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節
這么敏感的問題,竟然是由攝政大丞相自己提出來的,那可是天下至尊的權力,竟然真的就這么放下了。 當初洛新剛剛攝政的時候,天下之間的疑慮還是很多的,洛氏的政治信譽雖然高,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邦周時期。 雖然后期姬姓的同宗之間早就廝殺的血流成河了,但畢竟還算是一家人,尤其是洛氏這種比較注重傳統的。 但是洛新的攝政到了第一個五年的時候,基本上心中懷有疑慮的人就少很多了,因為洛新的確是沒有絲毫的不軌意圖,沒有在關鍵的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 到了這個階段,大部分人都認為洛新雖然不會篡位,但大概率是要掌握國政一直到他薨逝的那一天。 但隨著皇帝加冠的時間越來越近,洛新的一些舉動,讓很多人都意識到洛新恐怕是要直接還政了。 直到現在這一刻,洛新親口在大朝會上向著天下宣布,他要還政給皇帝! 這件一直橫亙在無數人心中的問題,終于算是塵埃落定,以后再也沒人能拿這件事做文章了。 大殿之中所有人都目光灼灼的望著洛新,望著那種雖然已經步入老年,但還是精神奕奕的大丞相。 還政之后,您要到哪里去呢? 洛新無視了所有的目光,繼續說道:“大政奉還,不是小事,散朝之后開始備禮,陛下加冠之后,立刻還政,拖延不得,眾卿可聽明白了?” “謹遵大丞相命!” 還政當然不是簡簡單單的在大朝會上一說就完事的,這需要一整套的完整流程和禮儀,當然是為了彰顯皇權的威嚴,還是為了在天下人面前保證神圣的感覺。 散朝之后,洛新在大殿之中所說的話,就如同一陣風一般,瞬間傳遍了整個大漢的每一個角落之中。 然后就是無數的劇震,天下的風云都仿佛在瞬間變幻著,這不是夸張的意思,而是真的所有人都知道,洛氏的時代要結束了。 而且是洛氏親手結束了自己在大漢的煊赫。 在家族進入了權力的巔峰之后,從英侯開始,整個洛氏都開始離開權力的核心。 洛新無視了這些紛紛擾擾,在沒有還政的這些時日之中,他依舊按部就班的處理政務,洛辰同樣依舊跟著自己的兄長,壽光侯府同樣準備回到山東的封地了。 等到洛新還政之后,洛辰就會立刻辭職,離開大漢權力的核心層。 就在這種氛圍之中,劉恒在無數人的期待之中,迎來了他的加冠禮,因為他已經沒有父親,所以他的加冠就由代為照顧他的洛新來主持。 這也是劉恒主動要求的。 ———— “道德是珍貴而又容易破碎的東西,它的建立需要整個社會的持之以恒,它的破壞卻只需要一念即可?!?/br> 筆者無限的認同這句話,政治底線與原則同樣如此,整個周王朝的從治到亂的過程,就是一個政治底線與原則不斷被打破的歷史,筆者研究歷史時就關注到,在戰亂時期,只有以洛氏名義主持的會盟,才具有較為長久的效力。 在那個禮崩樂壞,國與國信義不存的時代,“洛氏守信義”是一條深深埋藏的潛規則,洛氏始終堅守著最后的底線。 東阿侯洛新的還政是漢王朝時期極具歷史意義的事件,它長時間的影響著整個漢初的政治邏輯,提高了整個漢王朝初中期的政治底線和政治互信,整個諸夏世界仿佛從春秋戰國無數的弒君血案之中恢復了過來?!稘h王朝興衰史》 第335章 一人加冠一人薨 長樂宮。 宮中處處皆是飄揚的綢帶,充滿了喜慶的氛圍。 今日便是劉恒的加冠禮,同時也是他親政的第一天。 太后張嫣、洛新、大長公主劉樂,這些皇帝劉恒最親近的人都圍在他的身邊。 加冠對任何男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更不要說一個皇帝,但這實際上又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通常能夠來參加的都是男子的親朋。 