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節
夷狄暴也,不可受圣人之道?!?/br> 這犀利的一問,讓墨者的眼神都亮了起來,楊朱將人拆解成個體,那么就必然面對一個問題,沒有組織,要如何對抗有組織的蠻夷! 你要人人貴生,人人貴己,那么你就要獨自面對這天下之間的洶洶之勢,因為面對胡人是可能要死人的。 你燕國人有危險,和我齊國人、洛國人有什么關系呢? 我要貴己、我要重生,我不貪圖你的好處,但是你的危險你也自己應付! 到底要不要去幫助和自己不相識的人呢? 陽勝感覺自己從楊朱的理論之中,反而悟出了兼愛之中的道理,他有些激動的戰栗道:“昔年齊桓公稱霸天下之時,以齊國之兵相助燕國。 若是依照你的貴己之論,想必這是錯誤的。 但在諸夏大戰時,燕國抵擋北方胡人,使齊國能夠傾國而出,而免遭胡人的侵害,這不得不說是昔年存續燕國的功勞。齊人幫助燕人,最終讓齊人存活下來。 這說明只有兼愛天下,人人互助,才能以天下之力救一人,才能在己身遇到危險之時,最終救己! 兼愛就是貴己,兼愛就是重生!” 洛懷臣坐在陽勝身旁,有些詫異的望著他,實在是沒想到陽勝竟然推導出了這么一套邏輯,直接將楊朱理論的根都刨了,這也太秀了。 儒家聽著陽勝的發問,只感覺頭皮發麻,這種詭異的邏輯,總覺得哪里不對勁,但是說不出來,這就是之前儒家面對墨家的感受,現在輪到道家楊朱了。 楊朱同樣深深地皺起了眉頭,諸子百家的理論誕生的時候都是為了解決諸夏列國內部的事務,但不論是老子、還是孔子,從他們進入守藏室之后,視野的范圍就會不可避免的擴大。 墨子同樣如此,最大的區別就是典籍之中開始帶上了大量關于夏夷之間的論述,這就是陽勝為什么會直接夷狄來對楊朱進行打擊的原因。 楊朱思索一番道:“墨者兼愛,是損身利人,墨子前往吳國阻擋攻楚,若是直接死在吳國之中,那么萬事皆休,所以兼愛不是貴己重生,陽勝子你錯了?!?/br> 楊朱是為了駁斥墨家,陽勝已經陷入自己的邏輯之中,同時開始思索,但是兩人都未曾見到旁邊的儒生已經激動不能制了。 陽勝的理論沒問題,只不過墨家兼愛不行,但是儒家有差別的愛,同樣可以達到統合天下的效果??! 儒生們回想著上古圣王和當世的霸主,都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又想起夏夷之辨,隱隱約約之間似乎找到了某種一統的理論依據。 楊朱又想到了陽勝話中的一個弱點,“陽勝子說,齊國援助燕國,最終燕國幫助齊國,得以存身。 但若是齊國直接吞并燕國,守衛齊國的就變成了齊人,面對更加強大的齊國,或許胡人根本不敢南下呢? 那么墨家所宣揚的非攻,豈不是在害人嗎?” 陽勝攻擊楊朱的貴己和重生反而會害人,楊朱立刻反擊,兼愛是害己,非攻則害人。 毫不相讓,抓住對手的核心理論一頓狠批,這就是學術辯論。 儒生聽著楊朱的理論心中的迷霧更是少了一些,王天下的大道似乎就在眼前了。 楊朱和陽勝之間持續的辯論著,但是雙方圍繞著根本不斷舉例,但卻沒有辦法攻破對方的陣營。 反而是儒生的眼中神采越來越亮,最終兩人中止了這一場辯論。 黑和白之間是涇渭分明的,既然在理論上不能駁倒對方,那么就在現實之中打倒對方。 洛宮。 雙方所辯論的過程自然會呈遞到洛國公室手中,洛清翻看著楊朱的理論,感慨道:“這天下之間的才智之士真是越來越多了。 道儒墨法,都是世間的顯學,現在又出現了楊朱的學問,出于道,而不同。 墨家出于儒家,最是反對儒家,楊朱之言則駁斥墨家,若是天下人真‘貴己’和‘重生’到他理想中的程度,就連國家和君主都沒有了。 陽勝這點說得對,諸夏若是無國,又怎么能夠抵擋夷狄呢? 