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節
李儒又展開信件看了一遍,然后沉思了一下,低聲道:“主公,我們不能再和洛陽城這么對抗了,否則真的就要強行攻城。 城中還有一部分太平軍守御,還有新招收的民眾,就算是能攻下城池,恐怕損失也不會小。 現在最好是和洛陽講和,他們都知道定然不是我西涼軍對手,這種情況下給他們一些好處,比如保證他們的地位和勢力,這樣很容易就能讓他們放棄反抗。 這些公卿之所以反對您,恐怕就是因為擔心失去這些權力和地位,儒對他們實在是太了解了?!?/br> 董卓沒想到一向最為激進的李儒竟然表態要講和,但是他卻有些猶豫道:“但是這么多好處都要白白送給他們嗎? 這些洛陽公卿實在是讓本公憤怒?!?/br> 李儒陰惻惻的笑著,抬手用羽扇蓋住了大半個臉頰,眼神之中的陰狠透露出來,輕聲笑道:“這又不是對著洛河神水發誓,進了洛陽城之后,直接毀約不就可以了。 沒有了城池之后,說不準這些公卿還會舔著臉過來求您和他們合作呢?!?/br> 董卓愣了一下,進城直接毀約? 這若是中原諸侯那是一定要思考一下的,但是董卓出身邊郡,言而無信的事情做的太多了,只覺眼前一亮,當即就笑道:“文優啊,你真是太聰明了,就這么辦,給洛陽城的信件就由你來寫。 邀請洛陽城的諸公,共同建設大漢。 不過估計他們不會直接同意,還是要讓他們看一看我西涼軍的實力,他們才會更快的下決心。 諸將等眾軍到齊之后,準備攻城,傳令給司隸諸郡,抽調糧草物資,讓洛陽公卿們好好看一看我西涼兒郎的驍勇。 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安穩坐在洛陽城中是為什么?” 李儒藏在羽扇之后的臉上帶著微微的冷酷笑意,等到進了洛陽城,他就讓那些公卿知道什么叫做殘忍。 張角沒有把那些人殺光是李儒沒想到的,一個反賊還真的把自己當作誅除獨夫的替天行道之人了。 況且,天下公卿皆可殺! 雖然心中這么想,但是李儒的回信卻寫的很是彬彬有禮,仿佛換了一個人似的,雖然還是要掌握大權,但是沒有原先那么霸道。 對張角的稱呼也改成了道主,然后李儒讓人將這封信重新送進洛陽城中。 不斷有軍隊慢慢聚集到洛陽城外,西涼大軍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下是真的把整個涼州的班底都搬了過去。 董卓進入洛陽的決心到底有多強,從這里就能看出,簡直是抱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思,這是李儒的計策。 他就是要斷掉整個西涼所有的后路,一門心思的就要去爭天下,于是才走到了今日! ———— 東漢王朝貫穿始終的問題眾多,其中邊郡武人與中原士族的矛盾是不可忽視的一條主線,誠然士族同樣參與邊境戰爭,但最終的結果是為了回到洛陽,而邊郡武人終生局限于邊郡。 這實際上是東漢王朝政治力量抱團的一種體現,即權力經過血緣傳播、軍功授爵、經學察舉之后,徹底進入了“學派—血緣”結合抱團的時代,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經學清名—家族權勢”,這既不是血緣傳承,又不是知識傳播,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傳播方式。 它維持了東漢王朝的存續以及皇權的穩定,但同樣帶來了皇權的萎縮以及東漢王朝基本盤的不可變,它是東漢王朝衰亡的因素之一,也是東漢王朝不滅絕的因素之一?!稘h王朝興衰史》 第644章 陰詭 “天大的機緣就擺在面前,錯過這一次,再也沒有這樣直接登頂的機會!” “時不我待,猶豫一刻,或取就會有意外誕生?!?/br> “心中想著有退路,還怎么能一往無前,項王破釜沉舟的故事忘記了嗎?” “把你們所有的精氣神,所有的一切生命骨血都拿出來,沖過這一關,現在不奮勇向前,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等到洛陽公卿的實力恢復過來,你們再灰溜溜的滾回涼州去被人瞧不起,去被人罵作邊郡武夫,去永生永世的待在那血rou紛飛的戰場上嗎?” “你們就不想安穩的坐在洛陽,指指點點就得到一切嗎?” “你們現在不拼命,下一個一百年,兩百年,你們的子孫都要被公卿的子孫瞧不起!” 李儒的聲音在西涼諸將的耳邊心中腦海之中響起,聽的所有人都是氣血上涌,“你們愿意再過那樣的生活嗎?” “不愿意!” “不愿意!” 李儒的一字字一句句都重重地捶打在西涼諸將的心中,李儒的話將整個涼州壓抑了一百年的憤怒都勾了出來,將所有人心中的不甘心都勾了出來。 這世上哪里有人能憑借一己之力推動大勢運行呢? 李儒受到了屈辱又怎么可能讓整個西涼去為他復仇呢? 是因為整個西涼人都心中不甘啊,正是心里懷著這種不甘,他們才能忍饑挨餓,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中鍛煉出強大的意志。 到了今天,見到了這繁華的洛陽,該是換一換角色了,從光武帝再受命開始,一百年的富貴足夠了。 公卿輪流坐,今日到西涼! 若問憑何物,鐵騎踏洛陽! 李儒很滿意西涼諸將的反應,保持住這種精神,天下又有何處不可去呢? 