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節
這不就是靖難的初心嗎? 從什么時候開始忘掉了這些東西呢? 就是從第一次覺得有些不公平開始,從第一次覺得受到懷疑開始,但皇帝終究沒做什么。 元從諸勛百年來消失了幾十家,若是讓那些消失的家族來評價,他們一定會給予皇帝最大的感激。 因為世襲罔替的誓言,對于注重祖先聲名和香火的大漢人來說,還有什么承諾比傳承宗廟更重要的呢? “就這樣吧?!?/br> “不到關中做那三公九卿也沒什么?!?/br> “我等是關東之人,就在關東之地,為朝廷鎮守?!?/br> “鎮守一百年,五百年,八百年,直到天命的終結?!?/br> 這些聲音在各處響起,最后匯聚到了長安。 時間總是在匆匆忙忙之中走過。 劉詢忙著處理各種國家的政務,經歷了短暫的三年沒有天災的日子后,無論是關中還是關東,又開始了各種各樣的天災。 幸好朝廷已經不是剛剛靖難結束時的疲敝之態,在劉詢君臣的治理之下,大漢的國力在快速的復蘇著。 古典國家就是這樣,不需要花費數十上百年去彌補科技代差。 在人可以決定一切的時代,只要君主有能力,王朝內耗不嚴重,人口沒有少的離譜,一個國家只需要十年就能從衰微一躍而起,成為一個空前強盛的帝國。 劉向不僅僅做了廷尉,劉詢要用刑律治國,非??粗厮?,為他升任了御史大夫。 三公之一,位極人臣! 他精通刑律之道,處事公正,在民間的聲望很高,他嚴肅的用刑律來規范官員的行為,整肅吏治,查糾了一大批不法的官員。 但他不是酷吏。 即便是最嚴苛的士子,也不能稱呼他為酷吏,他的大部分判決都非常符合道德觀念,起到規范社會風氣的作用。 他執法只是嚴格,卻并不酷烈。 在元封十二年的時候,劉向上書皇帝道:“關東三年之內經歷了三次天災,貧苦的百姓于是不能按時的繳納賦稅。 陛下您的恩典就像是天上的太陽一樣,下旨免除了十八個郡縣的賦稅,但是jian惡的胥吏卻依舊在蒙騙百姓啊。 依舊強迫他們交稅,百姓不得不變賣僅存的口糧之田,徹底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豪強就這樣作大了,踩著百姓的骨rou和鮮血,侵蝕著大漢的根基和底蘊。 如果不加以控制,大漢的滅亡恐怕就在不遠的將來了?!?/br> 劉詢曾經被囚禁在膠東國中,廢為庶人,每日醒來就擔心自己被劉旦殺死,見慣了人間冷暖,知曉那些jian惡的胥吏對百姓來說有多么的恐怖。 他立刻下令讓劉向盡情去做,“卿所殺之人,皆朕所殺之人,卿勿憂,但做大事,朕必負之?!?/br> 你只管做,所有的責任都由我這個皇帝來背。 劉向感激涕零,愈發大力的打擊那種禍國殃民的豪強,尤其是犯下殺人大罪的更是絕無幸免,全都要黃泉走一遭。 這些事為他贏得了很高的聲望,然后他就遭遇到了刺殺。再然后敢戰士就出現在了他的身邊,欽天監里走出了一個人。 洛青。 無論是皇帝、王侯還是豪強百姓,都知道了洛氏鮮明的態度,打擊不法的豪強,洛氏義不容辭。 這種明顯到極致的政治表態讓無數人震驚,因為洛氏就是天下最大的豪強大族,你自己砍自己? 雖然天下的豪族都知道洛氏看不上他們這種欺壓小民的做法,而且不會和他們同流合污,但是以前最多以為洛氏會高高掛起。 就當作沒看見一樣,畢竟這是劉氏的天下,已經不是你姬姓的邦周了,就算天命落下,這又關你什么事??? 況且,劉氏皇族自己都在這樣做,皇帝是收刮最狠的一個,而且還是合法的收刮,你來管我們做什么? “我洛氏一生行事,還需要向你們這些蟲豸報備嗎?” 一道充斥著無盡鋒銳的聲音從昭城洛盛的口中傳向四方,一下子萬籟俱靜,只剩下無數暗流在平靜的水面之下涌動。 但是洛氏不懼,這不是亂世! 這些豪強能做些什么呢? 朝廷一只手就可以壓的這些人喘不過氣來,更不要說加上洛氏,他們唯有待宰的份。 在這場朝廷打壓關中和關東豪強的戰爭之中,獲利最大的反而是關東列侯。 雖然限于嚴格的規定,侯國的土地不能向外延伸一寸,但是朝廷沒規定分家之后也不行,畢竟子嗣越生越多,能夠給予的財富卻是越來越少的。 除了昔年的萬戶侯國之外,列侯國本就不大,不需要推恩分割。 所以貴族子弟,尤其是庶子自謀生計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朝廷同樣沒規定不能買商鋪和房產,于是就造成了一種奇特的景象,朝廷前面揮舞屠刀,列侯后面揮舞著小鐮刀。 朝廷宣講旨意,列侯揮舞錢帛,朝廷的刀上血跡斑斑,列侯吃的盆滿缽滿。 突出一個配合默契,將豪強吃的骨頭渣子都不剩,而且火力基本都被朝廷官吏擔了。 