難道楊朱還想要對夷狄傳道嗎?” 楊朱的理論把洛清都整不會了,洛氏還從來沒有過這么不認可一個人的理論,就連墨家的“兼愛”,洛氏都認為能夠改造。 但是楊朱的學說,太過精致,連改造的余地都沒有,在現在的世界之中,必然走向極端的境地。 混混沌沌之所,姬昭的身影在其間沉沉浮浮,這里沒有光、沒有太陽和月亮,沒有花草樹木,一道冥冥的意識在他沉睡之間,向著洛長的腦海之中傳去。 “!” 洛長的神情陡然認真起來,皺眉思索了一番,對洛清說道:“清兒,現在開始挑選族人,準備編撰一部大典,名為《諸子》,將自老子和孔子以來的所有的典籍都囊括進去,告知后世?!?/br> ———— 在洛國學宮數百年的無數辯論之中,“墨楊之辯”的貢獻依舊可以排到前十。 這場辯論的雙方,陽勝和楊朱都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所以在《墨子》和《楊子》之中,都沒有完整的被收錄。 但是在儒家典籍之中,卻對這一場辯論大書特書,當然是帶著一種批判的敘述,儒家據此提出了一王天下的理論,這是它興盛的根基之一?!度寮倚陆狻?/br> 第128章 制典!讓諸夏先賢光耀萬年! 姬昭還處于沉睡之中,這一場沉睡實在是太久了,而且還沒有絲毫醒來的趨勢,但是諸子百家實在是太過重要,冥冥之中,他還是向著子孫傳去了朦朦朧朧的信息。 洛國要編撰的這部大典,是要將諸子百家的學說一網打盡,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尤其是那些爭鋒相對的理論,是最珍貴的東西。 這些各有道理卻爭鋒相對的理論,能使人面對各種狀況,不至于直接走向非此即彼的極端之路。 “從《管子》開始,將這數百年之間所有圣賢之人所作的全部收錄,不僅僅是儒道墨法,還有那些小流派的學問,全部都要收錄。 還要昭告洛氏子孫,自此以后要不斷添加新學,作為傳世之典,讓千百萬年之后的諸夏子孫,依舊能夠見到無數年之前的先賢智慧?!?/br> 洛長望著手上的戒指感慨道:“若是沒有洛氏孜孜不倦的收集,數百年的戰火不知道要遺失多少珍貴的史書。 史書就是諸夏之人的根,擁有了史書,我們就能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祖先都做了哪些事情,光輝璀璨的流傳下去,夸耀后世?!?/br> 宮室之中,洛國公室子弟的臉上全都是自豪的神色。 千年! 萬年! 這是多么恐怖的數字。 在諸夏列國之中,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求的是數百年的富貴,若是能延續千年已經是上天庇佑。 但洛氏是真的要存世一萬年,乃至于萬萬年。 洛長悠悠頌唱道:“素王的神靈在天上?!?/br> 公室眾人一愣,緊接著同聲頌唱道:“素王的光輝萬萬年!” 邦周萬萬年眼看是沒戲了,但是諸夏會萬萬年,素王的光輝會萬萬年。 而將這些輝煌傳下去的,就是書籍。 修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對于洛國這個有八百年修書傳統的國家來說,這也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的原本書籍都在洛國手中,這使得洛國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收集那些不知道流落在何處的書籍和資料。 至于少數還在各學派手中的書籍,只要洛國告知天下愿意以書易書,那么就會有無數人蜂擁而來。 