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節
因為對李傕郭汜有用,劉協的生活水準因此變好了一些。 張濟不愿意和李傕郭汜混在一起,于是逃到了弘農郡就不再向前,關中一下子涌入了這么多西涼軍,關中士族當然有些緊張,生怕這些西涼軍在關中縱兵劫掠,大開殺戒。 士族為什么要尋找明主? 因為士族總體來說是要生存的,明主有腦子,懂得什么叫做合作,只有遇到明主,士族才能生存下去并且爭權奪利。 士族最怕遇到的就是那些完全沒腦子得過且過的軍閥,說不準什么時候就被殺,這種軍閥完全就是抱著同歸于盡的心思。 問題是軍閥想死隨意,士族不愿意和他同歸于盡??! 李傕郭汜在關中士族看來就是這種,殺關中士族對李傕郭汜沒好處,但李傕郭汜很可能做出這種事。 洛空請動天罰的消息還沒有傳到關中來,所以關中士族不清楚。 李傕郭汜在陣前親眼見到董卓被天罰而死,早就嚇破了膽子,之前在洛陽都只敢劫掠不敢殺人,進了關中自然同樣不敢。 見到這些西涼軍只要財貨,關中士族略微松了一口氣,看來這些西涼將領還是能交流的。 以西涼軍為完全意志的長安朝廷建立,李傕郭汜當即就是一頓封官,試圖緩和己方與天下諸侯的關系,順便試探一下皇帝到底有沒有作用。 …… 涼州。 從董卓率領大軍離開這里之后,涼州就顯得略微荒涼了一些,董卓曾經是涼州最大的軍閥,但不是唯一的軍閥。在董卓前往中原之后,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暫時放棄了涼州,隨著董卓兵敗的消息傳來,尤其是李傕郭汜建立長安朝廷之后,涼州軍閥頓時就有了異心。 李傕郭汜待在三輔,這里地處偏遠,雖然遠不如洛陽天下之中,但比之涼州還是繁華許多,于是二人都不愿意返回涼州,便冊封涼州軍閥為列侯,還封為將軍,正是馬騰韓遂二人。 馬騰韓遂見到朝廷愿意承認二人的割據地位,再加上這是正統的漢室皇帝冊封,于是欣然領命,就在涼州割據。 當初董卓前往中原時,帶走的涼州青壯很多,而且還在不斷征召,直接便宜了馬騰韓遂二人,兩人又前往羌人部落之中。 在漢人的眼中,羌人和胡人是不同的,正如大多數人稱呼昭城洛氏為周族一般,羌人的地位還是頗為特殊的,雖然不是漢人,但也不算是蠻夷,比西域人的地位還高一些,屬于可以統戰的對象。 馬騰就有羌人的血統,并未因此而受到歧視,所以兩人在得知董卓已經死在了洛陽之后,不僅僅接手董卓的士卒,還要接手他的羌人盟友。 可謂是董卓跌倒,馬韓吃飽! …… 自涼州再往西,從洛空率軍進入中原開始并且遭遇不利開始,西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整個西域將近一半的精銳都被洛空抽調,西域的混亂不是從胡人開始的,而是從烏孫國和大宛東國。 洛空前腳離開西域進入涼州,烏孫和大宛的貴族便直接廢除了原先的劉氏諸侯王,建立了新的國家。 這兩個國家在最初基本上都是純漢人組成的,當然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不是純粹的漢人,就算是漢人,也和中原的漢人有了很多的不同,畢竟就連無雙侯國都不可避免的有了極多的改變。 大宛改名西夏,即天下極西的諸夏,烏孫改名中夏,即天下之中的諸夏,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雙方之間的不對付。 西夏在立國之后就開始了原大宛國的統一計劃,撕毀了原大宛東國、西域都護府和大宛國簽訂了一切協議,西夏國主的目標是三年之內統一整個盆地,不過三年過去了,這個目標還沒有達成,依舊在亂戰之中。 相比較西夏國,中夏國的征途就很是順利,中夏王是個人杰,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杰,當初洛空在西域鎮壓,完全壓制了他。 現在洛空一走,中夏王頓時就崛起了。 從伊水河谷開始,憑借著人口優勢、技術優勢、馬匹優勢、土地肥沃優勢,一路東征,那些小的西域國家直接投降,中夏王按照傳統冊封原先的外藩國王為列侯。 