董卓朗聲大笑著,手中的利劍一抽,狂吼道:“去攻城,讓洛陽的公卿們看看我們西涼兒郎的驍勇,讓他們知道這百年來,是什么人一直在保護著他們?!?/br> 他雄壯至極的身軀在陽光的映襯之下,宛如戰神一般威風凜凜,李儒滿意的望著意氣風發的董卓,回想起無雙侯洛空的話,搖搖頭心中暗道:“無雙侯啊,這樣的董仲穎,天下誰能擋得住我們西涼鐵騎呢?” “喏!” 西涼的將軍們紛紛抽出手中的利劍,就要組織士兵開始攻城。 劉辯望著這一幕,只覺渾身冰冷,膽顫的問著洛空道:“君侯,這些西涼軍為什么會這樣???” 洛空反握住劉辯的手認真說道:“陛下,以后若是有機會。 若是有機會主政天下,你記住,剛才這些西涼軍的話聽一半,另外一半則是借口。 這個天下沒有公平,但一定要盡量公平。 當年關中壓迫關東,最后光武皇帝依靠關東起兵,即便是順利接管關中,但最后還是要廢棄關中。 這就叫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這一百年就是還債,現在關西被壓迫,邊郡武人在不斷流血,自然就恨上了關東,甚至恨上了皇室。 他們就要皇室以及公卿士族來還血了?!?/br> 洛空這一句恨上了皇室,聽的劉辯和唐姬都害怕不已,“天下人心中是有一把秤的。 為什么洛氏從來不受這些指責,因為洛氏一直在犧牲,一直在流血。 權勢和地位這些東西只能帶來虛假的擁護,唯有鮮血和犧牲才能鑄就真正的不朽!” 劉辯懵懵懂懂的聽著,唐姬反而眼中一亮一亮的,洛空摸了摸劉辯的頭,沒再說些什么。 劉辯不會是個能夠掌握大權的皇帝,這些話是洛空一些想要抒發出來的情緒罷了。 在這個更不愿意忍耐的世上,這種明顯的不公正對待,只會造成一個結局,那就是群起反抗。 地域之間的對抗實在是太強了,關西和關東之間,關西的涼州和西域之間,關中和涼州之間,關東的各州之間,乃至于各州的郡中,在以郡為國的大環境下,處處都是不滿的裂隙。 士族們在郡中相互聯姻,在州中相互結交,但僅此而已,自己想出去出不去,別人想進來那也進不來。 這種裂隙怎么去彌補,沒有人知道,畢竟是皇帝帶頭這么干的。 現在是迎來反噬的時候了,小規模的反抗已經沒有作用了,這些握著刀把子的武夫造反了。 當然,若是沒有洛霄把士族的武力一下子推入深淵,這些短暫的反抗是難以成功的。 但是現在真的說不準了。 士族還有極強的底蘊,強到什么地步呢? 可以這么說,洛霄如果還活著,也會開始用士族,雖然不可能像后漢一朝這么權勢煊赫,但掌握四分之一左右還是沒問題的。 這些士族只要給他們時間,最多三年,他們就能重新武裝,足以和邊郡軍隊一較高下,并且能通過源源不斷的供給,把這些邊郡精銳耗光,然后打敗他們。 …… 洛陽城中,西涼軍新送進來的信件傳播開來,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城中的人心一下子繁雜起來。 任何戰爭時候,都不存在萬眾一心,一定有死戰派、騎墻派、投降派。 而且這些派別是會變化的,不是提前把那些會投降的殺掉就沒事了,因為隨著形勢的變化會有新的投降派出現。 甚至說句不好聽的,有某些死戰派是因為形勢不允許投降,是本來想投降但是拿不到好處才死戰的。 只有敵人給的好處足夠,轉換門庭比誰都快。所謂久守必失就是這個原因,那些強大的守城將領,除了軍事上比較強之外,通常都是政治上的強人,能擺平內部的分歧。 現在的洛陽城中有這樣的人嗎? 有! 但沒有權力。 而有權力的那些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想法,何太后玩玩宮斗還行,讓她去處理這些事情那就實在是開玩笑了。 城中最主戰的自然就是太平軍,除了太平軍之外,那些頂尖的豪門同樣反對董卓進城,尤其是袁氏的反對。 “董卓進城會造成什么結果是我們所不清楚的,我們絕對不能冒險。 天一道主去世的消息向著四處而去,董卓圍困洛陽的消息同樣很快就會傳遍諸州郡,那時天下自然會有義士率兵而來。 等到那時候,縱然董卓真的有些不軌的心思,同樣有人能夠制得住他?!?/br> 這所謂的義士到底是什么人? 眾人都心知肚明,現在袁氏的袁紹和袁術一個回了汝南老家,一個進了冀州,這不就是等著自己人進洛陽嗎? 但是許多人都不說話,畢竟這天下又不是只有你袁氏有出息。 現在這情況,就不相信昭城洛氏還能穩坐釣魚臺。 而且我們這些家族雖然不如你袁氏顯赫,但也不是泥捏的,最后誰能拿到好處還是說不準的事情。 心中這么想著,這些人一個個義正辭嚴的贊同袁氏家主的意見,洛陽城中一幕幕大戲,在不斷的上演著。 這些在外有人的公卿都不想放董卓進城,至少要等到自己的外援到來再說,而那些此前沒能得到好處的人,或者一直站在這些主戰派對立面的臣子,則不愿意見到他們的家聲愈發的顯赫,而準備想辦法把董卓引進城來,打破現在的這種無法翻盤的局面。 至于放董卓進來會不會導致洛陽被毀掉,根本沒人思考這個問題,這里可是圣城洛陽,是素王上皇親自建立的城池,最多就是劫掠一番,誰敢對城池造作? 況且就連張角進城都沒有劫掠,這董卓就算是再不要臉,總歸是漢臣,總不能連張角這種逆…人都不如吧? 真要是做了那種事,誰還會服氣他? 他不想在洛陽城建立穩定的統治了嗎?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