這是因為,除了墨家這種誕生不久的學派,像是儒家和法家這種誕生已經不短時間的學說,書籍遺漏或者是摘抄時出現錯誤,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長時間下來,他們掌握著大量的書籍注釋,但是卻根本不知道自己手里的書籍到底是不是原版。 至于哪里有原版,自然是洛氏的守藏室! 天下儒生都知道,最正宗的儒家典籍在洛氏的手中,那些可都是洛明公和孔子親自寫下的。 里面還有二圣的注釋,遠遠比現在儒家手中掌握的珍貴,從那些書籍之中,才能真正的看到圣人在寫作之時的心境和理解。 法家就更是如此,法家的區分本來就不太明確,法家內部的區別也很大,昔年齊法家就親自趕赴洛國之中求書。唯一好一點的就是道家,因為老子當年就寫了五千言,至少道家手里還是有原版的經書的。 但道德經注釋的數量是經書的幾十倍,老子根本就沒寫,全都是洛氏自己在他講解的時候記錄下來的。 道家早就想著要向洛氏求書了,但不知道怎么開口,書籍這種珍貴的東西,哪里是能輕易予人的。 洛國公室要編撰一部大典,持續收錄諸子學說,并且要讓這部大典永遠流傳后世的事情,很快就風行各國,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高山會崩塌,河流會枯竭,王朝的天命會墜落,這世間沒有不毀壞的萬物,但是唯有人的智慧是永存的。 諸夏占據了天下的中央之土,而四夷則被厭棄,只能生存在山川大澤、荒漠林原這些窮惡之地。 這是因為諸夏的先賢憑借智慧得到了上天的垂青! 上古圣王的事跡只能憑借口口相傳,但即便如此,依舊能夠讓后世子孫夸耀。 先祖素王作書數卷,還命列國皆設史官,這是為了將列國的事跡傳承下去,使后世子孫或為夸耀,或為鄙夷。 青史昭昭,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在青史之上。 數百年來,自先祖明公作《洛語》,述王道之言,又作《洛宮春秋》,直到老子作《道德經》等,多少先賢著書立說。 這些圣賢不是諸侯,或許史書之上的記錄寥寥無幾,但這些圣賢對諸夏的貢獻,比起尋常的諸侯國主不知道要勝出多少。 素王的神靈在天上,向人間降下了天啟! 洛氏的子孫要夸耀這些圣賢,讓他們的思想永遠流傳。 洛氏要在洛國之中,立起高高的石碑,記錄諸子的典籍,建立廟宇,用金屬和美玉鑄造人像,留下諸子的容顏,直到洛國滅亡,諸子圣賢的精神智慧亦可永遠留在世間!” 這一番話更是讓天下人心浮動,在過去的八百年之中,想要夸耀后世,就要成為王侯將相,才能被收錄到列國的史書之中。 邦周八百年,一萬萬人來來去去,能在史書上留下姓名之人又有多少呢? 洛國學宮是成圣之地,現在洛國更是要為這些圣賢塑像,還是素王降下的天啟,若是自家的祖師能夠參與到這一次的塑像之中,即便一時弱勢,但終歸是正統諸夏圣賢之一。 等待時機卷土重來即可。 若是不服,有本事把我家祖師從素王所建立的廟宇之中踢出去??! ———— 古代中國對于歷史典籍和古代文化書籍的保存,完整到了一種難以置信的地步,中國考古學甚至只需要攜帶古代的典籍,就能夠準確地找到數千年之前的遺址,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古代中國的圣賢留下了包容萬物的豐富思想,思想的傳承變遷,能夠完美應和中國歷史的進程。 即,中國的歷史發展總是和思想的改變相對應。 這是世界上其他缺少史料和典籍的文明,所不能達到的?!度蛲ㄊ贰す糯袊拿鳌?/br> 第129章 時光匆匆如流水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