那些大的國家則依舊為王,但需要向中夏王稱臣納貢,僅僅幾年的時間,中夏國就大致上統治了整個天山北麓,東西大約三千里的土地,各種族群加起來有一百五十萬的人,如果全民皆兵,控弦之士有十萬! 這種級別的國家,守衛西域完全沒有任何的問題,那些游曳在草原大漠上的胡人和中夏國大戰數次,都沒有討到好處。 當然到了這個程度,漢廷在整個西域的統治已經完全崩潰,尤其是西域都護府已經徹底名存實亡。 在整個天山北麓,唯一還獨立存在的國家就是無雙侯國。 中夏王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素王上皇天世尊有無限的崇拜,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無雙侯國的素王神廟祭拜。 西域這片土地上的政治和中原完全不同,這里的人基本上沒有地域歧視,和中原那種本地互助完全不同。 西域玩的是宗教內的各派主張,所有的貴族都同時有宗教身份,比如中夏國的左相就是道教大真人。 在統一整個天山北麓之后,中夏王開始給歷代的無雙侯冊封佛陀、菩薩、金剛等果位。 最終此舉引起了國中道教徒的不滿,中夏王雖然篤信佛教,但腦子沒抽,于是又給歷代無雙侯上了一遍道教神仙果位,他自己也開始在外人面前佛道同修,還任命了道教大真人作為左相。 中夏國的實力膨脹讓馬騰韓遂都很是恐懼,尤其是中夏王將國都從原先的伊水河谷遷徙到了靠近涼州敦煌地區之后。 這是什么意思? 中夏王之心,路人皆知??! 這不就是準備叩關進入中原嗎? 但實際上這就是馬騰韓遂杞人憂天了,這二人軍事能力還不錯,但政治能力實在是過于低下,根本就看不出現在的形勢。 中夏王的確是有這樣的想法,畢竟身為諸夏列國的國主之一,誰沒有進入中原問鼎的心思呢? 遼東燕國不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中夏王太清楚自己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中夏國的崛起實在是太快了,內部的問題亂糟糟,各種利益的分配,各方的矛盾之大,是難以想象的。一個不慎就會爆炸。 如果現在進入中原,一直勝利倒是還行,畢竟戰爭的勝利能夠掩蓋絕大多數的問題,但只要一場失敗,現在這個表面龐大強壯的國家就會在瞬間土崩瓦解。 不僅僅是整個天山北麓,中夏王甚至懷疑自己就連伊水河谷都回不去就會死在半路之上。 所以在沒有整合完內部之前,中夏王絕對不會進攻涼州,馬騰韓遂的防備算是無用武之地了。 至于無雙侯國目前在洛空的母親手中掌控。 神廟軍已經徹底化作了護衛軍,中夏王以整個天山北麓統治者的身份,將素王神廟的級別提升到了最高的地步。 中夏王號召遍布西域的寺廟和道觀要每年按時向神廟進貢,以維持素王神廟的運轉和神廟軍的運轉。 這個做法等于從某種程度上,讓神廟大祭司成為了西域寺廟和道觀的最高領袖,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設計。 無雙侯國對此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這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無雙侯國減輕壓力。 所有人都以為神廟軍是獨立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比較親近無雙侯國而已。 實際上這支軍團始終掌握在無雙侯手中,無論發生什么事,都不會改變。 ———— 西域之民,素敬諸天諸神,三千里地域,五千里方圓,竟有佛寺千座,道觀亦千數,處處焚香,不別漢土之人,不列男女之別,乃止二教同拜,皆行禱告,中原之民入之,若處神國,甚為詫異,異域之感,不絕于身,自敦煌三千里至中夏無雙素王神廟,此佛道之冠冕,敬拜素王上皇天世尊,敬拜素王上皇大天尊,始覺西域乃同中原一心矣?!逗鬂h書·西域列傳》 第661章 天下漸安,諸州皆靜! 話說袁紹率領著從洛陽回返的冀州大軍馬不停蹄的往前線趕去。 一回到河北,袁紹瞬間就感覺天地之大,可以肆意遨游。 河北人杰地靈,謀士如雨。 袁紹一到軍中,望著眼前的眾謀士以及諸將,心中的壓抑頓時一空,只覺意志勃發。 