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節
第109章 變與不變 洛國七百年來,只做兩件事,一是驅趕著諸侯攘夷,二是尊王,將所有妄圖對邦周天命造成威脅的全部清除掉。 這兩件事的核心是姬昭需要邦周存在,需要諸夏興盛。 現在攘夷已經不需要洛國,邊境的各國都已經是龐然大物,可以獨自應對,在天下之間,還沒有新的足以挑戰諸夏的蠻夷出現。 至于尊王,現在的王室實力很強,這是邦周天命最后的余暉。 洛長望著從東方升起的太陽,照在洛國學宮之上,明白這就是洛氏未來的道路了。 從諸夏大戰開始,洛國學宮之中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越是慘烈的戰爭,各種思想就會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的冒出來。 …… 學宮之中,兩撥人正在激烈的辯論著,雙方對戰爭的理解完全不同。 一方是孔子的門徒,大聲道:“五年的戰爭,為天下帶來了什么? 帶來了死亡、饑餓、疾病,帶來了無信、無義、無仁。 魏侯卿這樣的小人,竟然能夠僭居大國君主之位,這難道還不可笑嗎?” 儒家對于魏侯卿鄙視到了極點,這是一個完全不符合儒家圣王屬性的君主。 一向和儒家不對付的法家之人則嘲笑道:“魏侯卿廣邀天下賢才到魏國之中,但凡能夠強大魏國的政策,他全部采用,即便是一個奴隸,他也愿意以國相之位待之。 還愿意將公室貴女賜下。 這難道還不是圣王嗎? 吾已經決定前往魏國,一展所學,在這學宮之中與你們這些迂腐之人辯論,實在是浪費時間。 待吾強盛魏國之日,對錯自然知曉?!?/br> 儒生嗤笑道:“你來到學宮之時,還是晉人,晉國亡于魏國之手,你現在還能如此堂而皇之,真是法家做派?!?/br> 這個地圖炮直接將學宮之中的法家士子激怒了,紛紛指責道:“鄭、宋、陳等國在大戰之中湮滅,怎么不見儒家出生這些國家的士子前往殉國呢?” 這本就是一本糊涂賬,要說沒有國家的概念,那真就是胡扯,出門在外第一時間要報的就是自己的國家。 但是亡國奴這個概念還沒有出現,基本上亡國之后最慘的就是直系的公室,大部分的貴族搖身一變就能入仕新國,甚至身居高位。 所有人的國家身份都變得很快,就像是楚國的項氏,前兩三代的時候,還會說是在楚國出仕的洛人,但是現在他就是楚人。 公室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低級貴族和普通的國人,基本上割讓城池就相當于直接換國籍了,這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現在儒生用這個來指責,屬實是非常的不智。 儒生自己也知道理虧,又說道:“天下有賢明的君主,有不賢的君主。 輔佐賢明的君主才是天下大治,輔佐不賢的君主就會讓天下陷于災難之中,難道現在列國的慘象你們還沒有看夠嗎?” 這話說的所有儒生心中都是戚戚然,他們生活在洛國之中,心知洛國曾經是如何的繁華,但是在戰爭之后,無數的國人都失去了親人,這還是在洛國,若是在其他的國家,那些國人的生活定然更是凄慘。 儒生雖然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義務是雙向的,臣子服從君父的同時,君父要庇護臣子。 如果做不到,甚至還殘害子民,這就是君父失責,就要被斥責為獨夫,是要直接被打倒的。 這實際上有一些自由心證的意味。 法家和儒生最不同的一點就是,君主至高,是一切的中心。 法家先進的地方在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且有明確的律法,對錯分明。 但是君主是高于法律的,君主可以肆意的修改法律,甚至顛倒對錯,并且以此來合法統治,這代表著萬民都是君主的奴仆。 