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節
等到霸道消亡,王道就會大行于世,這個時間或許是兩百年,或許是五百年。 在這之前,洛氏只要能夠拿到王道道統的解釋權,就會在未來的天下之間立于不敗之地。 五百年,有素王老祖的庇佑,洛氏存活到那時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現在就要開始做準備了?!?/br> 對未來提前做準備是洛氏一貫的做法,但是洛長想要王道道統,這讓洛又很是疑惑。 他直接問道:“國君,天下才智之士如過江之鯽,公室子弟雖然聰慧,但也不是代代都能出賢人。 若是有昔年老子和孔子那樣的圣人出現,直接立地成圣,經典的解釋權一定會轉移的?!?/br> 思想是最不容易控制的東西,因為聰明人會思考,不完善的理論在那些天縱之才的面前,到處都是漏洞。 一旦理論被批駁的體無完膚,對于一個學派就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大多數情況下,失敗的學派是沒有翻身之地的,想要再次興起,起碼要以百年計算。 況且,洛氏一直以來都是思想收集者,現在卻要向外輸出自己的思想,這種角色的轉換,是一種很冒險的嘗試。 對洛又心中所擔憂,洛長當然清楚,解釋道:“叔父,先祖明公所著的王道、儒生們所提倡的仁義之道,再加上洛國公室七百多年來所身體力行的為君之道,若是能夠融合起來,那該是一副什么樣的盛景呢? 您說,難道會有君主不喜歡那副場景嗎? 難道會有君主不希望自己治下的王朝達到那樣的燦爛嗎?” 洛又大聲笑道:“國君,這副盛景終究只是那些君王的幻想罷了,因為他們不是圣人,所以是做不到的。 僅僅是洛國現在所推行的王道他們就做不到,更不要說典籍之中所記載……” 他說著說著突然停了下來,眉頭開始皺起,仔細思索著洛長的話。 然后恍然大悟,興奮道:“國君,您這是要將王道所幻想出的天下大同,直接等同于洛國治世,要讓洛國成為后世之人所幻想的樂土,王道追求的終極?!?/br> 洛長笑道:“然也!”這就是洛國最大的優勢,曾經在洛氏的統治之下,真的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存在。 他的君主和子民之間互相關愛,子民愿意為君主赴湯蹈火。 公室之間互相友愛,沒有殺戮,沒有骨rou相殘。 君臣之間永遠都是忠誠和信任。 哪一個君主不想要這樣的國家呢? 哪一個行王道的士子不想要建立這樣的國家呢? 到了那個時候,難道還有人能比洛氏更懂嗎? 須彌芥子之中的史書拿出來砸到他臉上,讓他好好看看,當年的洛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洛又越想越是興奮,連忙問道:“既然要創造王道樂土,那么最關鍵的就是兩點,第一是王道要興盛,第二則是洛氏要在王道之中占據大義地位了。 國君,您準備如何做呢?還請說出來吧,臣一定竭盡全力,將這件事完成?!?/br> “叔父,不僅僅是您,公室子弟現在不出仕國中,除了有軍略天賦的子弟訓練敢戰士外,全都要做這件事。 王道是老祖素王所提出的,《王道》、《王制》、《周禮》這都是流傳至今的古籍,一切王道的思想都從這里而來。 經過先祖明公作《洛語》,《洛宮春秋》發揚光大,直到孔子橫空出世,他闡述了素王和明公的王道,然后提出了仁的定義,還續作了《洛宮春秋》。 最關鍵的是,他的弟子之中有太多的賢能之人,這些人將儒家傳播開來,還不斷地開拓,洛國學宮之中,十之五六都是儒生,就是明證。 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將儒家的源頭握在手中,要明確素王在儒家道統之中至高的地位!” 