沮授跪坐在袁紹左手,他是袁紹的副手,超脫了謀士的層次,袁紹知道沮授最擅長的是治政,相當于丞相。 袁紹深吸一口氣朗聲道:“諸君,這些時日辛苦,我率軍前往洛陽導致冀州空虛,給了公孫瓚這卑劣之人可乘之機,這是我的錯過??! 冀州若是沒有諸君守御,我袁紹安能在今日坐于此地乎?” 袁紹這句話一出,無論是沮授、審配、田豐、辛評、郭圖、逢紀、許攸這些偏文臣謀士,還是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皆俯首而拜,泣淚不已,“主公!” 甚至就連一向心高氣傲的麴義,都對袁紹震驚不已,他和先前那些人不一樣,他不算是袁紹的臣子,而是袁紹的盟友藩屬。 袁紹讓眾人起身,環視眾人一圈,沮授是士族代表,袁紹的謀主是荀諶,但現在謀主不在。 他麾下軍略最盛的是審配審正南,而且審正南雖然是文臣,但卻有統兵之能,奇計百出的是田豐田元皓,袁紹認為田豐不下于古之謀略士。 望著這些人袁紹心中豪氣縱橫,手中握劍,慨然道:“諸君,我遵奉大義,前往洛陽,扶助大漢社稷。 公孫瓚麾下有軍馬千萬,白馬義從,縱橫天下,董卓禍亂卻不思報答漢恩,不出一兵一卒,反倒襲我基業,攻訐忠臣,其狼子野心,jian險至此,真可謂虎狼也! 若不能提劍斬之,若與他同立于青天之下,我袁紹羞慚于青史!” 主辱臣死,顏良文丑已經下淚半跪道:“主公,愿為先鋒,定斬公孫首級!” 袁紹的話讓眾人皆怒發沖冠,但除了顏良文丑之外,其余人還是覺得現在不能和公孫瓚徹底開戰,實在是太容易出意外了。 袁紹同樣很清楚,他讓顏良文丑起身,又道:“然大丈夫以識時務為俊杰,公孫軍強勢大,不可與之力戰,吾欲求和,以圖后事,河北有諸君,公孫瓚不過是冢中枯骨而已?!?/br> 沮授等謀士都松了一口氣,袁紹沒有上頭就好,現在的局勢不到拼命的時候,公孫瓚正處于一鼓作氣的時候,現在打仗,萬一被公孫瓚的軍隊一波推平,那就不妙了。 但是求和,眾人同樣有些猶豫,求和不是他們求和,公孫瓚就一定要答應的。 袁紹心中早就有了腹稿,徑直說道:“求和不可屈膝。 公孫瓚懷虎狼之心,若卑躬而求,今日略境,明日寇關,今日以金銀,明日以布帛,得一夕之安寢,翌日公孫兵鋒又至矣。 退一寸,弱十分,這難道不是韓魏事秦的抱薪救火之計嗎? 唯有挫其鋒勇,斷其意志,使公孫畏懼,河北之地,兒郎振作,冀州袁紹,不可輕侮,才能真正讓公孫瓚生出求和之心。 諸君以為然否?” 河北群臣肅然而立,皆躬身作揖抱拳齊聲大作,“謹遵主公之令!” 眾人各自得令走到屋外,審配突然說道:“愿同諸君,共克公孫!” 眾人都有些驚訝,審配的確是才能出眾,但這個人一向專斷,自視甚高,不喜聽人言,現在竟然說出這樣一句話,這怎么能不讓眾人震驚。 審配見到眾人神情,抬頭望天道:“既為袁氏臣,還請諸君盡心竭力,河北大業,在主公,不在公孫瓚?!?/br> 審配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要為袁紹盡忠,他在警告其他人,不要試圖背叛。 沮授和審配雖然略有不和,但皆是性格剛烈之人,都是忠貞死節之臣,當即慨然道:“河北不止審正南,亦有沮授,既為主公別駕,再不事二人矣!” 審配拱拱手離開,袁紹任命他為兵曹從事,河北諸將,皆聽其號令,他要做些準備。 袁紹到達不過三日,公孫瓚得知消息,再次引兵來攻,審配號令諸軍,堅守不出,消耗公孫瓚的氣勢,袁紹則上陣鼓舞,以防止因為久守而導致河北軍氣勢低落。 公孫瓚連續進攻,竟然一步不能前進,之前郡縣聞風而降,現在卻寸步難行,使公孫瓚頗為惱怒,認為是諸軍不利,竟然親自上陣。 麴義頗為狂傲,他以前縱橫涼州,后來投靠韓馥,但是卻瞧不起韓馥,因為韓馥不重用他,所以與韓馥不和,如今袁紹用審配統軍,麴義依舊不服,認為一介士人,懂什么統兵打仗。 他認為河北諸將,都是庸庸碌碌之輩,于是自率精銳私兵出陣與公孫瓚作戰,袁紹和審配直到麴義出陣后,才得知了消息。 袁紹營中。 審配面色難看至極,他為人專斷的其中一點就是最討厭違逆他命令的人,麴義完美的切中了審配最厭惡的點。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