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節
等到敲門聲響起,洛川高聲道:“知道了?!?/br> 于是腳步聲就漸行漸遠,兩人相視一笑,繼續作畫。 …… 一位太守被悍然殺死在英侯國! 這事情可實在是太大了,而且還是素有兇名的宦官子弟,皇帝身邊的常侍簡直氣炸了,立刻就到皇帝的身邊哭訴。 皇帝也沒想到英侯的膽子竟然這么大,敢直接殺死一位兩千石的重臣,于是立刻就下旨言辭頗為激烈的問責。 實際上這就已經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了,因為按照皇帝之前的做法,他應該直接下旨抓捕英侯,然后下獄處死。 但是現在竟然只是下旨問責,就給人一種非常色厲內荏的感覺。 英侯的回復很快就傳了開來,“張太守出言不遜,辱及洛氏家門。 臣只是徑直殺死了他,還留了全尸,已經是手下留情。 請陛下轉告張常侍,不必親自道謝。 英侯國不喜歡接待外客?!?/br> 這番話真是讓人啞口無言。 讓所有人都啞口無言,望望青天,的確是大日高懸,這個天下還是那個天下。 但英侯為什么敢這么霸道? 辱及洛氏家門? 真是好死??! 不要說天子,蒼天來了也救不了他。 素王上皇說的! ———— 漢興以來,卓然有義烈之美,士有縱俠之風,怨必以直,恩必有報,輕死重氣。 帝攜陰私,遂致望入私門,而刑移黎庶,持劍而行天下,幾成俗矣。 至墨徒衰微,儒玄奮揚,帝親閹宦,政委寺人。 諸士怨憤,各建地方,士乃以附于朝士而天下見恥,激揚意氣,品評公卿。 遂使天下喜忠義之士,而厭附庸之屬,愿為一士毀家,不為閹人諂媚。 及仲舉赴難,猶烈火烹油,風俗愈盛!——《后漢書·黨錮列傳》 第570章 洛川上書! 皇帝在皇宮之中砸碎了數十個陶瓷,揮舞著利劍砍斷了無數的帷幔,他憤怒的咆哮聲響徹在宮殿的每一個角落。 “猖狂!猖狂! 洛氏真以為朕不敢動手嗎? 洛氏真以為朕畏懼他們嗎?” 殿中所有的侍者都跪伏在地上,深深地低著頭,沒有人敢于上前去勸說憤怒的皇帝。 皇帝甚至親自寫下了詔書,他是有把握短時間之內殺光英侯全族的。 因為歷代英侯都不娶小妾,子嗣一向不多,沒有其他家族那種龐大的世系,殺起來很是方便。 但是回想了一下英侯背后的洛氏,那在列國之間遍布的勢力。 皇帝擔心自己上一刻下達了圣旨,下一刻就有列國叩關。 皇帝又氣的砸了一件珍寶。 最終無事發生。 皇帝是不可能受氣的,逃進英侯國的他不管。 但是他在英侯國周圍嚴查,但凡有逃去的,直接就地正法。 一時之間,郡縣之間變成了大逃殺之地,黨人們四處躲避朝廷的追捕,被抓到基本上就是死。 縱然知道收留這些黨人會帶來滅門之禍,還是有無數人收留他們,天下群情洶洶之心,由此可見。 作為唯一硬氣回懟皇帝的英侯,在天下之間的名望再次大漲,已經是諸列侯勛貴之家的冠冕。 其余的五姓家雖然顯赫,門生故吏極多,但若說懟皇帝,那是真的不敢,皇帝是真能做出夷三族之事的。 門生故吏再多,家門聲望再顯赫,主支嫡系一死光,頃刻之間就是無限的內斗。 皇帝再稍微一挑動,家族破落就在旦夕之間。 …… 等到皇帝氣消,許多同情黨人的權貴,包括外戚上書,請求赦免那些下獄的黨人,皇帝思慮良久,想到主犯都已經死了,于是下令將獄中的士人放還。 但是同時下令,不允許這些人做官,包括這些人的三族,都不能到朝廷做官,所有的名單都記錄在內廷之中,依舊稱呼他們為黨人。 這番舉動的意思是,皇帝沒有錯,士人們就是在結黨,現在放還是因為皇帝法外開恩。 這樣的舉動瞬間引爆了天下,從國朝建立以來,還從沒有過牽連三族,不允許出仕做官的事情出現。 