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的只想搞事業[快穿]、魔君聽見我要攻略他[穿書]、我,薩摩耶,可愛崽崽、當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沙雕攻今天知道他掉馬了嗎、苦木長青(女B男A)、無條件信任gl、標記女主后炮灰成了豪門贅A、我的技能是摸尸[無限]、反派演白月光真香了
他對建康和江淮一帶的戰情無比熟悉,秉持的就是一個茍到底的心思,不關心會死多少人,只要把城守住就行。 任憑城下平虜軍殺聲動地,如何搦戰挑釁,高興就是巋然不動,堅守不出。 待對方攻勢傳急,高興索性將城中百姓婦孺若干,排成一串掛在城頭,屬下眾兵皆對著放箭,一通亂射。 平虜軍果然心思大亂,直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時,高興忽然糾結眾兵,喬裝打扮,從城后小道混入平虜軍的糧草營地,放了一把烈火。 平虜軍大驚之下,匆忙救火,高興趁機反攻,殺得人頭滾滾。 于謙見戰情無以為繼,下令于次日撤退。 眾人本自慌張,幸而于謙當此關頭,仍舊從容部署,舉止有度,絲毫不亂,他們便也有了主心骨,沿江順潮退去。 高興氣勢如虹,正要乘勝追擊,將這一支叛賊全殲。 不料于謙早有準備,沿途在竹里山一帶設下伏兵,提前埋下引燃物、烈火若干,反擊了一個措手不及。 他站在山巔,冷視著下方巨石滾落,煙塵滿天,淅淅瀝瀝的血痕自蒼白指尖墜落。 張弓搭箭許久,瞄準了高興。 高興反應迅速,聽到箭鏃破空飛來之聲,立刻拉了一個身邊士兵做擋,飛快地避開,卻不小心跌入了身后的火焰中,痛得嗷嗷叫。 “可惜了”,于謙放下弓,一聲輕嘆。 他也知道,即便殺了高興,平虜軍也不可能再反敗為勝。 但不能手刃漢人叛賊,終究是心氣難平。 而且…… 這也是真正意義上,平虜軍最后的謝幕一戰了。 …… 張珪一路趕來,將灰頭土臉的高將軍撈出來。 本想著拍打拍打,還能湊合著繼續用,結果一聽說他在城頭亂射平民百姓,當即就將人重新綁了,扔回到烈火中。 高興大罵他為了幾個賤民得罪自己,日后必不得好死! 張珪嗤笑:“放心,我也沒想過要善終?!?/br> 他隨手投進去一支火把:“高將軍是在平虜之役中戰死的,你們說,是吧?” 下屬齊聲道:“是!” 張珪收攏了高興的舊部,又以懷柔的手段,通告沿線江淮城鎮,一旦歸順只誅首惡,既往不咎。 并發布討賊檄文傳向四方,一時間,援軍齊至。 眾多元軍匯師休整之后,打定主意,要大舉圍城京口,進行最后的總攻。 城中人聲鼎沸,哭聲盈門。 許多百姓知道眼下處境,都表示愿意誓死追隨,毀家紓難,跟隨平虜軍繼續轉戰別的地方。 于謙卻一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 他甚至解散了余下的所有平虜軍主力,尤其是謝翱等六部主將,令他們趁敵師未至,各自星散,遁入民間,此后莫行兵戈事。 “就停在這里吧”,他說。 而后帶著數百愿意和他一同赴死的義軍,一同南下,回了舟山。 臨行前,他特意派一隊死士護送陳英離去。 于謙將那些陸秀夫托付給鄧剡、而后鄧剡又轉而托付給他的崖山手卷,盡數交給了陳英。 一并托付的,還有從前與文天祥交談話學,所做的種種記錄,和他自己的一些學問書寫。 “日后若有暇,勿使它們埋沒?!?/br> “好好活下去,蟄伏在人間,將你的外孫教導成一個正直、可靠、不屈不撓、浩氣凜然的人,未來興復中原衣冠,再開漢家盛世,使得天下人家家足稻梁,蒼生不必再受倒懸之苦?!?/br> “如此這般,我與先生,重壤下亦可以瞑目了?!?