又望了皇宮幾眼,愈發疑惑,非常之時,現在是什么非常之時,難道是發生什么了? 他坐上馬車后,馬夫便靜靜等待著命令,洛氏自然在建業城中有一座占地極廣的宅院,但洛呈之卻不準備立刻去那里。 他吩咐道:“去謝太傅府上,將自姑蘇帶來的禮品送到謝太傅府上?!?/br> 馬夫得令,便駕駛著馬車往謝府而去。 謝氏。 近二十年崛起最快的家族,在剛剛編氏族志時,謝氏還未曾進入最頂級的九大家族之列,作為中原遷徙而來的外來戶,勉勉強強在氏族志的第二列站穩了腳跟。 但謝氏謝安,乃是江左大才,最風流的人物之一,是洛有之的左膀右臂,于是家族一躍而起,在重編氏族志時,如今的姑蘇謝氏,位列第一等的高門大族。 實際上這正是作為士族的真相。 一百年前的四世三公汝南袁氏,真正從低級士族崛起為高門,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因為皇權而興盛,又因為爭奪皇權而敗落。 皇權是世俗最強大的力量,足以讓一個家族興盛又滅絕,就算是傀儡皇帝,也能夠用一身血,將一個頂級的家族拖下水。 這就是皇帝! 所有世家大族都有一顆化家為國的心。 因為只有化家為國,才能長久的保存富貴,否則一旦沒有人才,幾代人,不足百年就要衰落,甚至一旦沾染皇位繼承之事,數十上百年的謀劃,一瞬間就身死族滅。 洛氏不王是因為做王會死,也是因為即便是不王,洛氏也能長久的保存富貴,否則洛氏早就做皇帝了。 如今梁國蕭氏的皇位比楚氏穩固的多,尤其是經過洛有之十八年孜孜不倦的治理,基本上在梁國中,形成了平衡,于洛有之而言,他固然不希望士族門閥壟斷梁國官位,但他也沒有徹底將士族門閥從道義上打垮。 洛有之認為士族門閥的存在,自有其意義所在,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壞處,他提拔寒門也不是認為寒門生來就該掌權,而是擔心有人才遺失于荒野,最終造成社稷的震蕩。 可謂是實用至極! 完全貫徹了洛氏一向的治政思想。 馬車停下,洛顯之自馬車走下,謝氏的門庭很高,但府邸并不如何煊赫,充滿書卷氣,這恰恰是如今江左所流行的風氣。 那就是素雅,多談經義,儒家經義,以及佛教經義,道教經義,這些東西在此地融合,江左的風物以及自然風光,又與這些頗為相配,不似北方那般嚴寒,難以生存,于是愈發繁盛。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