洛川和洛倩都沒想到皇帝能玩出這種禁錮士人上升的事情。 這些士人都是有能力的,不讓他們到朝廷里做官,放到地方上,這難道不是在找死嗎? 他直接上書給皇帝道:“陛下。 禁錮士人之事,萬萬不可。 天下的興盛,就在于人的得失。 摒棄士人,重用宦官,這是圣君所應該做的嗎? 臣有問。 諸位常侍可知如何籌謀錢糧、鎮撫百姓、刑律之道、統率軍隊,這些治國理政之道,哪一位常侍是精通的嗎? 士人有能而不用,卻用無能的宦官,陛下心中所思所想,臣不解?!?/br> 看完這封上奏,眾人只升起了一絲想法,原來罵人還能罵的這么高級。 一句“臣不解”,僅僅三個字,就把皇帝指著鼻子罵了個狗血淋頭。 英侯洛川的意思很明顯,放著有才能的士人不用,卻用無能的宦官。 這些宦官能干什么? 不是簡簡單單的歧視這些宦官的身份,而是這些沒有受過專門的教育,只知道哄著皇帝的人,怎么用來治國? 治國理政一竅不通。 士人之中的確是有渣滓,而且數量還不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奪。但是和宦官們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起碼還能做事,能維持這個龐大的帝國的運轉。 尤其是士人集團之中的佼佼者,一手治國,一手治軍,漢王朝能維持安穩,皇帝能坐在皇帝位下達黨錮,這些士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毫不避諱的說,宦官就是給士人拖后腿的。 洛川對大部分邀名的士人是無視的,但是對宦官,那更是看不上。 因為洛氏一直以來都想的很清楚,對皇權、臣權等等都與天下不同。 宦官有什么用? 給皇帝撈錢,對抗士人和外戚,維護皇權的穩定。 這一條條一件件,洛川只能見到皇帝從中得利,卻見不到天下得到了什么好處,能有一半用來打仗都算是好的,宮中奢靡無度,難道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撈錢。 錢是怎么來的? 所有人都很清楚,橫征暴斂,巧取豪奪。 這世上不是為皇帝撈錢就天然正確的。 對抗士人和外戚,維護皇權的穩定,然后呢? 維護皇權的穩定是為了什么? 是為了皇帝能夠通過皇權打擊侵蝕國家根基之人。 但現實是什么? 這個世界上,有一條真理,一個蠢貨無法從智者手中奪走權力以及其他。 皇帝在和士人的對抗中,為什么會漸漸落入下風,說難聽些,就是皇帝蠢。 于是皇帝選擇了更蠢的宦官,然后通過至高無上的皇權,束縛住士人的手腳,再為宦官們加強,以此形成平衡。 多么恐怖的事情! 皇權是穩固了。 天下呢? 誰來治理? 皇帝不管,反正天下這么大,就算是敗壞也能敗壞好多年。 洛氏和皇帝之間有一個根本性的矛盾。 那就是社稷和君王之間的取舍。 有一句話可以比較形象的表明洛氏的態度,即天下重于社稷,重于宗廟,重于君王。 即首先保證天下是屬于諸夏的,再保證天下是祥和安定的,再保證天下是屬于劉氏的,最后保證劉氏的某一個君王在位。 而皇帝不這樣想。 大部分皇帝的第一目標是維持自己的統治。 甚至很多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會不在乎祖宗基業,頗有一種,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感覺。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