所以面對儒生之論,法家一向嗤之以鼻,“所謂賢明不過是人的判斷,律法一旦定下,無論對錯,皆在竹簡之上。 只要依法行事,不賢的君主依舊可以強大國家。 儒生迂腐,但是天下的君主會看到,這是法家的天下,且拭目以待?!?/br> 學宮之中的紛紛擾擾,并沒有影響到列國前進的腳步,所有的國家都在盡力的恢復著自己的國力。 和議剛剛簽訂就搞出了那么多的大亂子,列國定然是不甘心的,等到元氣稍微恢復,一定會再起戰端。 魏國背刺了秦國,但是淮泗之上兩國還能平衡是因為楚國還在,作為遏制楚國的橋頭堡,還要合作。楚國現在又是興奮又是憂慮,“列國現在以楚國實力最強,不論是人口,還是土地疆域,其他國家都無法相比,但是列國會不會直接聯合起來對抗楚國呢?” 楚國對這方面實在是太有經驗了,無數次的被毆打。 項程最憂慮的卻不是這一點,“王上,以現在的情況,即便是列國聯合,楚國也足以保護自己,楚國真正的危機是遍布全國的封君啊。 這些封君維護著公室的存續,維護著公室的地位,但是一旦楚國想要改變現在這種體制,就會迎來巨大的反噬。 昔年秦國國相大庶長異里就是隨著宣羋公主陪嫁到秦國,最終興盛秦國,固然其中有無數的原因,難道就和楚國的用人之策沒有關系嗎? 楚國建立七百多年,所有官職全部由貴族把控,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臣若不是出身項氏,這令尹之位,無論如何也落不到臣的身上?!?/br> 實際上這話由項程說出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他自己就是楚國之中最大的貴族,整個楚國之中,除了公室,就數項氏最為顯赫。 楚王有些遲疑道:“但是楚國貴族一向能力卓絕,像是舅父您所在的項氏,英才不絕,又與公室親近,如果不用這些親隨,反而從底層拔擢,這似乎更是不妥。 現在國中局勢本就不穩,若是還剝奪貴族的權力,剛剛興盛的楚國可能就要出事了。 反正現在楚國強盛,等到國中恢復之后,五十萬的大軍足以橫掃一切,難道還有人能五萬大軍就打敗五十萬嗎? 舅父也不要太過憂慮?!?/br> 君臣二人相顧無言,兩人說的都很是有道理。 項程想的是乘著君臣二人大權在握的時候,將這個延續了七百多年的傳統直接破壞掉。 因為公室和大貴族不可能代代出人才的,中原列國的士子之中定然有大才之人,但是楚國的體制吸引不到那些真正的天縱之人。 君臣二人思慮良久,還是決定先不妄動,再等等看,楚國家大業大,是諸夏第一強國,已經不是從前那個篳路藍縷不得不搏命存活的楚國了。 魏國。 魏侯卿建國之后,就非常的有危機感,畢竟魏國的戰略環境實在是太差了,西邊的秦國剛剛被他背刺,想必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兩國都會處于敵對狀態。 南邊的楚國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從南陽北上,魏國恰好堵在這一條路上。 旁邊的周王室則剛剛迫于無奈給他冊封了諸侯,甚至就連韓趙和他聯合也是因為弱弱聯合,抱團取暖罷了。 雖然艱難,但是魏侯卿是個人杰,他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對魏氏和魏國最好的,為了迷惑秦伯,他謙卑到了泥土之中,簡直就要把秦伯當成爹來供著。 “向周王室進貢美人,表示魏國的臣服?!?/br> 這是魏侯卿面對復雜的局勢所做出的第一個選擇,然后就是向韓趙再次示好,“給韓國和趙國輸送利益,全力維持三晉聯盟,重點堵住秦國,然后打擊楚國?!?/br> 最后,魏侯卿開始招納賢能之士,當初追隨他化家為國的功臣,有能力的留下,沒能力的直接趕回封地,整個魏國的高級官職,包括國相之位,全都空置,留待大才赴任。 他還下令,“公室、五代公族、卿族、外戚,族中適齡貴女,應當全部造冊上報,若是有幸能由國君賜下婚姻,這才是榮耀之事?!?