這種情況被上報給了皇帝,“陛下,先賢曾經說過,人在憂患的環境下才能生存,一旦安逸起來就會滅亡,列侯們不知道節制,這恐怕是衰亡的征兆啊?!?/br> 劉詢沉默了許久,最后只說了一句,“這世上哪里有長盛不衰的呢? 這世上哪里有為了長存,而使自己陷于憂患的呢? 由他們去吧,只要不動分配給小民的土地,商鋪和房產就讓他們拿走好了,這是朕應該給的?!?/br> 皇帝的表態讓列侯們更加無所顧忌起來。 在這個時代,土地毋庸置疑是產出最高的寶物,擁有土地幾乎就擁有了一切,但是對列侯們來說,太過危險了。 商鋪和房產就沒有這樣的顧慮,即便是不留著收租,轉手一賣照樣是大量的錢財入袋。 有遠見卓識之人,卻見到了這繁榮盛景之下的危機,悲嘆道:“我們是軍功列侯,從馬上取功名,立下功績,綿延子孫。 得到皇帝的賞賜,用以使家族富貴,維護我們的名聲,善待國中的子民,使天下之人崇拜我們的行為,敬仰我們的品德。 這是我們能發動靖難的根基所在啊。 現在卻為了一些蠅頭小利,一些隨時都會失去的浮財,而失去了這些根基。 這難道不是最愚蠢最短視的行為嗎?” 先賢早已將道理都說盡了,但人生在世,又有多少能看到百年之后? 能看穿十年的人,都足以顯貴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br> 雖然不是完全的正確,但卻足以代表絕大多數人。 沒人想到開學令的反對會這樣結束,同樣沒人想到抑豪強令的實施過程會是這么的戲劇化。 關東豪強的力量被重重打擊,列侯們忙著消化所得。 靖難功臣開始凋亡了。 ———— 吾嘗誦《史記》、《漢書》,每嘆興衰禍福莫非皆有天定? 月之盈虧,歷時三旬,日之正偏,四時有變,何以功臣煊赫,不過一時,竟至于此。 復而誦之,此漢宣之禍矣,太縱、大賞、無戒,溺功臣,愛親近,遂使驕狂。 太史公曰:“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br> 然根本已歪,枝干何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r> 此正言哉!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漢興功臣興衰盛亡,由此可知?!妒疯b·漢紀》 第491章 元封第十八年的夏天 一個平庸的皇帝會給王朝帶來衰敗,孝鼎皇帝證明了這一點,一個喜歡折騰的皇帝會將國家帶到滅亡,戾帝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英才偉略的皇帝能給一個王朝帶來什么? 他會告訴所有人,所謂的積重難返,回天無力都是借口。 三百年王朝周期律? 既然下一個還是封建王朝,那為什么開創新王朝的不能是舊王朝的掌舵人呢? 既然這世上還是需要一個皇帝,那新的皇帝為什么不能是舊的皇帝呢? 天降偉人是客觀存在的,只要能力強,只要還有輾轉騰挪的余地,都能中興! 戾帝的作為有暴秦之禍,若是下一個皇帝還是像他那樣,漢朝是一定會滅亡的,到了那個時候,大概天下人都會說漢朝積重難返,任何人來了也回天無力了。 但事實上,維持一個王朝的存續,并不需要皇帝掌控天下,他只需要一個基本盤即可。 劉詢這樣有能力有手段的皇帝,尋找到一個大概能維持忠誠的基本盤很簡單,中興完全不是夢。 元封十三年。 劉詢祭祀素王上皇以及先祖神靈。 “詢本是德行淺薄,才能不出眾的宗子,因為遵從上天的教導,卻得以掌握諸夏的權柄,得以承襲大漢的社稷,繼位以來時刻不敢忘記上天的訓誡。 戾帝敗壞了天下,一十三年來,祖宗庇佑,君臣同心,社稷終于得到了些許恢復。 常平倉已滿,長安、郡國的甲胄都得到了修復,百姓得到了土地,恢復了耕種。 于是子孫虔誠的祭拜祖宗神靈,向素王上皇天稟告天下的強盛,望祖宗神靈繼續護佑大漢,早日復興文武皇帝的盛世?!?/br> 常平倉是關中最重要的糧倉之一,常平倉滿,關中就算是有饑荒也能撐得過去,同樣能支撐關中大戰,是穩定大漢社稷神器的關鍵所在。 劉詢的目標當然不局限于此,他的終極夢想是恢復孝文之治,武皇帝破匈奴而民不益賦的究極盛世! 雖然基本上是做夢,畢竟劉恒的盛世是從高皇后呂雉就開始創造的,但他顯然很明白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的道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