從孔子出現,洛國公室就一直關注他,歷代洛侯都認為孔子的學說是最能風行天下。 因為孔子認為天下雖然紛亂,變法圖強沒有錯,但天下終究是要安定的,所以執行政策就一定不能極端,必須要在結束亂世的基礎上,還能很快的轉變到治世上。 可惜列國君主只想結束亂世做天下霸主,統合六合八荒,根本沒想過統合之后的事情,于是他遭遇了無數的失敗。 洛又自然知道儒家的重要性,但是對于洛長的想法卻覺得有些不妥。 “國君,難道您是要將老祖素王列入儒家圣賢之中嗎? 這怎么可以呢? 雖然儒家是能傳世千年的學說,但素王至高至圣,是天上之人。 人間道統怎么能容下素王的偉大呢?” 洛長擺擺手笑道:“叔父多慮了,素王是萬法之源,萬家之首,圣中之圣,天地之間一切道理的源頭,當然不會僅僅做儒家的圣賢。 真正要做儒家圣賢的是先祖明公,就如同先祖毅公為天下縱橫之人所敬拜一般,先祖明公應當讓天下儒家弟子敬拜才行。 道統素王第一,明公第二,孔子第三,再將從明公時起至孔子之時的賢者和孔子門徒之中的佼佼者,挑選出作為儒家先賢,編撰成儒家經典流傳后世?!?/br> 先祖明公?這倒是很合適! 孔子生前就非常的尊崇明公,作了《洛宮春秋集注》,還續寫了《洛宮春秋》的下半卷,這都是弟子才會做的事情,完全可以將孔子視作明公道統的繼承人。 洛又忍不住贊嘆道:“國君,您的想法實在是妙不可言。 儒家子弟之中本就有無數的公族子弟,很多儒家子弟本就覺得儒家出自洛氏王道,這個提議根本就沒有多少人能夠拒絕。 況且現在的天下列國,儒家處境本就不佳,這是法家和縱橫家的天下,是兵家的棋盤,儒家只能托庇于洛國。 再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br> 儒家的學說是如此的不合時宜,面對洛國遞來的橄欖枝,自然會立刻涌上來。 那些不愿意的,在洶涌的大勢面前,會直接被拋棄。 洛長將桌案上的竹簡推到洛又面前,“叔父,這是孤劃定的孔子門徒中的數人,可以作為儒家先賢列入典籍。 還請您將現在儒家之中主事之人召集,將此事告知于他們,儒家先賢的排列還需要他們出力?!?/br> 第111章 我全都要 洛又離開了宮中,想要從根源上重塑一個學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還需要好好的謀劃一下,萬一直接將儒家現在就搞分裂,那就得不償失了。 洛長帶著他的堂弟洛禮來到了洛國的守藏室之中,推開門一走進就是濃重的油脂味道,這座守藏室是洛國學宮能夠吸引無數人才的原因之一。 洛禮有些疑惑的問道:“兄長,您帶我來這里做什么?我這一支還是公室子弟,沒有到別出的時候,不需要傳下書籍的?!?/br> 公室子弟失去圣痕別出時,會由主家賜下傍身的書籍,還有大量的資產。 洛長聞言笑罵道:“你這小子,若是想要別出,便到祖廟之中求見先祖,想必能夠達到心愿?!?/br> 洛禮嘿嘿笑起來,洛長正色道:“帶你來是因為叔父現在籌謀儒家,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王道囊括萬千,哪里是一個區區儒家就能概括的呢? 昔年老子所著道德經,同樣是王道,甚至是比儒家還要立于不敗之地的天道?!?/br> 以洛國的底蘊,自然不可能僅僅掌握一個儒家,而且儒家雖然是王道的一種,但并不是全部。 至少老子的學說之中所蘊含的智慧就完全不遜色于儒家,尤其是關于治國方面,老子的思想是高屋建瓴的。 儒家最大的優勢是典籍之中的那些話聽起來實在是太美了。 別管能不能實現,一聽起來就覺得這是正路,像是太陽會讓人感到溫暖。 反觀法家,一項項措施的確都是能強國的法門,但是太不中聽,除了君主之外,任誰看來都是反派。 