不過因為劉恒的加冠禮還帶著國家大政權力的轉移,所以洛新召集了整個長安城的重臣以及朝官。 在長樂宮的主殿,來自各地的諸侯王使者,甚至直接就是王太子親自前來,至于諸家徹侯更是一個不缺,整個天下所有的權貴人家都聚集在這里,祝賀皇帝加冠,恭祝他們新的主宰。 “先祖的神靈在天上,祝愿您的子孫享光明?!?/br> “神靈賜予大光明,祝愿您的子孫萬萬年?!?/br> 群臣齊聲頌唱著贊美君王的詩歌,數百名樂師一起撥動,大殿之中響徹恢弘之音。 在周圍宮人的哼唱襯托之下,劉恒同樣頌唱著,“君王賜予大光明,諸臣的子嗣受福澤,川流的大河會枯竭,巍峨的高山會崩塌,君臣的誓言萬萬年,永遠不變化?!?/br> 鐺鐺鐺! 鐘聲,鼎聲,弦聲,樂聲,宛如交響樂一般,在大殿之中匯聚,這些聲音仿佛在繞著大殿廊柱旋轉,又仿佛騰空到穹頂之上,置身其中,仿佛身處另外一個世界。 如此數遍,才算是結束。 洛新來到劉恒的身邊,以攝政的身份來為劉恒加冠,洛新的身份有點類似于現代的監護人,現在加冠的過程,同時也是權力的轉移。 洛新為劉恒將冠禮的物品一件件披戴上,每一件都附帶著祝福語,直到最后的天子十二旒,他輕輕為劉恒戴上,眼中甚至出現了一絲絲的淚花,他的語氣之中帶著無限的感慨道:“愿您的國祚萬萬年?!?/br> 當洛新手離開天子十二旒的那一刻,寂靜的大殿之中突然之間多了無數呼氣的聲音,殿中眾人先前憋著的那一口氣,在這一刻全部釋放了出來。 大漢的權力再次完成的交接,從劉邦到呂雉,再到劉盈,再到洛新,再到劉恒,經歷兩代外姓攝政,權力完整的回到了劉氏皇帝的手中,真是一段傳奇的經歷。 劉恒握住洛新的手,想要說些什么,洛新反握住他的手,沉聲道:“陛下,您現在是真正的天子了,要堅強,莫要做這些小兒女態,向著您的臣民舉起玉璽吧,這是您的天下了?!?/br> 劉恒聞言強行克制住內心的情緒,重重地點了點頭,微微閉眼將翻滾的情緒壓制下去,緩緩松開了洛新的手,他接過太后張嫣遞過來的玉璽,高高舉起。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這是男人的浪漫,這是天子的威嚴,隨著洛新,群臣再次頌唱起來,“素王的神靈在天上,諸夏的天子萬萬年!”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川流不息的大河閃耀著無數的光輝,隱藏著無數的黑暗。 您的家族在經歷了攝政之后,再次達成了還政于王的成就,這是多么偉大的事跡,整個世界都在稱頌您的家族擁有至高的品德。 這將是對所有失信之人,失德之人的最大打擊,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將會被抨擊,梟雄將會被唾棄,這會是英雄閃耀的世界。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證,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銘,由您的家族而起,祝賀您。 您的家族政治信譽大幅增加了,您的家族得到了優秀君主更多的信任。 當主少國疑之際,您的家族對王佐之才的吸引力增加了,您的家族對忠臣志士的吸引力增加了。 您得到了5000點氣運點。 洛新未死亡,等待結算中?!?/br> 這是姬昭第一次見到系統出現這么長的系統提示,不過隨著系統的不斷更新,的確是對獎勵的描述越來越多,而且漸漸的開始上各種價值觀,對于氣運點的獎勵越來越稀少。 姬昭盤算了一下手中的道具和氣運點數量,又看了看家族的情況,還是比較放心的,祖宗保佑才是安全度過三千年最大的神器,其他的只能說是錦上添花,在關鍵時刻保命。 