/br> 陳英垂淚道:“你放心,孩子一出生我就教他讀書識字,學會這些東西,定不負所托?!?/br> 他又問:“那你呢?” 于謙沉默。 在此刻,他想起了文天祥死前的叮囑:“若守不住……切不可再圖謀南下,重演一遭海上舊事,使我百姓生民徒受其害?!?/br> 他這一生,從未向命運低頭。 可到了此時,他終于不得不承認,世間確然存在著一些事,是人力無法企及的。 比如—— 臨安城前的那一場大潮,射向先生的那支箭,還有元人的鐵軍。 轉戰千里,翻過了關山難越,而關山之外,尚有青云高不可攀。 縱已竭盡所能,燃燒所有,也只能是慘淡長夜中的一抹霜火孤燈,照亮這短短一霎而已。 勢單力薄,狂瀾已難挽。 平虜軍當然可以選擇繼續沿著長江,南下撤離,遁入閩地。 那里甚至仍有許多百姓簞食壺漿,心向往之,無比愿意支援義軍。 可即便去了,也不過是多延續一段時間的回光返照而已。 元人的統治已經無法撼動,要想區區一地反攻全境,也已經成為了完全不可能的事。 繼續轉移作戰,非但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給江南地區的百姓招致更殘酷的災難和報復。 所以,于謙最終決定,就停留在舟山,哪里都不再去。 這就是最后的終結了。 正如在未來,面對奪門之變,他掌控兵權,明明擁有可以摧枯拉朽、制止一切的實力,卻為了維護社稷穩定,而按兵不動,犧牲己身。 這一次,他同樣在最后慘烈的落日余暉中,走向了自己選擇的決絕終局。 寧正而斃,弗茍而全,正是如此。 …… 南明永歷位面。 永歷皇帝看著這一幕,轉頭去問上首的鄭成功:“延平王,還要去問于謙要不要帶著平虜軍,轉航臺灣、呂宋嗎?” 鄭成功長嘆一聲:“不必了?!?/br> 于謙已經做出了自己的抉擇。 鄭成功身邊有著詳盡的臺灣和呂宋地圖,每一處細小的路線和堡壘,都了如指掌。 在他的計劃中,如果不是本次天幕出現,他將先后收復這兩個地方。 臺灣淪落在荷蘭紅毛鬼手中,百姓受盡屈辱,不斷起義。 呂宋島被西班牙人占據,島上華人屢次遭到大規模屠殺。 鄭成功勃然大怒,早有揮師報仇的念頭。 為此,他制定了詳盡的調查與作戰計劃,也打算接下來自己進入崖山海戰副本,就直接帶著崖山軍民遠航。 即便是后世魏源的《海國圖志》,對臺灣、呂宋二地,甚至澳洲地區,也不過泛泛之談,遠比不上鄭成功知之甚詳。 如果于謙愿意轉航,他幾乎有十成十的把握,可以讓對方帶人平安抵達。 但是…… 每個人終究是各有各的路要走。 “一杯酒,敬于忠肅公”,鄭成功執起玉杯,遙對涼夜,清冷如霜河的眉宇間浮現出了一絲哀傷,“走好?!?/br> 還有許多的位面。 許多的人杰。 始皇帝、李世民、天王苻堅、霍去病、辛棄疾、劉琨等人,紛紛傾酒,送別英魂。 …… 這一晚,元兵炮火轟擊,大舉圍攻,舟山島上亦是烈火沖天。 于謙高踞山崗,橫琴于孤崖絕巔,高歌一曲《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凜冽長風吹開浩氣萬古,于謙懷抱昔日文天祥送給他的古琴,從容走入了獵獵的沖天火海。 明亮摧折的火焰在他眉間灼燒成一條長河,迎著如許的燃烽照夜,他最后留在世上的,是一個平和如歸的微笑。 “先生……” 這一次來宋末,畢竟沒有白來。 縱然到最后也無法改變什么,卻也以身為炬火,點亮了一星細軔如斯、寧折不彎的希望。 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吾事,盡矣。 【作者有話說】 下一章是少保的高分隱藏支線,放心,不會停在這里的,畢竟要救景帝(。) 第30章 天下之師 于謙沒想到自己還有再次醒來的一天。 他一睜開眼, 就對上了一個湊過來的毛絨絨腦袋,一個狗頭。 “汪汪汪!”