/br> 這是列國之中第一位甚至僭越臣子婚事的君主,因為光是公室的女子,根本沒有那么多適齡的。 為了吸納天下的賢才之人,魏侯卿幾乎是傾盡全力,只要有才,就能在魏國之中獲得一切。 這就是洛國學宮之中,那些法家之人對魏侯卿推崇至極的原因。 雖然大家都知道魏侯卿人品不行,但是他真的稱得上求才若渴,甚至有素王吐脯的感覺了。 魏侯卿的大手筆甚至將列國君主都看呆了,但是想要效仿是很難的,魏國是被打的太爛了,貴族力量本來就小。 唯一能夠效仿也就是韓國,同樣是因為徹底被打爛,但是韓成還是比較猶豫,他沒有魏侯卿那么果斷。 面對著天下的局勢,魏國和楚國根據國中的情勢,做出了相反的決定,一個沿著傳統的貴族封君統治慢慢尋求改變,一個則暴烈的開始推倒重建。 …… 在諸夏大戰結束之后,列國都在慢慢地恢復著實力,但魏國是列國之中的異類,在百廢待興之中,魏國的統治者看到了其中的變革時機,并且果斷地發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變法,這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大規模變更國家制度的大國,魏國的國力得以迅速強盛起來?!稇饑兎ê霞?/br> 第110章 儒家道統?拿來吧你! 很多年沒有修繕過的洛宮顯得有些寒酸破落,繞過長廊,那些紗帳同樣有些破舊。 這里的冷寂是因為洛國公室現在有些貧窮,五年的戰爭讓大量的公族國人戰死,公室大筆的資金都投入到了這些亡者家眷的供養之中。 洛國學宮之中的脫產士子同樣需要公室的供養,智慧是無價的,這筆資金公室掏的心甘情愿。 宮室之中,熏香繚繞,洛長揉了揉眼睛,將手中的竹簡放下,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名字。 從他即位洛侯以來,幾乎每日都坐在宮殿之中,現在洛國之中需要他cao心的事情并不多。 最重要的也就是洛國學宮,現在負責洛國學宮各項事宜的是他的叔叔洛又。 洛次死于戰場之后,洛又愧疚于沒能保護好侄子,戰爭剛剛結束,他就直接卸甲歸田,每日就在洛國之中教導那些為國而死的公族和國人的子弟,教他們讀書識字。 最終是洛長將洛又喚回來,“兄長生前最是喜歡在學宮之中與士子辯論,叔父就為兄長看好學宮吧?!?/br> 儒家和法家士子在洛國學宮之中那么激烈的辯論,洛又自然記錄了下來,甚至包括那些想要離開學宮,入仕魏國的學子名單,同樣出現在洛又手中。 這就是他來尋找洛長的原因。 “國君,這一批要出仕魏國的士子,都是學宮之中才能卓絕之人,全都是兵家和霸道法家,還有行縱橫之術的士子,沒有一個儒生,看來儒生們對魏侯的意見很大。 這些名單之上的士子都是學宮之中的佼佼者,若是進入魏國得到重用,定能興盛魏國! 若是其他的國家不緊跟著變法,恐怕還真讓魏侯卿這個無恥小人成為天下第一霸主了?!?/br> 洛又的語氣非??隙?,然后又帶著絲絲森寒的冷意,沒有人比洛國公室更清楚法家霸道的強大之處,那真的是短短十幾年就能讓一個二流國家強盛起來。 同時也沒人比洛國更加厭惡霸道之術,因為現在洛國手中就有一份先祖明公所著的霸道之術,那是將嚴刑峻法推演到極致的法門。 法家主張變法強國,這是對的,洛國雖然行王道,但也一直在微微調整國家的制度,但是走霸道的法家,不如說是刑罰家更合適。 現在列國之中好歹還有國人、野人、奴隸之分,國人的權力還是有的,等到刑罰之術運用到極致,一國之中,除了君主,全是奴隸。 洛長面色嚴肅的說道:“霸道就要大行于世了,但凡用刑罰之術變法的國家就一定會強大起來。 誰變得更加徹底,誰就會越發強大。 當然,這種暴政是注定要毀滅的,所以洛氏不能沾染這個,還是要堅持王道之路。 洛國現在在政治之上沒有作為,表面上看來對諸夏的影響下降了很多。 但太陽會落山,國家會滅亡,一切政權都會消逝,唯有思想會永恒存在。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