洛長來到這里是要尋找一部比較關鍵的典籍,兩人繞過兩個大大的書架,在一大卷竹簡面前停了下來,他指著上面密密麻麻的書簡說道:“禮,你看到那十卷書了嗎?那就是法家的源頭之一!” 洛禮抬頭,便見到在書架竹簡旁邊寫著《管子》二字。 “兄長,這難道是昔年管仲所著嗎?” 管仲在諸夏列國之間有著赫赫威名,輔佐桓公五年而霸天下,這是再也沒有臣子達成的戰績,由于管仲行法家之實,行王道之名,所以儒家和法家都非常的推崇管仲。 “沒錯,這就是四百年前齊國冢宰管仲的思想,其中有管仲對國家強盛的思考,還有各種改革的深層原因,這實際上是學宮之中法家的思想源泉之一。 但是現在的霸道法家將管仲提高君主威權和驅使兵民的那一套發揚光大,但是對于管仲讓利于民、中和矛盾的政策全部摒棄,最終造就了現在的法家。 管仲本就是洛國公族子弟,他的理論來源于素王是不爭的事實,等到日后清算嚴刑峻法,踐踏法家之時。 法家子弟定然惶惶不可終日,到了那個時候,或許就需要這一套溫和的理論出世。 你是公室子弟中學術方面最有天賦的,將《管子》帶回好生研習,就像是明公在儒家之中的地位一般,你要努力在管仲法家之中占據一席之地?!?/br> 洛禮越聽眼神越亮,連忙道:“兄長放心,禮定不負所托?!?/br> …… 洛長在這里籌謀儒法這兩家目前比較興盛的學說時,齊國正處于表面的平靜,實際上臺面之下暗流涌動。 齊國戰敗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那些想要恢復桓公霸業的貴族遭遇了巨大的打擊,齊國不僅沒有恢復實力,還割讓土地、賠償損失,尤其是淮泗地區的割讓,齊國失去了向南的橋頭堡。 齊國宮中,氣氛很是凝滯,兩撥人爭鋒相對,互不相讓。 國相直接跪在齊公面前泣聲道:“國君。 齊國是武王分封的邦國,和洛國一樣的高貴古老,先君桓公進位方伯,獲得九錫,首開霸主之路,這是多么輝煌燦爛的歷史。 諸夏大戰,一敗涂地,三分之一的土地割讓,這是何等屈辱的事情??! 這都是先祖披荊斬棘才獲得的土地,難道您就不感到憤怒嗎? 還請您到臨淄城中聽一聽吧,齊人心中的憤怒像是guntang的巖漿一般,不知何時就會爆發。 若是您再不安撫,你我君臣一定會死于宮廷之中?!?/br> 這正是齊公所擔心的,他同樣泣淚嘆息道:“國相,您所說的危險,難道孤會不知道嗎? 但是現在的局勢嚴重到這個地步,孤應當怎么做呢?” 國相抹抹眼淚,狠聲道:“國君,齊國戰敗,都是因為薛元等人作戰不利,還擅自開啟戰端。 他們必須要為戰敗負責,將他們全部殺死,然后將罪責推到他們的身上,想必可以緩解國中貴族和國人的情緒?!?/br> 勝則賞,敗則罰。這是鐵律,齊國遭遇了這么大的失敗,必須要有人站出來背鍋,若是沒人站出來,就要君主來背。 但是這次的鍋實在是太大,齊公一個人背不動,所以國相提議讓發動戰爭的那些大夫元士來背。 “殺死薛元等人?”齊公聞言驚道:“他們手握重兵,直接殺死他們豈不是要在國中掀起內戰嗎?” 司馬同樣反對道:“齊國之南有秦國和魏國的軍隊,若是駐守淮泗的秦魏二國乘機來攻該怎么辦? 魏侯卿背叛秦魏兩國的盟約,秦伯背叛秦楚兩國的盟約,這兩國都是不講信義的豺狼之國。 一旦國中動亂,他們一定會頃刻之間就撕毀洛水和議,到那時又是社稷傾覆的大禍,國相您能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齊國在過去都是和洛國同行,所以基本上沒有做過背盟的事情,對于魏國和秦國毫無顧忌的背盟行為,齊國心中大生警惕。 齊公躊躇道:“國相,現在沒有洛國公室襄助,孤的心中實在是沒有底啊,不如派人到洛國之中,問問洛侯可有什么解決的方法?!?/br>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