隨著還政完成,只剩下最后一件天下人比較關注的事情,那就是洛新的去向,作為剛剛卸下攝政大權的臣子,他還會留在長安城之中嗎? 長樂宮有一顆太陽在照耀著整個長安,整個關中,乃至于整個天下,天下人都深深地沐浴在溫暖的恩澤之中。 另外一個太陽若是同樣照耀,那么帶給天下人的就不是溫暖和恩澤,而是殺機和災難。 洛新不會這樣做。 這是所有人的共識,他愿意主動還政,那就不可能繼續留在長安城影響皇帝劉恒的執政。 事件的謎底很快就揭示了,前攝政大丞相,東阿侯洛新,以大丞相之職,前往洛陽坐鎮,節制山東諸侯王、徹侯等等一切軍國重事。 這道旨意使得眾人驚疑不止,一千年前素王就是分陜山東,坐鎮洛陽,盯著山東的諸侯和蠻夷,但是時移世遷,當年是因為周王朝對山東的統治還不算是很穩固,主要依靠齊國、洛國等等姬姜諸侯來保證統治。 但是現在山東諸侯王經過連續的拆解裂國,再加上那些安插在諸國之中的徹侯,縱然是作亂,也造成不了什么影響。為什么還要給洛新這么大的權力呢? 這些人大概萬萬想不到,之所以會如此,只是劉恒單純的想要效仿素王康王舊事而已。 攝政天下的權力說放就放,難道現在還會對區區節制山東的權力而動心嗎? 這是非常簡單的邏輯鏈條,只是那些人不愿意相信罷了。 洛新離開長安的那一天,從皇城到城門之外十里,全部是密密麻麻的人,即便是那些在洛新手下生活的戰戰兢兢地貴族,也在這一刻前來送他。 雖然心中恐怕已經忍不住大笑出聲。 劉恒自然是親自前來送洛新,他和洛新一路述說別離之情,然后陡然想起了一個問題,遲疑道:“姑父,日后您若是面見素王,是想要葬于素王之側呢?還是如同英侯及安陽侯等人,葬回昭城呢?” 洛新沒想到劉恒會問到這個問題,沉吟一下道:“昭城恐怕是回不去了,我的大兄昭公是最有資格陪葬素王的,但他是洛國覆亡之后的第一任家主,他的靈柩定然要葬在昭城。 我的身份有些特殊,雖然家族不慕名利,但我畢竟擔當十數年攝政,葬回昭城之后,不好安排,便葬在素王身側吧?!?/br> 從漢廷定都關中開始,素王陵就一直在修繕,周圍留出了大片空曠的土地,本來就是想要作為陪葬地的。 劉恒沉重的點點頭道:“姑父,朕明白了。 唉,朕寧愿以永不見您的代價,讓您永遠安康的待在洛陽,也不愿意見到您和朕生死相隔。 朕才剛剛加冠,您卻老了,朕還不能在您的身邊盡孝,這是朕一生的一大憾事?!?/br> 洛新登上馬車,最后說道:“陛下,您治理好這錦繡山河,使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對高皇后、對孝惠皇帝、對臣最大的孝心了。 臣這便走了。 陛下還請回吧?!?/br> 說完踏上馬車,握住劉樂的手,輕聲道:“阿樂,以后就剩我們了?!?/br> 劉樂正要說些什么,馬車外面陡然響起一道震耳欲聾的聲音,聽著有點像是劉恒,“恭送大丞相!” 緊接著就是無數道聲音齊聲響起,宛如雷霆直接擊打在地上,震得有人甚至直接摔下馬來。 萬千人呼,萬千人齊作,“恭送大丞相!” 洛新的馬車晃晃悠悠的穿過古函谷關,穿過鳥難落下的崤山通道,這是邦周先民曾經踏過的路,就是從這里,創造了如今的諸夏世界。 劉樂望著身后不斷退去的風景,長安雖然不是她的家,但畢竟生活了大半生,突然離開,自然不舍,“良人,我們還會有回到長安的那一天嗎?” 洛新笑道:“會的,不過那時你和我可能已經薨逝了?!?/br> “唳!” 凄厲的鳥鳴在山間高高響起,刺破了一切的寂靜。 洛新入鎮洛陽,韓王、衡山王等皆來朝拜。 九月。 洛新薨逝于洛陽。 信使像是風一樣的沖到了長安城中,向著長樂宮中至高的天子匯報了這個消息。 ————— 東阿性威嚴沉謹,有慨然之志,初佐呂后,事業光顯,詢經濟之才也,呂后專斷而獨善東阿。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